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朱国华(华东师大教授)

朱国华(华东师大教授)的个人简介 朱国华 ,男,汉族,生于1964年5月,江苏如皋人。 人物经历 198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7月毕业,同年任教于东南大学。1997年4月受聘为副教授。19

朱国华(华东师大教授)的个人简介

朱国华 ,男,汉族,生于1964年5月,江苏如皋人。

人物经历

198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7月毕业,同年任教于东南大学。1997年4月受聘为副教授。1998年春,以同等学力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赵宪章教授门下攻读文艺学博士学位,2000年底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2001年8月,赴复旦在朱立元教授指导下做博士后研究。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到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一年,为华师大中文系主任,《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

主讲课程

文艺理论。

研究方向

文艺美学。

主要贡献

获得基金资助

2002 年,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

2003 年,布迪厄美学研究,上海市社会科学基金。

专著

权力的文化逻辑:图绘布迪厄,上海三联书店, 2004 年版。

u201a《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u201a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u201a2006年。

译文

布迪厄:《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u201a上海学林出版社u201a待出版。

《形式》u201a载《西方大观念》u201a华夏出版社u201a待出版。

华康德:《实地运用布迪厄》u201a《文化研究》u201a2003年u201a第4辑u201a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布迪厄:《摄影的社会定义》u201a《视觉文化研究读本》u201a2003年u201a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布迪厄:《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u201a《民族艺术》u201a2002年第3期。

罗戈沃特:《视觉文化研究》u201a《文化研究》u201a2002年u201a第三辑u201a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发表论文

《试比较张承志和艾特玛特夫的美学追求》,《批评家》, 1986年第2期。

《论学院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当代青年研究》, 1990年第1期。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载《比较文学三百题》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0年版。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与中国当代爱情观》,同上。

《别一种媚俗:〈文化苦旅〉论》,《当代作家评论》, 1995年第2期。

《文艺学:另一种可能的思路》,《艺术学研究》, 1995年第1期。

《试论中国古典文学女追男现象》,《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5年第2期。

《润笔考论》,《东南文化》, 1996年第4期。

《雅俗文学的概念区分》,《文艺理论研究》, 1996年第4期。

《文学批评参照系之再思考》,《江海学刊》, 1996年第6期。

《略论对问体》,《东南大学社会科学论坛》, 1996年第1期。

《林语堂幽默观新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1996年第3期。

《试论景观美学的特征》,《美学与艺术学研究》, 1996年第2期。

《润笔琐谈》,《文史知识》, 1997年第1期。

《关于金庸研究的一点思考》,《文艺评论》, 1997年第3期。

《略论通俗文学的批评策略》,《文艺研究》, 1997年第6期。

《蔡邕的悲剧》,《读书》, 1998年第4期。

《蒙着红布的呐喊:接近崔健》,《东南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可能》,《文艺争鸣》, 1999年第4期。

《白楼人:被统治的统治者?》,《当代作家评论》, 1999年第6期。

《选择严冬:对鲁迅虚无主义的一种解读》,《文艺争鸣》, 2000年第4期。

《子贡与孔子》,《孔子研究》, 2000年,第4期。

《从权力的逻辑看: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导言》,《江海学刊》, 2000年第4期。

《王安石小人化过程之推考》,《江苏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文学权力:一个社会学的阐释》,《莽原》, 2001年第1期。

《印刷时代的文学权力》,《晋阳学刊》, 2001年第4期。

《通向文学史的多元路径》,《中国社会科学》, 2001年第4期。

《徜徉在历史和文学之间:〈斜阳旧影〉读后》,《东南大学学报》, 2001年第3期。

《文学权力:文化资本》,《求是学刊》, 2001年第4期。

《诗学的叙事话语》,《文论报》, 2001年9月15日。

《文学与符号权力》,《天津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

《视觉文化研究》,《文化研究》, 2002年,第三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此文为译文。

《大众文学的系谱》,《文艺研究》, 2002年第3期。

《巷陌骊歌》,《民族艺术》, 2002年第2期。

《纯粹美学的社会条件》,《民族艺术》, 2002年第3期,此文为布迪厄专著《区隔》导言的译文。

《学术合法性是如何可能的?》, 2002年,《学术界》,第4期。

《学术争鸣何以可能?》, 2002年,《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第4期。

《口传时代的文学权力》,《求是学刊》, 2003年,第1期。 此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电影:文学的终结者?》, 2003年,《文学评论》,第2期 。

《反思社会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大众媒介时代的文学权力》,《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

《文学场的逻辑:布迪厄的文学观》,《文化研究》, 2003年,第4辑,中央编译 出版社。此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实地运用布迪厄》, 《文化研究》, 2003年,第4辑,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此文为译文。

《古典时代的政治资本与文学》,《天津社会科学》, 2003年,第6期。

《可怜无补费精神?》,《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5期。

《中国人也在诗意地栖居吗》,《文艺争鸣》, 2003年第6期。

《继承与断裂:布迪厄的哲学思想渊源》,《现代哲学》, 2003年第4期。

《布迪厄、历史理性、后殖民文化生态及其他:陶东风、朱国华学术通信选》,《社会观察》, 2003年,第2期。

《摄影的社会定义》,《视觉文化研究读本》, 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此文为译文。

《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河北学刊》, 2004年第1期。此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

《知识分子场:布迪厄对知识分子的祛魅》,《江苏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

《习性与资本: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东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东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布迪厄阶级理论评析》,《江海学刊》, 2004 年第 2 期。

《合法趣味、美学性情与阶级区隔》,《读书》, 2004年第7期。

《符号暴力与性别统治》,《社会理论论丛》,第二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艺术编码的社会条件:管窥布迪厄艺术社会学》,《文艺理论研究》 ,2004年第4期。

《彼山之玉与此山之石》,《中文自学指导》, 2004年第4期。

《感情放逐之后的感情》,《评论》, 2004年卷,第一期,江苏文艺出版社。

《艺术终结的辩证法》,《美术观察》, 2004年第7期。

《艺术博物馆:虚假的文化承诺》,《民族艺术》, 2004年第3期。

《皮埃尔 ?布迪厄:〈中等品味的趣味〉》,《中国学术》,2004年1期。

《经济资本与文学:文学场的符号斗争》,《社会科学》, 2004年第9期。

《关于身体写作的诘问》,《文艺争鸣》, 2004年第5期。

本 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挣扎者,文景, 2004年11-12合期。

背诵、经典与文化保守主义, 南方周末, 2004年7月22日。

《布迪厄:清醒的文化角斗士》,《社会科学报》, 2002年2月28日。

《理性何为》,社会科学报, 2003年。

《当文化成为资本》,社会科学报, 2003年。

《陶东风、朱国华学术对话》,社会科学报, 2003年。

《审美现代性与中国语境》u201a《天津社会科学》u201a2005年u201a第2期。

《文学场的历史发生与文学现代性》u201a《河北学刊》u201a2005年u201a第4期。

《现代性视域:一个概念梳理》u201a《实现:综合艺术评论》u201a2005年u201a第4期。

《非同一性与模仿:阿多诺的美学逻辑》u201a《福建论坛》u201a2005年u201a第8期。

《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u201a《社会科学》u201a2005年u201a第12期。

《讽喻诗学的辩证结构》u201a《上海文化》u201a2006年第1期。

《灵氛理论的讽喻结构》u201a《艺术百家》u201a2006年第1期。

《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u201a《文艺理论研究》u201a2006年第2期。

《纯粹语言、经验、理念与弥赛亚时间》u201a《华东师大学报》u201a2006年第5期。

《祛魅、解构与大众文化的自主性》u201a《文学评论》u201a2006年第6期。

《颠倒的经济世界:文学场的结构》u201a《天津社会科学》u201a2006年第6期。

《教育体制、合法语言与社会再生产》u201a《人文艺术》2006年u201a第7辑。

《学术语言的几个层次:兼论晦涩》u201a《福建论坛》u201a2006年第10期。

《民族文化认同与经典的再发明》u201a《云南大学学报》u201a2007年第2期。

《大众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困境:以“白韩之争”为例》u201a《艺术百家》u201a2007年第3期。

《对祛魅理论的祛魅解读: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研究策略》u201a《西北师大学报》u201a2007年3期。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