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曹金华

院史沿革 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 1952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苏北设立四所大专院校。扬州成立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并成立历史系。著名历史学家
院史沿革

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

1952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苏北设立四所大专院校。扬州成立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并成立历史系。著名历史学家祁龙威、卞孝萱等名师先后在该专业任教。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1952年8月全国院系调整,通州师范学校文史专修科与扬州中学数理专 修科、苏南丹阳艺术学校艺术专修科、苏北师资训练学校教育专修科合并建立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学校设立历史专修科,并在高邮分部设有史地班;

1959年4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扬州师专与苏北师专合并,建立扬州师范学院。这一时期本专科并存,始设有历史系(附专修科);

1963年,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因故解散;

1966年至1976年,扬州师范学院遭受破坏,学校财产受到极大破坏,停止招生六年;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扬州师范学院建立包括历史专修科在内的六系一科;

1978年,停办十五年的历史系重新开始招生,恢复时仅有9名教师,2个教研室;

1982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得硕士学位点授予权,成为国内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4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8年,学院举行回复十周年纪念活动;

1992年,同扬州师范学院并入扬州大学,成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点授予权;

2010年,历史学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

2011年,中国史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授予权。

办学条件科室专业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设有哲学、历史学(师范)、档案学、社会工作等4个本科专业以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哲学、社会工作、档案学6个教研室。

师资力量

截止2016年10月,学院拥有教职员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有教授15人、副教授2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7人,在读5人。

师资概况

教研室教 授副教授讲 师中国古代史王永平、曹金华、李文才、王嘉川、吴超、张光华徐俊祥、孔祥军、李尚全谢永平、徐成、刘奉祯中国近现代史周新国、吴善中、朱煜、夏维奇、朱季康罗瑛、梁磊、陆和健殷定泉、丁慧超、张文涛、王宁宁世界史崔剑、冯春龙、马约生、崔红霞樊江宏、李丹、许志强档案学刘建臻徐品坚、孙军、于海燕、赵芳、张红珊肖强社会工作刘正峰薛平、朱海忠、刘秀红、陈剑梅、张进、冯敏良陈洁、李爽

博士生导师:

周新国、吴善中、王永平、叶美兰

国务院高级专家特殊津贴:

周新国

江苏省高校优秀骨干教师

:吴善中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王永平

学科建设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 士后流动站、1个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教育部评估中,该院中国史参与评估,得分67分,位列41位。[1]

一级学科博士点

:中国史

一级学科硕士点:

中国史

二级学科硕士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中国法律文化与法治发展。

专业硕士点

:社会工作、学科教学(历史)

“十二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中国史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史

教学建设

根据2015年9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 群、1门江苏省精品课程;1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校特色专业;学院还设有江苏省档案人员培训中心和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学院推进学生的国际化工作,有4名全日制本科生到中国外访学。此外,还积极开展特色工作创建活动,社会工作0501班被命名为“周恩来班”,社会工作08班被命名为“张云泉班”。2010年,学院获“全国志愿助残示范基地”称号。

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群:

《哲学课程群》

江苏省精品课程:

《中国现代史》

江苏省特色专业:

历史学

扬州大学特色专业:

哲学

扬州大学品牌专业

:历史学

实验室

该院设社会发展实验中心,下设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和社会工作实验室。该中心的始建于2002年8月。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79.56㎡,拥有实验仪器设备共计202台(件),总金额150余万元,主要仪器设备有:档案线缝装订机、无线胶装机、YX-3三针档案装订机、打孔机纸张厚度仪、白度仪、纸张抗张强度仪、耐折度仪、耐破度仪、撕裂度仪、酸度计、纤维测定仪、老化试验箱、鼓风干燥箱等仪器设备,用于《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信息记录与存储技术》等课程的开设。

学生成绩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截止2016年10月,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计算机二级考试合格率、本科生科研立项率等一直居于学校前列。本科毕业生每年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以上。同时,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每年有近10名全日制本科生到境外交流访学。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有3名同学成功自主创业。学术科研科研成果

截止2016年10月,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50余项。

2014年度出版著作情况

作者著 作 名 称出版单位及时间成果来源类别字数备注曹金华《后汉书稽疑》(上中下册)中华书局  2014年9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专著1250李尚全《儒藏·大学衍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九八五工程”重点项目点校420吴善中  刘建臻《教学研究荟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年10月编著310主编  副主编张连生《扬州名人传》广陵书社2013年1月编著260主编周新国《太谷学派史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4月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省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扬州大学中国史重点学科项目专著257

2014年度学院科研获奖情况

吴善中: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朱海忠: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朱煜:江苏高校第九届哲学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王嘉川:扬州市第九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科研平台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有1个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 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设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中韩文化暨崔致远研究中心、伦理学研究所、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张謇研究所、扬州大学反邪教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淮扬文化研究中心

(淮扬文化研究中心

共出版学术著作60余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被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174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总计共450多万,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4项,省厅级12项。)

学术资源

图书馆藏

根据2015年9月学院官网资料显示,学院资料室有藏书10多万册,长期订阅专业期刊、大学学报150多种。瘦西湖校区敬文图书馆中设有文史研究室,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历史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敦煌学资料丰富。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该院周新国教授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主编,该院负责该期刊的“近代以来中国研究”、“扬州文化研究”两个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学院文化

校训

坚苦自立

“坚苦自立”,取自近代中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为其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即扬州大学的源头)所立校训。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坚苦自立”的内涵十分丰富。“坚,刚也”(《说文》)。“坚”的本意是牢 固、结实,含执着、刚正、笃实之意。“坚苦”是指抱定宗旨,矢志不移,勇往直前;含有信念执着、意志坚强,勤勉刻苦、务实笃行之意。“自立”是指不依赖他人,凭自己的劳动而独立生活,靠自身的努力而有所建树,含有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之意。

“坚苦自立”,关键在“坚苦”,根本是“自立”。一方面,非“坚苦”无以“自立”,另一方面,坚毅刻苦的意志品格,又源于“自立”者强烈的自我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中国自古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后世学人更是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视为至高至善的人生追求。

学生特色活动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学院每年举办“超越梦想”训练营活动,培训率达40%;学院学生组 织铁血夕阳红——扬州老兵抗战口述史研究”志愿团,为扬州抗战老兵记录抗战口述史,并建立省首个民间区域抗日活证据库,该组织对老兵的寻访记录仍在进行中。

此外,该院周恩来班历史1301班定期到史可法纪念馆做志愿讲解员,为了将这种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该院与史可法纪念馆将展开长期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基地。

知名校友

华强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

夏春涛: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

周新国:

扬州大学副校长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