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张樾丞

张樾丞的个人简介 张樾丞(1883-1961)原名福荫,字樾丞,以字行。河北省新河县人,家境清寒,自幼即入北京东琉璃厂益元斋刻字店学艺,刻苦勤奋,艺有初成,当时一些书画名士经常盘桓于琉璃厂

张樾丞的个人简介

张樾丞(1883-1961)原名福荫,字樾丞,以字行。河北省新河县人,家境清寒,自幼即入北京东琉璃厂益元斋刻字店学艺,刻苦勤奋,艺有初成,当时一些书画名士经常盘桓于琉璃厂,因而得识并师从陈衡恪,篆刻遂有大进,兼善刻铜,书画界许多名人文房所用刻铜镇纸、墨盒,多出其手。中年后在西琉璃厂自立一图章墨盒店,其时适得一汉铜鼓,以谐音名其店为同古堂。1949年,雕刻新中国开国之印。

张樾丞 - 简介

张福荫(1883-1961年),字樾丞,名福荫,以字行,河北新河县南小寨村人。14岁在北京琉璃厂“益源斋”刻字铺拜师学艺,18岁出师后在琉璃厂“来薰阁”挂笔单,民国初年筹资开设北京“同古堂”图章墨盒店,以刀代笔,推陈出新,其刀法遒劲,圆润纯熟,独具神韵,誉满京城,美名为“天下第一刀”、“刻铜圣手”。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陈半丁等京都著名书画家与虚心好学、广交名士的张樾丞常同堂切磋书画之道,铭文之雅,雕刻之法,使张樾丞刻铜技法和文化素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不吸烟,不喝酒,不饮茶,不打牌,唯喜看书和钻研技艺。 张樾丞用功刻苦,从不谋求捷径,他记忆力极佳,对前人的佳作过目不忘,聪颖过人。自立门户后,他每天手不释《六书通》等印典,每日研习,因为水平高、名声响,字体严整规范,很适合皇家风范。

张樾丞自立门户,号"同古堂",同古堂以制作、出售铜墨盒为主业,兼营治印和古董买卖。当时他的刻铜技艺在流丽厂屈指可数,铜质性顽,镌刻不易,文人画家多不擅长。而当时的北京画坛领袖如陈师曾、姚华、金北城等人,都喜欢铜墨盒的制作和收藏,张樾丞因此与他们有了较多的交往。陈师曾、姚华、张大千等人常在同古堂的墨盒上作画,然后由张樾丞出来。同古堂除了治印刻铜外,还兼营古籍文玩字画,蕴藏极丰。

张樾丞 - 经历

1881年12月13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村中读过几年私塾,略通文墨。

1903年,14岁的他徒步跋涉数百里来到北京,在琉璃厂(当时名"留黎厂")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除了干店里的杂活,把全部时间都用来钻研篆艺和勤奋读书上,面对前人印谱,朝夕揣摩,大有所得。

1907年,18岁的张樾丞正式出师,在琉璃厂来薰阁琴书处开业治印,自定润格,求印者日多。

1908年,琉璃厂藻玉堂主人王雨请张樾丞为梁启超所书的"龙飞虎卧"刻字,此字刻出,名声大振。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赞叹:"真银钩铁画也。"张樾丞由此一举成名。

1909年,经宝熙引荐,为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制作"宣统御笔"、"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等8枚印,尤以"无逸斋精鉴玺"最为精到。

1910年,他移寓明远阁,在治印之余兼刻铜墨盒,学而能熟,熟而能精,很快就以治铜印为当时一绝,求治铜印者日多,家道逐渐殷实。这年,他为载涛、载泽、荣臻、宝熙等皇亲贵胄治印,也为当时的内阁协理大臣、后来任过北洋政府总统的徐世昌治印。

1912年,民国肇始,张樾丞此后为历任北洋政府元首和首脑治印多枚,如段祺瑞、朱启矜、陆征祥、唐绍仪、黄郛、吴佩孚、曹汝霖等人,他们走马灯似的换来来去,但都要到琉璃厂来求张樾丞的一方印。后来,张樾丞也为冯玉祥、胡景翼、张宗昌、商震、白崇禧、黄绍、王陵基等民国将领治过印。

1912年,张樾丞得到一件当时罕见的汉代铜鼓,于是自立门户,号"同古堂","同古"乃"铜鼓"的谐音,那件铜鼓也成为镇店之宝,可惜在"文革"抄家中散失,至今未见天日。

20、30年代,张樾丞还为故宫博物院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章"印;为清华大学刻制"游美清华学生监督之章"、"国立清华大学图书馆藏"等印;为北京大学治"国立北京大学授予学位之章"、"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等印;为北京图书馆治"北京图书馆藏"印,治"国立北平研究院理化部藏书"等印。凡有斯文处,总是少不了同古堂的印章。
1925年,张樾丞出资与董会卿、郭子章、刘子杰合伙经营邃雅斋书铺,此店至今犹存,归中国书店。1930年他又出资设墨因m碑刻店,此店现亦存,归公。10年"文革"浩劫中,同古堂的文物被扫荡一空,今天已所剩无几。

1935年,张樾丞编辑了《士一居印谱》刊行天下,新中国成立后曾由成都古籍书店再版。1949年6月,张樾丞接受开国大印设计任务。

解放后,张樾丞还给周恩来、朱德刻过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笔。当时文人雅士们的活动越来越少,私人印章的需求量日趋降低,同古堂的生意开始惨淡。1953年,政府规定"官印"再不许私人刻制,雇请的师傅们纷纷离店,同古堂终于关门歇业。1954年公私合营后,张樾丞加入了刻字合作社,以治印课徒为生。

1961年1月15日,张樾丞以80高龄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

张樾丞 - 作品

《士一居印谱》这本书由原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题写书名,溥儒、傅增湘、章钜、陆和九、伦哲如及美籍汉学家福开森为序。它收录的只是张樾丞平生所治印章的沧海一粟,但翻展开来其牵涉民国年间的政军界要人、知识界名流范围之广,还是不得不令人惊叹!

张樾丞 - 评价

自幼文化功底并不厚实的张樾丞,读书甚为刻苦,为人谦和不俗,与许多时常出没琉璃厂的文人墨客为友,真诚求教。旧京时的著名文人严几道、胡璧戈、张伯英、钟刚中、袁寒云、杨千里等,均是他的良师益友。张樾丞为人刻制铜印,认真从容,从不因客为平民有所懈怠,也不会因客为达官而有所媚颜,一心于艺,以艺为本,多方求艺。

张樾丞为人诚笃,又善于交际,他记忆力特好,一面之后,再见就能叫上名字,稍熟一些的,多年不见还能记得年龄、籍贯,因此文人朋友特多,同古堂的客厅里经常是高朋满座,盛友如云。有的书画家专门写了书法小稿送来,有的在茶酣耳热之暇,伙计们把笔墨端出,喊声"请您给写个样儿吧",就能把字样拿到手。这样,张樾丞所出的铜墨盒,个个出自名家手笔,再加上他行神毕肖的刀法笔意,颇得时人喜爱,成为全国各地文人案头的清供。

解放前同古堂享誉四方,财源滚滚,张樾丞与黄伯川、韩少慈并称琉璃厂"三大财主"。但张樾丞却始终保持劳动者的本色不改,烟酒嫖赌的事从来不沾边。同古堂内老板伙计都在一个桌上吃饭,没有三六九等,吃的也完全一样。他生活俭朴,把金钱积攒起来,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同时救济穷人。冬天是穷人难过的日子,张樾丞就去粮店交上一笔款,换回许多"五斤棒子面"一张的粮条,到和平门桥头、城墙根、护城河一带去撒放,周济过不了冬的穷人。张樾丞还出资筹划,和一些店铺老板在琉璃厂办起了一个"孤儿院",供这些可怜的孩子们读书。

张樾丞 - 影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07月22日曾报道过一方铜墨盒,即为20年代陈师曾与姚华合作墨盒画稿,张樾丞镌刻。它在同古堂放了20多年后,1947年冬由成圣昌购买,送给当时著名诗人易大德,1948年易大德去台湾前将其带回家乡宜春市袁州区v市乡,直到八十年代被乡人作废铜卖给乡废品收购站,收购站两工人将盒盖、盒底分开各得其一,再经历10余年后,始得破璧重圆,如今它已成铜墨盒中空前绝后的精品。

民国初年,物价平低,两块银元可买一袋白面,而张樾丞的润格就是一个字两块大洋,求之者犹趋之若骛。但张樾丞从不求快谋糙,他每天只刻三、五方,实在活多件急,宁可拉晚"打夜作",也不敷衍潦草。由是大获良誉,连鲁迅先生这样的心秀眼刁、执著认真的方家,也在日记中饱予称赞。

从1912到1926年,鲁迅去琉璃厂近400次,多去同古堂,张樾丞为其治印几十枚,以木印为多。后来他定居上海,曾两次到京,也去了琉璃厂两次。1932年他到京后将自己拟与郑振铎编印《北京笺谱》的事告知张樾丞,张樾丞倾其所有,将笺纸送给了鲁迅先生。

周作人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后一直居住在北京,他较鲁迅更喜欢印章,特别是看了张樾丞所刻的魏碑体,其中又含有楷书、宋体字的味道的印章,十分喜爱。仅1929年到1933年,周作人就在同古堂刻制了各种材质的印章25枚,此外他还经常代别人到同古堂治印,如废名、羽太信子、川岛等人的印章,均请张樾丞刻制。

张樾丞 - 开国大印

1949年6月,全国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举行,周恩来将办理国印之事交给了常务委员会副主任陈叔通,陈叔通指定副秘书长齐燕铭具体经办。齐燕铭在1945年去延安之前,已经与张樾丞熟识,他邀请张樾丞参加设计开国大印的研究探讨工作,同时受邀的还有顿立夫、唐醉石、魏长青等人,但只有张樾丞会刻铜印,所以几个人早就定下由他担当此刻印重任。
张樾丞接受设计任务后,认真画了4张印样,是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文字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0多天后交给齐燕铭,齐燕铭很快送给中央领导人和政协筹委们审阅。

一星期后,齐燕铭来到同古堂,告诉张樾丞毛主席已经选定了宋体字的印样,政协筹委会正式决定将刻制任务交给张樾丞。张樾丞激动万分,不住地点头,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送走齐燕铭后,他对家人说:"毛泽东这个人真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是篆书字体,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印样回来后张樾丞就开了工,先是化铜,浇铸,然后打光,拿大锉锉,再用手工把做细的木炭磨光,儿子张幼丞也参加了这些原料的粗加工。这些做完后,张樾丞才开始画样,写上,拿凿子凿,用刀子修。没两天的工夫,一枚长宽各约11.6厘米的开国大印就做好了。

镌刻这种印玺是有特殊规矩的,刻完了不许打样留底,而且交活时印的4个角都要高出一点儿,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启用前再磨平,算是启封,所以张樾丞没有留印样。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