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子路

子路的个人简介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汉族,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原籍泗水,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见济宁微山仲庙))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

子路的个人简介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汉族,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原籍泗水,其后胤因避战事迁往微山县鲁桥(见济宁微山仲庙))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亦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仲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人物简介

仲由生于周景王三年九月初七日。周敬王四十年冬闰十二月,卫乱,先贤仲子结缨而卒。周敬王四十一年三月初三,卫庄公赐葬澶渊。乃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其嫡长子孙南宋以前居山东济宁,自40代嫡长孙仲基护康王赵构南渡後,其嫡长子孙世居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县盛泽镇。

其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悝的宰。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悝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仲由为人果烈刚直,有勇力多才艺,事亲至孝。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受到孔子赏识,然欲凌暴孔子,孔子设礼相诱给仲由讲了道理使其信服,收其为弟子。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隳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

他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他位列十哲,世称先贤。被仲氏尊为始祖,仰为旗帜,感召后人修身治世、忠勇报国。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记q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态,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

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子路师从孔子后,尽管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质”,接受孔子的礼义教化,但山难移、性难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气终其一生,未能脱尽,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有人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但我觉得这一评价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个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重友朋、讲义气,以及在卫国动乱中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从而为国家冒死拼杀殉道尽忠的舍身取义精神,所有这些,皆与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u2018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u2019子路无宿诺。”断狱必须两造俱至,但子路的话却笃实无欺故听子路一面之辞便可断狱。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他坚信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师从孔子后还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贴身侍卫,由于子路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因之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总之,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论语·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叛乱分子呢?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欲得到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著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仲子的上八代祖咨,为卞邑大夫,颇有身份。但到了他父亲仲凫这一代亦沦为平民。《史记》中称仲子为“卞之野人”。据《仲里志》记载:仲凫,年三十无子,求嗣于天,其妻遂有身孕,分娩之前,梦熊入怀,其情甚异,遂告其夫。仲凫听后非常惊喜地说:“熊亦贵兽,必生贵子”。仲子遂亦降生。时公元前542年农历九月初七日(已未),即为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取名仲由、字子路。“子路”者,古代为熊的别称。仲子的取名,寄托着父母的良好祝愿,希望其将来成为勇猛盖世的英雄。仲子年少,英姿勃发,九岁时“与乡儿戏,即英强异常,乡人奇之”(《仲里志》)。仲子年少时,天性好动,爱好习武,很有名声。

从目前的史料看,仲咨为仲子的上八代祖。再往上就不得其详。仲咨为西周末,春秋初期人,其家世记载也不清,史书记载只因他做了卞邑大夫时,才“家于卞”,仲咨以后,奂、式、度、肇、拱北,只留其名,身世不详。仲凫的身世也只知“娶宋氏、生子由”。从咨到由,八代始终以卞为家。据考察仲子故里有两处:一处在现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尚存残断的“仲子故里”碑,据当地人介绍,此处曾建有仲子祠堂。其二,据《泗水县志》记载和今人回忆:明、清两朝都曾在古卞邑建有“仲子故里”坊,古城东10里处的仲氏墓地亦保存完好。仲子故里在古城外的东南角。城原有四座城门,为方便仲氏出入,后来又专门建造了一座东南门。卞邑遗址尚存,卞桥仍在。

师徒关系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

名不正则言不顺

从《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俩关系的不一般。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

这不仅仅是个说话坦率地问题,也说明当时没那么多师道尊严,要不就说明两人不是一般关系。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四则故事

阻拦孔子费邑为官

有四件事情可以反映子路与孔子的关系,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做好事。

阻拦孔子中牟为官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Z(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从这两件事中既可以看出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又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性格----为人正直。谈到地位,在后人的理解中,在孔子教育集团中,除了孔子,其他人都是学生,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孔子建立一个学校,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专人去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陪伴孔子周游列国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为孔子张罗后事

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历史渊源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论语事迹

子路的言行在《论语》中出现过四十一次,是孔门弟子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个。孟子曾称赞他有闻过则喜的态度,把他与禹、舜相提并论。唐玄宗时,被追封为“卫侯”;北宋真宗时又追封为“河内公”,后又改称“卫公”。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第五》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第六》

6.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七》

8.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u2018祷尔于上下神o。u2019”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第七》

9.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子罕第九》

10.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u2018不忮不求,何用不臧?u2019”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第九》

11.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第十》

12.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第十一》

13.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1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u2018有父兄在u2019;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u2018闻斯行之u2019。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u2018不吾知也!u2019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7.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第十二》

18.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第十三》

19.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

20.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疲缫玻晌绞恳印E笥亚星疲值茆!

《论语·子路第十三》

2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

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第十四》

24.公伯寮遄勇酚诩舅铩W臃安愿妫唬骸胺蜃庸逃谢笾居诠迹崃τ棠芩林钍谐!

《论语·宪问第十四》

2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第十四》

2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论语·宪问第十四》

27.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8.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第十七》

29.佛Z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u2018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u2019佛Z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第十七》

30.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第十七》

3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第十七》

3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i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

3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

34.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35.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第二》

37.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38.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39.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

《论语·先进第十一》

40.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4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42.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第十一》

人物影响

文化意义

公元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卫侯”,公元1009年(宋大中符二年)加封“河内公,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封为“卫公”,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先贤仲子,作为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毕生都在躬身求索,身后留下了许多高洁品格。这些品格对当下和谐文化建设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先贤仲子是爱国精神的体现。

国家太平之时,先贤仲子爱岗敬业。孔子称赞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在担任蒲大夫时,孔子更是以“三善”称其政绩。先贤仲子勤于政事,以至名列四科。事迹详见《孔子家语》

国家多难之际,先贤仲子更是勇于捐躯,杀身成仁,结缨而死。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曾有“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君子死而冠不免。”等语的记载。

其次,先贤仲子是儒家孝道的楷模。

《说苑·建本》记载“昔者由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孔子也曾高度评价先贤仲子的孝道:“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孔子家语)。这一美德也体现在仲氏后裔身上,《盛湖志》《江震续志稿》《苏州府志》所记载清代大孝子“仲有馀”即是盛泽镇人。

其次:先贤仲子是诚信的典范。

对于先贤仲子诚信的品格,朱熹曾有系统评价。他的《论语集注》在注解“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之时,谈到“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子路无宿诺。宿,留也,犹宿怨之宿。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记者因夫子之言而记此,以见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养之有素也。尹氏曰:“小邾射以句绎奔鲁,曰:u2018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u2019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见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狱者,信在言前,人自信之故也。不留诺,所以全其信也。”

其次:先贤仲子是尊师敬道的模范。

先贤仲子从学孔子之后,既乐于上进,也不盲从,敢于质疑,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论语》中,孔子曾批评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为此孔子对先贤仲子更是寄予厚望,曾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也与?”明朝户部尚书张有誉在《仲志》序言中,不无洞见地指出:“圣门能无所不悦者,惟颜子;能有所不悦者,惟仲子。夫子之注望之也独深,故z锤之也独至。”

先贤仲子不负所望,学造升堂,名列四科。不仅起居与孔子如影随形,更是勇于捍卫老师的正确学说。先贤仲子结缨遇难后,孔子哭于中庭。曾感叹道:“自吾得由,恶言不入于耳。”

先贤仲子的品行不胜枚举,如孔子称赞的不耻Z袍,孟子称赞的闻过则喜等等,此处不赘言。

其实在春秋之际,先贤仲子就被高度推崇。当有人将曾子与先贤仲子并提时,曾子的孙子曾西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子贡也曾感叹“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

后人更是从先贤仲子的品格中获益匪浅,清朝大学士朱国桢拜更是赞叹道:“较其大功,谁堪比拟。先子所畏,言自曾西。闻过则喜,见推子舆。圣人之门,一人而己。”

先贤仲子的言行,记载在《论语》、《孟子》、《史记》等百余种古籍之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弘扬先贤仲子的思想品格不仅具有极深的文化意义,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先贤仲子从政惟优、千乘惟权,这与党中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不谋而合。先贤仲子负米称孝、不耻Z袍、闻过则喜、一诺千金,这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互相补充。

先贤仲子更是与盛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以孝道为例,吴璋、仲有馀、黄钺……孝子楷模,代不乏人,层出不穷。以爱国言之,明朝灭亡之际,盛泽士子多是杜门不出,以气节自许。《盛湖志》所载战乱年代捐躯赴国难者更是不可胜数。盛泽盛产丝绸,以绸都著名,商业大潮下,先贤仲子诚信的品格,更是盛泽镇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此时此刻,重建御赐仲子庙恰逢其时,刻不容缓。

政治才干

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讨论政治方面的问题,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u2018先之劳之。u2019请益。曰:u2018不倦u2019。”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孔子还向季康子推荐子路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断干练,不拖泥带水,从政不成问题。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言子路已经具备做臣僚的素质了。从政治实践看,子路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说子路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学以致用优良学风的践履者。

历史贡献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随康王赵构从济州南渡,以军功授台州知府,后定居吴江膳字圩,即今盛泽镇。宋高宗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诏在盛泽镇划地百亩,修建御赐河内公庙,宋高宗亲撰匾额与庙记。

该庙是仲氏家族历史上唯一一座御赐祖庙,而且是全国仲庙中占地面积最大祭祀规格最高仲子庙。历经宋元明清,主体建筑仍在,民国期间改名仲氏家祠,49年前后因族长仲少梅渡海赴台,祠庙荒废,新中国成立后曾为异姓邪教教徒盘踞其中,作为据点。祠庙主体建筑毁於文革。如今已难寻踪迹。

该庙极具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倘若仍有全璧或得以原貌重建,对于提升盛泽镇乃至整个吴江的文化内涵都不无裨益。

建炎戊申年,仲子世家四十九世嫡长孙大宗主仲基携胞仲琪、仲祺南渡之后。其后裔被后世家谱家志称为江南大宗。江南大宗逐渐发展壮大,并播迁各地,截止到清朝末年,后裔已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福建等地。至今更是散居全国,甚至远居海外。

近千年来,江南大宗后裔继承先贤仲子的传统品格,不断进取,闻达不断。不论是在政界还是在文化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明清两朝的科举成就为例。明朝之际,全国仲氏只出过5位进士,但这五位全是盛泽镇仲氏始迁祖仲基的后裔。计有仲昌,永乐二年甲申科进士,落籍沭阳;正德十六年辛巳科进士仲选,落籍沭阳;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进士仲,落籍宝应。弘治六年癸丑科进士仲本,落籍宝应。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进士仲嘉,居原籍吴江。清朝之时,全国仲氏出过9位进士。江南大宗后裔就占了8位。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进士仲以嘉,落籍宝应;乾隆十九年甲戌科进士仲鹤庆,落籍泰州;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进士仲瑚,落籍杭州;雍正十一年癸丑科进士仲作楫,落籍德清;嘉庆十三年戊辰科进士仲振履,落籍泰州;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进士仲孙樊,居原籍吴江;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仲隆,落籍临夏;光绪三十年甲辰科恩科进士仲延仕,落籍宁阳。

以文艺创作为例。仅盛泽一镇,现有诗文传世的盛泽籍贯仲氏后裔有仲嘉、仲时A、仲时铉、仲时F、仲沈洙、仲绍颜、仲绍康、仲绍光、仲治、仲辍⒅儆姓隆⒅俣弧⒅倥喾⒅倭骸⒅颉⒅、仲枢、仲鸾鸣、仲楷、仲子长、仲周霈、仲忠孚、仲步墀、仲振豫、仲锦奎、仲锦昼、仲一飞、仲廷铨、仲贻、仲炳、仲宗弧⒅僮阱ァ⒅僮谧獭⒅僮摹⒅僮阢簟⒅僮谥巍⒅偕⒅俜锵琛⒅傧妗⒅倜丁⒅偻⒒⒅俪濉⒅偎锓⒅偎镯⒅倭帧⒅倩⑻凇⒅僭酢⒅俟谛邸⒅偕倜返取

江南大宗后裔的文学活动,尤其以《盛湖志》的接力编纂最为人称道。《盛湖志》创编于仲子世家第六十四世仲沈洙之手。仲沈洙是盛泽的鸿儒,被其门人私谥为怡静先生。他“以所见为经,所闻为纬,凡里中耆老备历咨询,务得其真。”,焚膏继晷,终于在清顺治十年编纂完成。至康熙年间,仲子世家第六十六世仲颉⒅偈嘣俅味浴妒⒑尽酚枰栽霾埂V燎≈校胬匣瓜绲闹僮邮兰业诹呤乐僦荟俅沃匦蓿⒂谇∪迥觇餍小妒⒑尽妨骄肀尽0倌曛螅搅送文昙洌僮邮兰业谄呤皇乐偻⒒谙热酥鞯幕∩希惴菏占柿希⒉慰几尽⑾刂炯捌渌妨希匦吕宥ㄌ宀茫嘧氤赡谌莞晔怠⑻謇瓯傅男碌摹妒⒑尽贰M文┠晖⒒龉屎螅亩又倩⑻谟止惴翰杉庑髂昙涞恼乒剩闪4卷,名为《盛湖志补》,使历史记述延伸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但是虎腾未及校录就谢世了,于是接力棒又交到其子仲冠雄手中。冠雄将《盛湖志补》重加校录后,于1924年正式刊出仲廷机所纂16卷本《盛湖志》和仲虎腾编纂的4卷《盛湖志补》。书写了盛泽文化史上的绚丽篇章。对桑梓贡献甚巨,其道义责任、韧性毅力令后人钦敬。

史籍记载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j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d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是时子贡为鲁使於齐。

死因

《卫康叔世家》: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d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u2018君子死,冠不免。u2019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u2018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u2019关于这段记载子路之死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他跟人打仗时,帽带掉落,于是子路弃剑结缨,被杀。

一种说他此时已身负重伤,自思必死,于是死也要死得像个君子。

仲子年表

一岁,己未,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农历九月初七日,仲子降生。因其母临产前梦熊入怀,取名由,字子路(熊的别名),又字季路(原因为季氏家臣而得名)。

二岁,庚申,周景王四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

三岁,辛酉,周景王五年,鲁昭公二年(公元前540年)。

四岁,壬戌,周景王六年,鲁昭公三年(公元前539年)。

五岁,癸亥,周景王七年,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

六岁,甲子,周景王八年,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

七岁,乙丑,周景王九年,鲁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

八岁,丙寅,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

九岁,丁卯,周景王十一年,鲁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

十岁,戊辰,周景王十二年,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

十一岁,己巳,周景王十三年,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

十二岁,庚午,周景王十四年,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

十三岁,辛未,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

十四岁,壬申,周景王十六年,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

十五岁,癸酉,周景王十七年,鲁昭公十四年(公元前528年)。

十六岁,甲戌,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

十七岁,乙亥,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

十八岁,丙子,周景王二十年,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

家贫,好武尚义,有兼人之质。为民除害,有搏虎屠龙的传说。

十九岁,丁丑,周景王二十一年,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因门人为孔子弟子,委质圣门。

二十岁,戊寅,周景王二十二年,鲁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

二十一岁,己卯,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二十二岁,庚辰,周景王二十四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娶妻颜氏乃卫国贤大夫颜浊邹之妹。

二十三岁,辛巳,周景王二十五年,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从孔子在齐国,周景王崩,周敬王立。

二十四岁,壬午,周敬王元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19年),从孔子在齐。

二十五岁,癸未,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

二十六岁,甲申,周敬王三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昭公出奔齐国,随孔子去齐。

二十七岁,乙酉,周敬王四年,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

二十八岁,丙戌,周敬王五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从孔在齐闻韶乐。

二十九岁,丁亥,周敬王六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随孔子自齐返鲁。

三十岁,戊子,周敬王七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

家贫,常负米百里养亲,乡人称孝。

三十一岁,己丑,周敬王八年,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父凫卒,哀痛绝食不寝者数日,乡人哀怜之。

三十二岁,庚寅,周敬王九年,鲁昭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1年),迎母养于鲁。

三十三岁,辛卯,周敬王十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母宋氏卒,哀极,颜色憔悴,几乎不起,其母归葬鲁卞城南与父合葬。鲁昭公薨于乾候。

三十四岁,壬辰,周敬王十一年,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阳虎乱政,从孔子退修诗书。

三十五岁,癸巳,周敬王十二年,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08年)。

三十六岁,甲午,周敬王十三年,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

三十七岁,乙未,周敬王十四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

三十八岁,丙申,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随孔子观鲁桓公庙欹器,问“持满有道乎”?孔子为中都宰。

三十九岁,丁酉,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孔子为中都宰,仲子从之。

四十岁,戊戌,周敬王十七年,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孔子为鲁司寇,仲子从之,生长子崔。

四十一岁,己亥,周敬王十八年,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公山不狃以费邑叛,召孔子,孔子欲往,仲子阻谏之,孔子有“为东周”语。

四十二岁,庚子,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为大司寇,诛少正卯。仲子从焉。

四十三岁,辛丑,周敬王二十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摄相事,随孔子保定公会齐侯于夹谷。

四十四岁,壬寅,周敬王二十一年,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

四十五岁,癸卯,周敬王二十二年,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为季氏宰,齐人以美女宝马赂定公。“堕三都”未果,从孔子去鲁适卫,周游列国。

四十六岁,甲辰,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从孔子在卫,已而去卫适曹,适宋,又适陈。过匡,匡人围之,仲子怒起,奋戟将战,孔子止之,弹琴三曲,匡人解甲而去,月余返卫。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四十七岁,乙巳,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四十八岁,丙午,周敬王二十五年,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鲁定公薨。

四十九岁,丁未,周敬王二十六年,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

五十岁,戊申,周敬王二十七年,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从孔子自陈反卫。

五十一岁,己酉,周敬王二十八年,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生次子启。

五十二岁,庚戌,周敬王二十九年,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从孔子自陈如蔡。

五十三岁,辛亥,周敬王三十年,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从孔子自蔡如叶,遇长沮桀溺,问津。又遇荷丈人,有拱立、止宿事。至叶,叶公问孔子为何?仲子未答。

五十四岁,壬子,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从孔子在陈,绝粮,愠见孔子。

五十五岁,癸丑,周敬王三十二岁,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从孔子在卫,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奚将为先”。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仲子批评为“迂腐”之举。

五十六岁,甲寅,周敬王三十三年,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

五十七岁,乙卯,周敬王三十四年,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

五十八岁,丙辰,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

五十九岁,丁巳,周敬王三十六年,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鲁。

六十岁,戊午,周敬王三十七年,鲁襄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为蒲邑宰,行前请教孔子。

六十一岁,己未,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为蒲宰,德治仁政,有“水备”等政绩。

六十二岁,庚申,周敬王三十九岁,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蒲邑大治。传说孔子“三称其善”。不应小邾国之口盟。

六十三岁,辛酉,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省濮阳市)。

子路后人

河南网讯:近年来,中国私人保镖领域出现了一位著名镖师--释行风。国内外多家媒体都报道了释行风本人、以及他所创立的博警特卫保镖公司。2012年4月初,“博警特卫保镖公司董事长荣归故里--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仲庄村”这一消息经过众多媒体报道之后,大家才知道:释行风的先祖就是仲子路。

【释行风祖上的名门身世】

释行风为法名,俗名(本名)仲少楠,少林寺三十二代武功传人,北京博警特卫保镖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释行风自幼喜好武术,十二岁来到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术学校,习练少林功夫近十年;他曾代表少林功夫在国内外巡演;后来,创建了北京博警特卫保镖公司。

释行风的老家--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仲庄村,仲姓迁入该村最早可追溯到仲科,仲科是仲子路第五十八代孙,由此可知:仲庄村的仲姓村民都是仲子路的后人。

从媒体报道释行风的个性风格来看,再参照古籍记载其先祖仲子路的个性风格,我们不难发现:释行风继承了先祖的刚勇及多方面的优秀传统。

【释行风继承与传扬先祖遗风】

仲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春秋鲁国人卞人(今山东平邑县仲村镇人),本名由,子路或季路为其字,孔子的得意弟子,在《论语》中,曾经四十次提到子路或他的言行。

仲子路忠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毅然辞官紧随,勇敢地护卫着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征途;后半生都跟随了孔子,这在孔门弟子中是绝无仅有的,因而也得到了孔子的信任;所以,孔子曾经称赞子路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仲子路的后人释行风(仲少楠)继承了先祖的优秀传统,他要求公司的保镖成员在服务委托人时,要做到忠义仁勇,这一点他是率先垂范、首先做到。

仲子路出身于贫寒之家,人穷志不短。其实,这一点,释行风(仲少楠)与先祖子路一样--也出身于贫寒之家,释行风(仲少楠)在北京打拼多年,靠勤劳的双手创建了北京博警特卫保镖公司。

仲子路很多优秀之处在其后人释行风(仲少楠)身上得到了传承与体现。譬如说:仲子路武功高强,慷慨赴义、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这一点,释行风同样具备,他习练少林功夫近十年,熟练掌握了武功技法与多种兵器的应用,并把这身功夫用在职业保镖的正义工作之中。再譬如说:仲子路特别孝顺,在历史上留下了“百里负米”的经典美誉故事;释行风(仲少楠)离开仲庄村之后,在北京终于挣得了近百万元的“第一桶金”,他毫不犹豫、立即把爸爸妈妈接到了北京,在仲庄村留下了“孝子”的美名。“仲子路是我的祖先,我为之自豪”博警保镖公司董事长释行风(仲少楠)说。

子路受教

原文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译文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说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说来,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启示

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同样重要。两者加在一起,就是锦上添花,好上加好了。此外,若引申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时刻鞭策自己,更进一步”的意思也说得过去。

负米奉亲

原文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P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译文

周代的仲由,字子路。家境贫穷,经常吃一些藜菜、豆类植物的叶子为食。为了父母亲能吃上米,经常跑到百里之外购买然后背回来。双亲过世之后,向南游历于出国为官。随行的车辆上百,积攒的米超过万众,坐在层层叠叠的褥子上,一顿饭要动用许多鼎,生活非常舒适。于是叹息说,虽然想要再吃藜藿,为双亲背米。却再也不能了。孔子说,仲由侍奉双亲非常孝顺。可以说是,(双亲)活着的时候尽自己的力气,去世以后经常思念他们啊。

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一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启示

从“子路负米”这则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孝无分贵贱,上自天子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人在一生当中,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只有一天一天的减短。尤其在现代社会里,有人十三、四岁就离家,负笈在外,一直读到高中、大学、研究所,就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我们能跟父母相聚的时间是这么的短暂,是不是更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日子,好好的孝敬他们呢?现代的父母经常很感慨的说,他不奢求子女会孝顺他,只要不让他担忧挂心,他就非常的幸运了。当今社会,有很多父母在晚年的时候孤独无依,被送进养老院,子女很少去过问、探望,所以他们非常的孤苦,尤其是内心更为难过。一个人,从组成家庭之后,他就把一生的青春奉献给了孩子、社会和工作,不辞辛劳付出了大半辈子,到了晚年,照理讲应该是安养天年的时候。可是我们看到,当前有许多老人晚年的处境非常凄惨,无人过问,孤独无依,有的甚至三餐不继,并不是因为他穷,而是他没有能力自己来料理。人一旦步入老年,儿女不在身边,眼看亲人、左邻右舍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就会失去斗志,对人生燃不起希望,百病也就更容易侵蚀了。

我们读到,子路为了让父母吃到较好的食物,都能不计劳苦,到千里、百里之外负米、背着米回来,奉养父母。古人孝顺父母之心,确实是我们没有办法体会的,感动之余,我们真的应该要向古人学习。

子路问道

孔子闲暇在家,感叹地说:“铜L(地名)伯华如果不死,天下可能已安定了!”子路说:“我想了解他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他年轻时,聪敏而好学;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老年时,把仁义当作自己行为的准则而待人谦恭。”子路说:“他年青时聪敏而好学是可以称道的,壮年时勇敢而不屈服也是可以称道的,但为什么自己行仁义,还要对人自谦呢?”孔子说:“这你不知道,我听说,凭多数人去攻打少数人,没有不消灭的;自身高贵,而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卑贱的人,不会没有收获的。过去,周公旦规定治理天下的政治措施,而以谦恭的态度接待七十位读书人,难道他本人是不行仁义,不懂道理吗?他是要得到这些读书人呀。行仁义、懂道理,并且能够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天下的读书人,这就是君子啊!”

路边难师

据民间传说,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今泗水之卞桥)东边游玩,走到仲村时口渴难耐,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仲由说:“要喝水,先认一字,若不识此字,须叫我三声老师。”孔子不以为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不得其解。

仲由说:“井口加一竖是中,旁有一人是仲。”满腹经纶孔子被一少年难住,不禁叹曰:“神童仲子,乃我师也。”此语一出,仲由连忙跪下说:“仲由有罪,本想与您开个玩笑,没想您却当真了,请受我三拜。”孔子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u2018子路u2019吧。”

前一说实在粗糙不堪,另一说如下:孔子道:“中字。”仲由辩难道,“非也,人在井边,仲也!”孔子口渴难耐,只好先道歉,好讨得水解渴。仲由大笑,“我知道你有才学,想拜你做老师,所以先难为你一二,作为试探。”取井水相奉。在被孔子才学折服后拜师,事从孔子。(注:此传说,为家中老人口口相传,并在讲完后说一故事尔,不可当真。仲由曾犯难孔子是确有其事,估拜师故事皆衍于此。--仲氏后裔。)

(注:这是民间传说而已,实际上孔子和子路的相识并不如此文质彬彬。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和孔子一开始是有些矛盾的,后来因为被孔子以文化折服,才拜入孔子门下。原文如下: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j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两度为官

仲由曾两度为官。第一次是在鲁国做季孙氏的家臣,第二次是到卫国做蒲大夫。仲由赴卫国前向孔子辞行时,孔子关切地对他说:“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静,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卫庄公元年,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逃到鲁国。仲由听说后立即返城,子羔(高柴,字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且城门已闭,不可去送死。仲由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仲由进城后被人打落冠缨,气愤地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历史遗迹

为了纪念仲由,仲由故里的村名因此而来。

至今泗水县境内还有仲子街和仲庙遗址。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