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王喜忠

历史沿革 1924年,在成都高师基础上建立了国立成都大学,正式建立生物学系等十个系,这是学校设系之始。 1927年秋,由成都高师升格成立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并于1929年招本科生,设置了生物系等八
历史沿革

1924年,在成都高师基础上建立了国立成都大学,正式建立生物学系等十个系,这是学校设系之始。

1927年秋,由成都高师升格成立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并于1929年招本科生,设置了生物系等八个系。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经过几年院系建设,建成文、理、法、农、教育等5个学院,23个系。理学院中设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四个系。

1933年7月,生物系有教授5人,助教5人,标本制作员2人,实验室5间,供分类学、形态学、生理学、组织学、细胞学、胚胎学及地质学等课程实验之用。

1939年,国立四川大学迁往峨眉山。生物系在系主任方文培主持下,对四川省植物资源开展了系统研究,组织师生采集并与中国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交换标本近9000份,奠定了学校植物标本馆的基础,同时,完成了《峨嵋植物图志》等著作。

1943年初,国立四川大学由峨眉山迁回成都。

1952年至1953年开展院校调整,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调整到四川大学。生物系中首次分设了植物学专业和动物学专业,每个专业高年级还设专门化方向。课程设置上,除政治、外文、数、理、化基础课外,专业课门数增加到20门以上。组建了植物学教研室、植物生理学教研室、动物学教研室、动物生理学教研室等。每年招生人数达40-80人,在读学生达200-300人。教师队伍扩大,一大批老、中、青教师在此任教。教学设备增加,学校专门建设了生物系大楼,供教学科研使用。从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调整来了大批动物标本,丰富动植物标本室。

1958年,新设置了生物化学专业、生物物理学专业和微生物学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植物学专业(分类学)的方文培教授和动物学专业(细胞学)的雍克昌教授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按苏联学制),方文培教授建立了“高等植物分类研究室”,后发展成为植物研究所;雍克昌教授建立了“细胞学研究室”。

1987年,为适应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式,学校将生物系分拆为生物系(生物化学、遗传学、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工程系(微生物、发酵工程、遗传学)。

1994年,原华西医科大学基础生物学与细胞学教研室合并到原四川联合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四川联合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1年,生命科学学院被列入全国首批17个“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院”之一。[1]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文化传统形象标识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徽

精神文化

办学理念

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一流人才

领导团队历任领导名单时期职务黄振国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博物部学科主任罗世疑、刘运筹国立成都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林道容国立成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系主任周太玄国立四川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生物系系主任钱崇澍生物系系主任
办学条件院系概况

实验室建设

教学中心

四川大学生物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立于1995年,是四川省首批通过评估并挂牌的省级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在“国家生物学基础学科基地建设”、“世界银行高教发展项目贷款”、“211”一期工程以及国家重点学科的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建设,生物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成为了四川省省级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生物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于2000年搬到新校区,面积近3000平方米,目前中心拥有各种仪器设备2036台件,其中五万元以上精密贵重仪器24台,设备总值达1100万元人民币。中心共有教职工27人,在职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其他人员8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为90%,实验技术人员均为大专以下学历,平均近46岁。全体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为41岁。中心对校内外开放,承担生物科学、医学及相关学科本科基础实验教学任务,现常年学生近2000人,年均实验教学量为16万人时数。开设的主要实验课程有:普通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生态学实验、地学基础实验、细胞及遗传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共计172个实验项目。此外,中心还建立了稳定的野外综合实习基地,改进了实习方式,提高了实习效果。1997年经与当地政府合作,在峨边县黑竹沟建成了一个集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一体化的野外综合实习基地。2002年又在离成都70多公里的三江地区和平武县的王郎地区建立了新的野外实习基地。三江地区和王郎地区均为国家自然保护区,这两个地区都有原始森林、地貌景观奇特、生态原始、环境优美、气候独特、物种丰富,是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之一。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和森林学家到这两个地区考查后,都赞不绝口,从2000年开始有三届本院学生和两届中美合作创新班的学生(中、美学生)到上述两个地区进行野外综合实习,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

植物标本馆

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由我馆植物学先驱钱崇澍教授于1935年创建,后由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教授发展壮大,迄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过我校植物学家们几十年的野外考察和国内外的馆际标本交换,目前我馆共收藏植物标本50余万份。其中经过研究发表的植物新种模式标本1000余份,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名列我国高等院校首位,仅次于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个别大型标本馆。早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本馆就被收入世界著名植物标本馆专集。目前正在申报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野生植物科研标本交流豁免。

四川大学植物标本馆作为植物学的研究基地,汇集了丰富的标本资料,为编写世界植物学专著、国家及区域性植物志提供了充足的标本资料,为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化学、孢粉学、植物细胞学、古植物学及药用植物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物标本,也为农业、工业及医药卫生事业等生产应用部门提供了资料及依据。同时本馆还为大批国内、外植物学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完成学位论文以及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在科学教育上,我们曾先后接待了数以万计的大中专学生到此参观学习,为宣传和普及科学知识作出了贡献。

动物标本馆

四川大学动物标本馆是由原四川大学动物标本室和原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52年院系调整时合并建立的,最早的标本采集于1908年。著名生物学家周太玄、刘承钊、陈义、雍克昌、马德、胡淑琴等曾先后为动物标本馆的建设和发展付出过辛勤的劳动。经过历次野外考察和实习,数代人的卓越工作和艰苦努力,目前本馆的标本收藏已达到8万多号。其中,既有珍贵的模式动物标本、珍稀濒危动物标本,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等,又有国际间交换、赠送的珍贵标本,例如袋鼠、鸭嘴兽、针鼹、鸸鹋、食火鸡、犀牛、斑马等。很多标本的野生种在自然界中已很难见到,属于无价之宝。

动物标本馆收藏丰富、种类较齐全、规模较大、历史久远,不但在西南地区首屈一指,而且在全国高校中也是名列前茅。本馆具有非常显著的地区性特色,标本收集长期侧重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包括在动物演化、物种形成上有着重要意义的横断山脉地带。对于研究物种形成、区系演变、生物多样性及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正在申报国家频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关于野生动物科研标本交流豁免。

实验室重点针对西部地区遇到的生物灾害猖獗,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物资源濒临灭绝,生产水平低下,食物安全危机等科技难题,依据四川大学及其生命学院特有的历史、地理和科技优势,以资源生物学与控制生物灾害(“控灾”)、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食物安全(“三保”)为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集成有关高新技术,进行综合治理,达到有效控制生物灾害,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食物安全,从而促进我国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实验室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实验室通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已建成一支人员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方向齐全的科研及管理队伍。现在固定人员43人,其中教授15人,博导10人,副教授2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3人,具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29人。所有研究人员中,45岁以下的有35人,占总人数的81%,在固定人员中,有5人为设备管理人员,其中1人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3位为工程师,已从事设备管理8年以上.1.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植物学、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生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为本实验室培养研究生奠定了坚实基础。2.本实验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0名,硕士生导师25名。自1996年以来,已培养毕业博士生40余名,硕士生100多名,培养外国留学生7名;现每年招收博士生40多名,硕士生100名左右。现有在读博士生68名,硕士生172名。

3.本室现拥有总价值2100多万元的仪器装备,有2000平方米实验用房和上百个实验操作台面和有关配套设施,可以满足研究生实验研究使用。经过多年的科研实践,特别是建立国家专业实验室10多年以来,本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较好的成绩。自1996年以来,共承担国家、部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级42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43项),先后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96年以来获奖7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5项),研究开发出了6种农用生物制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专著8部,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SCI和EI收录的60多篇。与国内外有关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本实验室成功地举办了三次全国草地鼠虫害防治学术讨论会和一次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学术交流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8人次,27人次大会发言或小(分)组发言。特邀来本室讲座的国外专家16人,国内专家10人次,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密执安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设3个教学系,设置3个本科专业。

系专业生物科学系生物学、计算生物交叉实验班、国家“基础学科生物学拔尖学生培养实验班”生物技术系生物技术生态学系生态学学科体系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予领域,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学科列入省级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生物学科被评为为A类,生态学科为B类;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ESI世界前0.5%,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植物保护、生态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遗传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安全、结构生物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资源利用、风景园林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土壤学、植物营养学

专业学位硕士授予领域:生物工程、生物医药工程、风景园林

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遗传学

省级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资源生物学、高原生态学

省级重点学科:动物学、微生物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还建立了四川峨眉山等生物科学野外实习基地;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理科优秀名牌课程,2门国家理科名牌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序号课程名称课程级别课程现负责人批准时间1细胞生物学国家级精品王喜忠、邹方东等2004年2普通生物学国家级精品林宏辉2010年3植物生物学国家级精品陈放2005年4细胞生物学国家理科优秀名牌课程王喜忠、邹方东等2002年5遗传学国家理科名牌课程李旭峰、王海燕2002年
师资队伍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在职教师中正高(教授或研究员)51人,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46人。

刘建全刘永胜毛康珊王喜忠陈放林宏辉科学研究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部省共建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校级科研平台。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能源植物生物燃油制备及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部省共建实验室: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部省共建实验室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资源微生物及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防控与食品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资源生物学及生物制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微生物与代谢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校级科研平台:四川大学生长代谢衰老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西南资源环境人口科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物化学技术研究所、四川大学食品与发酵工程研究所、四川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科研成就

截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领域既包括了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又涵盖了现代高新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着力于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国家其它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

代表性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陈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生物质液体燃料资源植物品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李绍才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龙门山地震带震损坡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杨志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若尔盖退化湿地区植被恢复关键技术与示范李绍才国家其它科技计划_公益性行业专项生态型水能梯级开发的评价指标阈值构建与示范
学术交流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同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十余所大学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关系,聘用国外兼职教授4名,每年有10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向外派出留学生和访问学者10余人。

学院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中心,以国家专业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为支撑,以一批年富力强、具有敬业和创新意识的专家和学者为骨干,发扬“求实、创新、改革、开放、竞争”的精神,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促进学院工作的全面发展,力争将学院建成为一个立足西南、面向国内外、面向二十一世纪,人财物资源配备合理、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及人才培养基地。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9月,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所属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大学自然博物馆,馆藏植物标本72万份,动物标本14万份。

硕博专业介绍

1.遗传学专业

四川大学遗传学硕士点于1981年建立,1993年批准建立博士点。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明确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成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遗传学研究基地。

本学科点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张义正教授、刘世贵教授、杨志荣教授),招收硕博连读研究生;硕士生导师10余人。

“分子遗传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向以张义正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从事基因工程研究,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和表达一些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经济价值的基因。该方向在木质素酶基因家族的研究中,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对于微生物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则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此外,在转基因作物的建立、中医及中药分子生物学理论的研究、珍稀动物重要基因的克隆等方面也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现代遗传与生物工程”研究方向以刘世贵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研究工作主要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保护利用我国西部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动植物资源研制高技术生物工程产品,应用于草地病虫鼠害防治、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和医药行业。

“植物遗传学”是本学科的一个传统的特色研究方向,以李旭峰教授和赵云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主要从在植物细胞、分子遗传学及等生物技术研究。首次利用我国特有野生资源蓝花子,通过细胞工程方法,获得了油菜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使我国能在不久的将来利用该系统育成杂交油菜新品种。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恢复系(PolCMS)的育成,为克服现在生产上使用的PolCMS杂交F1代种子不纯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绝妙的方法。还对西南地区特色的野生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

“微生物遗传学”研究方向以杨志荣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工作是利用遗传学研究技术进行药用微生物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基因工程菌构建草原灾害生物学研究、草原克生生物学研究,在该方向取得了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细胞遗传学”研究方向以归国的年轻骨干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干细胞研究。此外为顺应现代遗传学发展的需求,本学科新增了“分子进化”和“生物信息学”研究方向。

遗传学专业是历年来考生们踊跃报考的专业之一,研究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导师的精心指导,得到了很好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训练。毕业研究生可以从事科研、教学、医药、环境、检疫等相关工作。

2.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学位学科点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是农学中重要的学科领域之一,四川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点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长期从事园林植物细胞工程、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资源与管理、园林植物保护、园林设计与工程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多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本学科点注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和生物科学、生态学、生物技术、园林、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四川大学在这些学科的综合优势,形成了整体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专业能力要求:

掌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知识,了解从事该专业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从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科研、教学、管理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适应性及扎实、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

园林设计与工程研究方向要求全面扎实地掌握基本理论、规划设计的手法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绘图、制作模型的技能,并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具有与各类规划设计人员合作进行城市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园林及城市景观设计与单项设计等多方面的能力。

研究方向:

⒈园林植物

⒉园林保护

⒊园林生物技术

⒋园林设计与工程

⒌园林资源与管理

3、细胞生物学专业

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点从197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是四川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基地,本校“211工程”干细胞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6名,本专业具有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等齐全的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编有《细胞生物学》等国家重点教材。毕业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均有较好的发展。

细胞生物学专业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细胞的分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衰老的细胞分子机制、细胞工程与体细胞克隆。

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于1997年由生物化学硕士点(1985年建点)和分子生物学硕士点(1994年建点)合并,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现已具有七个明确的研究方向:酶学、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工程、蛋白组学、糖蛋白结构与功能、分析生物化学、基因分子生物学。自1981年以来,本学科点已先后招生128人次,培养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60余人,现在读57人。硕士毕业生中近2/3出国留学,其余在国内高校从事教学、科学院等单位从事科研、医药公司从事科研和开发工作。

本学科点有一支较强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10人,其职称分布和年龄结构合理。本学科点已建立起良好的实验和课程体系,现有专业基础课和方向学位课:高级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分子克隆、分子生物学实验、酶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基因工程原理、代谢及调控、数据及图象处理、现代仪器分析、细胞生物学技术、文献评读等,其中分子克隆和基因工程原理为博士生课程。此外,除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蛋白质化学实验室、核酸化学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外,还可利用教育部专业实验室的设备,以及最近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80万美圆所购仪器。现已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面向四川省开展基因工程研究和人才培训。

95年以来本学科点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项目、教育部和四川省以及成都市等部门的科研项目。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4项。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的成果已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现在研的国家和部省级研究课题共20项。

5、农药学专业

本学位点于1995年批准设立。依托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国家培养农业、生物及相关领域高层次专门人材。

本学科从事无公害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领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微生物及微生物农药;(2)天然产物化学及植物农药;(3)环境友好性农药。研究手段利用了生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原理,从自然环境中发掘克生生物因子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以及呼性化合物的合成,进行友好农药的研制,现已形成了灾害生物学及克生生物学,生物农药和绿色农药创制,制剂工业化生产,田间生物防治技术及区域化综合治理的完整研究体系。

本学科点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科技队伍,两次被国家部委授予“先进科研工作集体”称号。

近年来,本学科点先后承担各级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及部、省级科技奖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农药6种,其中两种已获得国家新农药登记证。

本学位点招生以来,已培养毕业硕士生12名,现在读硕士生15人。学成毕业后可从事生物农药、绿色农药、医药、微生物学、植物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与产品开发工作。毕业去向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等。此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还获得了直接读博士学位和出国深造的机会。

6、生态学专业

人口爆炸性增长,环境污染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和水污染,资源枯竭如淡水短缺、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荒漠化等,一方面困扰着各国政府,另一方面已经严重地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人类要有良好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人类要有未来,就必需十分关注这三个问题。生态学刚产生时的目的是研究生物与他们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生态学已经成为解决上述三个问题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要研究的是:在自然情况下生物如何去适应它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包括对温度、水、能量和其它生物所形成的环境的适应;生物如何在与其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生长和繁殖方式;作为整体的生物即群落的结构和动态如何;生物与它们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如何;在更大的空间尺度和更长时间尺度上,生物多样性如何在进化压力的作用下形成小尺度空间中无法观察到的模式;为什么地球上或某个地区会有这么多种生物;是什么在维持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高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间有关系吗;我们能够保护如大熊猫这样的野生动植物吗;转基因生物这样的人造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近期和长期行为如何,它将造福人类还是摁扣内导致人类毁灭。任何一个问题的复杂程度都不亚于象“生命的起源”这样的问题。

将生态学的原理应用于社会和经济问题,可以为解决污染、退化、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沉降等环境问题,为解决动植物灭绝、包括转基因生物等外来生物入侵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为解决已破坏环境的治理,为解决能源短缺、水等资源枯竭的问题,为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是生命科学史最接近大自然的二级学科,特别适合那些热爱大自然、愿以揭露野生动植物奥秘为目标交为之奋斗的人士。进入到这个专业,你就有机会真正成为探索大自然的人员之一,就象引人入胜的《探索》中描述的那样。

7、微生物学专业

四川大学微生物学硕士点建立于1995年,2000年批准建立博士点。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已形成明确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成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微生物学研究基地。本专业设有资源微生物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微生物生物技术、工业微生物学四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博连读研生。

8、动物学专业

四川大学动物学硕士点建立于1982年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4人,副教授4人,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已成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多学科结合的科教队伍。

近20年来,本学科已培养研究生近100名,承担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多项科技成果获教育部、四川省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别是在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繁育及保护生物学研究方面独具特色。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保护生物学、动物分子生物学、资源动物学、动物遗传学和动物生态学。

本学科硕士毕业后的就业范围较为广泛,可在有关科研单位与大专院校从事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亦可从事有关的管理或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9、植物学专业

我校植物学科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著名植物学家钱崇澍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尔后又在著名植物学家方文培教授的领导下建立了植物分类科研队伍。1981、1985年植物学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我校植物学科被评为首批省级重点学科,并于1996年通过了省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评估,获得优秀。同年,以植物学科为基础,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资源生物学)计划。1999年植物学科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点。2002年植物学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通过几年的建设,本学科已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着重针对西南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及独特的生物多样性,从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不少的优秀专门人才。近5年来,本学科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项目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0多余项,获国家级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不术论文200余篇,本学科已建立起一支学术造诣深、科研能力强、教学质量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有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教授10人。本学科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主要涉及研究方向:植物系统与进化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植物生理、植物天然产物、植物多样性及保护、藻类学及资源利用。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校园环境校园活动

根据2020年3月学院官网显示,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青年生命科学学会、实验梦工厂社团、疾病与健康协会、创意化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常年开展薪火计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保研、出国、就业、考研经验交流分享会”、“生物信息学”讲座、学生科技节、一院一品“植物嘉年华”活动、“方舟”青志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爱之家”流浪猫狗收容中心志愿者活动、生态小世界活动、“制作人工琥珀”活动、“草鱼苗透明骨骼标本”制作活动等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拥有价值上千万元的良好科研、教学装备,现有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用房,装备的仪器设备可供从分子、细胞、个体与群体各个层次上开展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学院的植物标本馆收藏标本50多万份,其中模式标本800余种、1000余份,在全国同类标本馆中位居前列。动物标本馆现存标本近10万号,颇具特色,在西南地区及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学院还建立了四川峨边黑竹沟生物科学实习基地,若尔盖高寒草地草畜优化模式试验区和攀西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地。还同其它院所组建了四川大学西南资源·环境·人口科学研究中心;此外还建立了生物科学多媒体实验室及局域网。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