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历史沿革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前身是被归侨学生誉为“侨生摇篮”的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简称“集美侨校”),而集美侨校的历史是与陈嘉庚的光辉名字和集美学村联系在一起的。
历史沿革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前身是被归侨学生誉为“侨生摇篮”的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简称“集美侨校”),而集美侨校的历史是与陈嘉庚的光辉名字和集美学村联系在一起的。1953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考虑到南洋各地华侨教育受种种限制,回国求学的侨生将会日益增多,陈嘉庚先生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在集美创办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专收归国侨生,进行补习教育。中央人民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拨专款委托他负责筹建工作,学校由中侨委(国务院侨办的前身)及地方政府领导,以中侨委为主。

1953年11月,在福建省侨委、福建省教育厅、厦门市文教局的领导下,成立“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筹备委员会”,进行建校筹备工作,并接收以前“国立福建航专”移交的校舍和教学设备。是年12月,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开始接待第一批归国侨生,12月下旬开始上课。1954年,在校学生910名,同年高考录取率高达75%。1955年和1960年高考录取率分别高达80%和98%。据统计,自1954年1月正式开学至1971年11月被迫停办,集美侨校十几年间先后办了354个班,总计培养华侨学生19432人。1957年,经中侨委同意,陈嘉庚先生倡办的“侨属子女补习学校”成立,并委托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负责兼办。1957年8月该校正式招生,首批录取727名侨属学生。1960年因为学校接受安置大批印尼归侨学生的任务,校舍不敷使用,侨属子女补习学校停办。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1960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集美华侨补习学校被迫停课。1971年底,学校被迫停办。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共中央重申党的侨务政策,国务院决定复办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和广州、集美两所华侨学生补习学校。1978年6月,福建省教育局、福建省侨办召开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复办工作会议。1978年9月,厦门市成立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复办筹备领导小组。由于校舍被占用,暂借集美中学部分校舍使用。1978年12月开始复办招生。1981年12月,集美侨校搬回原校址。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增设“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专收华侨、华人子女来校学习汉语,设一年制汉语基础班和二年制汉语专修班。此外,还承办海外学生夏令营、华文教师培训班等。从1978年复办至1991年,学校大学先修班招收华侨学生951人,侨属学生1383人,汉语班外籍学生419人,各种专修班、培训班643人,海外华文教师夏令营272人,合计3862人。连同“文革”前的校友总共23294人。为了适应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办学层次,1997年2月,国务院侨办决定集美侨校成建制并入华侨大学,成立华侨大学(集美)华文教育中心,归华侨大学领导。1999年,中心升格为华侨大学集美华文学院,2002年更名为华侨大学华文学院。从此,学校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在校学生数以及教学、科研、软硬件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飞跃的发展。[3]办学条件

华文学院

华文学院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厦门市集美学村。校园占地六万多平方米,依山傍海,风光旖旎,交通便利。20幢具有“嘉庚风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低到高、整齐雅致地排列于校园内,成为一道极具特色的建筑景观。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宗旨,弘扬陈嘉庚先生严谨治校的办学精神,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学院已经形成了以华文教育为主要方向,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为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2万多名毕业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海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2004年3月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侨界座谈会上关于华文教育的重要讲话,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侨务工作,特别是华文教育工作的最全面、最完整、最具战略意义的一次讲话。讲话将使侨务工作和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学院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主席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了对华文教育和华侨教育的认识,并从学校的战略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高度贯彻“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努力开创“十一五”期间华文教育大发展的新局面。

办学设施

华文学院具备较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方便齐全的生活设施:教学电脑230台、语音设备238座、多媒体教室3间、交互式多媒体教室1间、网络教室1间、电子阅览室2间、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中外文期刊250多种,新的图书馆大楼也正在建设之中;此外还有室内健身房、塑胶跑道操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各种体育设施;学生宿舍有从两人间到八人间多种档次,设施便利。

院系概况汉语国际教育系华文教育系汉语言系预科部培训部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和华文教育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

华文学院现设有汉语国际教育系、华文教育系、汉语言系、预科部、培训部、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和华文教育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现有华语与华文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育和汉语言三个本科专业;汉语言专科专业。学院不仅设有研究生、本专科学历教育和初、中、高非学历教育,还开办短期汉语学习班、华文师资培训班、海外学生夏(冬)令营、华侨华人学生预科先修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我院有1700多名学生在校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其中境外生800多名,分别来自印尼、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日本、越南、美国、波兰、荷兰、西班牙、意大利、乌克兰、巴西、刚果(布)共和国、赞比亚、土库曼斯坦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等35个国家和地区。[1]

师资队伍

华文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28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0人,博士学位教师27人。

科学研究科研成就

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1997年建院以来,共承担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国家课题8项,教育部课题10项,省社科课题、省教育规划课题及侨办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9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近40部,主编教材30多部。学院先后承办了“国际华文教育研讨会”、“国际华文教育与华文文学研讨会”、“华侨大学世界华文教育论坛(香港)”、“第二届中国大学预科教育研讨会”、“第三届两岸华文教师论坛”、“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究生论坛”等6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学院还与美国、日本、菲律宾、韩国等国家的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及数十所学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外文化学术交流与合作非常活跃。

领导团队姓名职务胡培安院长、党委副书记袁媛党委书记、副院长胡建刚副院长邹琍琪副院长潘夏星副院长[2]校园环境校内环境

华文学院南大门

华文学院南大门

华文学院南大门面向龙舟池,2003年由菲律宾华侨陈永栽先生捐助建成。新南大门设计新颖独特,气魄宏伟,成为华文学院、集美学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华文学院南门

华文学院南门

华文学院南门又称集美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牌楼门,位于华文学院运动场北侧正中,面向龙舟池,系陈嘉庚筹建集美华侨补校时所建,1959年竣工。牌楼门为四柱三进,覆以琉璃瓦飞檐屋顶。南面正门门楣上镌有“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六个白底红字。

华文学院天南门楼

华文学院天南门楼

华文学院天南门楼位于龙舟池西北侧的石鼓路起点处,系陈嘉庚筹建集美华侨补校时所建。1953年落成,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119.23平方米。中部上下两层,各有一门,上层门楣书有“天南”二字,下层门楣书有“集美侨校”四字,均为白底黑字。两侧为厢房,高一层半。门楼上覆以绿色琉璃瓦飞檐屋顶,楼前有15及扇形石阶,颇为美观。

华文学院南侨建筑群

华文学院南侨建筑群

华文学院南侨建筑群位于集美龙舟池西面以北,系陈嘉庚受中侨委委托于1953~1959年主持兴建。主建筑群共四排十六座,命名为南侨第一至南侨十六。楼体坐北朝南,顺池畔坡地而筑,由低至高。首排平屋,末排四层,逐排加层拔高。南北楼距16~18米,东西楼距4~8米。环境幽雅,楼宇壮观,美轮美奂。

华文学院华园中路

华文学院综合楼

华文学院华园中路是华文学院的主干道,纵向居中,宽8米。主干道中铺白石,两侧铺红砖,镶以白石边,是一条别致、有情趣的道路。

华文学院综合楼

华文学院综合楼位于西南面,集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学生活动中心、学生餐厅于一体,是学生活动、生活的重要场所。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嘉庚路8号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