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辛波丝卡

辛波丝卡 辛波丝卡是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据《纽约时报》报道,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诗人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2月1日在克拉科夫于睡眠中故去,享年88岁。辛波丝卡192

辛波丝卡

辛波丝卡是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据《纽约时报》报道,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诗人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2月1日在克拉科夫于睡眠中故去,享年88岁。辛波丝卡1923年7月2日生于波兰的小镇布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她多年吸烟,患肺癌。被称为“诗坛的莫扎特”,擅长以幽默口吻描述严肃主题与日常影像。写诗六十年,发表不到四百首;出版过十六本诗集。著名诗作有《一见钟情》、《回家》、《在一颗小星星底下》、《写履历表》、《对色情文学的看法》、《结束与开始》等,其中《一见钟情》激发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拍电影《红》。

辛波斯卡(WislawaSzymborska),波兰女作家,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一见钟情》,《呼唤雪人》等著作。

一九九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丝卡(WislawaSzymborska),一九二三年出生于波兰科尼克(Kornik),八岁时移居克拉科夫(Cracow),至今仍居住在这南方大城。她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前两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密丝特拉儿和一九六六年德国的沙克丝),第四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也是当今波兰最受欢迎的女诗人。她的诗作虽具高度的严谨性及严肃性,在波兰却拥有十分广大的读者。她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诗集《巨大的数目》,第一刷一万本在一周内即售光,这在诗坛真算是巨大的数目。

进入诗坛

在大学修习社会学和波兰文学的辛波丝卡,于一九四五年三月在波兰日报副刊发表了她第一首诗作<我追寻文字>。一九四八年,当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诗集时,波兰政局生变,共产政权得势,主张文学当为社会政策而作。辛波丝卡于是对其作品风格及主题进行全面之修改,诗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为《存活的理由》。辛波丝卡后来对这本以反西方思想,为和平奋斗,致力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处女诗集,显然有无限的失望和憎厌,在一九七0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录其中任何一首诗作。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诗集《自问集》出版。在这本诗集里,涉及政治主题的诗作大大减少,处理爱情和传统抒情诗主题的诗作占了相当可观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唤叶提》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抛开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题,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触及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爱情的关系。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盐》里,我们看到她对新的写作方向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

逐渐成熟

一九六七年,《一百个笑声》出版,这本在技巧上强调自由诗体,在主题上思索人类在宇宙处境的诗集,可说是她迈入成熟期的作品。一九七二年的《只因为恩典》和一九七六年的《巨大的数目》更见大师风范。在一九七六年之前的三十年创作生涯中,辛波丝卡以质代量,共出版了一百八十首诗,其中只有一百四十五首是她自认成熟之作,她对作品要求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追求新风格

在辛波丝卡的每一本诗集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风格、尝试新技法的用心。她擅长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小隐喻开发深刻的思想,寓严肃于幽默、机智,是以小搏大,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一九七六年之后,十年间未见其新诗集出版。一九八六年《桥上的人们》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令人惊讶的是,这本诗集竟然只有二十二首诗作,然而篇篇佳构,各具特色,可说是她诗艺的高峰。

关心政治

辛波丝卡关心政治,但不介入政治。严格地说,她称不上是政治诗人—也因此她的书能逃过官方检查制度的大剪,得以完整的面貌问世——但隐含的政治意涵在她诗中到处可见。在《桥上的人们》这本诗集里,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透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多样的诗风,锤链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现实之荒谬、局限,人性之愚昧、妥协。此处译介的五首诗即出自此书。

主张思想

辛波丝卡的政治嘲讽和机智在<对色情文学的看法>一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八十年代的波兰在检查制度之下,政治性、思想性的着作敛迹,出版界充斥着色情文学。在这首诗里,辛波丝卡虚拟了一个拥护政府「以思想箝制确保国家安全」政策的说话者,让他义正严词地指陈思想问题的严重性超乎色情问题之上,让他滔滔不绝地以一连串的色情意象痛斥自由思想之猥亵、邪恶。但在持续五个诗节嘉年华会式的激情语调之后,辛波丝卡设计了一个反高潮——在冷静、节制的诗的末段,他刻意呈现自由思想者与志同道合者喝茶、翘脚、聊天的自得和无伤大雅。这样的设计顿时瓦解了说话者前面的论点,凸显其对思想大力抨击之荒谬可笑,也间接对集权国家无所不在的思想监控所造成的生存恐惧,提出了无言的抗议。辛波丝卡认为生存是天赋人权,理应受到尊重。在<种种可能>一诗,她对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品味、生命认知做了相当坦率的表白。从她偏爱的事物,我们不难看出她恬淡自得、自在从容、悲悯敦厚、不道学、不迂腐的个性特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主个体,依附于每一个个体的「种种可能」正是人间的可爱之处。透过这首诗,辛波丝卡向世人宣告生命之多样美好以及自在生存的权利,因为「存在的理由是不假外求的」。这也许不是一个诗的时代——或者,从来就未曾有过诗的时代——但人们依旧写诗、读诗,诗依旧存活着,并且给我们快乐,安慰。辛波丝卡是懂得诗和生命的况味的,当她这样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代表作品赏析

一见钟情

他们彼此深信

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

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

但变化无常更为美丽。

他们素未谋面,所以他们确定

彼此并无瓜葛。

--但是,自街道、楼梯、大堂,传来的话语

他们也许擦肩而过,一百万次了吧?

--我想问他们是否记得

在旋转门面对面那一刹?

或者在人群中喃喃道出的“对不起”?

或是在电话的另一端道出的“打错了”?

但是,我早已知道答案。

是的,他们并不记得。

他们会很讶异

原来缘分已经戏弄他们多年。

时机尚未成熟

,变成他们的命运,

缘分将他们推近、驱离,

阻挡他们的去路,

忍住笑声,

然后,闪到一旁。

有一些迹象和信号存在,

即使他们尚无法解读。

也许在三年前

或者就在上个星期二

?有某片叶子飘舞于肩与肩之间?

有东西掉了又捡了起来?

天晓得,也许是那个消失于童年灌木丛中的球?

还有事前已被触摸层层覆盖的门把和门铃。

检查完毕后并排放置的手提箱。

有一晚,也许同样的梦,

到了早晨变得模糊。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

而充满情节的书本.

总是从一半开始看起。

人物信息:

辛波丝卡,生于波兰的小镇布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那时,她的国家刚刚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一九三一年全家迁往波兰南部的克拉科夫。在辛波丝卡的每一本诗集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风格、尝试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长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小隐喻开发深刻的思想,寓严肃于幽默、机智,是以 小搏大,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于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成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名誉会员,这是美国授予杰出艺术家的最重要荣誉。2012年2月1日,在克拉科夫逝世,享年88岁。

中文名: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外文名:Wisawa Szymborska

别名: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

国籍:波兰

出生地:波兰布宁(现在的科尼克)

出生日期:1923年7月2日

逝世日期:2012年2月1日

职业:诗人,随笔作家

主要成就: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存活的理由》,《自问集》,《呼唤雪人》,《无止境的乐趣》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波兰诗人、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在诗歌中对人性持微妙的讽刺和怀疑。早期诗集《存活的理由》(1952年)反映了她对共产主义的社会现实主义的认同。她后来认为这部诗集不能代表自己的真实诗歌意图,为此发表了《呼唤雪人》(1957年),这部诗集更具个人性,表达了她对斯大林共产主义不再抱有幻想。

辛波丝卡出生在布宁(现在的科尼克)。1931年搬到克拉科夫,1945-48年就读于雅盖隆大学。1953年至1981年,担任克拉科夫《文学生活》(Zycie Literacia)周刊的诗歌编辑和专栏作家。她出版了十几卷的诗歌。

辛波丝卡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作年就读于波兰雅盖沃大学哲学系。这是波兰最古老的大学,建于十中世纪,以政治和宗教的宽容为建校之本,知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均毕业于这所大学。诗人一生结过二次婚,没有生育有儿女。辛波丝卡是懂得诗和生命的滋味的,所以她这样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一九九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一九二三年七月二日出生于波兰西部小镇布宁(Bnin,今为科尼克[Kornik]一部份),八岁时移居克拉科夫(Cracow),至今仍居住在这南方大城。她是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前两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密丝特拉儿和一九六六年德国的沙克丝),第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也是当今波兰最受欢迎的女诗人。她的诗作虽具高度的严谨性及严肃性,在波兰却拥有十分广大的读者。她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诗集《巨大的数目》,第一刷一万本在一周内即售光,这在诗坛真算是巨大的数目。

人生历程

童年

据维斯瓦娃·辛波丝卡回忆,在她童年时代的家庭生活中,谈论得最多的就是读书。她五岁就开始作儿童诗,她的父亲是第一个热心读者。

少年

辛波丝卡于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克拉科夫著名的的雅格隆尼安大学修习社会学和波兰文学。一九四五年三月,她在波兰日报副刊发表了她第一首诗作〈我追寻文字〉。一九四八年,当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诗集时,波兰政局生变,共产政权得势,主张文学当为社会政策而作。辛波丝卡于是对其作品风格及主题进行全面之修改,诗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为《存活的理由》。辛波丝卡后来对这本以反西方思想,为和平奋斗,致力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处女诗集,显然有无限的失望和憎厌,在一九七O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录其中任何一首诗作。

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诗集《自问集》出版。在这本诗集里,涉及政治主题的诗作大大减少,处理爱情和传统抒情诗主题的诗作占了相当可观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唤雪人》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抛开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题,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触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爱情的关系。 一九九六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一九二三年出生于 波兰科尼克(Kornik),八岁时移居克拉科夫(Cracow),至今仍居住在这南方大城。她 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 (前两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密丝特拉儿和一九 六六年德国的沙克丝) ,第四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也是当今波兰最受欢 迎的女诗人。

大学

于一九四五年三月在波兰日报副刊发表 了她第一首诗作《我追寻文字》。一九四八年,当她正打算出第一本诗集时,波兰政局 生变,共产政权得势,主张文学当为社会政策而作。辛波丝卡于是对其作品风格及主 题进行全面之修改,诗集延至一九五二年出版,名为《存活的理由》。辛波丝卡后来 对这本以反西方思想,为和平奋斗,致力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处女诗集,显然有无 限的失望和憎厌,在一九七0年出版的全集中,她未收录其中任何一首诗作。 一九五四年,第二本诗集《自问集》出版。在这本诗集里,涉及政治主题的诗作大 大减少,处理爱情和传统抒情诗主题的诗作占了相当可观的篇幅。一九五七年,《呼 唤叶提》出版,至此她已完全抛开官方鼓吹的政治主题,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触及人 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爱情的关系。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的《盐》里,我们看到她对 新的写作方向进行更深、更广的探索。

一九六七年,《一百个笑声》出版,这本在技巧上强调自由诗体,在主题上思索人 类在宇宙处境的诗集,可说是她迈入成熟期的作品。一九七二年的《只因为恩典》和 一九七六年的《巨大的数目》更见大师风范。在一九七六年之前的三十年创作生涯中 ,辛波丝卡以质代量,共出版了一百八十首诗,其中只有一百四十五首是她自认成熟 之作,她对作品要求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作品风格

在辛波丝卡的每一本诗集中,几乎都可以看到她追求新风格、尝试新技法的用心。 她擅长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小隐喻开发深刻的思想,寓严肃于幽默、机智,是以 小搏大,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一九七六年之后,十年间未见其新诗集出版。一九八六年《桥上的人们》一出,遂格外引人注目。令人惊讶的是,这本诗集竟然只有二十 二首诗作,然而篇篇佳构,各具特色,可说是她诗艺的高峰。

辛波丝卡关心政治,但不介入政治。严格地说,她称不上是政治诗人—也因此她 的书能逃过官方检查制度的大剪,得以完整的面貌问世——但隐含的政治意涵在她诗 中到处可见。在《桥上的人们》这本诗集里,她多半以日常生活经验为元素,透过独 特的叙述手法,多样的诗风,锤链出生命的共相,直指现实之荒谬、局限,人性之愚 昧、妥协。此处译介的五首诗即出自此书。

《葬礼》 一诗以三十五句对白组成,辛波丝卡以类似荒谬剧的手法,让观礼者的话 语以不合逻辑的顺序穿梭、流动、交错,前后句之间多半无问答之关联,有些在本质 上甚至是互相冲突的。这些对白唯一的共通点是——它们都是生活的声音,琐碎、空 洞却又是真实生命的回音。在本该为死者哀恸的肃穆葬礼上,我们听到的反而是生者 的喧哗。藉着这种实质和形式之间的矛盾,辛波丝卡呈现出真实的生命形貌和质感, 没有嘲讽,没有苛责,只有会心的幽默和谅解。

在 《写履历表》 一诗,辛波丝卡则以颇为辛辣的语调讥讽现代人功利导向的价值观 ——将一张单薄的履历表和一个漫长、复杂的人生划上等号,企图以一份空有外在形 式而无内在价值的资料去界定一个人,企图以片面、无意义的具体事实去取代生命中 诸多抽象、无以名之的的美好经验。然而,这样的荒谬行径却在现代人不自觉的实践 中,成为根深蒂固的生活仪式,诗人为我们提出了警讯。

在 《衣服》 一诗中,辛波丝卡不厌其烦地列出不同质料、样式的衣服名称,及其相 关之配件、设计细节,似乎暗示生命的局限——再严密的设防,也无法阻拦焦虑、心 事、病痛、疏离感的渗透。即使抽出了围巾,在衣服外再裹一层保护膜,也只是一个 苍凉无效的生命手势。

辛波丝卡的政治嘲讽和机智在《对色情文学的看法》 一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八十 年代的波兰在检查制度之下,政治性、思想性的着作敛迹,出版界充斥着色情文学。 在这首诗里,辛波丝卡虚拟了一个拥护政府「以思想箝制确保国家安全」政策的说话 者,让他义正严词地指陈思想问题的严重性超乎色情问题之上,让他滔滔不绝地以一 连串的色情意象痛斥自由思想之猥亵、邪恶。但在持续五个诗节嘉年华会式的激情语 调之后,辛波丝卡设计了一个反高潮——在冷静、节制的诗的末段,他刻意呈现自由 思想者与志同道合者喝茶、翘脚、聊天的自得和无伤大雅。这样的设计顿时瓦解了说 话者前面的论点,凸显其对思想大力抨击之荒谬可笑,也间接对集权国家无所不在的 思想监控所造成的生存恐惧,提出了无言的抗议。

辛波丝卡认为生存是天赋人权理应受到尊重。在 《种种可能》 一诗,她对自己的 价值观、生活品味、生命认知做了相当坦率的表白。从她偏爱的事物,我们不难看出 她恬淡自得、自在从容、悲悯敦厚、不道学、不迂腐的个性特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 自主个体,依附于每一个个体的「种种可能」正是人间的可爱之处。透过这首诗,辛 波丝卡向世人宣告生命之多样美好以及自在生存的权利,因为「存在的理由是不假外 求的」。

这也许不是一个诗的时代——或者,从来就未曾有过诗的时代——但人们依旧写诗 、读诗,诗依旧存活着,并且给我们快乐,安慰。辛波丝卡是懂得诗和生命的况味的, 当她这样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主要作品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主要作品:

Dlatego yjemy(存活的理由),1952年

Pytania zadawane sobie(自问集),1954年

Wo?anie do Yeti(呼唤雪人),1957年

Sól(盐),1962年

101 wierszy(101首诗),1966年

Sto pociech(无止境的乐趣),1967年

Poezje wybrane(诗选),1967年

Wszelki wypadek(可能),1972年

Wielka liczba(巨大的数目),1976年

Ludzie na mocie(桥上的人们),1986年

Poezje: Poems(诗集,波兰语-英语双语诗),1989年

Lektury nadobowi zkowe(选读札记),1992年

Koniec i pocztek(结束与开始),1993年

Widok z ziarnkiem piasku(一粒沙看世界),1996年

Sto wierszy - sto pociech(一百个笑声),1997年

Chwila(瞬间),2002年

Rymowanki dla du?ych dzieci(给大孩子的诗),2003年

Dwukropek(冒号),2005年

辛波丝卡诗选

陈黎?张芬龄 译

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是当代世界诗坛的异数。她的诗作严谨,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她的题材始终别具一格,常自日常生活汲取喜悦,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以隐喻开启广大想像空间,寓严肃於幽默、机智,是以小搏大、举重若轻的语言大师。这本诗集选辑其各阶段名作五十首,由陈黎与张芬龄精译、导读,并附辛波丝卡精彩诺贝尔奖得讲演说辞。

目录

未进行的喜马拉雅之旅博物馆 不期而遇 金婚纪念日

写作的喜悦 特技表演者 剧场印象

广告 回家 在一颗小星星底下

致谢函 微笑 隐居 一粒沙看世界 衣服

写履历表 葬礼 对色情文学的看法 种种可能

桥上的人们 天空 结束与开始 仇恨 一见锺情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