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昭惠庙

简介 通远王原为乐山王、广福王,俗谓白须公,原是山神。 起源 通远王庙 《安海志?卷20?庙堂志》)引录明?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考之旧志,以为唐?咸通乐山降雪,有功于朝,因立庙祀之。”
简介

通远王原为乐山王、广福王,俗谓白须公,原是山神。

起源

通远王庙

《安海志?卷20?庙堂志》)引录明?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考之旧志,以为唐?咸通乐山降雪,有功于朝,因立庙祀之。”

民国《永春县志?卷27?方外志》载:“乐山王,古之隐士也。常居台峰。俗谓白须公。升仙之后。人为立祠祀之。”民国《永春县志?卷16?祠祀志》载:“广福王庙在乐山,盖山神也。宋赐额昭惠。”

相传这名老隐士是李元溥。《南安县志》载:“(唐末)四川人进士李元溥避患隐此。闻空中有乐声,白日升天,故名乐山。”李元溥著有《灵响》一书,官拜云南团练副使。为逃避战乱弃官隐居,唐高宗时云游到南安、永春交际处的乐山,便结庐于此,修行二十余载羽化而去,乡人称为乐山王。(《泉州人名录?李元溥》)

唐?咸通(860—873年)年间,九日山下延福寺(《泉州人寺庙?延福寺》)圮废后重建大殿,寺僧四处寻找巨木。有僧慕名前往乐山,在山上遇到一位白须翁,相传就是李元溥。白须翁指点寺僧找到建寺的巨木材。但是,乐山和九日山相距甚远,交通不便,寺僧面对巨木无可奈何。

此时白须翁显灵了。他要寺僧先回九日山,称不日就会将木材运到山脚就是了。不久,老天下起大雨,九日山下金溪桥漂来许多木材,延福寺从而顺利重建完成。乐山李元溥修行的顶庵、下庵均有发杉池,顶庵发杉池边有一口神井,井深不可测,据说该井可通金溪,九日山建延福寺的木材就是从这口井运出的。现在发杉池和神井的遗址仍在。   《安海志?卷20?庙堂志》引录的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年间乡贡进土王国珍《昭惠庙记》记载此事: “唐?咸通中,延福殿基方兴斤斧,公降神于桃源驿之乐山阴,治材植沿游而下,人不劳倦。故殿宇飞棂,数百年而几近轮奂者,实公之力。公有庙于寺之东隅,为州民乞灵市福之所。”

延福寺重新建成后,为感谢乐山白须翁的恩德,就在延福寺东隅建造“神运殿”(又称“灵乐祠”,后又称灵岳祠)以祀。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载:“九日山在县西三里……山麓有寺曰延福……一曰神运殿,唐?咸通(861-874年)中,僧初建取材于永春之乐山,遇一叟为之导,是夕又梦许护送。既一日江水暴涨,其筏自至,若神运状,故以名。一曰灵乐祠,谓指运木之叟,盖乐山之神焉,祠以祀之。”

乐山王在晚唐至北宋,由山神兼成雨神,勅封崇应公。事因蔡襄祷雨而起。

蔡襄于北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二月至六月(是年闰三月)、嘉祐三年(1058年)七月至五年(1060年)秋两知泉州府。《泉州人名录?蔡襄》)

《安海志?卷20?庙堂志》引录明?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逮宋?嘉祐三年(1060年)春,郡守蔡襄以旱甚,祷于祠应。熙宁八年(1075年)闻于朝,勅封崇应公。”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引《闽书抄》所记皆同,唯增加“嘉祐(1056-1063年)泉大旱,蔡忠惠(蔡襄)祷雨辄应”之句。民国《永春县志?卷16?祠祀志》亦载:“广福王庙在乐山,盖山神也。宋赐额昭惠。泉守蔡襄祷雨有应,以状闻,封善利王,累加广福、显济王号。有从祀二神曰陈福、黄志,皆膺王封。”

其实从蔡襄时开始,雨神善利王就与水运联系起来了。雨者水也,乐山神人既然可祷雨有应,且其本来就有水运的神通,成为水上运输之神便自然而然。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开始建造的泉州洛阳桥(《泉州桥梁?洛阳桥》),桥址于海水和江水相交之处,工程浩大。蔡襄接手续建后,似乎认为必须迎奉一尊神祗来作镇海利远的精神支柱,因此同时在洛阳建了一座昭惠庙,承认“乐山白衣叟”不但是雨神,也是海神。

乾隆《泉州府志?卷16》说:“昭惠庙在万安桥,北宋?郡守蔡襄建。……《隆庆府志》载庙神即永春乐山白衣叟。”后来,甚至“海舶祈风,辄见应”,九日山下的灵乐祠改名昭惠庙,而善利王也变成了通远王,“乐山白衣叟”的海神地位便正式确立了。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载:“水旱病疫,海舶祈风,辄见应。宋时累封通远王,赐庙额‘昭惠’。其后迭加至善利、广福、显济。”

民国《永春县志?卷16?祠祀志》载:“昭惠庙在州治西,即乐山行宫。(北)宋?(徽宗)大观(1107-1110年)间知县留◇,绍定(1228-1233年)间知县任敞相继建。”敕封通远王和赐庙额“昭惠”是在同时,即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通远王信仰随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广泛流行于泉州城乡。   《安海志?卷20?庙堂志》)引录明?陈道远《重建昭惠庙叙》说:“政和四年立庙,赐今额(昭惠)。建炎南渡以后,屡立阴德功,勤王助顺,累膺宠赠,至有八字之封……自是之后卫民翊国,昭晰于后,时(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郡守刘克俊逊核神前后功德上闻,十一年(1251年)特诏封忠济侯,未几,加仁福焉。自政和延福寺庙,泉之村落多立行庙,安平之庙,亦于是始。”安海港在北宋就成为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政和四年(1114年)八月也开始建造昭惠庙。奉祀此神时,安平桥尚未建造。北宋末年,通远王已施法力于海。《安海志?卷20?庙堂志》引录的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年间乡贡进土王国珍《昭惠庙记》谓:“吾泉以是德公为多,凡家无贫富贵贱,争像而祀之,惟恐其后。以至海舟番舶,(对其崇拜)益用严格。公崇往业于烈风怒涛间,穆穆瘁容于云表。舟或有临于艰阻者,公易危而安之,风息涛平,舟人赖之以灵者十常有八九。时丁天旱,大泽焚如,守令忧之,为民勤祷,每用享于公之祠下,未终祀礼而雨泽滂沛。其社士民有祷于公,事无巨细莫是昭格,吾泉以是佥感公之威灵。”北宋?徽宗?宣和间(1119—1125年)林献可《昭惠庙献马文》称:“公之肇迹,其原有自。庇庥之力,于泉尤笃,人各各以归仰,方在在以奉祀,而公无不通也,无不在也,未尝有违所愿,此海滨之民,所以获建行宫焉。”可见在北宋末叶,奉祀通远王已由山区到海边,神力很大,能保佑“风息涛平”,完全是一尊泉州海外交通发展的海上保护神了。

通远王的司职

遣舶祈风

到通远王祠祈风之事,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建立之前就已出现。最早的记载见于《泉州府志?灵乐祠》中纪述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的“肉身佛”,即通远王祠的从神陈益。陈益是北宋?熙宁年间的巡抚官,“……元丰间(1078—1085年)从守祈风延福寺神运殿,”感佛之灵而舍身为佛,封仁福王。“神运殿”即灵乐祠,也即通远王祠的前身。

泉州市舶司建立后17年,即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九日山留下了最早一段有关市舶的记事石刻。虽然没有明确载明,但除了祈风,市舶又到此何事?

南宋,每年夏、冬,泉州官府由泉州郡守、南外宗正、提举市舶主持,府郡及市舶司的高级官员出席,到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冬谴舶、夏回舶”两次“祈风祭祀”典礼,成为制度。祭海神通远王以祈求顺风,望海舶能平安到达目的地。仪典隆重肃穆,规模很大,礼毕勒石记事。(《海丝之路?兴盛篇?祈风祭祀》、《泉州山川?九日山?祈风碑刻》)

每岁春冬,海商也于此祈谢。南宋初?建炎三年至绍兴十六年(1129—1146年)生活于泉州的李邴(《泉州人名录?李邴》)《水陆堂记》载:“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九日山上现存关于海交和祈风的石刻13方。其中明确记述祈风经过的有10方,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虞仲房所刻,最迟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赵希忄宅石刻。这些祈风石刻,清楚记述祈风时 间、地点、参加者姓名,以及“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几百数焉”的盛况。

祈风石刻中,诸如“有郡守倪思 正甫,提舶全茂 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利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大守贰卿 颜颐仲,祷回舶南风,遵齐曲也,提舶寺丞刘克逊俱祷焉”,“舶司岁两祈风于通远王庙”等题刻,就是那个时代尊崇通远王的遗留。

清?康熙《南安县志?卷2》记载其盛况说:“通远王在宋时最为灵著,州人祈祷翕赫,酒肉滂沱。及乎散胙饮福,觞豆杂进,喧呼纷藉。”

被妈祖取代

南宋官方大力渲染的海神通远王,因改朝换代,元朝入主中国,元朝便大力抑制海神通远王,另外抬出一尊海神与之抗衡并取代其位——妈祖。(《泉州人名录?妈祖》)通远王的功能被妈祖取代,从此寂然无闻。

被妈祖取代的原因

(1)抬妈祖以抑通远王是有群众信仰的基础的。

妈祖出生于莆田海边,素已显圣于海上,沿海船民、渔民很多已信奉她,南宋时已封至“圣妃”之尊,地位和通远王相匹敌。元朝完全没有加封通远王什么尊号,却把妈祖以“泉州神女”之名义晋封为“天妃”,改称护国明珠封号,把妈祖的地位“明著”出来,把通远王撇在一边,大加祭祀妈祖,推崇备至。

(2)基于元朝的政治经济的需要。

元朝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不能放弃泉州海外交通大港的作用,要发展海外交通须有海上保护神。如果宋朝捧起来的通远王依旧占据海神地位,在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之下的“汉人、南人”,就会生“故国之思”,于是另抬一神,护元朝之国,为本朝的海外交通贸易服务,更有利于巩固元朝的统治。

元朝歧视“南人”,重用色目人,元世祖派来封天妃的钦差大臣,竟是色目人信伊斯兰教的背宋降元的重要人物蒲师文(蒲寿庚之子,《泉州人名录?蒲师文、蒲寿庚》)。

(3)阴阳五行的理论。

山属阳,男属阳;水属阴,女属阴。通远王是山神出身,又是男性,作为海神,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之时,有点勉强。妈祖出生海滨,又是女性,在选择条件上妈祖的属性大大优越于通远王,因此很容易取得信奉者之信仰。正如清?学者赵翼《陔余丛考》的见解:“窃意神之功效如此,岂林氏一女子所能?唯水为阴类,其象维女,地媪配天则曰后,水阴次之则曰妃;天妃之句,即谓水神之本号。”所以元朝撤掉通远王海神之职,而任命妈祖为海神,有其阴阳五行的理论根据。

(4)元朝对神祗的封号带有政治目的。

《元史?卷76?祭祀志》说:“凡名山大川忠臣义士在祀典者,所在有司主之。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远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号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皇庆以来,岁遣使上香遍祭”。

全国各地的神祗只交所在有司即当地官员去处理,惟独朝廷亲自主持妈祖的祀典,不但封为天妃,且改易宋代庙额“顺济”为“灵慈”,又每年派官北至河北、南至莆、泉祭祀妈祖,而不交当地官员主之,可见选择海神列入朝廷的议事日程了。

从元初来说,沿海船民渔民对妈祖的信仰已很广泛,在各省沿海建造了许多妈祖庙宇。而通远王的庙宇只局限于泉州一隅,未见他州有奉祀者。元朝既有政治目的,庙宇多又说明群众的信仰的多寡程度。通远王在这点上比不了妈祖。宋、元易代,其失去海神位置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通远王在泉州部分群众中千年还是照常信奉的。九日山的庙已被毁。泉州新门“崎头庙”也是昭惠庙,亦废。安海之庙在明?永乐癸卯(1423年)及成化六年(1470年)皆曾重修,今亦已圮。永春之祠庙今亦废矣,惟独惠安洛阳桥北之昭惠庙,至今尚存,香火不衰,近又重新修复。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