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颐和公馆

历史沿革 颐和公馆内的民国建筑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这是一份城市规划文件,其中的产物之一,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37.8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
历史沿革

颐和公馆内的民国建筑

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后,发布了由蒋介石亲笔题字的《首都计划》,这是一份城市规划文件,其中的产物之一,就是上层人士住宅区——37.8万平方米的颐和路公馆区。风格各异的别墅陆续建造起来,云集在此的正是国民党的高官名流,达官显贵以及外国公使。这里共矗立着225幢保存较为完好的民国建筑,分别以颐和路为中轴,被“珞珈”、“灵隐”、“普陀”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片区。颐和公馆所在的即为第十二片区,第十二片区面积约为整个公馆区的十分之一。这些名人故居和使(领)馆,其院落和建筑各有特色,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刻录下了历史的变迁。[1]地理环境

颐和公馆内的民国建筑

南京颐和公馆所属的颐和路第十二片区位于宁海路与江苏路相交的三角地带,也是公馆区最东面的地块。南京市政府为了展示民国公馆建筑群的独特魅力,让世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民国南京都市风貌,按照“保护与利用”、“分段实施”的原则,对于破损状况相对严重的十二片区,先行启动了整治工作。整体风貌、空间尺度基本保持了民国年间的格局。建筑特色

南京颐和公馆经过保护性修缮及活化利用,打造成了颐和公馆近现代文化体验酒店。在追寻民国文化的漫漫古道上,颐和公馆内容涵盖民国服饰、饮食文化、昆曲和教育书籍等方面。修缮完工的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是一个集展览、休闲、旅游、度假、住宿、餐饮为一体的高尚风情街区,被打造成了一个民国主题文化体验酒店,并率先实现对公众开放。这个片区占地约2万平方米,现有26栋花园洋房,薛岳、陈布雷、黄仁霖、张笃伦、熊斌等民国名人的旧居都位于此。其中部分被做成了精致的民国风别墅酒店和餐饮休闲配套。修旧如旧,最大限度地还原“民国风”,是这里的一大特色。[1]

青石板路宽阔整洁,随处可见茂密的法国梧桐和雪松,几辆人力黄包车静静停在一旁,穿着盘扣上衣的服务员撑着油纸伞……进入南京颐和公馆(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便仿佛“穿越”回了民国年代。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虽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是却印证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地位。走过颐和路一带的人都有体会,这里绿树成阴、环境优雅,上世纪50年代曾在颐和路一带居住过的著名作家张守仁称这里是“中国最美的街道”。

颐和公馆内的民国建筑

南京颐和公馆内的26幢建筑,外观基本上保持了民国风貌,内部装修和陈设也显示了对民国元素的强调和追求。片区内的陈布雷、薛岳故居,都保留了一个陈列原主人生平图片、著作和手迹的书房。

黄仁霖故居则将作为片区的文化馆,定期举办各种文化展览。这都是注入现代生活因素的有益实验。文化馆附设的咖啡座,陈设典雅,壁间挂着民国南京老名片,服务员身着洁白的中式服装,处处呈现旧时风情。中餐馆里以民国菜为主打,每一个菜的命名都有与民国人物、民国事件相关的典故。南京颐和公馆客房设计师房间进行了重新的规划调整,设计了能让客人住着舒服的客房。其装饰也不像一般打民国牌的酒店,用夸张醒目的民国用品或旗袍等来强调风格,而是将民国风渗透到极致。不论是老旧的家具还是黄铜的灯具,或是按照那个年代式样定制的床品,都显得别具匠心。

修缮改造

颐和公馆内的民国建筑

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公馆的原主人多为上层人士、文化名家,有利于凸显民国精英文化的特质,最终也应成为南京的民国文化展示区。最大限度地还原“民国风”,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艺风堂作为南京颐和公馆的文化馆,一层为藕香零拾,展示精美的文化藏品,二层是一间高水准的小型放映室,免费为入住的客人播放民国影片,三层则为展览馆,不定期开展小型书展等民国展览。令人惊叹的是,艺风堂曾经的主人正是国民政府的“特勤总管”——联勤司令黄仁霖。将自助餐的概念引进中国的正是黄仁霖,这位赴美留学的绅士在1936年购地建造了这幢欧式别墅,三层楼房均为砖混结构,钢窗木门。

艺风堂把街区里的名人故居全部用图文资料、老照片的方式展示了出来,还搜集了很多民国老物件,比如昆曲的唱片、曲谱,老电影等,并设有民国影院、书斋,除了住店客人外,市民和游客也可以来听昆曲、练书画。”很多游客都特别喜欢它的“腔调”,带着全家来度假、体验,还有一些“民国控”也对它十分偏爱。

文化活动公馆名人

颐和公馆内的民国建筑

26幢小楼的主人有22位收进了《民国大字典》中。颐和路十二片区中有两幢为南京市一级保护文物,一幢是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小红楼也叫艺风堂,作为颐和公馆的文化馆,一层为藕香零零零食店,展示精美的文化用品,二层是一间高水准的小型放映馆,免费为入住的客人播放民国影片,三层则为展览馆,不定期开展小型书展等民国展览。令人惊叹的是,艺风堂曾经的主人,说起它的主人,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是一说到如今流行的自助餐,还有集体婚礼,则无人不知了,他就是蒋介石的后勤总管、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1929年元旦集会上,黄仁霖开启了自助餐的先河,从蒋介石开始,每位军政大员都端着自己的盘子,沿着柜台顺次前行,挑选自己所需的食物。这种方式既节省费用,又便于管理,很快风靡全国。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黄仁霖又向全国推广了一种新的结婚仪式,就是集体婚礼。第一次集体婚礼在中山东路励志社大礼堂举行,有100多对新人参加,场面颇为壮观。从自助餐到集体婚礼,黄仁霖奠定了在蒋介石和宋美龄心中的地位。1936年,蒋介石在西安被软禁,宋美龄曾委派他去探视。后来他跟随老蒋去了台湾。这幢红楼也是1936年用他夫人黄甘帼英之名建造的,主楼为东西向欧式三层楼房,红砖清水外墙,局部米色灰粉,一楼有卷拱门廊,二楼有露天阳台,三楼老虎窗采光,整个小楼典雅而富有韵味。

宁海路17号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是一幢一级保护建筑,不仅体量大,艺术风格也很独特,门前两根罗马柱雕饰十分精美。这幢别墅也是1936年所建,令人奇怪的是,南京沦陷前夕,还在大兴土木,说明许多人认为南京作为首都,仍然是安乐窝。刘嘉树是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中被共产党军队俘虏次数最多的一位,共有三次。最后一次是1949年1月,在广西战役中,他的兵团被解放军38军打得节节败退,他成了俘虏。作为军人,一直在前线作战,南京这幢楼房,刘嘉树并没住过几天。

获得荣誉

颐和公馆夜色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邹瑚莹教授:对成片的老建筑进行修缮改造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全国也不多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公馆内的历史文化气息,比如每一幢房子里的门口墙壁上都有主人的文字介绍、老照片;房内有主人的手迹、字画,以及与主人相关的书籍等等。我是第一次看到陈布雷的书法和字画,功力非凡。馆里的菜谱也让我爱不释手,十分精美,宣纸锦面,小楷手书,带回去珍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上海的思南公馆片区、北京的颐和安缦、杭州的湖边邨,与南京颐和路很相似,但南京颐和公馆做得更典雅。[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赵辰教授:颐和路十二片区的设计很大气,在还原民国建筑风貌上,整体效果非常好。在还原细节和情趣上还可再下功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周琦教授:由于历史原因,这一带的民国建筑虽然没有遭到大的毁灭,但被捆绑、被搭建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主体建筑被“手术”得面目全非。此次修缮,对整个颐和路片区,起到了示范作用。

南京一位民国建筑专家认为,南京颐和公馆的改造模式,实现了南京民国建筑‘活保’及再利用,让保护模式前进了一大步”。

主要展览

颐和公馆内的民国建筑

民国建筑彩铅绘画展由画家蔡震先生创作的《梧桐树下——南京民国建筑风情》彩铅画展,100幅画作,5万字配文故事,充分展示南京民国建筑的当代风貌。(周二、周六休馆)。

“国民衣着摩登都会”民国服饰展透过舒展飘逸的长衫、婉约诗意的旗袍,仿佛能够触摸到民国时代的倩影。(周二、周六休馆)。

艺风堂民国教育书籍展此次民国教育书籍展展出的近150本与民国教育相关的珍贵原版图书,均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礼训先生旧藏,涉及的教育内容丰富可观。(周二、周六休馆)。

梦桐墅民国饮食文化展展出了一批“金陵厨王”胡长龄老先生生前保留的珍贵书籍、照片,记录了其在民国饮食文化传承中做出的卓越功勋。(周二、周五休馆)。

薛岳抗战陈列馆此次在薛岳故居集中展示了一批记录薛岳抗战历程的珍贵资料以及他亲笔写下的书信。(周二、周五休馆)。

民国昆曲资料展老旧的照片萦绕着昆曲吟唱,泛黄的书籍交织着丝竹之音,为您带来不一样的民国感受。(周二、周五休馆)。

旅游信息公共交通

公交:3路、8路、42路、74路、78路、303路。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