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中药研究所

历史沿革成立背景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该次会议把团结中西医定为
历史沿革成立背景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该次会议把团结中西医定为卫生工作的重要方针之一,彻底纠正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轻视、歧视、排斥中医的思想,发展了中国独特的传统道德体系。

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做出批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

发展变迁

中国中医科学院标志

1955年12月19日,由国务院卫生部直接领导的“中医 研究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为研究院题词:“发展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下设附属医院、内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编审室和中医研究班。

1957年12月,外科研究所和内科研究所合并为内外科研究所。

1962年,中医研究院将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外科研究所合并组成针灸外科研究所。

1963年4月30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正式成立。

1964年4月,中宣部在中医研究院组建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

1970年9月,针灸研究所与经络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

1971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

1972年,卫生部将健康报社并入中医研究院。

197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首次从中药青篙中成功提取有效单体——青篙素结晶;“冠心“号研制成功;“针拨治疗白内障术”被卫生部在全国推广。

1975年,中医研究院教授唐由之为毛泽东主席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的赞赏。

中国中医科学院

1977年,研究院建立骨伤科研究所。

1978年10月,中医研究院成立学位委员会。

1981年,研究院成立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4年,研究院成立医药技术开发公司;11月,成立实验药厂。

1985年,研究院成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1986年1月,成立北京针灸学院;9月,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1993年2月,研究院成立人才研究中心。

1994年1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正式成立。

1995年,中医研究院设立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1月,中医研究院将骨伤科研究所、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骨伤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医院3个机构合并,组建成望京医院。

1999年,研究生部由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迁至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0年,教育部将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从中医研究院划出,划归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0年8月,科技部成立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挂靠在中医研究院。

2000年1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成立唐氏中药研究中心。

200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同新加坡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研究生班。

2003年,研究院增设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4年,承办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

2005年12月,研究院举办50周年院庆时,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6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2006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2012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2014年12月2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

组织体系机构概况

中国中医科学院正大门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7个科研单位(包括14个研究 所),6家医疗机构,3家教育单位,2家分院,5家学术、出版单位,3家挂靠单位。

科研单位(研究所):

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第一临床医药研究所、第二临床医药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骨伤科研究所、眼科研究所

科研单位(研究中心):

医学实验中心、中药资源中心、中医药数据中心

医疗机构:

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针灸医院、中医门诊部

教育单位:

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培训中心、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

分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院)

学术、出版单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医史博物馆、中国针灸博物馆、中医杂志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挂靠单位: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人员编制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职工5857人,专业技术人员351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270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医大师4名,首席研究员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另聘有院外客座研究员68名。

诺贝尔奖获得者:

屠呦呦[1]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可冀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李连达、张伯礼、黄璐琦

国医大师:

唐由之、路志正、陈可冀、刘志明、薛伯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路志正、王绵之、颜德馨、曹洪欣、吴咸中、陈可冀

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刘保延刘建勋史大卓吕爱平朱兵朱立国林炳奎王智民王永炎王阶邓良月肖永庆叶祖光陈士林屠呦呦陈可冀姜廷良林兰翁维良孙树椿黄璐琦唐旭东黄龙祥表格名单不全,参考来源:?科学研究研究目标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研工作以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在基础理论、重大疾病防治、中药资源保护、重大新药创制关键技术及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创新单元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28家、其他国家重点研创平台2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国家工程实验室:

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不全):

中医临床评价研究室、针灸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室、中医理论体系结构与内涵研究室、中药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室、道地药材生态遗传研究室、中医药信息应用方法学研究室、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学研究室、冠心病活血化瘀研究室、肿瘤扶正培本研究室、筋伤治疗手法研究室、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理重点研究室、脾虚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遥感监测与区划研究室

其他国家重点研创平台:

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GCP)、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负责人

1肿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林洪生2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李敏3糖尿病血管功能检测实验室刘喜明4心血管病证结合关键技术实验室王阶
资源条件

馆藏资源

根据2017年4月该馆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有藏书32万余册,其中中医古籍5千余种6万余册,包括珍善本医书2万余册,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图书达12000多种,外文传统医学图书1万余册;中国国内外期刊2000余种,其中中医期刊230多种,外文中医期刊60多种;缩微胶卷、声像资料及电子产品数百种。该馆与国外37个国家170多个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编辑有《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反映了中国113家大型图书馆收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12000多种,有印刷版和电子版提供使用;《国外中医药书刊联合目录》收录了中国109个图书馆馆藏世界各国出版的中医药图书期刊目录,包括10多个文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还联合中国23家中医图书情报单位编写了《中国科技期刊中医药文献索引》,收录1949年以后500种期刊中的中医药科技文献13万余篇,有电子版和印刷版提供使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有中医药媒体中心,主要开展电影、录相、摄影、缩微、幻灯、多媒光盘体制作及声像资料服务等项业务,并建立了中医药声像资料库,摄制了《中医药科技成果集锦》及《针灸手法百种》等录像带。据2017年4月该馆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已拍摄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针灸、推拿、正骨、手术、气功等系列片40余部;收集中医药音像资料1550余部,制作中医药主籍善本缩微胶片200余种。

●学术期刊

根据2017年4月该院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出版有16种学术刊物。

刊物简介

图片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简称JTCM)于1981年创刊,为季刊。曾用名为中医杂志(英文版)。2010年入选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2012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3年改为双月刊。?

中国中医科学院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于1995年创刊,为季刊,2009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改为月刊。该刊先后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刊版)》(SCI-E)、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CA)、荷兰《医学文摘》(ExceptaMedia,EMBASE)、俄罗斯《文摘杂志》(AbstractJournal,VINITI)、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InternationalPeriodicalsDirectory)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同时被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清华数据库)收录。根据2012年6月28日汤姆森公司公布的2011期刊引证报告,该刊影响因子为0.799。?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于1981年创刊,为月刊。该刊先后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PD),《哥白尼索引》(I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W)等多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该刊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术期刊与专项基金”资助;7次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2003-2011年连续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2001年度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3次获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列入中国期刊方阵;2次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3次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中国中医科学院

《家庭中医药》

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科普月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当代名医、专家门诊、常见病防治、家庭药箱、颐年有道、药膳食疗等栏目。《家庭中医药》杂志荣获第一届(1995年)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三等奖和第二(1999年)、三届(2007年)、四届(2012)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二等奖。2003年、2007年连续两次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全国中医药科普先进集体。2008年被授予“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俱乐部”称号。?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创刊于1991年,为双月刊。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中医科学院


科研成就

●概况

截至2015年末,中国中医科学院共获得各级科技奖 励61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6项,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及全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国科学大会奖18项,其他政府及社会力量奖522项。该院青蒿素及双氢青蒿素研究,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

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终身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责献,先后于2011年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5年10月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科研项目

2011-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80项,中标课题18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403项。中标项目合同总额12.45亿元。2015年,该院在研课题数量1579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共计103项,合同逾10亿元,重大项目经费占总经费80%;18项重点研究任务成果较显著,40%获得国家科技奖,一些项目成为为国家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

●论文、专著

2011-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发表论文12256篇(其中SCI论文数量为490篇),出版了《百年中医史》《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名家学术传薪集》等为代表的专著646部。

●重大科技成果

2006-2015年重大科技成果(部分)

年份

项目名称

获奖级别

2006中医瘟疫研究及方法体系构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及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人工种植龙胆等药用植物斑枯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合作交流

概况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开展了广泛的联系与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80多项合作协议。

●交流活动

1987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与坦桑尼亚卫生与社会福利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张伯礼出席2016年博鳌中医药国际化论坛

1998年1月,挂靠在中医科学院的世界针灸学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非政府性正式关系,并多次举办世界针灸大会及国际针灸专题学术研讨会。

2009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朝鲜高丽医学科学院院签署了《建立友好关系协议书》。

2009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俄罗斯自然疗法学会签署合作协议。

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日本九州大学医院合作开展“东西方结合的心身医学临床和基础合作研究”项目。

2010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和挪威科技大学正式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

2010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挪威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

2010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以色列席巴医疗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英国南岸大学签订了谅解备忘录。

2011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坦桑尼亚莫西比利医院签订合作备忘录。

2012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国家辅助医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

2012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俄罗斯阴阳中医院签署了加强合作协议。

2013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与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东西医学中心签订合作备忘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柬埔寨绿色王国联盟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

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与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植物高新技术中心联合建立药用植物资源联合实验室。

2015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日本东京药科大学签署了双学位制度协议。

2016年5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韩国韩医学研究院签署了《国际合作研究备忘录》。

2016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美国全球医生联盟签署合作备忘录。

2016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国医学院。

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截至2016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新增重点学科17个。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独立设置的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学科带头人

所在单位

中医基础理论潘桂娟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医史学朱建平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文献学柳长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心病学史大卓西苑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新增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学科带头人

所在单位

中西医结合基础鞠大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中西医结合临床魏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中医药临床信息学*王映辉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学刘志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教学建设

●研究生培养

1.培养规模

中国中医科学院于1978年成立研究生部,至2006年,共培养中国国内博士、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各国留学生90余人。至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共拥有186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32多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共培养了32届毕业生,硕士毕业生1751人,博士毕业生649人,来华留学生200余人。[2]

2.奖助体系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奖助学体系包括奖学金和助学金。奖学金分为学业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学业奖学金主要用于研究生在学期间的培养费和部分生活费。专项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社会活动、学术论文、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临床工作等方面成绩突出的研究生。主要设立有一方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完美(中国)科技创新奖、社会实践奖以及中健行优秀学位论文奖等企业专项奖学金和裴元植优秀研究生奖和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奖。全日制硕士生、博士生奖学金发放比例达100%。研究生院还根据“按劳付酬”的原则,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教学和管理的研究生设置教学、科研、管理助理岗位(简称助教、助研、助管)工作的研究生工作津贴。[2]

●创新、传承人才培养

开班仪式

2011-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遴选并资助院级科技创新团队15个,其中中药资源创新团队、中医肿瘤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院名医名家传承专项培养传承人才460人;设立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专项,培养国际化人才80余人。

●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

2015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管理人才研修班”开班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是研修班的主要支撑单位之一。该次研修班面向全国共招收了48名从事中药资源普查相关工作人员,聘请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两院院士、中国国内知名中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教学团队。

医疗服务

●医疗诊疗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截至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6家医疗机构,其中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含南区)、望京医院、眼科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另有针灸医院、门诊部两所医疗机构,全院有开放病床2704张。2014年,科学院各医疗机构门急诊量达860.66万人次,出院人数66240人次,医疗业务总收入46.69亿元。中国中医科学院各医疗机构在肿瘤、心脑血管、老年病、糖尿病、血液病、骨伤科、眼科等各科疾病以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厚经验和独特疗效。

社会服务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中医药专门研究机构,发挥中医药优势,曾积极参与了对口支援、健康义诊、抗震救灾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工作。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中医医疗机构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两家医院分别派出骨伤科、外科、脑外科、麻醉科等骨干力量17人奔赴成都、德阳执行救援任务,其中有12名医生,4名护士,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为医疗队领队。

●重点专科

截至2015年10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重点专科共计1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重点专科43个,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项目11项,共完成中医优势病种项目106项。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重点专科

序号

重点专科级别

建设单位

重点专科项目名称

1国家卫计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2国家卫计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3国家卫计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病4国家卫计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肺病科
创新文化院训

团结、学习、求实、创新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凝聚各方力量,发展祖国中医药事业的保证。

学习,是指要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验等途径不断获取知识和技能,学习使人进步。

求实,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严谨的科研态度,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知行合一。

创新,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兼容并包,彰显中医特色,不断推陈出新。

院徽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徽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徽呈圆形,主色调为绿色,象征 着自然、和谐、健康和生机,标志最中间是一个装有药草的葫芦,表明科学院是以“中医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机构,有着鲜明的中医药特色,更有“悬壶济世”之意,表明了科学院“救死扶伤”“服务为民”的理想信念。葫芦与外面的环形结构构成一个“中”字,即代表着“中国”,又代表着“中医”,再一次点明了科学院作为中国中医科学研究前沿阵地的突出地位。标志上方是科学院的全称,下方是中文名称对应的英文名称。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