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简历 > 正文

张轶

张轶 张轶-人物简介 《挟尸要价》 张轶,1985年出生,2009年5月大学毕业后进入《江汉商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他2009年10月24日拍摄的《挟尸要价》新闻组照屡获大奖,也因此备受压力,离开《

张轶

张轶-人物简介

《挟尸要价》

张轶,1985年出生,2009年5月大学毕业后进入《江汉商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他2009年10月24日拍摄的《挟尸要价》新闻组照屡获大奖,也因此备受压力,离开《江汉商报》,到湖南一家媒体任摄影记者。2010年8月18日,其《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大奖。

因拍摄《挟尸要价》组照,他屡获大奖也因此备受压力,还换了单位。因《挟尸要价》全票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大奖,更让他成为舆论的焦点。随着8月23日组委会公布调查结论,诸多质疑似乎已经画上句号。

《河北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的《挟尸要价》拍摄者张轶。他说,希望人们跳出事件之外,转去关注“高价捞尸”现象,尽早建立溺水救助或遗体打捞制度,杜绝暴利环节。

张轶-人物自述

挟尸要价拍摄者张轶

1.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我不想因违反报社制度和“破坏荆州人民大营救的壮举”而失去这份工作,但又不想让一张好的新闻图片没有出口,更不想让真相被掩盖;

2.在荆州,我是一个外地人,我一个涉世不深的小人物不得不考虑个人安全问题;

年底,《挟尸要价》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图片提名,署名“真真”。

同时,还获得《人民摄影》年度编辑部大奖,我知道这个奖是鼓励作品和激励作者的,恐怕一辈子都难获得,但我还坚持署名“真真”。

中国记协举办的“中国瞬间”新闻摄影大赛,我委托《华商报》并以其记者的身份参赛,在评奖现场,评委们向我求证该图片的真实性,并对《挟尸要价》给予肯定;颁奖时,在多位老师的鼓励下,我首次用了“张轶”署名,新华社也发了消息和我领奖时的图片。

消息传到荆州,报社没有问责,但扣了我的工资和年终奖金,我意识到危机来了,想趁春节休假之势来淡化我获奖的影响,但因个人安全和周围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不得已离开荆州。

“金镜头”获得年度大奖,我感到很意外,我感谢评委、感谢大家关注《挟尸要价》,我愿说出我在拍摄中的所有细节,并积极配合和接受一切调查以还原真相。

张轶-获奖荣誉

2010年8月18日,《挟尸要价》夺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

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挟尸要价》照片获得纪录类银奖。

2010年1月23日,第18届金镜头比赛暨华赛中国作品初评结果揭晓,《挟尸要价》获得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

2010年2月4日,中国记协主办的“2009中国瞬间中国新闻摄影大赛(第三届)”上,《挟尸要价》获一等奖。

张轶-《挟尸要价》

挟尸要价

2009年10月24日,湖北荆州长江边上,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献出生命。打捞公司捞尸要价的过程被摄影记者张轶拍了下来,其中一张照片获得“金镜头”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大奖。

长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公开质疑照片涉嫌作假,将张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金镜头”组委会就此展开调查,并于8月23日公布调查结论,认为《挟尸要价》未造假。

事件过程

《挟尸要价》这张照片在《华商报》发表、经《新京报》转载后,经过调查2009年11月4日在湖北荆州发出了《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被冤》的调查报道,并被广泛转载;媒体人马文娟2009年11月8日撰写了《从大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看媒体责任》一文,提出有关媒体对大众的误导要承担责任;长江大学宣传部长李玉泉也向新闻媒体通报了事实真相,并在2009年11月16日在自己的署名博客上发表了《“牵尸谈价”:不能不说的事实真相》的文章。就此,舆论和大众基本都已了解了事实真相。

《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解读是:船头着白色衬衫者陈某与老师、学生牵着尸体谈价。事实是:在打捞中,两条船共同作业,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来,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误读的结果使“牵尸靠岸”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而且,该照片在《华商报》和《新京报》发表时署名为“真真”,现在获奖人为“张轶”,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两个名字可能用的都是假名。《华商报》和《新京报》对照片的误读误导了全国大众,各种媒体口诛笔伐,人们在网上发帖咒骂“渔民”没有人性,甚至咒骂“荆州人”的“冷血”。尽管调查报告已经公布,有关方面已经澄清,但“非事实”的造假新闻在社会中一直传播并引起人们对这个社会或人性的“失望”。

在公布《挟尸要价》照片获得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之后,长江大学宣传部已经向“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会和各位评委”发出了“就张轶《挟尸要价》照片获全国摄影艺术展记录类银质奖致评委会的公开信”。并发出呼吁:

建议有关主管部门核实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性;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消该照片的获奖资格;通报作者的弄虚作假,以杜绝以后评奖中类似情况的出现。愿善良的人们都能擦亮眼睛,看清真正的事实真相。

张轶拍摄这张照片时,他所供职的《江汉商报》由于种种考虑并未刊发,张轶以个人的名义在《华商报》首发该照片,署名“真真”,以目击者身份署名。后因屡获大奖,记者张轶身份被迫公开,现由于在当地压力过大已离开荆州。

回应四大质疑

为自保,发表时化名“真真”

李玉泉质疑:该照片在《华商报》和《新京报》发表时署名为“真真”,现在获奖人为“张轶”,“我们有理由怀疑,这两个名字可能用的都是假名”。

郝建国回应:照片的作者是时任《江汉商报》(荆州日报社主办)摄影记者的张轶。我在大学生救人遇难的第三天到达现场采访的,碰到张轶后听说他手中有这些照片,在当地不便发表,便建议他到华商报发表。因怕实名发表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用了化名“真真”。

张轶回应:我1985年出生,曾在武汉大学就读,摄影是我的爱好,大学毕业后便当了《江汉商报》的记者,拍摄这组照片时任摄影记者8个月。《挟尸要价》发表并且后来他的真实身份暴露后,当地一些官员认为它“给荆州抹了黑”,使报社受到了一些压力,而且当地有黑社会更扬言要杀死我,于是我只好离开。

“挟尸要价”有图为证

李玉泉质疑:两条船共同作业打捞,捞到后要迅速地用绳子拴着手或脚,避免再次滑落水中,船太小,在深水处不容易把尸体捞上船,要牵引到岸边再捞起。着白色衬衫者手牵尸体挥舞手臂是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但“牵尸靠岸”被误读,在《华商报》和《新京报》的报道中变成了“牵尸谈价”。 张轶回应:当地政府在立案的时候,已经承认“挟尸要价”。那位部长说“牵尸靠岸”我就不明白了,明明每具尸体他们说的就是要收取1.2万元啊,而且这种事在那个地方已经形成了一种行当。我拍的一组照片十分明显:钱没到位,他们停留了很长时间,就是不肯靠岸,包括当时渔民在船头抽烟的图,老板要1.2万元的图,渔民要烟要矿泉水的图。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公开这一组照片,就再清楚不过了。

得奖那张照片,大学生方招的尸体在送上岸之前,一直被置于水底下,没有往上提,因为钱没有到位。基本上老板钱一收到,很快十来分钟,最多不超过二十分钟尸体就提上来了。我不知道李玉泉是否在现场,是否看到了每个细节。

郝建国回应:有渔船参与了救人,但捞尸船是另外的,不可混淆。捞尸阶段,本人通过现场学生、冬泳爱好者、现场目击者张轶和警方等信息源了解到,捞尸者赶到现场后开口就要钱,称捞一具遗体12000元,钱不到位不捞。

图片定格瞬间画面是,捞尸者以答应的36000元还没有全部到位为由“罢工”,一个叫王守海的捞尸者,把打捞上来的方招的遗体用绳子绑住右手(图片上绳子打结很清晰),用另一条带铁钩的绳子钩住T恤,久久将遗体横在水中,而不是拖到船上。当时岸上的同学们哭喊着抗议这样的行为,但王守海摆手不动。捞尸者完全有条件把遗体拖到船上,不存在岸上配合的问题,所以李玉泉把王守海的手势解释为“指挥岸上的人们配合将尸体打捞上岸”显然是错误的,纯属其个人主观臆断。

船头白衣捞尸人是王守海

李玉泉质疑:据有人证实,这名捞尸人不姓陈,而是叫王守海。

郝建国回应:是王守海,受雇于捞尸头子陈波,先前的报道曾误为“陈某”,后《华商报》予以及时纠正。

张轶回应:华商报发表照片时,唯一的失误是把这人的名字弄错了,应是王守海。我送去评奖的照片说明是另外写的,准确无误。

漫天要价的人是老板

李玉泉质疑:渔民陈凯说“捞到人,我们每船每次能得500元,捞不到就是200元,甚至有时给包烟”。可见,如果谈价,也不是由船上从事打捞的这些人谈。老人在宝塔湾卖鱼。他被人打了三个耳光,腰上踹了一脚。“无数的砖头瓦砾向我扔来,几百人围过来,他们大声指责谩骂,有人喊‘打死他,打死他,这个没良心的老东西,见死不救的畜生’。”最后,船被砸了,渔网也被烧了。 郝建国回应:实际上捞尸的老板索要的金额与渔船上的渔夫最后所得是有区别的。捞尸者称捞一具遗体12000元,钱不到位不捞,现场有广大师生为证。我不知道李玉泉所说依据何在。

渔民的船在10月29日后受到岸上群众的攻击是事实,但此时《挟尸要价》还未发表(该照片首发于《华商报》11月3日)。

据荆州市人民政府调查处理结果,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明知溺水学生系见义勇为遇难而不及时打捞,特别是因打捞资金未筹集到位时,数次中断打捞,明显违背社会公德;“荆州市八凌打捞有限公司”陈波的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公安机关已依法将其治安拘留,拘留时间是15天,并处1000元罚款。如果是像李玉泉说的那样捞尸者只是牵尸体靠岸,则陈波为何被拘?

在媒体报道后,捞尸者最终将收取的36000元捞尸费全部退还学校。如果没有人索要,则36000元是怎样收上来的?王守海至少是配合了这种索要行为,没收够钱就不捞尸。

事件三大争议

事件真实性的争议

《挟尸要价》获“金镜头”大奖后,长江大学宣传部部长李玉泉公开质疑照片的真实性。李玉泉发文称,《挟尸要价》被误读,照片原意为“牵尸靠岸”,建议组委会和评委会撤销该照片的获奖资格,真假之争由此引发了舆论的热议。

“金镜头组委会”的结论认为:“挟尸要价”新闻不存在造假,照片记录的瞬间是整个挟尸要价过程的一部分,虽然照片中的王守海辩称自己没有开口要价,但其客观上参与了“挟尸要价”的过程,他听命于陈波参与并执行了要价。

关于细节上的争议

《挟尸要价》获奖后,一些细节也引发争议。比如照片上的“白衣人”王守海到底在说着什么,手势到底是什么意思,是谈价还是让船靠岸?

对此,“金镜头组委会”认为,该照片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而尽管照片中王守海所做手势存在争议,但“不再对此细节深究”。

照片尺度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这幅照片不该获奖,因为再次展示英雄的尸体那是对英雄的不尊重。一些网友直接质疑,如果死者的家属看到了这张照片,那该是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仅仅是为了警示一种“恶”,我们有必要以对逝者亲人的二次伤害为代价吗?从情感上讲,很多人都不认同这张照片获奖,因为它不够“人性”。

有评论认为,我们对《挟尸要价》照片获奖的纠结,本质上可能还是对艺术之于社会关系理解得不透彻。有时候艺术在体现公共关怀时未必能够照顾到所有个体的感受,这样的矛盾也是不可消弭的。《挟尸要价》整体上试图通过展示一种丑恶来告诉观者,失范的环境下究竟缺少了什么,其间无意识的对英雄的“伤害”,我们是不是该宽容一些呢?

简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