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金陵机器制造局

内容简介 南京百年城市史 由付启元、赵德兴著的《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8文化卷)(精)》主要梳理和研究近百年(1912~2012)南京城市文化的变迁。回眸和梳理近代以来南京城市文化的文脉走向,
内容简介

南京百年城市史

由付启元、赵德兴著的《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8文化卷)(精)》主要梳理和研究近百年(1912~2012)南京城市文化的变迁。回眸和梳理近代以来南京城市文化的文脉走向,发展历程以及时代特征,有助于当代人深刻把握南京文化发展的时代的脉搏,进而加深对南京城市发展的总体认识;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当代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图书目录

绪言

第一章 社会风俗的嬗变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服饰

二、饮食

三、居住

四、行旅

第二节 婚育丧葬

一、婚俗

二、生育

三、丧葬

第二章 宗教文化的变迁

第一节 佛教复兴与盛世重光

一、江南佛教之都

二、佛教革新重镇

三、佛教新阶段

四、盛世重光

第二节 基督教文化对南京的影响

一、基督教的传人及中国化

二、南京基督教的嬗变

三、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的影响

一、天主教与南京文化

二、伊斯兰教与南京文化

三、道教与南京文化

第三章 文学艺术的变革

第一节 文学

一、民国文学研究创作中心

二、当代东南文学重镇

第二节 书画艺术

一、民国中西交融的书画艺术

二、当代新金陵画派

第三节 音乐舞蹈

一、民国现代音乐舞蹈的兴起

二、当代音乐舞蹈的繁荣

第四节 戏曲艺术

一、民国现代剧团的兴盛

二、当代戏剧与曲艺的发展

第五节 电影艺术

一、民国电影业的起步

二、当代南京电影业的发展

第四章 新闻出版的演变

第一节 报纸

一、古代传统报纸的沿革

二、清末民初现代报纸的肇始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报纸的多元化

四、新中国时期报纸的“破”与“建”

第二节 期刊

一、清末南京期刊的诞生

二、民国时期期刊的蓬勃发展

三、新中国时期期刊的繁荣

第三节 出版发行

一、古代南京出版技术的创新

二、民国南京出版印刷业的繁盛

三、新中国建立后出版印刷业的新发展

第四节 广播电视

一、民国时期广播电台的创立与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台的重建与发展

第五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现代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一、传统学科向现代社会科学的过渡

二、新兴社会科学学科的开创

第二节 当代社会科学的新发展

一、哲学、史学、教育学

二、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

第六章 文化交流的拓展

第一节 民国中西文化交融

一、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二、教育领域的交流

三、现代艺术的会通融合

四、基督教的盛行

五、南京对外交往

第二节 当代对外文化交流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文化交流

二、改革开放后多领域文化交流

三、国际友好城市交流

四、南京国际文化交流品牌

五、南京外事机构的沿革

第七章 文化南京建设

第一节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一、文化遗产保护

二、文艺精品创作

三、公共文化服务

第二节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一、体制改革走在前列

二、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三、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四、文化消费优势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由夏蓓、邓攀著的《南京百年城市史(1912-2012 5工农业卷)(精)》记述了南京城市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工业”与“农业”的现代化。在近代,南京从古老的封建社会都城开始了向近现代都市的转型,开始了对于民族复兴的追求。本书的主题南京的工业和农业,影响着南京座城市的发展,也影响着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南京近代工农业的产生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的南京

一、《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南京被迫开埠

二、洋务运动对南京的影响

三、下关的兴盛

四、南京传统的手工业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南京农业

一、南京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力

二、南京农业的生产关系

第三节 金陵机器制造局与南京近代机器工业的肇始

一、金陵机器制造局

二、浦镇机厂

三、近代南京民营机器制造业

四、南京近代产生的其他工业

第二章 国民政府时期对南京工农业的规划

第一节 孙中山对振兴南京工农业的构想

一、孙中山对发展中国工农业的构想

二、孙中山对南京工农业发展的构想

第二节 首都建设计划与南京工业布局

一、南京七次城市规划中的工业规划

二、《首都计划》中的工业规划

三、《首都计划》中对浦口的工业规划

四、《首都计划》对发展南京工业的意义

五、《首都计划》的实施与南京的工业建设

第三节 建设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对南京工业建设的扶持

一、建设委员会

二、资源委员会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工业

第一节 南京的国有工业

一、中央电工器材厂

二、南京钢铁工业

三、浦镇车辆厂

四、中央化工厂的创建

第二节 南京的民营工业

一、永利钮厂

二、中国水泥公司

三、江南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四、南京其他的建材工业

五、南京的建筑业

六、同仁堂制药厂、白敬宇制药厂与南京的医药工业

七、南京的食品工业

第三节 侵华日军对南京工农业的破坏

一、日军轰炸摧毁南京工矿企业

二、日军强占南京工厂实行“军管理”

三、日军对南京的工业和工业产品实行军事“统制”

四、日军破坏南京中小工业

五、日军对南京工业产品的统制

六、日军对南京农业的破坏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南京农业

第一节 郊区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农村土地占有状况

二、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

三、农产品商品化率提高

第二节 金陵大学农学院传授推广农业新科技

一、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创建

二、卜凯与金陵大学农学院

三、南京农村的农业技术推广

第三节 长江南京段的荒岛开发

一、八卦洲的开发

二、江心洲的开发规划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南京的工农业

第一节 三年恢复时期的南京工业

一、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的工业

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的贯彻

三、对原有的工业进行改造

四、南京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南京的工业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南京的“一化三改”

二、南京新建和扩建的国营工业

三、民营工业改造成公私合营工业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

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思想的形成

二、“大跃进”和大炼钢铁运动

三、土法炼钢铁失误后转而建设钢铁厂

第四节 南京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贯彻“八字方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二、贯彻“八字方针”后的南京工业

三、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南京工业发展的轨迹和特点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南京农业

一、南京郊区的土地改革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

四、南京的农业机械化

第六章 改革开放后的南京工业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与南京工业特色的转变

一、南京重工业化主导格局的奠定

二、“电汽化特”与南京工业支柱产业的调整

三、发展以软件业为特色的南京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节 南京工业的空间布局与产权结构变迁

一、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与工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二、国有工业企业的“三联动”改革

三、民营和外资企业在南京工业中的地位

第三节 南京开发园区建设

一、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南京化学工业园

五、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与市级工业区

第四节 南京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一、南京工业的信息化改造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产业调整

第七章 改革开放后的南京农业

第一节 以土地为核心的南京农村制度变迁

一、从默许“分田到组”到全面“双包”

二、率先试点取消人民公社

三、大规模推动土地流转

第二节 南京农业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变

一、南京农业结构实现战略调整

二、南京农业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的转变

三、罗国友合作农场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四、农产品市场化与“雨润”等品牌的崛起

五、南京乡镇企业的曲折发展

第三节 南京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发展

一、南京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建设节水和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

三、利用南京科教优势推广农业科技

第四节 南京都市农业转型与布局调整

一、南京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型

二、农业布局突出区域特色

三、高效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南京休闲农业异军突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文摘

第一章

城市领导者

杰出的女市委书记陈修良

陈修良(1907—1998),女,浙江宁波人。原名陈秀霞,为表示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之情,自己曾改名为陈逸仙。1922年进宁波女子师范读书。“五卅”运动后,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学校作为赤色分子开除。1925年10月,陈修良考入浙江省立女子中学(现杭州十四中)学习至毕业。1926年3月加入共青团,1927年5月转为共产党员,曾任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长向警予的秘书,1927年受组织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先后担任全国海员总工会秘书,江苏省委妇委书记,华中党校党委副书记,华中局新华报总编辑,华中分局南京工作部部长,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等职。

1930年7月,陈修良结束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习,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1932年11月,她与共产党员沙文汉结为伉俪。1937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正式成立,沙文汉为省委委员,她为妇委书记。1941年4月,刘少奇在盐城成立中共中央华中局,主要负责华中抗日根据地党和新四军的工作。准备让陈修良担任华中局妇委书记,但因妇委未成立,未能出任。1942年11月,她受陈毅的委派,创办中共华中分局机关报《新华报》,并出任总编辑。后又在华中党校任党委副书记。陈修良在华中局工作期间,被公认为新四军6名女杰之一。抗战胜利后,中共华中分局为加强对白区大城市工作,特别是对国民党首都南京的工作,挑选大批久经考验的白区工作干部,从事恢复和开辟中共在华中各城市的工作。1945年10月,陈修良被任命为南京工作部部长,主要负责恢复和部署中共在南京的各项工作。

1946年4月,中共华中分局副书记谭震林找陈修良谈话,由于斗争需要,让她带领一批干部潜入南京,与那里的秘密革命力量汇合,共同组建中共南京市委,由陈修良出任市委书记,领导开展秘密工作。行前,沙文汉挥笔写诗赠妻:“男儿一世事横行,巾帼岂无翻海鲸?不入虎穴焉得子,如今虎穴是南京。”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是国民党控制最为严密的地区,自1927年国民党“清党”以来,中共南京市委已经历过8次大的破坏,在这里工作,用深入虎穴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陈修良来到南京后,首要的工作是重建中共南京市委,重整党的基层组织。当时南京的党员有200多人,分属几个系统,包括中共华中分局系统约140人,苏南区党委系统约40多人,淮南区党委系统约30多人。陈修良领导的新市委有5名成员,书记陈修良、副书记刘峰、委员王明远、朱启銮、方休(1947年初方休调走后补陈慎言)。陈修良根据华中分局的具体指示,灵活贯彻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党的白区工作十六字方针,对南京市委组织机构、工作方法、斗争策略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使南京党组织得以保存和发展壮大。三年内,南京市委相继建立了工人、学生、小教、公务员、文化、警员、银钱业、店员、中教等9个工作委员会以及情报、策反系统,还在镇江、芜湖、宣城等地区建立了1个工委和几个支部。党员也从2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分布在各行各业和国民党党、政、军等部门;另外,还发展了六七百名党的外围组织成员。党组织的活动力、影响力大大提高。

陈修良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根据南京的特点,领导党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因势利导,组织领导群众开展爱国民主运动,逐步引导越来越多的各阶层民众走上与反动派作坚决斗争的道路。其中1947年5月发端于南京,又迅速席卷全国的五二。运动影响最大,被毛泽东高度赞誉为继军事战线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第二条战线”。

P12-13

后记

本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在丛书编委会的领导下,受张宪文教授的具体指导,本书由马振犊负责,郭必强、潘涛、孙小华参加了初审,陆军、许海芸、林周佳等协助工作,参著作者按其写作量列名如下:

钱进、邢烨、林建英、杨斌、陆军、夏军、潘涛、奚霞、徐妍、潘梅、许海芸、叶闽、孙莉、李宁、马思睿、邸皓、董艳、王化许、于宁、孙武、刘鼎铭、徐康、季丽萍。

全书由马振犊通稿。

因作者水平及资料条件之限,文中错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马振犊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