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张昭君

张昭君的个人简介 张昭君,1987年3月出生,京剧老旦演员。11岁时就读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2005年毕业于河北省石家庄艺术学校。嗓音高亢,宽厚、宏亮。曾获全国红梅奖比赛“二等奖”。 基本介绍

张昭君的个人简介

张昭君,1987年3月出生,京剧老旦演员。11岁时就读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2005年毕业于河北省石家庄艺术学校。嗓音高亢,宽厚、宏亮。曾获全国红梅奖比赛“二等奖”。

基本介绍

姓名:张昭君

生日:3月28日

属相:兔

爱好:奶油蛋糕、宠物、戏剧艺术

师父:赵葆秀

从师:李慧贤、赵葆秀

最感谢的恩师:李慧贤、赵葆秀、安云武、马小曼、刘作玉

最有趣的事情:老师和朋友们都说我是“福娃”,那我愿意施魔法为四川灾民祈福,北京奥运加油!!

毕业院校:11岁时就读于石家庄市艺术学校

工作单位:2005年实习工作于福建京剧院

师承关系

从师赵葆秀、李慧贤、安云武、马小曼、刘作玉等。2005年实习工作于福建京剧院。

常演剧目

《李逵探母》、《赤桑镇》、《钓金龟》、《目莲救母》、《八珍汤》、《杨门女将》。

主要成绩

2005年,参加《火焰山》福建京剧院剧组赴泰国演出,慰问海啸后重建家园的灾民。

2007年,第八届福建省“水仙花”戏剧比赛《八珍汤》剧目获专业组优秀新秀奖。

2007年,在福建省第六届“武夷奖”青年演员比赛中获得银奖。

2008年,与《杨门女将》剧组赴台湾岛演出。

民国时期期基督教仪礼

民国时期,基督宗教为寻求在中国的发展,在进行内在学理探讨的同时,还尝试进行具体的宗教礼仪中国化改革。他们研究和借鉴中国的风土习俗,创立新的教会礼仪,探索新的活动方式,以便营造一种表里如一的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氛围。王治心在谈到基督教时说:“本色教会第一紧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固有的民情风俗,而创立融洽无间的中华教会,使中华人民不会发生什么反应。这是本色达到的目的,也是近今教会所十分注重的一点。”为此,他们积极研究究斟比中国民俗习惯与基督宗教仪礼的异同,尽可能使基督宗教礼仪中国化。

(一) 祭祀风俗

祭祀祖宗问题是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一大分歧。祭祀祖先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不息的风俗。这一风俗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儒家文化以孝为本,认为孝是百行之源。父母在世侍奉称为孝养,父母去世后祭祀叫作教享。因此,《中庸》有“事死台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国传统的这种以孝为上的风俗有着深远的哲学基础,在儒家看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人合一。祭天是“报本返祖”,祭祖也是“报本返始”。故此,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祭祖不仅是对传统伦理孝道的强化和升华,而且这种祭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教化,反映了中国这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在伦理传统上所表现的宗教特点。

基督教是一神教,《十诫》规定:“除上帝外不拜别的神”。因此基督教对祭祖问题一直十分敏感。明末天主教初入中国,为立住脚根,利玛窦曾一度同意天主教徒尊孔祭祖。这一礼仪上的折衷,深受中国信徒和士大夫的赞,同,从而使天主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清中叶,教会因内部礼仪之争而不再允许中国教徒偿祀祖先,结果招致康熙的禁教,“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正可也,免是多事。”

基督教“本色化”运动再次直面这一问题。他们闪为,新教重入中国以来坚持走禁止教徒祭祖之路,从而和中国风俗发生不严重冲突,是使大多数中国人视基督教为“洋教”而不愿加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入乡随俗,允许中国基督教徒祭祖已成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当务之急。况且,“基督教的信仰上帝与u2018不忘祖宗u2019的祭祀并没有什么冲突,敬拜上帝的基督教徒,定要他忘了自己的祖宗,也没有此理”。考虑及此,他们希望中国基督徒能在“不忘祖宗”的大前提下,改良祭祖仪式,“改造出一种清洁高尚的纪念祖宗仪式。不但教内有人可以遵依,也使教外的人愿意仿效”。

(二)节日风俗

节日是风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约定成俗的传统节日。中国与基督教在这一方面的巨大差别引起了“本色教会”推动者的重视。王治心在《本色教会应创何种节期适合中国固有的风俗》一文中明确指出:“为欲使基督教与中国社会融合的缘故,不能不规定一种教会的节期,适合于中国古有的风俗。”5为此,他们根据教会规定的礼节规矩,把节期与中国的传统节日作了相应搭配调整。他们主张:把基督教的年节安排在中国阳历的元旦,并规定上午为家庭贺年,下午二时举行教会公共团拜。灯节原在元宵,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可改在阳历l月13至18日举行,由每个信徒各扎花灯一盏,悬挂于教会之中。扫墓节,定在清明之前一日,即阳历4月4日,扫墓仪式变为礼拜、祈祷、唱歌、献花;洁净节,在阳历端午节举行,清扫卫生;追远节,在旧历中元节举行,祭祖祀鬼改为召集家族子弟,举行追远礼拜。孝亲节,在旧历中秋节举行,旧例“中秋拜月,有取家庭团圆的意思,故能于此日向父母有所表示,自属恰当”,节日时子女应赠送孝敬父母的礼品,上午十时在教会开一孝亲会,届时各家子女伴其父母就特别座中,子女侍立旁边。牧师主席、祈祷、唱孝亲歌、讲基督教孝道。感恩节,中国旧历有年终谢年的风俗,现改在阴历重阳举行,届时信徒各携其收获品谷、禽、蔬、果,献于教会,感谢神恩。圣诞节,辞旧迎新,可把中国的腊礼结合在其中。

上述对节日的调整,目的在于使基督教的节日与中国风俗习惯相折衷,尽管仅有少数节日在小范围曾一度实行,多数仅是理想化的设计,但却不难看出“本色化”运动煞费苦心。

(三)婚丧风俗

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千百年来一直十分注重婚丧礼节仪式。近代欧风东渐,中国传统的繁文缛节虽稍有改变,但毕竟去基督教礼俗甚远。对此,教会“本色化”的主张者有清楚认识:“中国旧礼,既嫌其繁琐失实,而教会携来的西洋方法,又失之简陋忽略,欲保存中国旧礼的真精神,而删除其繁琐,使既不背乎民族精神,又不背乎基督教要道,这是本色教会不能不注意的问题。”6因此,必须既要考虑礼节依时代而变化,又要照顾固有的民族特点,折衷至当,规定一种适合本色教会的婚丧礼俗。

首先看他们对婚礼所持的主张。在婚姻起源观上,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说法接近。《易经》序卦下篇:“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君臣,……有上下,……”,与《创世纪》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人――亚当夏娃――同一次序。但在后来婚姻的历史演变中,中国、基督教则各自形成了礼仪风俗观念。中国婚礼有利有弊,其弊端如:婚姻主于父母,没有自由;一夫多妻,男女不平等;迷信鬼神,求鬼神赐福;奢华縻费;缺少纯粹爱情;等等。其长处有:有年龄规定,无早婚之弊;同姓不婚;注重父母之命,婚姻较稳定;归本于天;礼仪郑重;以道德为标准;等等。但总体上,中国传统婚姻利少弊多,近代以还虽提倡文明结婚,但由于习俗相沿,积重难返,并未见多大成效,必须继续进行改良。而基督教对婚姻观主张:一夫一妻制;无故离婚,等于犯淫;夫妻是二人合一的爱情;丈夫是妻子的保护与指导。关于礼节,《圣经》没有说到,但是耶稣对于犹太人通常所守的摩西礼节,并不反对。他们主张,本着耶稣的这种精神,“保存中国固有的特点,洗刷其虚伪,折衷至当,以创造一种可以通行的婚礼”。并指出,中国基督教改良后的婚姻礼俗,要做到既能保存国民特性,不蹈迷信的旧俗,又能合乎基督教信条,不袭取西洋的风尚,抉取二者精华,取长补短。(1)配偶的选择,宜有相当的自由(限于教会之中)。一方相中对方后,由父母或媒人商得对方及父母同意,双方共识到可以结为夫妇,方可文定婚期。(2)文定的礼节。双方各备戒约照相互相交换,或借礼拜堂开一文定会,祝词、唱歌、交换定礼。(3)年龄标准:男子必须在25岁以上,女子必须20岁以上。(4)聘礼不可有买卖婚姻之嫌,宜废除礼金和妆奁。(5)结婚日期。男女两家商定日期后,男方宜送道日礼帖――即古礼所谓“诹日具书”。(6)亲迎仪式。结婚之日,上午宴客,下午二时亲迎,男新人乘舆或轿至女家,导以相当仪仗,或军乐队,及门投帖,女家稍事招待,女新人肃戒――在内堂父母兄弟同行祈祷,父母相戒以为妇之道――毕,送男女新人赴礼堂举行婚礼。此外,还要求新郎新娘自礼拜堂回家后要谒见尊长、回门会亲等等。可见,“本色化”教会所提倡的婚礼,大量采择了中国婚姻礼节的成分,正合了中国那句老话――“入乡随俗”。

中国自古重视丧葬之礼。儒家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尽孝,孟子且以为养生丧死无憾为王道之始,用“慎终追远”的方法,使民德以归于厚。原始儒家强调丧葬礼节文宁俭,使无我无不及之弊,只要达到施孝举哀的目的就行了。到后来丧葬带上了迷信、奢靡之风。延侩道,焚纸帛,以闹迷信为尽礼;铺张扬厉,僧道盈门,求热闹以争体面。丧葬礼流于虚伪,失去了实在的哀情。教会“本色化”运动的提倡者主张,中国应积极吸取基督教不太过注重死人的态度,“采取两方面的精华,改良中国崇尚虚文之弊,益以基督教的精神,而规定一种适当的丧礼”7。

有人还为“本色化”运动专门设计了丧葬礼的程序、仪式和礼仪。规定:(1)讣告戚族,但注明“遵基督教仪,屏除一切僧道纸帛”字样。(2)陈户开吊。父母既死,更易衣衾后移尸于厅堂之上,左右上下堆积鲜花,花间杂点白烛,花山上端是死者放大照相,并悬白幔挽联。陈尸以一日二日为限,由牧师主领,进行礼拜祷告读经等。(3)成服领帖。要按中国传统族人子侄穿素载孝,不行婚嫁。穿孝期满释服时要做礼拜祈祷。(4)出殡安葬。出殡之前,先由牧师主领礼拜,然后发引,孝子步随,亲戚送殡。至坟地入土时,再由牧师举行礼拜。8在有的省份,丧葬礼的改革还被写入了决议,并被印制成书推广。

与基督教新教相类似,天主教在“本土化”过程中也注意宗教习俗的改革。在华天主教宗座代表刚恒毅提出:“传教士应有一点适应精神,应该尊重中国文化和善良风俗。”9他主张,(1)经文本土化。刚恒毅认为,佛教的经文非常美妙,值得天主教借鉴。比如“南无阿弥陀佛、救世救人慈悲之祖,弟子诚心诚意求赐重生净土,大慈大悲菩萨救我脱免尘世劫数,请照顾我,犹如水中之月的诚心”之句,“假若以基督之名代替,我们也可以颂念”10。(2)隐修院本土化。刚恒毅认为中国佛教寺院井然有序,很适合天主教会,“假若将有一天在中国也盛行隐修院的生活,也不必把西方的方式搬过来,因为有了现存的一切。只要把启示的真理带来就够了。他们祷告的佛及其他神祗的名以他们不知的天主之名代替。”11 (3)供品本土化。刚恒毅注意到教外人向观音菩萨和其他佛教神祗摆的供桌和供品,虽完全不同于天主教信徒摆的西欧式的供桌和供品,但又与天主教的主要特征十分相似:一具供像、一张桌子,一对烛台或一个香炉。他认为,“仅把神像更换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其他部分?教徒们曾经接受了罗马富于文化气氛的陈设方式,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中国也这样做?”12在刚恒毅看来,弘扬其精神,而不必拘泥于教义的完整性和教规的约束性,更不能因一些形式和枝节而影响基督教的发展。只要任何外在的形式不利于在中国传教,那都可以变通和调整。

1王治心:《本色教会应创何种节期适合中国固有的风俗》,载《文化月刊》第1卷。

2陈垣编:《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

3范醑诲:《中国祭祀祖宗的我见》,载《青年进步》第109期,l928年1月出版。

4范醑诲:《中国祭祀祖宗的我见》,载《青年进步》第109期,l928年1月出版。

5载《文社月刊》第一卷1926年第6册。

6王治心:《教会的婚丧礼刍议》,《文社月刊》第一卷1926年第6册。

7王治心:《教会的婚丧礼刍议》,《文社月刊》第一卷t926年第6册。

8王治心:《教会的婚丧礼刍议》,《文社月刊》第一卷1926年第6册。

9《在中国耕耘一刚恒毅枢机回忆录》(下)第92页。

10在中国耕耘一刚恒毅枢机回忆录》(下)第202~203页。

11在中国耕耘一刚恒毅枢机回忆录》(下)第202,203页。

12在中国耕耘一刚恒毅枢机回忆录》(下)第170页。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