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永新话

历史沿革 厦坪镇、拿山乡一带最早原属泰和县高行乡的官北堡。北宋元祐七年,官北堡从泰和县划归永新县,称永新县“关溪”,明洪武年间又改称“关北”。拿山乡早在北宋前期(约真宗时),就有尹
历史沿革

厦坪镇、拿山乡一带最早原属泰和县高行乡的官北堡。北宋元祐七年,官北堡从泰和县划归永新县,称永新县“关溪”,明洪武年间又改称“关北”。拿山乡早在北宋前期(约真宗时),就有尹彦当从永新县鄱阳迁入洲尾(今北岸村)建村;宋至和乙未年,刘应麟从泰和县淇塘迁入南边(今南岸村陂下组)建村;北宋末,江栋、江楠兄弟又从永新县梅溪龙光塘(今莲花县)迁入洲上(今江边村江家组)建村;南宋淳祐初,尹天佑从永新县牛田迁入洲陂(今南岸村洲下陂组)建村;南宋德祐时,严元斋从龙邑乐潭石角岭迁入禾枫坪(今沟边村老严家组)建村;明洪武戊申年,张天翔从泰和县槎溪入赘拿山(今拿山自然村)定居;洪武二十一年,王荆山又从永新县白堡迁入屋边(今沟边村渥田组)建村。拿山建国前为永新县文溪乡(即永新县66都)和泰和县高行乡所辖。1950年为永新县拿山区世田乡、北岸乡、南岸乡、长舍乡、岩前乡。农业合作化后,北面分为长路、茶坪、贵溪、沟边、北岸5个高级农业社,南面分为拿山、小通、和平、光芒、南岸5个高级农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北面5个高级社组成沟边公社,南面五个高级社组成拿山公社。1959年,永新县拿山区划归井冈山管理局。1969年扩社并队时,拿山、沟边两公社,与厦坪公社合并为拿山大公社。1972年调整社队规模时,拿山大公社又分为厦坪公社和拿山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时,拿山公社改称拿山乡,拿山境域至今再未变动。2017年,撤拿山乡设拿山镇。

历史

拿山乡两千年前就有原住民居住,该地在东汉年间曾有人类活动。拿山乡牛头岭意外挖掘到古代墓葬,有石碑出土。拿山乡最早属于太和县关背堡(今罗浮石市口分场、厦坪镇、拿山乡一带),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太和县关背堡划归永新县,称永新县关溪,后称关北、官北或关背。1959年设永新拿山人民公社,同年拿山从永新析出,划属井冈山管理局;1972年调整社队规模时,又将拿山公社分为厦坪、拿山两公社;1984年改井冈山拿山乡。

地理环境

拿山乡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东北面,西南与厦坪镇接壤,东与泰和县碧溪镇接壤,北与永新县曲白乡接壤,南与遂川县新江乡接壤。

行政区划

拿山乡现辖长路村、茶坪村、贵溪村、拿山村、小通村、沟边村、胜利村、江边村、南岸村、北岸村10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

一长路村

长塘组(1组、7组)

长塘、厦坪镇富头、井山、寨下、岭背、泰和县碧溪镇源中、江边、田南、竹田九村同修《晋阳李氏十三修族谱》载:唐天祐时,陕西长安人李文捷任大理寺正卿,避朱温之乱,南迁泰和县江边园里(又名园中,今碧溪镇江边村源中组)建村,为泰和县江边(晋阳派)李氏始祖。明中期,李氏从泰和县园里迁入永新县关溪长塘建村,后分上长塘、下长塘。明万历时,后裔迁关溪(厦坪镇沉塘村)富头、井山建村,并迁寨下定居,寨下后裔又迁岭背建村。清道光时,上长塘建“李氏宗祠(燕盛堂)”祠堂一所,为长塘、寨下、岭背、富头、井山几村的总祠,现已重修。另有长塘本村的支祠一所,2013年11月,支祠改建为“井冈山知青纪念馆”。2011年长塘、寨下、井山等村嗣孙又在下长塘新建“燕盛堂”礼堂一所。长塘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长塘组村内仍有大量明清古建筑,打造有知青文化产业园,并保留有大量红军时期的标语,被誉为“红色知青村”。

舍背组(2组)

清道光时,刘氏从永新县温水老屋里迁入关溪舍背建村。原有刘氏老祠堂一所,后年久失修而毁,舍背嗣孙重建为礼堂,名曰“和兴舍背”,现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舍背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坳丘组(3组)

明末,朱氏从永新县泉水塘迁入此地开基。

路下组(4组)

明末,史氏从永新县南乡迁入此地开基。

洲上组(5组、8组)

明末,史氏从永新县南乡山背迁入此地建村。有史氏老祠堂一所。

清家塘组(6组)

明朝,雷氏从万安县苏溪迁入此地建村。

二拿山村

拿山组(5组、6组、9组、10组)

原为龙氏在拿山开基,后绝。拿山、上皇田、岩前、山陂楼、朱坑、厦坪镇菖蒲洲、厦坪、花园、泰和县禾市镇槎山陂九村同修《槎溪拿山张氏四修族谱》载:南宋建炎丁未年,河南东关人张礼任吉州庐陵尹,随宋南迁,留居泰和县西街。淳熙庚子年,张敬分迁槎溪(今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槎山陂组)建村,为泰和县槎溪张氏始祖。明洪武戊申年,张天翔从泰和县槎溪入赘永新县关溪拿山龙氏,为拿山张氏始祖。长子后裔分迁菖蒲洲、田心(岩前)、凰田(上皇田),二子后裔又分迁厦坪、山陂楼、硃坑(朱坑)。2013年,拿山、上皇田、岩前、山陂楼、朱坑、厦坪镇菖蒲洲、厦坪、花园八村嗣孙重建“张氏宗祠(嘉会堂)”一所,为八村张氏的总祠,又重建“拿山张氏二房族宗祠(培德堂)”一所,为拿山本村的支祠。拿山组为井冈山市火车站所在地,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名曰“井冈第一村”,提供餐饮、旅游、住宿等服务。拿山组为拿山村委驻地。

上皇田组

《槎溪拿山张氏四修族谱》载:明洪武戊申年,张天翔从泰和县槎溪(槎山陂)入赘拿山定居后,成化时,张伯球从拿山分迁凰田建村,后称“皇田”。嗣孙重修“张氏宗祠(光裕堂)”老祠堂一所。

下皇田组(7组)

王氏从永新县迁入此地开基。

山陂楼组(3组)

明末,张志从拿山分迁山陂头建村,后称“山陂楼”。嗣孙重修“山陂张氏志翁祠(叙庆堂)”老祠堂一所。山陂楼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建科技培训楼一所,有黑凤鸡养殖、木槿花种植基地,及“中共山陂楼支部委员会”一所,名为“党员之家”。

岩前组(2组、8组,含下岩前自然村)

《槎溪拿山张氏四修族谱》载:明成化时,凰田张伯球之弟张伯琏从拿山分迁田心建村,后称“岩前”。后裔又分迁下岩前建村。有“张氏宗祠(思亲堂)”老祠堂一所。

樊家洲组(4组)

有颜、陈、刘等姓。樊氏在此开基,后迁走。樊家洲、上窑背、厦坪镇神源、永新县才丰乡排形、小江甘坑、烟阁乡长富颜家、东里镇颜家、文竹镇大崦等多村同修《东里颜氏六修族谱》载:清康熙乙巳年,颜日淇从永新县夏阳彦庄迁入关溪环珈洲(樊家洲)定居。后有陈、刘等姓在樊家洲定居。

三小通村

檀树下组

王氏从永新县东门迁入此地开基。

百足寨组

清乾隆年间,吕氏从遂川县迁入此地开基。

云上组

南唐时,庐山人吴皙任永新县主簿,迁永新县。卸任后,留居永新县,为永新县吴氏始祖,吴彦良迁入才丰洲湖建村,为洲湖派吴氏始祖(详见贵溪村宝石组)。吴氏从永新县洲湖迁入关溪云上建村。有“吴氏辉翁祠(性德堂)”老祠堂一所。

新屋组(含鹅形自然村)

清道光年间,邹氏从永新县迁入鹅形开基。光绪年间,邹氏又分居新屋建村。

田南组

有邹、许、罗三姓。罗氏在此地开基。《邹氏族谱》载:邹氏从新屋迁入田南定居;许氏又从永新县迁入此地居住。田南邹姓嗣孙重修“邹氏祠堂”一所。田南组为小通村委驻地。

下通组

刘姓从泰和县高行乡迁入此地开基。

四茶坪村

秧塘组

老严家、秧塘、下茶坪(田花)、甲马塘、塘里五村同修《严氏族谱》载:明前期,塘里严节之弟严昇从禾枫坪(今沟边村老严家组)迁入洋塘建村,后称“秧塘”。2009年,秧塘嗣孙重建“严氏昇翁祠(敦和堂)”一所,现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秧塘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塘里组

有黄、严两姓。老严家、秧塘、下茶坪、甲马塘、塘里五村同修《严氏族谱》载:明前期,严节从禾枫坪(今沟边村老严家)迁入下塘里建村,后称“塘里”。清康熙辛酉年,黄氏从福建汀州武平县迁入永新县关溪塘里定居。塘里原有黄氏老祠堂一所,现年久失修而毁,现存严氏老祠堂“余庆堂”一所。

上茶坪组

清道光时,蔡姓从永新县西乡迁入此地建村。

下茶坪组

老严家、秧塘、下茶坪(田花)、甲马塘四村同修《严氏族谱》载:明前期,严振熊(永乐元年生,成化丙戌年殁)次子严豫从禾枫坪(今沟边村老严家组)分迁田屋下建村,后称“田花”,今称“下茶坪”。原有严氏豫翁祠堂“敦厚堂”一所,后重建为“严家礼堂”。

甲马塘组

老严家、秧塘、下茶坪、甲马塘四村同修《严氏族谱》载:明洪武初,严惟固(字金城)从禾枫坪(今沟边村老严家组)迁入塘中建村,又名青蛙塘,因本地方言(永新话)“青蛙”为“甲马”,后易称“甲马塘”。

头桥组

清道光年间,郭氏从永新县横江迁入此地开基。

胜仙组(含原落马垅、仙胜堂自然村)

为移民安置村,近年有雷、钟、吕三姓从北岸村拿山林场的深山中,搬迁至茶坪村现址。雷氏为清朝从吉安迁入落马垅开基,钟、吕两姓为清朝从福建汀州、上杭迁入仙胜堂,因两村地处深山,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特将两村人迁出至该址。

五胜利村

辕林庙组

有龙、刘、陈三姓。清顺治时,刘氏从永新县南乡迁入关溪辕林庙建村。《龙氏族谱》载:龙钦后裔从永新县迁入关溪园林庙(辕林庙)定居。又有陈姓在园林庙(辕林庙)定居。有“陈氏宗祠(钻绪堂)”老祠堂一所。辕林庙组新建礼堂一所,为辕林庙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辕林庙为胜利村委驻地。

堪上组(含湖弦上自然村)

堪上为郭姓,湖弦上为陈姓。郭氏从吉安县郭家坊迁入堪上建村。陈氏从泰和县迁入湖弦上开基。

罗家屋组(含官仓下自然村)

罗家屋为彭姓,官仓下为周姓。明中期,罗氏从吉水迁入罗家屋建村,居住十年后,迁往洲头建村。后彭氏从永新县西乡婉楼迁入关溪螺家屋(罗家屋)。又有周氏从永新县西乡迁入官仓下开基。

朱坑组(含岭埠自然村)

有张、马两姓。《槎溪拿山张氏四修族谱》载:明末,张氏从拿山分迁硃坑(朱坑)建村。朱坑原有张氏“种德堂”老祠堂一所,后年久而毁。《马氏族谱》载:南唐,陕西扶风人马十九郎(名讳不详)南迁吉州黄金巷(今吉安市吉州区)。元初,马子仪从吉州黄金巷迁永新县西山(今象形乡)建村,为永新县马氏始祖。清道光时,马氏从永新县西乡蛇形(今象形乡)迁入关溪岭埠建村。

江边组

有刘、罗、欧阳三姓。明中期,刘氏从吉安县永阳迁入此地开基。后罗氏从永新县招郎在此居住,又有欧阳氏在此居住。

上瑶背组

有黄、钟两姓。明初,钟氏从永新县文竹迁入关溪上窑背建村。清康熙时,黄家樑从福建省汀洲武平县迁入上窑背定居,现作“上瑶背”。上窑背黄姓嗣孙重修“黄公家樑祠(元善堂)”老祠堂一所,钟姓嗣孙现新建钟氏祠堂一所。

下瑶背组

有欧阳、颜等姓。明初,欧阳氏从永新县四教迁入下窑背建村,后裔分迁沉塘(今厦坪镇)建村。《东里颜氏六修族谱》载:清初,颜正清从永新县夏阳彦庄迁入关溪下瑶背定居。

新居组

洲下陂、新居、永新县坳南乡牛田等多村同修《牛田尹氏八修族谱》载:尹子真生于明洪武甲寅年。建文初,尹子真从洲陂(今南岸村洲下陂组)分迁新屋下建村,后称“新居”。2016年,新居嗣孙重建“尹氏宗祠(奉先堂)”一所,现为新居组礼堂。

六贵溪村

蒋家组(1组)

蒋氏在此开基,后绝。李氏从永新县南居迁入蒋家定居。李姓嗣孙新建“蒋家宗祠”一所。

彭家组(2组、3组)

有彭、牛、黄、龙四姓。彭氏从永新县东乡迁入关溪彭家建村。沟边、彭家、永新县才丰乡花园三村同修《永新花园系牛氏五修族谱》载:清代,牛氏从沟边(今沟边村)迁入彭家定居。龙氏从永新县梅岭迁入关溪彭家定居。清代,黄氏从永新县南居迁入关溪彭家定居。彭姓嗣孙重建“彭村家祠”一所。彭家组为贵溪村委驻地。

宝石组(4组、5组)

有吴、周、曾三姓。《曾氏族谱》载:曾氏从吉安县竹马桥(今敖城镇)迁入永新县关溪宝石建村。宝石、永新县龙源口镇南塘等多村同修《永新吴氏总谱·南唐钟和堂族谱》载:南唐末,庐山人吴皙(字景直)任永新县主簿,留居永新县义井,为永新县吴氏始祖。其子吴炤迁入烟阁建村。宋朝,吴易简(字景苏)从烟阁迁入南塘(又名南唐,今龙源口镇)建村,为南唐派吴氏始祖(永新县吴皙后裔分为廉里、桂冈、横路、汴田、欧田、南唐、洲湖、湖山八派)。明朝,吴廷祥从永新县南塘迁入东乡关溪宝石定居。后周氏从永新县迁入关溪宝石定居。宝石吴姓嗣孙重建“吴氏宗祠(衍庆堂)”一所,为宝石村理事会办公室、宝石老年体协,周姓嗣孙亦新建“周氏宗祠”一所。宝石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栗田组

栗田、永新县江下塘、才丰乡南株、里田镇九西洲等多村同修《尹氏族谱》载:宋朝,尹彦九从永新县牛田(今坳南乡)迁入南株(今才丰乡)定居。尹子庄从南株迁入曲江西村(今永新县曲白乡)建村。明成化二年,尹元泰从西村迁入永新县江下塘建村。尹芦生于清顺治丁酉年。康熙二十三年,尹芦从永新县江下塘迁入关溪栗田建村。

七沟边村

老严家组(3组、8组)

老严家、秧塘、下茶坪(田花)、甲马塘四村同修《严氏族谱》载:南宋德祐时,严元斋(字浑然)任赣州府忝将,从龙邑乐潭石角岭(今遂川县泉江镇沙子岭)迁入永新县关溪禾枫坪建村,后称“老居”,今称“老严家”。严振熊(字同刚)生于明永乐元年,殁于成化丙戌年。其长子严节分迁下塘里建村,次子严豫分迁田屋下(田花,今茶坪村下茶坪组),三子严昇分迁洋塘(今茶坪村秧塘组)建村。老严家嗣孙新建“富春宗祠(富春堂)”一所,为精神文明活动中心。老严家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渥田组(6组、7组,含甲东自然村)

渥田为王姓,甲东为李姓。渥田、永新县高桥楼镇白堡两村同修《王氏族谱》载:明初,王荆山从河南迁居南昌后,又迁永新县白堡(今高桥楼镇),洪武二十一年从永新县白堡迁入关溪屋边建村,后称“渥田”。清顺治时,李氏从永新县迁入甲东建村。渥田嗣孙重修“王氏宗祠(荣宗堂)”一所,现为渥田党支部活动中心、渥田综合示范点理事会。渥田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保留有红军标语,有猕猴桃种植、井冈蜜柚种植基地。

云家组

有夏、谢两姓。尹氏在此建村,称尹家,后迁走。《夏氏族谱》载:北宋天圣时,夏子俊(字秀夫)任江南仁威利济侯,从宜春夏家坊迁入永新县汤溪琥琮(今里田镇汤溪村)建村,为永新县夏氏始祖。明末,夏氏从永新县琥琮迁入关溪尹家定居,因本地方言(永新话)“尹”与“云”同音,夏氏将“尹家”改为“云家”。清代,谢氏从泰和县谢家迁入永新县关溪云家定居。

景色

沟边组(4组、5组,含桥边自然村)

沟边为牛姓,桥边有龙、刘、黄三姓。沟边、彭家、永新县才丰花园三村同修《永新花园系牛氏五修族谱》载:河南人牛瑞府(字以仁)生于唐贞元丁丑年,任绛州判,南迁永新县城南清塘(村已毁)建村,为永新县牛氏始祖。其弟牛时府(字以中)生于贞元癸未年,任雍州长史,唐大中时卸任,迁庐陵县(今吉安县)城西,殁于唐光启乙巳年(据此,牛瑞府应在唐大中时或之前南迁永新县)。明洪武时,牛子舜迁居南乡花园(今永新县才丰乡龙安村)建村。明末,牛岂、牛岩从永新县花园迁入关溪沟边建村,后裔分迁彭家(今贵溪村)定居。清顺治时,刘氏在桥边建村,后龙氏在桥边定居,黄氏从永新县东乡南居迁入桥边定居。2005年,沟边嗣孙重建“牛氏宗祠(崇德堂)”一所,为沟边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沟边组为沟边村委驻地。

洲头组

明中期,罗氏从吉水县迁至永新县关溪罗家屋居住约十年,后又迁至洲头建村。有“洲头罗氏宗祠(余正堂)”老祠堂一所,祠前有清乾隆年间旗杆石竖立。

八南岸村

杨柳桥组(2组、3组、4组)

杨柳桥、陂下、排上、厦坪镇沉塘、永新县石桥镇汉铺、坳南乡金鸡石、曲白乡暖水、埠前镇湖田等多村同修《淇塘刘氏族谱》载:明后期,刘梓从排上分迁杨柳桥建村。清康熙时,刘钦春迁入永新县金鸡石(今坳南乡),刘汉祥迁入永新县暖水(今曲白乡)建村。有“刘氏宗祠(叙伦堂)”老祠堂一所,上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现已重修。2017年,杨柳桥嗣孙又在老祠堂旁新建“刘氏宗祠”一所,为杨柳桥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杨柳桥组为南岸村委驻地。

油槽下组(8组)

有龙、彭两姓。龙氏从永新县南乡迁入油槽下建村。后彭氏在油槽下定居。

陂下组(5组、6组)

有刘、萧两姓。杨柳桥、陂下、排上、厦坪镇沉塘、永新县石桥镇汉浦、坳南乡金鸡石、曲白乡暖水、埠前镇湖田等多村同修《淇塘刘氏族谱》载:三国黄龙时,刘信从湖南长沙迁入西昌县(隋开皇十一年改为泰和县)高行乡淇塘(村已毁,原址在今泰和县碧溪镇)建村,为淇塘派刘氏始祖。宋至和乙未年,刘应麟从泰和县淇塘迁入关溪南边(关溪于北宋元祐七年划归永新县)建村,后称“陂下”。后萧氏从永新县萧家迁入陂下定居。原有陂下、杨柳桥、排上三村共建的刘氏“上游堂”祠堂一所,为三村刘姓的总祠,解放后因年久失修而毁。陂下刘姓嗣孙重修“刘氏德馨翁祠(永思堂)”老祠堂一所。陂下组现有莲花种植基地。

洲下陂组(1组)

洲下陂、新居、永新县坳南乡牛田等多村同修《牛田尹氏八修族谱》载:北宋开宝末年,河南邺郡(一说汴州)人尹昭棻任吉州兵马监押,南迁安福县石门建村,后称“诚门”,为诚门尹氏始祖(安福县尹氏另有尹濯之孙尹彦弼的北门派)。宋元丰时,尹仕宏(字公权)从安福县诚门迁入永新县富溪牛田(今坳南乡牛田村)建村,为牛田派尹氏始祖。尹天佑(字子吉)生于南宋嘉定甲戌年。宋淳祐初,尹天佑从永新县牛田迁入关溪洲陂建村,后称“洲下陂”。明建文初,尹天佑七世孙尹子真分迁新屋下(今胜利村新居组)建村,尹子琦迁泰和县太湖大昌溪(老居),尹子璋(字奎如)迁遂川县车坳花园。1996年,嗣孙重修“尹氏宗祠(敦睦堂)”老祠堂一所,名曰“洲陂礼堂”。洲下陂组现有莲花种植基地。

排上组(7组,含山田垅自然村)

排上为刘姓,山田垅为欧阳姓。《淇塘刘氏族谱》载:宋至和乙未年,刘应凤从泰和县淇塘迁入关溪排上建村;清道光时,刘绍□(名字不全)从陂下迁入排上定居。明万历时,刘世恩从排上迁泰和县长屳(今碧溪镇芙塘村)。1996年,排上嗣孙重建“刘氏宗祠(乐善堂)”一所,名曰“排上礼堂”。同治年间,欧阳氏又从永新县迁入山田垅建村。排上组现有生猪养殖基地,位于山田垅村境内。

九江边村

江家组(4组、5组、6组、7组)

江家、永新县山田等多村同修《梅溪龙光塘江氏族谱(七修)》载:唐会昌乙丑年,金陵人江颛举孝廉,任南豫州刺史,避乱,于唐末南迁永新县梅溪龙光塘(今莲花县下坊)建村,为永新县、莲花县江氏始祖。江栋生于北宋元祐元年,殁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北宋末,江栋与江楠从永新县梅溪龙光塘迁入关溪洲上建村,后称“江家”。嗣孙重修“江氏宗祠(余庆堂)”老祠堂一所,又于老祠堂旁新建礼堂一所,为江家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江家组有玉米种植基地。江家组为江边村委驻地。

洲上组(1组)

有刘、邱两姓。清朝刘氏从永新县石灰桥迁入此地开基,后有邱氏在此居住。

沙田组(2组)

有王、刘两姓。明永乐时,刘氏从永新县北乡版塘园背迁入关溪沙田建村。清代,王氏又从永新县迁入关溪沙田定居。2015年,沙田王姓嗣孙重建“王氏宗祠(积善堂)”一所。沙田组现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库下组(3组)

明中期,杨氏从袁州分宜县迁入库下建村。有“杨氏宗祠”老祠堂一所。库下组有草莓种植基地。

十北岸村

洲尾组(1组、2组)

洲尾、永新县象形乡灌塘、泰和县碧溪镇蕉溪等多村同修《洲尾尹氏六修族谱》载:唐末,河南汴州人尹濯(字伯清)任鄱阳侯,南迁洪都洗马池,后梁开平元年,避朱温之乱,再迁永新县平南坊(今在中乡平南村)建村,为永新县尹氏始祖。约北宋真宗时,尹濯五世孙尹彦当(尹时)从永新县鄱阳迁入泰和县高行乡关溪洲尾(关溪于北宋元祐七年划归永新县)建村。明永乐时,尹忠贤迁入泰和县大姑坑(又名蕉溪,今碧溪镇);明后期,尹绍盛迁入永新县灌塘(今象形乡)。洲尾嗣孙重修“尹氏宗祠(崇本堂)”老祠堂一所。

草头洲组(含土家屋自然村)

有汪、黄两姓。清道光年间,汪氏从永新县东乡迁入此地开基。黄氏又从泰和县迁入土家屋开基。草头洲组村民大部分现已搬迁至长路村安置点。

神前组(4组)

贺氏从泰和县早禾市迁入此地开基。嗣孙重修“贺氏宗祠”老祠堂一所。

塘上组(3组)

贺氏从泰和县早禾市迁入此地开基,与神前贺氏为同宗。嗣孙重修“贺氏宗祠”老祠堂一所。

下围组(5组、6组)

下围、永新县高桥楼镇坪洲、车田、石桥镇东莲等几村同修《刘氏族谱》载:元初,刘芳道从安福县古塘边迁入永新县坪洲(今高桥楼镇龙江村)上围、中围建村。明嘉靖时,刘氏从永新县坪洲迁入关溪下围建村。嗣孙重修“南涧刘氏祖祠(静乐堂)”老祠堂一所。清同治时,下围村人刘世凤中进士,“静乐堂”祠堂前悬有“进士”匾额。下围组现利用天然泉水发展水产养殖业、旅游业。

院边组(7组)

有尹、段两姓。尹氏从湖南茶陵县迁入此地开基。后有段氏在此居住。院边组为北岸村委驻地。

西边组(8组)

有杨、江两姓。杨氏从永新县石灰桥迁入此地开基。后有江氏在此居住。

人口民族

厦坪镇、拿山乡一带自北宋后,从太和县关背堡划归永新县,称“关溪”,明洪武二年改称“关北”。此后不断有永新县、泰和县人口迁来开基立籍。庐陵姓氏均来自古代北民南迁,方言为中原地区官话演变而来。古代中原的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做官、征战、经商等,迁徙到南方,长居庐陵繁衍后裔,成为当地土著。

唐末至五代时,从北方南迁庐陵的古老宗族如下:

(一)永新县

唐会昌二年(842年),江浙会稽人贺凭,字忠心,任永新县令,卸任后,留居永新县良坊(今莲花县)建村,为永新、莲花两县贺氏始祖。

唐贞元年间,河南人牛瑞府,字以仁,任绛州州判,迁居永新县城南清塘,为永新县牛氏始祖。唐大中年间,其弟牛时府(字以中)迁居庐陵城西(今吉安县),为吉安县牛氏始祖。

唐末河南洛阳人(祖籍山东青州)张钦,字汉弼,唐天复年间,任柱国,监镇永新县,屯兵胜业乡(后宁冈县,今井冈山市),定居永新定里。后裔散居永新县东里、宁冈县,为宁冈县张氏始祖。

唐末河南汴州人尹濯,任鄱阳侯,南迁,后梁开平元年,避朱温之乱,迁入永新县平南坊,为永新县尹氏始祖,后裔迁宁冈县、泰和县、茶陵县。

唐光化四年(901年)(另说后唐天成年间),鄱阳人段翊(祖籍山东东昌),字音揖,任永新县令,卸任后,留居永新县,其长子段谦迁居永新县鄱阳村,次子段谟迁居永新县西湖。段翊为永新县段氏始祖,后裔迁宁冈县、湖南省各县。

唐光化年间,江苏丹阳珥陵人左邺任衡州司马,南迁,南唐保大时卸任,避乱,迁入永新县虹桥左坊建村,为永新县左氏始祖,后裔迁宁冈县、安福县、湖南省各县。

后唐同光年间,金陵人颜诩(祖籍鲁南),字如昌,又字宗鲁,任永新县令,携颜翊、颜翔二弟,南迁,卸任后,留居永新县双乳峰下捣石村,颜诩为永新县颜氏始祖,后裔迁安福县、泰和县、茶陵县。南宋乾道时,颜诩后裔颜仕弘迁永新县梅洲(今莲花县),为莲花县颜氏始祖。

后唐同光丙戌年(926年),四川成都人文时,字春元,任帐前指挥使,镇守江西,南迁永新县钱市街,为永新县文氏始祖,后裔分迁吉安县、宁冈县,文天祥即为其后。

南唐末,庐山人吴皙,字景直,任永新县主簿,迁居永新县义井,为永新县吴氏始祖。其子吴炤迁居永新县烟阁。

(二)泰和县、吉安县、安福县等

东晋初,吴郡太仓(今江苏)人易雄,字兴长,任道州舂陵令,从金陵南迁湖南长沙浏阳太湖山。隋大业十一年(615年),易蔚(又名易源)避沈柳生之乱,从湖南长沙浏阳迁居吉州泰和县厚谷,为泰和县易氏始祖。

唐贞观八年(634年),金陵人匡胄任吉州别驾,定居吉州泰和县祁州匡家坊,为泰和县匡氏始祖,后裔迁万安县。

晋代时,冀州渤海(今河北)人欧阳质,避乱,南迁湖南长沙。唐玄宗天宝时,欧阳琮任吉州刺史,从湖南长沙迁居吉州,为庐陵欧阳氏始祖。唐僖宗乾符时,欧阳万,字万畿,任安福县令,从吉州迁居安福县东乡义历,为安福县欧阳氏始祖。南唐时,欧阳偃从安福县迁居吉水县沙溪【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后,属永丰县】。欧阳修即欧阳偃之孙。

唐玄宗时,彭雩从河北河间南迁袁州(宜春)合浦,为宜春合浦彭氏始祖。约唐宪宗时,宜春合浦人彭远,字汝遥,任扬州学正,从金陵(今江苏南京)迁居吉州泰和县南塘(今泰和县塘洲镇),为泰和县彭氏始祖。宋初,彭廷昉迁居遂川县雩田。彭以庆迁居万安县油草江。

唐大中八年(854年),南昌西山人罗淼,字潞国,任吉州别驾,定居吉州泰和县石洲【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后,属万安县。1954年2月,复归泰和县,属今苏溪镇】。罗淼为泰和县、万安县罗氏始祖,后裔迁遂川县。

唐乾符五年(878年),陕西华阴人郭瞿,字元明,为避黄巢之乱,南迁金陵乌衣巷。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郭瞿从金陵乌衣巷再度南迁,迁居吉州泰和县龙泉乡【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为龙泉县,即今遂川县】十善镇隐义岗,五代初,任南吴御史中丞。郭瞿为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郭氏始祖(庐陵郭氏南迁祖)。郭瞿次子郭延嵩任枢密使,迁居泰和县符竹村(今万安县高陂镇),四子郭延昇任升州刺史,迁居泰和县阳城村(今万安县窑头镇)。

唐代,李游,字观业,任袁州(宜春)刺史,定居袁州。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李游曾孙李佑,字德澄,从袁州(宜春)分宜县白芒村招赘,定居吉州泰和县桐陂(今泰和县禾市镇),李佑为泰和县桐陂(西平派)李氏始祖。

唐初,河南陈郡人汤开运在湖南任官,南迁,定居湖南醴陵。其子汤景行任吉州刺史,从湖南醴陵迁居吉州庐陵县(今吉安县)习溪桥横曲卷,为吉安县汤氏始祖。汤景行曾孙汤一奇,从习溪桥迁居庐陵县城东笔仞山。唐景福二年(893年),汤文广从庐陵县(今吉安县)城东笔仞山迁居泰和县汤溪(今泰和县南溪乡),为泰和县汤氏始祖。

唐中期(约玄宗时),江苏宜兴人蒋师杞南迁湖南长沙。唐天复二年(902年),蒋绍铎(字觉世)、蒋绍禄兄弟,为避湖南马殷之乱,从湖南长沙共同迁居吉州泰和县。蒋绍铎任礼部侍郎,迁居泰和县龙泉乡衡溪(今遂川县雩田镇),为遂川县蒋氏始祖;蒋绍禄任翰林侍中,迁居泰和县梅溪义逊里(今泰和县万合镇),为泰和县蒋氏始祖。南宋末元初,蒋季用从梅溪迁居严庄,后裔从泰和县严庄迁居万安县蒋家(今万安县百嘉镇)。

唐大顺庚戌年(891年),衷景亨(衷王比)中进士,任邢州知府。唐末光化时,衷景亨为避乱,从福建邵武水北桥迁入吉州泰和县潞田(今万安县潞田镇潞田村),为万安县衷氏始祖。

唐末天祐时,陕西长安人李文捷,任大理寺卿,避朱温之乱,南迁吉州泰和县园里村(今泰和县碧溪镇江边村源中组),为泰和县江边(晋阳派)李氏始祖,后裔迁永新县西门李家、井冈山市拿山镇长塘、厦坪镇寨下等村。

唐末天祐时,江西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人赖庄,字慕古,任都知兵马使,归乡时船经吉州泰和县,爱泰和县山水,迁泰和县蓝田定居,后称“南乾”(今万安县韶口乡南乾村),为万安县赖氏始祖。注:该支赖氏为万安县本土赖氏,后有福建省赖氏迁入万安县,为客家赖氏。

唐僖宗时,金陵人萧徽,任湖南节度使,南迁湖南长沙。唐末后梁初,萧文忠为避马殷之乱,从湖南长沙迁居吉州泰和县王山(今泰和县苑前镇),为泰和县王山萧氏始祖。五代时,萧觉,字睿明,任军巡大判官,从湖南长沙迁吉州泰和县禾溪(早禾渡,今泰和县禾市镇),为泰和县禾溪萧氏始祖。

方言分布

厦坪因由关北拿山析出且接壤,两地姓氏、方言,包括风俗、饮食基本上完全相同,姓氏多为永新县、泰和县迁入,方言基本相同。

拿山乡方言属永新话的关北一支,绝大部分村落与厦坪话完全相同,统称为厦坪话或关北话。仅石市口西南部、拿山与泰和交界处,有部分自然村方言与厦坪话略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调、语言习惯上。究其原因,根据地名普查,这些村落并非迁自永新县,而是泰和等邻县迁入的,且位置偏僻,村落分散,加之人口较多,难以被永新方言完全同化,而形成了略异于厦坪话的特殊关北话。

厦坪话上是一支泰和话影响形成的永新话。庐陵人均为古代北方中原地区迁入,因而永新、泰和话实为北方中原地区官话的遗留、变异,许多日常的永新话中至今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汇。因为厦坪、拿山原属永新县,又邻近泰和县,人口多为早先从永新、泰和县迁入,在部分泰和方言的影响下,形成一支特殊的永新话,即厦坪话,但仍与永新话有很大相通性。

厦坪话中的古汉语遗留,例如,太阳称日,墙称壁,蚯蚓称蟮,走称行,厕所称东司,老头称老倌,老太称老妪等。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