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张平国

张平国的个人简介 张平国,,织造技术专家,教育家。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对喷气织机的工作原理和织造工艺有深入的研究。 人物生平 张平国,1930年2月14日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县(

张平国的个人简介

张平国,,织造技术专家,教育家。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对喷气织机的工作原理和织造工艺有深入的研究。

人物生平

张平国,1930年2月14日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县(现沁阳市)大葛村。父亲张熙良经商,对子女的教育要求十分严格。1938 年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豫北大地,张平国随家人逃难至兰州,辗转在兰州、西宁完成小学、初中学业,高中三年级因病在家自学。

1952年,他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北工学院纺织系机织专业。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急需各类人才,张平国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他学习刻苦,锲而不舍。

1956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学业,留校任教。

1956年9月,学校选送张平国到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进修。通过一年进修,开阔了眼界,特别是对新型无梭织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索新型织机的原理,改进新型织机的工艺,成为他一生研究的方向。

随着纺织系隶属关系的变迁,张平国先后在西北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西北纺织工学院(现更名为西安工程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1986年晋升为教授。

在近40年的从教生涯中,张平国不仅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而且在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亦颇有建树,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他特别注重生产实践,每次都编写详细的实习大纲,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全面研究分析了小锥角筒管的缺陷后,他主持设计制造了大锥角筒管,使用这种筒管可以减少纡管纬纱的浪费并提高产品质量。他主持研制的喷气织机功能性系列辅助喷嘴,具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创新,可以替代各种进口辅助喷嘴。

张平国曾担任原纺织工业部机织专业教育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毛纺织分会副主任等职务。

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2年10月起,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专家证书,同年入选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及世界名人录。

1995年退休。

1930年2月14日 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县大葛村

1952-1956年 西北工学院纺织系学习

1956-1957年 西北工学院纺织系见习助教

1957-1978年 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工业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纺织系助教

1978-1995年 西北纺织工学院纺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5年 退休

个人成就

我国纺织企业多年来使用的都是小锥角筒管。小锥角经纱筒管纺纱时张力不均匀,络纱时张力波动大,脱圈断头多;小锥角纬纱筒管(纡管)在梭子的梭腔中退解至三分之二后,纬纱张力变化显著,易产生断纬及纬管痕。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张平国和他的课题组在1985-1986年研究了纬管退解时气圈形状和张力波动的关系,以及经纱筒管形状对纺纱和络纱的影响。

以前,纺织企业为克服纬管痕疵布问题。一般的办法是将纬管纱用去三分之二时就另换纬管,或在梭腔内粘毛皮或栽尼龙丝以破坏气圈来调节张力。但前者浪费严重,后者改善纬疵和断头不甚奏效。张平国课题组采用在梭腔内不同位置贴毛皮的办法测出纬纱退解张力的变化情况,找出毛皮粘贴的最佳位置,以调平管顶和管底的退解张力、减少断头。在这基础上,他们又仔细分析了经纱筒管在纺纱中的成形过程、纱层分布、经纱张力、管纱容量、络纱退绕张力等和脱圈断头的关系,得出了只有改变筒管的形状才能解决脱圈断头的结论。

为此,他们大胆设计了大锥角经纱纬纱筒管。这种形状的筒管能使管纱的形状呈圆柱形加圆锥形,而不是纺锤形。从而保证了纱层自始至终平行排列,管顶管底处退解张力差异最小,管纱容量增大。对经纱管和纬纱管,他们还给出了钢领板升降运动规律与筒管结构参数及卷装参数之间的关系式。

大锥角经纱纬纱筒管曾在西安纺织厂、西安色织二厂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张平国的这项科研成果已写进《毛织学》教材(纺织工业出版社,1987年)。

张平国对无梭织机,特别是喷气织机的原理和工艺也有深入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和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SX-1型喷气织机气流测试仪,并通过了省级鉴定。当时对喷气织机引纬气流分布情况知之甚少,张平国用SX-1型喷气织机气流测试仪测出了主喷嘴、辅助喷嘴的射流速度分布,也测出了主辅喷嘴合成气流的速度分布,分析了喷气织机的射流性质。为改进喷气织机织造工艺和将有梭织机改造成管道片式喷气织机提供了实验依据。当时他和他的课题组为3511厂一批1511型有梭织机改造为喷气织机,曾使织机的转速每分钟由180-200转提高至300-350转,大幅度提高了织机单位产量,并为西北、西南地区多家纺织企业采用。

张平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想法。80年代他带领课题组为重庆渝都纺织机械厂完成了剑杆织机的电子送经、电子卷取、电子多臂的设计,使该厂的剑杆织机受到用户的青睐。

1986年,张平国出版了《喷气织机引纬原理》专著。这是他多年来对国内外喷气织机工作原理及织造工艺研究的科学总结。喷气引纬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论述喷气引纬原理方面的著作还很少见。该书从雷诺数较大的气体射流性质出发,阐述纬纱在气流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从而揭示喷气引纬的原理。书中载有当时盛行的管道片式喷气织机各机构性能的大量测试数据,对喷气织机的制造与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他独具匠心地设计了许多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如学术界长期认为管道气流只有单一的扩散。他从理论分析得知喷射气流在缝隙管道内流动时对管道周围的静态空气应该既有卷吸现象又有扩散现象,而且在管道的入口端以卷吸为主,在出口端以扩散为主。为验证自己的理论,他设计了烟雾显示照相术,拍出了可直观显示气流状况的照片,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著作

1.张平国,于新安,马俊业。喷气织机缝隙管道流向的分析,纺织学报。1982,3(6):2-6

2.张平国,于新安,马俊业。间接纬纱成形理论的研究.纺织学报,1984,5(8):5-8

3.张平国,于新安,马俊业。纬纱退解时气圈形状和张力调节,纺织学报。1985,6(5):12-15

4.张平国,于新安,马俊业.间接纬纱筒管的设计,纺织学报。1985,6(8):12-14

5.段俊瑞,李辛凯,张平国。最佳梭速的探讨及梭速测试仪的研制,纺织学报。1985,6(11):20-23

6.张平国。喷气织机引纬原理,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7.徐步高,李辛凯,张平国。织机新型节电器的研制及应用,纺织学报。1986,7(7):23-27

8.徐步高,李辛凯,张平国。1511型织机投梭系统弹性动力学分析及设计,纺织学报。1986,7(8):9-11

9.张平国,于新安,马俊业。经纱筒管形状对纺纱和络纱生产的影响,纺织学报。1986,7(12):26-30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