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张展(画家)

张展(画家)的个人简介 张展,生于1964年现工作生活于武汉,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简介 张展 生于1964年 现工作生活于武汉 1986年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1991年 就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

张展(画家)的个人简介

张展,生于1964年现工作生活于武汉,198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简介

张展 生于1964年 现工作生活于武汉 1986年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1991年 就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第三工作室 曾任教于湖北黄冈师范学院 2006年 “放任自流” ―当代艺术五人展。 2007年 当代艺术四人展。 2008年 中国当代艺术联展 2010年 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1年 “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展,辛亥百年纪念展, “楚乐遗音” ―湖北 当代艺术邀请展 。 2012年 “水的色彩”―意大利水节国际艺术展 ,无边的疆界 ―中国?意大利当代艺术展, “艺术的鄂尔多斯”―当代艺术展 ,超以象外?中国当代青年油画邀请展 , “非意图”―中国当代油画艺术邀请展。

2013年 中国油画名家邀请展 , “两者之间”― 中国当代艺术,PONTE画廊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对望:中意当代艺术展 。

现为中意艺术家工作室(中国)主席,大楚艺术机构艺术总监,湖北美术院美术馆副馆长。

众家评说

公元三世纪就成熟的书法艺术,确立了中国的艺术观念,即笔触的表现性,以及同时期中国诗歌的意象性,一直都对中国的艺术家产生着影响。所谓意象,如中国的古典诗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现实物象的“真实”上,同时作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和体验。或者象中国古典文人画,梅兰竹菊,山水草木,同时也是人的“胸中逸气”的意象。张展的作品更在乎绘画性,强调在绘制过程表现自己的感觉,我们从张展的作品中,看到他所创造的

人物形象,同时成为他心中的意象。当然,他使用了从西方传来的油画媒介,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也许最容易看到中国艺术家所受到诸如西方表现主义、形而上等画派语言的影响,其实,中国古典艺术的表现主义和意象特征,本来就和后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在语言上有相似之处,或者西方现代艺术发生时就受过东方艺术的影响,艺术从来是相互影响的。

――栗宪庭(批评家、策展人)

说到底,张展始终是一位充满激情并将抒情作为绘画第一要务的画家。

从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那或流畅或遒劲的线条之美,而且能体会到张展绘制这些作品时愉快和激动的心情。正是这样的绘画性和抒情性使张展的作品与波普艺术、艳俗艺术等艺术形式拉开了距离。

张展的绘画是多种风格、多种元素混合的产物,正如他本人所描述的:“具体有不太具体、表现又不太表现、既不太宏观也不太微观。”事实上,张展这一混合式的画风正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标准样式,他的创作心态也契合了后现代主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本质精神。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印象

■郭正善

张展当年的毕业创作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些线条非常流畅,很有些费舍尔(Eric Fishl)的意味。这 需要很高的艺术品位和很强的概括能力才能达到。此外,他还受了些卢梭的影响,这在那个时代是走在前沿的。当时中国的油画还停留在重“塑造”的阶段,而他已经开始进行对于“表现”性的探索了。此外,他的毕业创作是画在一组四条屏状的木板上的,颇具形式感,视觉冲击力很强。从他当时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有很好的基本功,又找到了一种很好的状态。

在他的作品中,也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功底来――很轻松,也很大方。他的作品一直都在追求“松”的感觉,那些笔触总是显得疏密得当,有一种次序感、节奏感,说得通俗直白些,就是很“当代”。而他选择用这种“当代”的语言和方法,去表现那些有历史的、中国味很浓的东西,比如民国的图像,以及苏州园林等,这个切入点也非常好。即能充分发挥他本身对于油画语言的把握能力这一优势,又契合了本土的审美习惯。

(郭正善: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拟态作为情感的钥匙――释析张展绘画:

文 / 意大利著名策展人亚历山大?尼瓦 :

对于张展(Zhang Zhan)众多的作品解读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拟态的运用:

拟态是一种能力,将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氛围和情况掩盖在岩浆和具有腐蚀性的颜色之下,是地地道道的大量的色彩,大片的阴影,蜂拥而至的痕迹和过滤物聚积在一起并降落,就如同酸雨一样,在整块画布上 以一种看似杂乱无章和不成形状的方式,但事实上却是通过在画布上的相互追逐和创新,探寻一种不同的画面上的秩序 - 因此,象征性地,对于那个我们习惯于称为真实世界的。

事实上,张展(Zhang Zhan)拥有非凡色彩的巧妙和喜悦(地地道道来自于大自然的馈赠,先于那些在调色板之上和与调色板一起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并通过它们重新阅读和重新创造那不确定的世界的边界;因此,他的视觉世界,那些有更多的幻影的地方,我们称之为现实的世界,与之简单的反射图像: 它们用某些方式令人想起那些迷惘的回忆,那是个紧张刺激的梦,梦醒时分,视网膜上只留下模糊的影像, 从情感的角度来说,这些视觉的印象和闪光如此强烈,因为它们的定义无法确定,从现实的碎片之中我们只记得它们的颜色,氛围,视觉冲击的强度,但不记得那些细节,也不记得那些轮廓。

张展(Zhang Zhan)的画作是刚劲有力而富有内涵的,将它的根基穿插入挖掘工作之中,代码的重新审视之中以及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向之中,更通俗地说,是传统的东方风景画;然而,通过一个颤动的符号和紧绷直达内心痛苦之处,通过一种极其复杂的色彩的运用,和一个密集且浓郁的题材,它们被重新 定义,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创新的和当代的代码。事实上,他的画作能通过一种不可预知或出人意料的方式,将隐约带有前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戏剧性的魅力,手势画和非正式画的遗留之风,突如其来的十八世纪闪烁的微光以及来自于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的后启示录小说中那种令人不安的氛围相互融合在一起。

亚历山德罗?里瓦

意大利著名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世界著名的米兰布拉雷学院的教授,策划意大利及欧美国家“新意大利绘画 和雕塑展览”。

策展活动包括:

新意大利人像(1998),特殊(PAC.当代艺术馆,米兰,2001年),图腾(卡萨塞殊曼特尼亚,曼图亚,2001年),仇恨所有的世界(皇宫,米兰,2002年),意大利工厂,新的意大利艺术现场(国际艺术双年展,威尼斯,都灵和斯特拉斯堡,2003年),中国城市(上海,中国,2006年),新意大利(上海美术馆,中国,2007年),街头甜蜜艺术(PAC.当代艺术馆,米兰,2007年),跨绘画(米兰,2009年) 。

割裂与躁动,时代的风景

――张展绘画解析

文/宋磊

“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近一个世纪前,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发出这样的感叹。对于艺术欣赏者而言,艺术是一种享受;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艺术亦是一种享受。于是,我们可发现,时至今日,仍有一些艺术家是关注于画面与视觉的独特传达的,享受着作画的“乐趣”。虽然时下,当代艺术推崇观念与表达,所谓的“图像”冷冷地呈现着,泛滥着,将绘画的技术性与本体性渐渐湮没……但总有一些艺术家不愿趋同于大流,他们乐于回归绘画本身的“乐趣”,回归一种无意图的本能性,以一种近乎叛逆的方式去延续着创作之路。张展就是这样一类画家,多年来的创作中,他不受制于“意义”或所谓的“观念”之累,无意贴标签式个性彰显,在与油彩的糅合交融之间,呈现出变化多端的世界,这便是他眼中的世界,心象之景物,也是当下人的情感投射。

有人说,西方油画史间接构成了中国油画的另一重叙事,在此过程中,一些艺术家停留于肤浅的模拟,而一些艺术家则意识到应自觉深入体系内部,在一个深度的视觉层面上,来断尝试新的表达可能。而张展的艺术之路则体现了从表面到深潜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展于学院艺术教育体系之下成长,迷恋、专注于绘画的技能的驾驭,也练就了扎实的油画表达能力。观念中的突破意识,于色彩、线条、图形的敏感,让他的绘画总能呈现出一些新鲜的东西,印象派、表现主义等风格的借鉴与融合,让他与苏俄学院派从画面面面貌上拉开距离。寻找突破与自由,也成为一条恒定的线索,贯穿着张展之后的创作体系。

从时间线索来分析,张展的作品大至分为三个时期。学院时期,忠于技术、自我表达,受欧洲古典主义影响,作品呈现他对绘画的本能性迷恋,作品偏于安静、朴素;于中央美院第三工作室研习之后,受新表现主义影响,作品以情绪的主动表现为关注点,强调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张展的绘画回归静谧的风景,语言与风格个人化痕迹更加明显,中国写意式抒情表达和西方表现主义、印象派融合,作品呈现一种独特的混沌、复合状态。

时至今日,张展依然认为,画什么并不重要,因为任何物像都可以承载情感,表达心境,而传达则是最重要的。因此,在他的画面上,毫无叙事、主题陈述或是荒诞变形、并置,一个人物或一幕风景就是一个画面,简单而纯粹。虽然主题单纯,绘画语言却意蕴无穷。凭着自身对线条和色彩的敏感,张展让画面上所有的线条、色彩巧妙与心吻合,而且恰如其分,也成就了他绘画的最大的特色。

应该说,画境并非现实世界之物,他是艺术家情之所至,心之所对,张展的绘画即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感知,体现着他对于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的独特阐释。

在作品如《怡园拾影》、《假山孤亭》等作品中,幽雅的江南园林被划痕与色线破坏着;在《花儿盛开》、《或消失的风景》等作品中,孤寂的风景被流淌的色彩肌理所冲刷、消融,张展消解着现实与主题,创造出的是一幅幅既模糊又意趣盎然的画面,从画面中,我们也许可以读出现实对生命个体的异化、侵蚀,城市生活的喧嚣与动荡造成的心理不安,抑或是社会生活给人带来的那一丝忧伤与躁动……正因为张展与客观世界保持着一段微妙的距离,让表达进入自由的空间,独特的肌理与痕迹,别具一格的塑形与传达方式,呈现的是一种与现实相近,却不等同的现实的画境,并蕴含丰富的外延联想,由画面感染观者内心,画语与心象吻合,便形成触动,因为这关乎每个欣赏客体的生存经历。

隔着波纹与淌流的人间幻影,一个时代的心理投射。

始终用绘画语言表达,而非图像,我们可以发现,张展的绘画似乎隐含着一个哲理:有时,非刻意主动言说,往往传达得更多。

对话张展

(记=记者 张=张展)

记:对您来说,绘画最初的魅力是什么?

张:在那个年代身处学院,对于技法的迷恋是很难摆脱的,还有造型语言的多样化。

记:绘画面貌与您个人最大的关联是什么?

张:应该说是一种表现的意识,而且一直贯穿着这些年的创作中。所以,在我表达对象时,我会将个人情感、对客体的感受融入进去,传达奔放、外露的情绪,而不是平静地再现对象。

记:从传统绘画一直走到今天,您的表达方式似乎和如今很多当代艺术家不同,那么,您是如何理解“当代艺术”这一概念的?

张: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色,每个人,包括艺术家都会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创作也不应该和时代脱节。你可以运用一些传统的方式,但表达必须是符合这个时代的,比如现实生存状态、世界观、现实的意识影响等。

记:您怎么认识绘画技术的重要性?

张:技术不是最重要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表达的必需,能充分发挥材料传达的美感。如何将个人性格、特质如何与画面表达相吻合,这是最难的。

记:除艺术家身份外,您还是一个艺术推广、市场运作者,您如何看待那些和您表达方式不同的艺术家?

张: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无论如何表达,真实性始终是我评价的主要标准,也就是说,绘画的真实性最重要。另外,从主题到样式,不模仿,不跟风,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家是我所欣赏的。

记:您的创作曾经中断了一段时间,如何认识这一段时间对创作的影响?

张:中断期对艺术家而言比较正常,这和现实生活、创作状态有关。虽然中断了一段时间,但内心对于绘画的需求依然存在,也有一些实践和思考,所以从此意义上说,我的创作一直没有间断。过 去的工作、社会实践经历、感受与思考都融入了我现 在的作品中。

记:近几年,您画了一些中国园林风景,这样的题材有没有一些现实含义?

张:我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自身生存环境非常敏感,总希望那些美好的东西围绕在自己身边。而现实的城市生活,让我们容易产生厌恶情绪,通过作品,我希望我们的生活就如中国园林一样,宁静而美好。

记:这些作品本来是描绘的宁静的风景,却又为何被一些人为的躁动与不安元素破坏着?

张:这与我的艺术观有关。我不希望我所表达的对象是一个直白的、简单之物,甚至第一眼很难辨认,但在观看的过程中,物像能中混沌中慢慢浮现。我习惯于消解画面中的现实感,让画面在若继若离之间,传达一些特殊的意味。

记:您的作品风格面貌多样,几乎不可能以样式来形容您的创作,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张:我是一个喜欢不断求变的人,也宁可保持着这种个性的真实。我不喜欢违心的不断重复图式,这种重复就是一种欺骗,欺骗对象也欺骗自己。对于自己所熟练的东西,我回避着,让自己的创作总有挑战感,这样才能让作品总是新鲜的。

部分作品

《女人体》张展布面油画 150×3000px 1985年

(发表于《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油画集湖北美术学院分卷》)

《老艺人》张展木板油彩 45×55 cm 1989年

《斓山藏屋》张展布面油画 80×2500px 2012年

《杂物》张展纸本丙烯 46×1175px 1990年

《大声》张展布面油画 70×1250px 2001年

《花样年华》张展布面油画 180×2500px 2008年

《昔日明星之五》张展布面油画 30×1000px 2011年

《石精灵》张展布面油画 30×1500px 2012年

《龙枝枯石》张展布面油画 80×2500px 2012年

《园景丽影》张展布面油画 100×1250px 2012年

《大银杏》张展布面 油画 40×2000px 2012年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