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张峰(教授)

张峰(教授)的个人简介 张峰,男,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生物大分子自组装与人工操纵、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机理、超灵敏检测、疏水药物

张峰(教授)的个人简介

张峰,男,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生物大分子自组装与人工操纵、蛋白质淀粉样纤维化机理、超灵敏检测、疏水药物包裹及靶向传送等研究工作。

学习经历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博士(2000年9月到2006年3月,导师:胡钧副所长, 徐宏杰所长,何建华教授 和 上海生化细胞所 胡红雨教授)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国家基地班:学士 (1996年9月到2000年7月)

工作经历

2015年10月至 ~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纳米中心:负责人;

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2011年6月至 ~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2011年2月到2011年6月 内蒙古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导 ;

2006年3月到2006年12月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助理研究员 。

国外经历

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 ;

2010年3月到2011年2月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医系:高级研究员, 导师:Xiaohu Gao教授;

2007年6月到2010年2月 德国马尔堡大学物理系:研究组长,导师:Wolfgang J. Parak教授 ;

2007年1月到2007年5月 德国慕尼黑大学物理系纳米中心:博士后 ,导师:Wolfgang J. Parak教授 和Gaub E. Hermann教授。

教学情况

1、免疫学(双语);

2、专业外语;

3、生物纳米技术;

4、 研究生实验室预备技术。

研究领域

主要聚焦于生物-纳米界面研究,目前正在研究的方向如下:

1、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蛋白质的纤维化机理及药物研发;

2、生物大分子的(模板辅助)自组装机制及应用研究;

3、纳米水膜/束缚/结构水的生物医学效应研究;

4、功能纳米结构的设计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5、新型细胞内、外超灵敏检测技术的研发;

6、侧向层析快检试纸产品的开发;

7、小分子药物、肥料等的纳米包裹、靶向传送及可控释放研发。

科研项目

新型细胞内离子纳米传感器的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地区重点基金(81160213),2012.01-2015.12,主持;

利用纳米水膜合成多功能量子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基金(21171086),2012.01-2015.12,主持;

多功能纳米材料在癌症早期诊疗中的研发,内蒙古农业大学引进人才基金,2011.06-2021.05,主持;

草原英才(刚性引进),内蒙古自治区人社厅项目,2012.01-2014.12,主持;

癌症早期诊断纳米传感器研发,内蒙古科技厅攻关项目,2015.01-2015.12,主持

纳米生物医药创新团队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01-2016.12,主持;

美国UCSD访问,国家留学基金,2016.03-2017.02;

针对多种早期癌症的超灵敏并行检测技术的开发,内蒙古科技厅攻关项目,2016.03-2018.02,主持;

血清蛋白与两性高分子聚合物包裹的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及应用,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2016.01-2018.12,主持;

成果转化项目基金,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01-2018.12,主持。

研究成果

至2016年6月份共发表了52篇SCI科研论文,总引用率达到1818次,单篇最高引用率为730次,引用率超过100次的有3篇论文。已经获授权发明专利一项(一种针对小分子亲水药物控释的包裹方法,201310278474.8 )。主编一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细胞工程》教材;两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译著《病毒学概览》第二版,《免疫学概览》第四版。

受邀报告

2009.Transferring hydrophobic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into aqueous solution and the potential bio-applications.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2012.Polymer coating of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as a universal tool for tailoring properties toward biologically motivated experiments. SPIE in Francisco, US。

荣誉记录

曾于2006年获得中科院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获得中科院刘永龄奖学金特别奖。2006年1月到12月,留上海应用物理所同步辐射研究室工作,期间获得自然科学青年基金3年资助。2011年2月到6月被内蒙古大学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学术兼职

1、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奖(2006)

2、中国科学院刘永龄特别奖(2007)

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2012)

4、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2012)

5、内蒙古生物工程协会常务理事(2013)

6、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科分会的委员(2013)

7、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农业分会理事(2014)

8、《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编委(2014)

9、美国化学学会(ACS)会员(2015)

主要贡献

1、Zhang F, Amin F, Rivera Gil P, Yang F, Mulvaney P, Parak WJ. Polymer-Coated Nanoparticles: A Universal Tool for Biolabelling Experiments. Small 2011, 7(22):3113-3127.(影响因子:8.057)。

2、Zhang F*, Ali Z, Amin F, Riedinger A, Parak WJ: In vitro and intracellular sensing by using the photoluminescence of quantum dot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0, 397:935-942.(影响因子:3.841)(Cited: 6)。

3、Zhang F, Ali Z, Amin F, Feltz A, Oheim M, Parak WJ: Ion and pH Sensing with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Influence of Surface Charge on Sensing and Colloidal Properties. Chemphyschem 2010, 11:730-735.(影响因子:3.637)(Cited: 11)。

4、Zhang F, Yakovlev AV, Zulqurnain A, Azhar-Zahoor A, Luccardini C, Gaillard S, Mallet JM, Tauc P, Brochon JC, Parak WJ, et al.: Wrapping Nanocrystals with an Amphiphilic Polymer Preloaded with Fixed Amounts of Fluorophore Generates FRET-Based Nanoprobes with a Controlled Donor/Acceptor Ratio. Langmuir 2009, 25:3232-3239.(影响因子:4.562)(Cited: 9)(并列第一作者)。

5、Zhang F, Du HN, Zhang ZX, Ji LN, Li HT, Tang L, Wang HB, Fan CH, Xu HJ, Zhang Y, et al.: Epitaxial growth of peptide nanofilaments on inorganic surfaces: Effects of interfacial hydrophobicity/hydrophilicity.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6, 45:3611-3613.(影响因子:12.730)(Cited: 20)。

6、Zhang F, Li H, Zhang Y, Ye M, Zhou B, Tang YZ, Yang HJ, Xie MY, Chen SF, He JH, et al.: Peptide Diffusion and Self-Assembly in Ambient Water Nanofilm on Mica Surfac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2009, 113:8795-8799. (影响因子:4.425)(并列第一作者) (Cited: 7)。

7、Zhang F, Lin XJ, Ji LN, Du HN, Tang L, He JH, Hu J, Hu HY: Assembly of alpha-synuclein fibrils in nanoscale studied by peptide truncation and AFM.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8, 368:388-394. (影响因子:2.720)(Cited: 1)。

8、Zhang F, Ji LN, Tang L, Hu J, Hui HY, Xu HJ, He JH: Structural evidence for alpha-synuclein fibrils using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2005, 37:113-118.3. (影响因子:1.547)。

9、Rocker C, Potzl M, Zhang F, Parak WJ, Nienhaus GU: A 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study of protein monolayer formation on colloidal nanoparticles.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09, 4:577-580.(影响因子:31.305)(Cited: 57)。

10、Sperling RA, Rivera gil P, Zhang F, Zanella M, Parak WJ: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gold nanoparticle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08, 37:1896-1908.(影响因子:26.585)(Cited: 204)。

11、Peteiro-Cattelle J, Rodriguez-Pedreira M, Zhang F, Rivera Gil P, del Mercato LL, Parak WJ: One example on how colloidal nano- and microparticles could contribute to medicine. Nanomedicine 2009, 4:967-979.(影响因子:7.675)(Cited: 10)。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