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华北军政大学

抗大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
抗大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后,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

1936年6月,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林彪任校长,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罗瑞卿任教育长,下设高级科、上级科、普通科(亦称一、二、三科)。12月7日,林彪任“红大”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副校长。

1937年1月,“红大”随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机关从保安(今志丹)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军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6年6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前身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保安建立。主要干部由毛泽东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包括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校务部长杨至成。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9年,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迁往东北,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

建制

抗大总校有十四个大队。大队长是团级干部。

一分校

1939年2月,抗大一分校在晋东南的故县成立。校长何长工、副校长周纯全。

1940年1月,迁至山东沂蒙山区。 1941年与滨海师范合并改为滨海建国学院。即现在的临沂师范学院。

二分校

1938年12月,抗大二分校在晋察冀建立。后更名为华北军政大学,即现在的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三分校

抗大三分校建立于延安,许光达任三分校校长。1941年12月,改为延安军事学院,院长是徐向前。三分校的俄文队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之一。

四分校

1940年3月,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苏边区的永城成立。前身是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后曾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2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即现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五分校

1940底,抗日大五分校在江苏盐城地区成立。又叫抗大华中总分校。

六分校

1940年,抗大六分校在山西武乡成立。 1943年结束。后在六分校基础上组建抗大太行大队,后扩建为抗大太行分校,1945年10月,抗大太行分校并入晋冀鲁豫军政大学。

七分校

1941年7月,抗大七分校在山西兴县成立。校长彭绍辉。后于1943年迁往甘肃庆阳东华池。

八分校

1941年5月,抗大八分校在皖东的天长境内建立。

抗大旧址

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大学开学典礼隆重举行。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同志出席祝贺并发表了讲话。毛泽东兼任红大教育委员会主席。红大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校务部主任周昆,教务部主任何涤宙,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莫文骅任学校党总支部书记。红大分设高级科(一科)、上级科(二科)、普通科(三科)。学校开设的课程有马列主义、军事战略学、哲学、政治经济学、世界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时事问题等,学校成立时,有学员238人。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6月21日,国民党八十六师张云衢团向瓦窑堡发起突然袭击。红大师生和守城红军一起,迅速反击,顽强作战,终于将来犯之敌赶出了瓦窑堡,保证了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撤离。随后,红大也随中央机关迁移,于7月初到达保定。

红大旧址现保存有校部的3孔砖窑和被辟为高级科(一科)教室的古建筑关帝庙。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这豪迈激越的旋律,坚定自强的誓言,就是著名的抗大校歌。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军事学校,也是延安时期我们党创办的最有影响的学校。毛泽东称赞抗大:“抗大为什么全国闻名、全世界闻名,就是因为它比较其他的军事学校最革命最进步,最能为民族解放与社会解放而斗争”。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并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党中央和毛泽东对抗大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毛泽东亲自兼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中央为学校选调了一批经历过战争考验、具有丰富军事或政治工作经验的干部到抗大工作,如刘伯承、林彪、罗瑞卿、徐向前、张际春、滕代远、何长工、李井泉、彭绍辉、许光达、莫文骅、李志民、胡耀邦等。同时,又从大后方请了艾思奇、何思敬、任白戈等学者到抗大任教。毛泽东说,这是共产党的大事,不是小事,一定要抓紧抓好。毛泽东还亲自为抗大制订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后来,毛泽东把其中“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改为“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抗大学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部分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和长征考验的红军老干部、老战士,他们是人民军队的基础,抗大的栋梁;一部分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干部或战士,他们经过抗大的培养后,回到各地区、各部队,成为开辟和建设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的骨干力量;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来自海外的爱国华侨青年。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陈云、董必武、秦邦宪等一些领导同志,经常为抗大讲课、作报告,参加开学典礼或结业式等活动。毛泽东后来回忆:“那时我可讲得多,三天一小讲,五天一大讲。”毛泽东著名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就是为抗大学员所作的讲演,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都被列为抗大的必读教材。他讲课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哲学、历史等,其中主要是谈战略问题。他要求学员们在政治上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在军事上要努力学习军事理论。

全国抗战爆发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抗大先后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设立了14所分校,华北、陕甘宁、华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到处都飘扬着抗大的旗帜,回荡着抗大校歌。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大也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同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向东北进军,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防大学。

九年中,抗大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抗大总校培训学员近3万人,连同各分校共培养了十余万名军政干部。其中许多人成为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他们为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为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在我们党和军队的历史上,抗大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光辉篇章,它的伟大业绩将永远留存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