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国立武汉大学

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新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历史上建设的学科专业总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几经历史沿革变制,经查证,所属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的专业有下列49个: 原武汉大
历史沿革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新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历史上建设的学科专业总汇: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几经历史沿革变制,经查证,所属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的专业有下列49个:

原武汉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45年——1949年游离层实验室

电子信息学院源于1945年建立的国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桂质廷教授是最早的奠基人和创始人。1945年,时任武汉大学理学院院长的桂质廷教授,从美国引进了一套电离层垂直探测仪,并于当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实验室——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1946年元旦,该室开始对四川乐山的电离层进行常规观测,同年8月,该室迁返武汉进行电离层长期正规观测,由此揭开了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历史。

在桂质廷教授的领导下,一起在游离层实验室工作的有理学院的梁百先、龙咸灵、王燊、周玮、舒声、莫纪华和工学院电机系的许宗岳、叶允竞、杨恩泽、周克定、陈锦江、张肃文等人。

游离层实验室建立伊始,就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重(王燊是该实验室培养的第一位研究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使该实验室成为世界知名的科研机构,桂质廷教授被遴选为美国著名的《JOU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编委。

1949年——1958年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

1949年武汉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极为重视并拨专款资助游离层实验室的建设,从此,武汉大学的空间物理和无线电物理研究的掀开了新一页。

1953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武汉大学以“游离层实验室”为基础,在物理系设置“电离层与电波传播”专业,继续开展科学研究和本科生、研究生培养。

1956年,“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被高等教育部确认为“重点专业”。

1958年——1966年无线电专业设立

1958年,武汉大学物理系正式设立无线电专业,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其后,无线电专业迅速发展,取了多项科研成果。

自1957年至1965年,无线电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增至近100人,分学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学制为5年。从“游离层实验室”到1966年,本学科共培养10名研究生。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至1969年,因“文革”爆发而停收新生。从1970年开始,物理系又开始招生,其中有无线电技术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文化大革命时期,科研工作从未间断,特别是围绕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在电离层探测、电波传播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有70余人次参加过我国核爆炸实验。

1977年——1984年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学

博士学位授权点

1977年恢复高考后,经教育部认定,无线电电子学、电波传播专业,继续招收本科生。1978年从物理系分出有关专业成立空间物理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传播与天线、空间物理学三个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波与传播、空间物理和基础理论四个教研室,在无线电物理、空间物理、无线电电子学三个专业重新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武汉大学成立空间物理系和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师生源于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和电波传播与天线两个专业,龙咸灵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兼任研究所所长。1981年,空间物理系建立空间物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梁百先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

1984年——1991年无线电信息工程系

1984年,为适应电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武汉大学成立无线电信息工程系,其师生大部分源于空间物理系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张肃文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无线电信息工程系设有无线电电子学(硕士)、无线电电子学、无线电技术(本科)三个专业。1990年,无线电信息工程系的电路与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点。

1984年——1991年空间物理系

空间物理系设有空间物理学(博士、硕士)、无线电物理(硕士)和电波传播与天线(本科)三个专业。王燊、候杰昌先后任系主任。

1991年——1994年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

1991年底,学校为集中学科力量,形成更大优势,成立了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候杰昌教授任系主任。

1994年——1999年电子信息学学院成立

1994年10月,武汉大学在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系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管荣生教授、柯亨玉教授先后任院长。下设四系:电子信息学系、通信与电子工程系、无线电物理学系、空间物理学系;两所:武汉大学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图象及信息技术研究所,前者属国家级研究所,是我国从事电波科学、空间物理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一中心:教学实验中心。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国家专业实验室(1990年由国家从世界银行贷款45万美元建成),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路与系统、无线电物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学与信息系统、无线电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电子工程。

1999年——2000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9年,电子信息学院与物理学院合并组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学院,熊贵光教授任院长。

1985年——2000年分析测试中心

1985年,分析测试中心分析测试技术专业(专科)开始招生。90年代初,分析测试中心(现代分析测试科学系)精密仪器专业开始培养本科生。1996年,分析测试中心开始培养精密仪器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精密仪器专业名称进行了调整:本科专业名称为测控技术与仪器,硕士专业名称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001年——电子信息学院

她由原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和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组成。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晏蒲柳(任职时间: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仲思东、郑建生教授、霍泰山、李晓蓉副教授任副院长;刘村、张燕同志任党委副书记(任职时间:2001年1月至2002年3月);原各校区的专业和人员重新进行了整合,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光电信息工程系四个系以及教学实验中心和党政办公室。

2001年上半年度,各校区仍延续原有的秩序,包括教学计划。本科生、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仍由各校自主进行(尚未划定统一录取线)。下半年度,学院统一了2001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对2000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作出了调整。1999级及以前的在校生,仍按原方案进行培养。至此,电子信息学院实现了初步整合,并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7年——1978年电测室

1957年,我国著名水利学专家、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院长张瑞谨根据水利学科研的需要提出:通过对模型试验中的各种非电量进行实际检测,以求获取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以唐懋官等老师为主要骨干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系成立了电测小组。1963年,电测小组划归电力系,并在电力系建立了电测室,唐懋官任电测室主任,由此开始了非电量检测的专门研究工作。

1978年——1989年量测新技术研究室

1978年,电测室划归水利水电研究所,并改名为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唐懋官任实验室主任,曲本泉、林腾龙任实验室副主任。随后,量测新技术研究室发展为两个实验室: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传感器研究室,曲本泉、唐懋官分别为实验室主任。在唐懋官、曲本泉、林腾龙、王孝栋、黄天戍等同志的带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非电量检测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非电量检测技术研究室开始筹备新专业——检测技术及仪器。

1989年——1992年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

经过多方努力,一直到1989年专业才开始招生。当时的专业是挂靠在电力电子技术专业下的检测技术及仪器方向,招收大学专科学生;1990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1991年,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获取了批准并正式成立。在初办的几年中,专业一直挂靠在“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1992年——2000年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

1992年,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决定将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调整到计算机系。1997年,专业改名为测控技术及仪器。

2000年——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进入电子信息学院

2000年8月,新武汉大学成立。

2001年1月,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整体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时期学院相关学科专业

1958年——1966年测量仪器制造系、

无线电技术专业

1958年4月,武汉测绘学院(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前身)提出“掌握物理测距、雷达测距、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即光、机、电、测发展方向。同年7月,经批准学院增设测量仪器制造专业,随后成立了测量仪器制造系,纪增觉为系主任。在此期间,在龚瑾、朱光世、纪增觉等同志的带领下,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59年,新增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和计算机技术专业(本科),同年招收第一届无线电技术专业本科生。此后,无线电技术专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直到1966年停止招生。

1966年——1974年教学中断、学校撤消

1966年至1973年停止招生8年,1970年学校被撤消,直至1974年才恢复招生。

1974年——1984年光学测绘仪器系、电子测绘仪器系

1974年恢复招生后,次年8月,测量仪器制造系分为光学测绘仪器系和电子测绘仪器系。刘葆梁、袁宇正分别为两系系主任。9月,测量仪器制造专业改名为光学测绘仪器专业;无线电技术专业改名为电子测绘仪器专业。电子测绘仪器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电子测绘仪器、计算机及其应用;光学测绘仪器系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光学测绘仪器。

1984年——1988年

光学仪器

系、电子仪器系、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

1984年电子测绘仪器系改名为电子仪器系,袁宇正为系主任;光学测绘仪器系增加一个专科专业:光学仪器检校,并开始招生。1985年电子仪器系又改名为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袁宇正为系主任。1986年,光学测绘仪器系改名为光学仪器系,高宝山、陈晓东先后任系主任。

1988年——1994年光学仪器系、电子工程系

1988年3月,计算机与无线电工程系发展为二个系,即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袁宇正任电子工程系系主任。电子工程系设有二个本科专业:无线电技术、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一个专科专业:应用电子技术。1989年成立电子工程研究所,袁宇正兼任所长。光学仪器系建制没有调整。

1994年——1996年

电子信息工程

与精密机械学院

1994年11月,由光学仪器系、电子工程系合并组建为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袁宇正任院长。学院设有二个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光学仪器、信号与信息处理;三个本科专业:电子工程、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光电技术与光电仪器;四个专科专业:机械制造工艺及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计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

1996年——2000年光电工程学院

1996年电子信息工程与精密机械学院更名为光电工程学院,何平安任院长。同年新增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物理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1999年,谢宝康、蒋锁奋调至光电工程学院分任院长、书记。

2001年——电子信息学院成立

2000年8月,原武汉大学、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原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武汉大学。2001年1月,新的电子信息学院成立,光电工程学院进入电子信息学院,柯亨玉教授任院长,蒋锁奋同志任院党委书记。?

办学条件学科体系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概况

学院学科优势明显,涉及六个一级学科,有6个本科生专业;11个硕士点学科;5个博士点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无线电物理,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空间物理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国家还在空间物理学、无线电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设立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现设有通信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空间物理系、光电信息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5个系和1个教学与实验中心(国家级示范中心);有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子信息学院地球物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地球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空间物理学

硕士点学科

一级学科: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物理学、空间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无线电物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

本科生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波传播与天线。?

电子信息科学类

(通信工程专业)

本专业是一个涉及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完整,关联工业、农业、生物、医疗、航空航天、军事、金融业、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行业的应用领域广泛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以及信息与通信设备及系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测试、集成和应用。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领域的基本原理与一般性技术知识,了解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一般理论与技术,了解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现代通信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开发利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及实验、通信网络理论、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交换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天线理论与设计、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语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

本专业是首批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科学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本专业以现代物理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为主要手段,研究现代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与测试的基本方法和实现的新技术,研究电子信息的获取、检测、控制、处理和应用的理论及新技术,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和电子学基础,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信号处理基础理论与技术,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各种电子信息系统进行理论研究、设计、控制和应用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信号与系统、DSP原理、嵌入式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技术、微处理器与系统设计、网络分析与综合、通信原理及实验、非线性电子线路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图像处理及实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天线理论与设计等。

2013年将从本院新生中择优选拔36名同学组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应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主要研究电磁场和波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开发新的电子器件和系统,发展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面、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训练、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的电子工程高级专门拔尖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子线路及实验、通信原理及实验、电波传播及实验、无线通信技术、雷达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射频电路及实验、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天线原理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及实验、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近代电子学实验等。

本专业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电子信息科学类(

电波传播与天线专业

本专业应用近代物理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主要研究电磁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发展电磁波信号的产生、传输、处理、存储及其在通信、雷达、遥感、导航、定位等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及系统。本专业是我国电波科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现代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无线电系统及信息获取进行分析、设计和综合应用的高级专门拔尖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电子线路及实验、信号与系统及实验、电磁场理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通信原理及实验、射频电路及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日地空间环境与探测技术基础、电波传播及实验、天线原理及实验、微波技术及实验、雷达原理及应用、GPS技术及应用、集成电路设计及实验、科学计算方法、计算机网络、DSP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等。

光电信息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应用现代物理学、光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光电信号的检测、获取、变换、存储、传输、处理,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发展新的光电器件和系统,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现代光学和电子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对光电信息及其系统进行理论分析、设计、综合处理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光电信息物理基础,工程光学、激光与红外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及实验、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及实验、光通信技术、光电显示技术、光电子学及实验、图像测量与处理,微机原理及实验、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低频电子线路、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等。

光电信息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本专业应用现代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和控制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验手段,研究对各种物理量进行检测、计量、监测和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探求新的测量方法,设计新的测控仪器与系统,培养具有坚实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传感器,自动检测与控制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运用计算机等工具对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控制及相关仪器仪表研制与开发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有:传感器原理及实验、光电检测技术及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及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实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测控电路设计、测控仪器设计、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数字图像处理及实验等。?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5名,其中在职教师125人,工程技术人员26人,管理人员24人;教师中有教授45人(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珞珈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37人),副教授46人,讲师34人;另有高级工程师11人。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验、重能力”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高级人才,造就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知名学者和专家。在历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数模竞赛和研究生EDA竞赛等诸多大赛中屡获佳绩,名列前茅,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青睐。一批教材、CAI教学课件和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和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

科学研究

学院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目前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测试计量技术与通信工程国家测绘局部级实验室、湖北省光谱成像仪器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雷达与无线通信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就

在注重理论研究创新的同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先后承担、完成了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图书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和三等奖4项,为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领导团队历任领导

学院委员会

组织机构

校园环境校园活动

媒体报道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10周年院庆概况

珞珈新闻网讯(记者肖珊学生记者林菡)“十载岁月书写辉煌昨日,一代学子描绘灿烂明天。”10月22日,人文馆花团锦簇,彩球飘扬,电子信息学院组建十周年庆典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著名学者魏奉思院士、校友刘先林院士、姜德生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窦贤康,天津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郁道银,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罗续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任于晟,校长李晓红、副校长周创兵、原校长侯杰昌,电子信息学院院长张绍东等在主席台就坐。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部分校内单位、院友和师生代表等600余人参加大会,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俞湛明主持。

李晓红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电子信息学院作为理工相互渗透、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年轻学院,历经十年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几大鲜明特点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始终坚持创办“稳定培养有厚实基础、有长期发展潜质的创新型领袖人才,稳定产出原创科技成果的研究型学院”。二是学科优势互补,科研特色鲜明,形成了主要针对空间、海洋、国防、航天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无线电和光学探测技术优势。三是精诚团结、艰苦奋斗,有良好优秀的精神面貌。

李晓红指出,武汉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正着力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全校师生正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电子信息学院作为武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校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学院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学院秉承“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精神,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重返母校,看到风华正茂的电信学子,仿佛又回到了那艰辛求学的岁月。”1962届校友刘先林院士与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每天的事情做完后,是否可以想一想,如何才能开始别人还没开始的事情,如何才能让自己做的工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工作。”

“提到空间物理研究,武大电子信息学院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一直是该领域的一方重镇。”“学院教师非常年轻,充满了活力,大家在诸多科研合作中留下了美好回忆。”姜德生院士和窦贤康教授先后致辞。

“历史长河中,伴随学院发展而留存的是学院文化,是依靠历届院友在五湖四海建功立业所树立起来的社会声誉。”院长张绍东追溯了学院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科研成果等,并特别强调了加强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上海益实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成林等11位院友,喜获首届杰出院友奖,李晓红为获奖代表颁奖。

“武大是我梦想起步的地方,他将我从一只‘蚕蛹’变成了‘蝴蝶’。”“在我的人生中,大学是最关键的时期,它为我后来从事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获奖代表们纷纷吐露心声,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

中国空间物理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肖佐、南方测绘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杨震澎作为单位代表致辞,老教师代表侯杰昌、教师代表柯亨玉、学生代表黄震先后发言,祝愿学院在今后的建设道路上再创辉煌,谱写壮美的华章。

会上,武汉大学与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分别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电子信息学院与北京博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苏州一光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

庆典期间,学院还举办了参会单位信息发布会、企业产品展示会、“光电信息技术及应用”高端论坛、梁百先和龙咸灵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暨空间物理—无线电物理学术报告会、电子与通信学术报告、“大学生成才与创业”报告会、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武汉大学合作研讨会等系列活动。

据悉,2001年1月,原武汉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三个校区相关学院(系)的49个专业,组建成了新的电子信息学院。经过十年发展,学院在充分融合的基础上,继承光大前辈们的事业,成长为涵盖七个一级学科、理工科相互渗透、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年轻学院。?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