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张良皋

张良皋的个人简介 张良皋,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两次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及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主编《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 张良皋 - 人

张良皋的个人简介

张良皋,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两次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及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主编《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

张良皋 - 人物简介

张良皋(b.1923.5),湖北汉阳人,1923年5月16日生。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工学学士。先后在上海范文照先生的建筑事务所及上海市工务局工作,后因参与左翼政治活动一度被迫回乡教书。新中国成立后,进入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工作。1982年为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初创的建筑系礼聘为教授。曾两次获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及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在《武陵土家》、《老房子――土家吊脚楼》、《匠学七说》、《巴史别观》等著作中,他对土家建筑和土家文化进行了精妙的诠释,指出土家的巴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曾与李玉祥合作,出版专著《老房子――土家吊脚楼》,曾主编《中国民族建筑――湖北卷》,参编《中国建筑艺术全集?23?宅第建筑?四?南方少数民族卷》。

张良皋 - 作品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出版的《武陵土家》一书,受到读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好评。而对于我省普通读者来说,“为土家人找回屈原和王嫱”,成为最大的关注点。

内容包括壹从鹗西情结到武陵因缘、江山揽胜、叁洞穴探奇、肆荒陬杰构、城池、市镇、关卡、祠堂、学校、寺观、会馆、墓葬、伍人世仙居、井院式干栏、吊脚楼群、陆民俗宝库、土家的衣、食、住、行、淳朴的表演艺术、柒历史冰臬、《容美纪游》中的武陵等内容。

建筑史专家张良皋的这部著作,集实地实物、史籍梳理、考古发现于一体,全面清理了生活在武陵山区土家人的来龙去脉,提出了许多令学术界耳目一新的观点,并认为土家的巴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从先古“五帝”前混茫的历史中,找到了华夏文化最重要的上源应在武陵巴域,中原文化(又称“黄河文明”)和楚文化(又称“长江文明”)前的人类文明都打上了巴文化的印迹。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和接受屈原在《楚辞》中所提供的历史信息,相信“五帝”之一的高阳氏颛顼出自武陵地区,兴山城关旧名“高阳镇”并不浮夸,屈原自称“帝高阳之苗裔”也非谬说。《离骚》第二句“朕皇考曰伯庸”,说明他至少代表楚国监临庸国,而庸国的基本居民正是巴人。《离骚》最后一句“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彭咸”就是指祝融八姓中的彭祖,而彭祖的领地正在武陵南部,至今该地区仍有彭水县,唐代甚至称恩施人为“彭水蛮”。

长期在武陵地区实地考察的张良皋说,屈原的先人曾是庸国首领,他的籍贯秭归乐平里也是巴人的居住地。在屈原故里,考古发现至今没有多少楚文化的迹象,而只有巴人墓,表明屈原只能是巴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是“高阳之苗裔”,屈原就是土家族人。张良皋并认为,王嫱即王昭君入汉宫并不仅仅因为生得美丽。她精通胡乐,说明巴人居住地的兴山当时文化发达。昭君“和番”使命是汉元帝慎重选择的结果:昭君一家三代都曾献身于汉匈和平事业,甚至不受朝代更替的影响,其有两个侄儿在王莽时代也出使匈奴。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难于承担如此重大使命。著名学者张正明先生曾考证,至今土家人跳丧,都还会唱屈原的《九歌》,可见土家人并未忘记屈原。“也许无须‘找回’屈原和昭君,只是承认事实罢了。”张良皋最后说。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