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史英

简介 史英在晚年侧重研究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诗歌史料,并撰写诗歌评论。由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曾先后荣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第二、三届龙文化突出成就金奖”及“优
简介

史英在晚年侧重研究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诗歌史料,并撰写诗歌评论。由于他在诗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曾先后荣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第二、三届龙文化突出成就金奖”及“优秀诗集奖”、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颁发的“2004年度国际最佳诗人奖”等多种重要奖项。

从史英的十多本诗歌著作中,不难发现,他有不少作品和传略被收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大辞典》、《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国际文化艺术名人录》、《海外华文文学史》、《新加坡华文文学史初稿》、《新加坡当代文学大系》、《世界华人诗歌鉴赏大辞典》、《世界华人诗存》、《WORLD POETRY ALMANAC 2006》等数十种大型选本和辞书。还有相当诗作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波兰语等多种文字。

史英的作品多次投稿由张智博士、露丝玛丽·C·威尔金森博士等国际著名学者及诗人创办的享誉国际的《世界诗人》季刊(混语版),引起海内外人士的极大关注。2005年2月,国际诗歌翻译中心颁予史英2004年度国际最佳诗人荣衔。继之经由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副主席张智中博士妙笔翻译后,2005年10月以双语出版《史英诗选》。据知,中英对照《史英诗选》是史英近半世纪所写百余首精品结集,不论内涵的表达,还是技巧的运用均有出色的表现,部分作品都强调了反战精神并显露了人道主义的理念。2006年2月,国际诗歌翻译研究中心国际执委会经过投票表决,推举史英为2006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也是新加坡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提名者。

2006年6月份新加坡文艺协会所创办的《新加坡文艺报》首次披露“名诗人史英被提名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同年八月,闻名马来西亚的文艺杂志《爝火》、意大利著名诗刊《POMEZIA-NOTIZIE》也相继刊出此文讯,菲律宾华文主流媒体《世界日报》的文艺版也以同样的题目加以报道并首次登载史英荣获希腊国际作家艺术家协会(ISGWA)经由该机构国际执委会投票而颁发的“世界诗歌和平奖”之消息,以表彰史英先生多年来在新加坡华文诗坛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中国福建社科院女学者刘桂茹亦撰写万言诗评,剖析收入《史英诗选》诸多诗篇的特色。

经历

门庭若市的中医师

从文,从医,从教,不管身份如何转换,史英心中那份对生活的向往、对诗歌的痴迷,对中国的热爱从来没有间断过。这种“文”的影响恐怕要追溯到祖父那一代。其祖父陈抡元,号“史英”,考取满清末年的“禀生”(考获秀才名列第一者之称谓),还做过广东澄海知县。史英的笔名就是沿用了祖父的号,其父也有一定的文学天赋,会写会书。正因为有文化根底,去国南来之初始得以任教职,后改行从商,经营米业,不幸英年早逝。

史英育有子女各一,虽说他们成长于文风盈门的环境,然均对文学了无兴趣,都热衷于金融知识的探求,而终成为财经专才。长女现任英跨国公司亚太区财务总监之职,次子受聘于美国金融财团,担任区域业务顾问。

史英自诩是一个强调时代精神、不喜吟风弄月而重视批判现实的诗人。也许正是他的这种个性让他在医学的领域上一样长袖善舞。史英的医学天赋秉承于父母,双亲都精通药理,史英从小耳濡目染,加之后天对医学的兴趣,再经不断自修,竟然也懂得了不少草药治疗的临床运用。1981年,不得志的史英从《新明日报》出来后,决心转行当医师,其间又创办了健民中医学院。他曾三度连任新华中医药协会会长,兼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海内外中医药学术发展研究中心理事。史英擅长医治奇难杂症,日诊病患数十人,在杏林享有盛誉。一次,一位菲律宾国防部高级将领经由菲律宾大使馆人员的介绍前来史英家中就医。一辆军用专车,加之四个士兵把守,那个阵势一拥而上史英简朴的公寓,周边好是非的邻居们顿时误以为史英“犯事”了。就医完毕,临行前史英站在自家三楼的阳台对着高级将领挥手说“拜拜”,一个诙谐睿智的动作,让一双双眼睛,一层层的人群做了“鸟兽散”。

在史英看来,无论贫穷还是富贵,平安健康才是最为实在的。史英曾经出诊到一富豪家为人断症,刚踏进洋房大门,就被富豪的子女制止。后来经由女佣带路,才在洋房后面的工人房里为这位半身不遂的富人治病。曾经叱咤风云的富豪,用尽一生精力为子女搏来了汽车洋房,不料老来重病时,子女却连豪宅都不让他住。正是这种行医经历,让史英和社会有进一步接触后,对人间百态、荣辱之事的感触,自然而然便渗透在他诗歌的字里行间。

史英坦言行医确实是为了谋生而寻找的出路,但既然行医就要铭记“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因之也需遵守相应的行规。一个病人为感谢史英先生为他治好多年的顽疾,硬是给他塞了一个红包,史英当面婉拒了,病人却以为是他看不上红包里的小钱,就激动地说:“那可是一千块啊”。史英平静地打开红包,取出1000元面额的钞票,双手奉还给病人,说道:“红包我收下了,钱你拿回去”。

当然,曾经也有过以行医为题材而写作。有一回,他在接到病危者医愈而退棺的喜讯后,即兴创作一首《有过以药回春的经历》的诗歌。谈起行医,史英感慨万千,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林林总总,都成为他的生活体验而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老来读书的快乐

杏林的美誉,眼花缭乱的际遇,都不能使史英忘情对文学的挚爱。归隐杏林后的他很少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步入晚年,史英用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阅历储备投入写作。不难发现,在史英已出版的诗集中有过半的诗篇是在他退休后创作的。

在那非常朴素的公寓楼里,客厅的一隅是史英拗不过病人的要求而在退休后设立的简易就诊桌,而他最喜欢的还是他那间窗明几净的小书房。书房里满满当当的都是史英先生曾经出版的书籍,将要出版的文稿,以及古今中外的文学佳作。前不久收到蒙古国立大学文学教授森·哈达博士的来信,告知史英先生的诗作《The Motherland in My Dream》以英文形式登载于蒙古帝国的《世界诗歌年鉴2006》上。此等喜讯对于史英又是一种肯定,远道而来同为华文事业不断努力的朋友的问候,更给史英日后的著作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诗歌需要推敲,诗歌也需要借鉴。看似由简单不足百字而组成的诗歌,其中蕴涵了太多需要作者学习、磨练的知识与经验。史英借鉴外国文学中通感、时空跨越、意象重叠等写作技巧;也吸收传统诗艺中旁入别意、反衬托意、明断暗续、巧于起句、画龙点睛等妙技而用于创作中。像史英源于生活的创作《亮节》一诗,细细推敲诗歌中的文学韵味,及其想象作了数度空间的飞跃,用不同的比喻将亮节的形象塑造起来,而后笔锋一转时暗示纵使有中伤引发误解之迷雾也掩盖不了亮丽人格的光芒。史英在创作实践中除致力于强化艺术性的追求外,也不忽视思想性的重要。在人性易变的今天,强调此等亮节起到了警醒作用,不失为一首佳作:

把人格细雕

成水晶

以心作为琢磨之器具

明亮过钻石

洁如冰

聚光为发亮的源泉后

吐锋芒不已

纵使有尘埃掩盖

也无损亮丽

灰朦里

犹能作出永恒的闪耀

——《亮节》

诗文的创作是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练到老的过程。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做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什么叫做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史英老来读书的快乐。

特立独行的隐士

也许是二十五年的行医经历让史英对现实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悟性,也许是一生对文学的执著追求赋予了史英高过于现实生活的洒脱。谈起文学,史英慷慨激昂,拿在手中要喝的茶,晃动了几圈,却由于过分的投入而依旧悬空晃动,保持着举杯的姿势。

史英自认本身是城市中的隐士,而隐士往往都是气节高雅的君子。他们决不肯与浊水同流合污!一首创作于2003年题为《老来心境》的诗,让人们捕捉到史英心境的点滴:

无柄的

镰刀 挂成一湾的皎洁

于怒云密布

夜空中

勾出形似拱桥下一片柔水深蓝

退隐后

一尘不染的

我那心

与乳色的月芽般

拥着温馨 温馨的宁静

于弓状湾内

知否 夜雨过后的湖面

只微笑无语

不再与

堤外的浪争喧闹

——《老来心境》

其他作品

史英已出版诗文集和出版年份:

1.花草集(1966)

2.诗苑短笛(1985)

3.花开在掌上(1986)

4.诗文合壁(1988)

5.弦上寄情(1991)

6.三色拼盘(1992)

7.笛声向晚(1993)

8.又唱黄昏后(1995)

9.一串旧事的沧桑(1996)

10.双溪合流(1997)

11.脚印之延续(1999)

12.三弦弹指下(2000)

13.新华诗歌简史(2001)

14.双花并蒂开(2001)

15.马华诗歌简史(2002)

16.史英诗歌精选(2002)

17.三星伴孤月(2003)

18.单花开在双叶间(2004)

19.史英诗歌精选之二(2004)

20.文学三合一之集(2005)

21.史英诗选(中英对照诗作百余首)(2005)

22.我的文学在狮城(2006)

23.新华诗品(2006)

待出版著作:

1.写诗历程的片断回忆

2.新华名诗人评介

3.二十五年行医话心得

4.史英诗歌精选之三

5.新马华文诗歌史补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