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岚烟

黑山暮雨雁飞斜,峨嵋晴岚啼乱鸦。 孝水澄清遗妇泽,阳坡绕翠近人家。 禹山积雪阴无日,仙洞藏春地早花。 秋谷高风贤址在,珠泉印月煮新茶。 --《颜神镇志-古迹》镇通判山右任斋和清诗 可惜

<>

黑山暮雨雁飞斜,峨嵋晴岚啼乱鸦。

孝水澄清遗妇泽,阳坡绕翠近人家。

禹山积雪阴无日,仙洞藏春地早花。

秋谷高风贤址在,珠泉印月煮新茶。

--《颜神镇志-古迹》镇通判山右任斋和清诗

可惜,如今这八景恐怕仅剩禹王积雪了。

1、黑山暮雨雁飞斜

颜神八景

在距城东南约二十里,黑山顶之北端,有巨石一方,方广约五公尺左右,呈棕色,亦黑山矽砂矿石也,昔人名目:“

暮雨石”

,又名“

分雁石

”。阴雨天每逢傍晚,俯耳石上,细听之,则雨声淅沥,晨及日中则无闻,故名“暮雨石”。再则每秋冬之际,大雁每年结队飞过黑山,到达此石上空必然分散开来,过山之后再结队而行,奇观。

据《颜山杂记》载:“环城诸山皆青石,此独黑,取而煅之,一石可得二斗铁,孝乡之釜鬲镌犁,是资取焉……”山巅旧有石砦一区,系建于明末,向为士人避难之所,并建玉皇殿及黑山神殿,每逢夏历正月初九及九月初九,焚香还愿者络绎不绝,又有草房数十间,为八陡当地所建,为避难时所栖止。山问有泉,又名“甘泉",因泉水色白而浓,原名“姜女泉”,俗呼为“江米泉”。

齐长城横贯黑山东西,东接围屏山,西承茂岭庄南,有高达三、四米,宽约八米多者,齐长城遗址之最明显者,无过于此,惜大多毁之。

黑山南麓隔河即八陡庄,自古工矿业较为发达,宋元以来即有冶铁、陶瓷及建筑材料等作坊。明代,膏州衡王府之修建,所需砖瓦多取于此,古窑址有发现龙凤建筑饰物。山下依崖有明代成化间重修“普安寺”古刹,不知建于何代,仅存成化重修碑。“普安寺”系颜神四大古刹①之一、又名“北寺”,经“文革”后已荡然无存。

黑山不但矿藏丰富,而且植物丛生并产名茶。据《续修博山县志》载:“八陡‘普安寺',昔有贫僧令玢,以鬻豆腐为生,忽一客来寄居,不言其何处人,作何事,惟日游铁山,夜宿寺内,自是春来秋去,历经十余年,最后忽为令玢日:‘连年骚扰,愧无以报,今送本山茶一包,以志永别。',僧承谢后漫置卧室门枨间。后乾隆己卯岁大饥,特授登、莱、青道世袭一等子赵执璧来博放赈,馆于寺,初入座,令玢仓猝购茶不得,忽忆客送茶仍在,即取泡献之,赵一饮即问:‘从何得此茶?',僧以为味劣致责也,惶恐遂历举前事以对,赵又问:“尚有几何?”僧遂尽献所余。逾日赵仆谓僧日:‘大人云,汝茶有异香,上品也。',及赈毕旋署,书‘普女寺',三字匾额敕送,博山县令具鼓吹仪仗送至奇以酬之。今匾尤悬山门,而茶树早不知所在矣。”

黑山顶石砦及庙宇自经“文革”荡然无存,而甘泉巳成干泉,惟有暮雨石还屹立于山巅之西北角。

齐长城横贯黑山东西

蒋洗凡

咏《姜女泉》诗

齐国

苦防边,

长城

白骨填。哭夫盂姜女,泪血染成泉。

蒋洗凡:名衍升(1882一1915),字洗凡。博山人,清末秀才,日本留学,

资深同盟会会员

,著有《日出小吟》诗集。度科举后,在博山创办公立学堂。

山下依崖,有明代成化间重修“

普安寺

”古刹,不知建于何代。(文革)颜神四大古刹:普安寺又名北寺,彼岸寺又名寿寺.洪教寺又名西寺。报恩寺又名南寺----独存。

2、峨岭晴岚啼乱鸦

颜神八景

附近“

善庆庵

”,为 孙廷铨香火院,即“

江园

”故址。

山雨楼

孙国老,明崇祯十二年他考中举人,翌年成进士。在清代做过“三部”尚书,还曾教过皇帝,被称为“一代帝师”。才气过人,比如他《柿岩赠禹年》中的佳句

“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渚渔樵通远望,

西畴

巾驾逐归云

”确是景动乡情浓。

“峨岭晴岚”,位于县城南约二里许,孝妇河东岸,中为永济桥,南近孝妇河源,北至营栏崖,处于蛾蛉西北麓 约一里之遥,对岸即“支离庙”,两岸森林茂密,古柏参天,而峨岭尤为胜。每逢日暮天晴,群鸦时而盘旋飞鸣,斯时 也令人心旷神逸,有飘飘欲仙之势,及日落天黑,时方归巢。更深人静,但闻孝水潺潺及古刹钟磐之声,幽趣令人 思忆不尽。

永济桥东西横架孝妇河两岸,俗名七孔桥(因公路加宽,改为五孔)。桥西偏南有明代初期修建的岳飞庙,至明末,士人因小顶建有泰山行官,印在岳飞庙故址扩建碧霞元君殿,庙院改名“红门"。西北有宋代古建筑“玉清宫”,为黄冠张道源修真之所,继之者为厌次人刘支离亦寄迹于此。庙内古桧参天,碑碣林立,有宋碑三块,一为“宋四帝御押”、一为刘支离“龙虎符”、一为宋李桓“小蓬瀛亭记”(巳毁)。山下有名泉二,一名柳林泉、一名支离泉,虽大旱不竭,今则涸矣,迹已无存。

在清初,通判齐登辅有善政,、并有修桥功,在永济桥东首,地方为之建祠,名齐公祠,祠后石崖刻有“拙修”二字,为齐公所书。因桥为拱形,容易为山洪冲毁,不如滚水坝牢固,因题“拙修”二字于石壁。在同治五年又建僧格林沁祠于前,雕梁画栋,极为壮观,近囡修建公路皆已拆除。沿永济桥往北过营栏崖进南阁子即“善庆庵”,为孙廷铨香火院,前即其“江园”故址。“善庆庵”大殿后即文定藏书处“山雨楼”,当时在朝诸名人如孙承泽、梁清标、龚鼎孳、刘正宗、冯溥等人或题记,或赋诗,为一时之胜。后王士祯经此有诗云:“日日清斋对玉耶,闲园亦在梵王家。桃花开遍泷溪水,不遣红芳点袈裟。”题咏甚多,兹不俱录,该处解放后公路加宽,宿舍建筑,旧迹亦不存在。

“善庆庵”僧性在,字无妄,粗识文字,曾著《等切字韵》一书。初居三教堂,后孙文定公建“善庆庵”延为住持,时与论禅理。康熙辛未,年八十余,一日命侍者具肩舆省其先人之墓,归后沐浴更衣日:“好语主人,吾去矣。”遂开座而寂。壁间留偈云:“这个臭皮袋,撇下无挂碍一烘炉烈焰中,明月清风在。”骨塔在庵南,现巳无存,塔石移于公园,骸骨弃于瓦砾,但惜其著作不传,诚属遗憾。

3、孝水澄清遗妇泽

颜神八景

孝水清澈,水鸟家禽浮于水上,垂钓者络绎不绝,永济桥如长虹卧波,凭栏俯视,水清碧澈,游鱼可数,令人乐而忘返,即此可征孝妇之冰清玉洁,泽及一方。

“孝水澄清”位于城南二里许,永济桥以南。颜山之水无急流,无水潴湖沼,田高水下,不可灌溉,惟利于转轮水磨。自明之初,即有藉孝妇河之水聚之以转香磨者,比比皆是,迨夫秋潦既尽,方叠石为湾以聚水,各香磨以取资焉。自灵泉庙对门至三元宫,共有香磨三盘,三元官香磨,原系官产,在清成、同间,为大街南头张姓所霸占,解放后,该地始复为官产。

“孝水澄清”者,即永济桥南之鸭湾,水深处则达七、八尺,浅处约四、五尺左右,俨然人工湖沼,家凫成群,浮于水面,时而入水觅食,时而展翅梳翎,鸢飞上下,鱼跃于渊,奔逐争食,蔚然壮观。溯永济桥而南,支离岩偏南崖下即为“雹泉庙”,祀广武君李左车,乃邑人私祭也,庙内有泉,名雹泉,现巳夷为公路,再南即孝水之源“灵泉庙”。

“孝水澄清”昔人题咏甚多,明汝南熊荣《泳孝水》云:“孝妇河名自古今,泉源一派更弘深。何当化作为霖雨,永济桥以南过去盛产嘉鱼,凤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长约二、三寸,名为孝鱼,俗名白鱼,又名四腮鱼,烹而食之,鲜美异常。神头菜园所产蔬菜,因水清而甘冽亦较别处更为佳美,以孝水故也。

孝水以南则有白洋河,大洪泉、药王泉、麓泉等名泉现皆以干涸,孝水也不常流,惟秋后水潦,有时流十强月不等,只因神头一带乱打机井,破坏水源所致。

4、

阳坡绕翠近人家

“阳坡绕翠”距城南三里,

岭南麓,。该坡自晨至日中昃,阳光常照,岭下则森林茂密,松柏常青,野鸟翔集,虽在严冬,漫坡碧草茸茸,大有初春阳和之气,所以又名‘朝阳坡”,游人至此无朔风凛冽,实为冬游胜地。坡前则山房高下,炊烟四起,南则河水潺潺,苇塘丛丛。

附近有清代现实主义杰出诗人 赵执信(号)

赵秋谷

先生墓。

十四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山东乡试第二名举人。十八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二十三岁就担任了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名躁京都。因“《长生殿》剧祸案被弹劾。京都有人对赵执信的才华和遭遇发出了感慨“秋谷

才华向绝俦

chou

,少年科弟尽风流,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

“阳坡绕翠”距城南三里许,峨岭南麓,北神头庄一近,东至文笔峰,西至孝妇河东岸,北接对松山。该坡自晨至日中昃,阳光常照,岭下则森林茂密,松柏常青,野鸟翔集,虽在严冬,漫坡则碧草茸茸,大有初春阳和之气,所以又名‘‘朝阳坡”,游人至此无朔风凛冽,实为冬游胜地。坡前则山房高下,炊烟四起,南则河水潺潺,苇塘丛丛,异鸟家禽起俯于塘之中,洵可乐也。凤凰岭近在目前,遥望土门道南山之上,则有清代现实主义杰出诗人赵秋谷先生墓。坡上有江南诗人赵执信得意弟子仲是保墓,诗人慕秋谷先生之诗名,不远千里而来,自是不归,比秋谷先一年病故,遗言葬于阳坡之下,与先生之墓相遥望,赵氏子孙春秋致祭,名为“望师坟”。日伪时期,日人在坡下建立白石工厂(即今博山水泥厂址),由赵氏子孙赵翼清等将仲是保之墓迁于秋谷先生墓之右侧,并立碑记之,惜在“文革”中被毁。

近年来,水泥厂建于坡之周围,连亘二里许,坡下耕地皆无,树木巳稀,尽为厂基及公路所占。峨嵋岭尘气弥天,朝阳坡则石屑纷飞,草木不生。如遇天气晴朗,登小顶东望峨岭以北,整个东圩悉为灿尘所笼罩,“阳坡绕翠”已失去昔日景观,昔为绕翠,今则绕尘矣。

5、

禹山积雪阴无日

颜神八景

城西

“禹山积雪”,禹王山,在其两峰之间为悬崖,幽谷深邃,仰不见日,所以冬季积雪,至夏初有时未尽,游人至此,虽在炎夏,亦不知暑。

据《颜山杂记》载:“禹山去城西十五里为王大岭,四望层峦起伏,淼淼如连波,孤峰杰立万山之表,时有云气浮浮,带此苍岫,雨则先起,晴则后散,城中之雨候也。”

原山,又名饴山,马耳山,盖自明之中叶,在山巅建有禹王庙,土人相呼为禹王山,习俗然也。此山自泰岱经莱芜由青石关以西入博境,北连长白山,皆原山脉也。《水经注》载:“原山之水东流为淄,西流为汶。”其实在青石关以南莱芜境有分水岭,即淄汶二水的发源,原山至博境乃独出一峰耳。原山之主峰,两峰并峙,南高北低,每当雨霁云开,风日晴和,遥望岱宗,近在目前,岱宗以北诸山惟此峰高,连岱宗之半,其它无此比也。

“禹山积雪”,即两峰之间下即悬崖,幽谷深邃,仰不见日,所以冬季积雪,至夏初有时未尽,游人至此,虽在炎夏,亦不知暑。该处山谷连绵,迤北夹山,龙塘一带,春季草木萌芽时,晚于山前半月,土人相呼为“小关东”,意其冷也。尤其在王大岭一带,皆系悬崖峭壁,羊肠小道,堪称有蜀道之难,冬季每遇风雨交加,行人怯步,土人有谚云:“王大岭上失了脚,姚家峪里找人。”言其险也。该处在抗灾备荒是,吾乡赵氏母女前往莱芜换粮至此,适遇风雪,冻馁不堪,失足落于山谷中,挣扎不出,即冻死于谷中。今则由姚家峪至牛角及莱芜一带修建公路,从此西山居民无冬季行旅之厄也。

禹王山之主峰崖,有禹王庙,系建于明季中叶,庙门南向,大殿三楹,正尊为禹王,东西配殿各三楹,门外南殿一楹。

北峰为圣母庙,门西向、阁式、东殿三楹祀圣母,南北配房各三间,向为庙祝所居,自经兵燹及“文革”,现皆瓦砾,仅存遗迹而巳。圣母庙石柱上对联,相传为赵秋谷先生所书,余记其半联云:从来圣母自天中。

6

仙洞藏春地早花

城西南团山,吕仙祠旁有吕仙洞,洞口仅容一人俯身而入,易进难出,迎春花遍生于洞尽,春初洞口内外,迎春早发,野花遍地。

该处距城西南约五里许,一路由凤凰山北麓至小顶,由小顶往南里许即是;另一路由灵泉庙西神头经凤凰山南麓(即神头西峪),约二里许即至,地名团山。余曾记前人有碑云:“博邑皆山,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团山也……',',谷底迤南依山有龙山庙,庙下有清泉一区,四时常流,虽大旱而不竭。由此曲折而上,即团山纯阳庙大门,上嵌斗大金字匾额“团山”二字,无书写人姓名。进门北即峭壁,南临深谷,西行数十武,有过厅三间,正中悬有金字匾额,隶书“锁云岩”三字,为邑人钱中山所书。由过厅而西迤北有平台一区,建有东厅二厅二间,对过厅正西有长廊三间,檐下悬有衍圣公孔令贻所书匾额,后壁窗间两边悬有清代诗人赵秋谷所书对联,联为赵进美所撰。廊后有道房五间,向为马道人居住,过厅长廊中间,北即悬崖峭壁,悬崖下有石室一区,壁窗皆右,室内有吕仙塑像,西北角有清泉,四时常流。室外峭壁上摩崖很多,现仅存二块,一为湖南举人书法家兼金石家瞿芳梅疆书“退藏於密”四字,一为邑人张新曾所书“剑光鹤彩”四字。石室前方池内有文石一块,高丈余,院内并有古桧数株,黄杨一株,皆为清初之物。由石室西北角拾级而上嗣有石如山,石质黝黑,名为“象山石”,相传为飞来石,石上建有小亭,亦名之日:“象山亭”,石上嵌有隶书“逸尘”二字,为民初县长丁惟椽所书。石室稍南象山脚下,有古藤一株,依山蜿蜒而上,覆盖于象山亭,花时宛如帘幕缨络,洵为奇观。

在峭壁和象山亭之间西北际,即“仙洞藏春”洞口,狭窄仅容一人俯身而入,入则往西北而下,高低不等,行里许有深潭,游人至此而止,亦苦穷其源。迎春花遍生于洞尽春初,洞口内外,迎春早发,野花遍地,虽在初春,气侯犹如仲春,所以谓之“仙洞藏春地早花”。山中学师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每到清明节在此植树,又名之日:“中山陵”。

现在庙内建筑及碑碣,自经战乱及“文革”拆除破坏,墙基已无处寻找,树木巳尽,只存荒山,所仅存者,瞿芳梅,张新曾二摩崖耳。

7、

秋谷高风贤址在

颜神八景

城东门外的荆山,昔在宋朝

范仲淹

微时,曾读书于此地荆山寺。修有“范公祠”。后

赵执信

隐居于此,现今有 赵执信纪念馆

出城东门约半里许,即“后乐桥”,南则秋谷口,向日谷内苍松蔽天,两岸垂杨,东为荆山,西则峨岭,泉水汇成溪流,行人至此,以夏不知暑,似有秋意,故谓之“秋谷”。昔在宋朝范仲淹微时,曾读书于此。文正父为淄青记室,客死,文正少孤,育于长山朱氏,秋谷连接长白,文正常往来于两地,今之范公祠即昔日文正读书处也。荆山之上有文正读书台,石平如镜,方广亩许,俗呼一亩石。后人追思文正德,为之立祠。据有关文献记载,荆山之下,旧有荆山寺,因日久年湮,庙宇巳毁。在明初,土人藉寺废址,为范公立祠,祠下有泉,因名范泉。

在明末,土人在东关处荆山之麓架石梁以通镇城,并弓l范泉之水从桥上流入镇城之内,即所谓“桥上流水,桥下行人。”

范公祠之右,在明代嘉靖中,建通判南乐魏怡生祠。明末,乡先达赵振业又建准提庵于魏公祠之前,该处成为山麓建筑群。范公祠内古碣林立,邑人重修范公祠时,将古碑皆毁作料石,仅存明代天启间淄人张仲发所书“山高水长”四字,刻于石映壁,后有张至发跋语,该建筑尚完好。

秋谷一带可称水乡,距祠稍甫,峨岭东麓有明末张晓“香火院”,亦名“观音庵”,庵内有泉,名“观音泉”,再南有“双泉”、“沙泉”等。“因园”内有“六六泉”,以上诸泉皆已干涸,甚至遗迹无存。

该处风景优美,既近镇城又接山林,适于园林建筑实赖范泉之水。清初,赵济美建凉洞亭于范泉之北,后为赵参政怡园(即北亭子),赵双美建因园于范泉之南,后为秋谷先生栖隐处(即南亭子),皆藉范泉之水,南流北注,成为名园胜景。

在明代嘉靖间,青州分署通判平定和清咏颜神八景诗有句云:“秋谷高风贤址在”,就是说范公曾寄迹秋谷,公之亮节高风宛然尤在,后人附会为仙迹在。峨岭之上,山右壁闻有似葫芦足迹等形者,后人名为“八仙台”。荆山、峨岭实系丘陵,并无高风,更无高峰,若只言秋谷有高风,实属不经。“贤址在”又有谓赵秋谷者,和清之诗早于赵秋谷一百余年,岂能预言之?更为荒唐。“秋谷高风贤址在,以和清游范泉诗言之最详,勿庸多议。

8、珠泉印月烹新茶

出龙泉门(即南门)约半里许,即龙泉寺。寺中有二泉,东名“龙泉”,西日“珍珠泉”,实则昔之“二女泉”。据《颜山杂记》记载:“出城南峨岭之北麓,东西有二泉,东泉清深,珠而不藻,西泉渊宓,藻而不珠。泉南旧有二女堂,今四角石础犹存,盖闻昔有二女,悯其父母老独无儿,乃共誓不嫁,投身净门,以资供养,泉上是其出家之处,惜其碣文湮灭,事迹难详,其日:‘龙泉',、‘珍珠泉',者皆后人之所目也……”

明季正德间,州同知成周易名“珍珠泉”后,在此建僧寺,名“龙泉寺”,后人几忘其泉名之始矣。又明季末年,分署青州通判平定和清列入颜神八景之一“珠泉印月”,嗣后乡先达对该处题咏较多,兹不具论。

一所谓“珠泉印月”者,盖指“珍珠泉”,泉为圆形,泉上有古柏一株,每在冬至前后,夜晚子时左右,月亮与泉相辉映,泉中只见月光,不见泉水,泉上古柏亦为月中之阴暗处,此乃一时奇观,过时则或偏或倚,不复如是矣,所谓烹新茶者,言泉水之清洁甘冽,宜于煮茗也。

该处向为世外桃园,每逢夏季,自朝至日中昃,游人如织,或饮茶酌酒,或棋抨角胜。来此游者,大多数为布衣百姓,而酸腐斯文者则少,迨至深秋,游人始稀。

县之有八景向为通例,自明代中叶,地方志之编纂,盛极一时,县有志,州有志,府有志,凡志则有八景,或修志一次,原八景不适应观瞻,或人为破坏,则有续八景,甚至续至二十四景不等,或绘有景图,如淄川县志者,为明末书画家张绂所绘,至今尚存。 “颜山八景”见于志乘者乃有明嘉靖年间,镇通判山西平定州和清以“八景”联缀成诗,为七言四韵,即所谓“黑山暮雨雁飞斜……”“颜山八景”是否早巳载于《益都县志》或自和清所始,尚有待于考证。

颜山之命名,始于孙廷铨编著之《颜山杂记>,以前史乘之记载,只云颜神而不日颜山。颜神自清雍正十三年立县时,赵秋谷先生尚健在,其诗文中也未提及“颜山八景”之名,早在《颜山杂记》亦未著录,至乾隆十八年知博山县事长白富申倡修《博山县志》,仅录“八景”之名而去其缀语,迨至民国二十六年,县长王荫桂续修《博山县志》,仍列八景之名,亦未有所变更。考其“颜山八景”乃颜神镇时之“八景”,非博山立县后之“八景”,沿袭至今,有些地方遭人为破坏,自然流失,亦不适应观瞻,徒具其名而巳,仅峨嵋山一带即具有五景。最远者县东二十里“黑山暮雨”,西则十五里“禹山积雪”,再则西南三里之“仙洞藏春”。其时禹王山尚属莱芜境,与颜神镇无涉,余幼时游禹王山,尚睹益莱交界碑屹立王大岭之最高处,下即岭西庄,不知古人何以将莱芜之“禹山积雪”列入颜神镇之“八景”中。博山立县后,始将禹王山由莱芜并入博山,其疏于考查欤,今则吴越一家矣,兹不俱论,谨录“八景”及坐落地址概述如下。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