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胡琴书

发源地 河北具有古老的传统戏曲。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明清以来,昆曲、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
发源地

河北具有古老的传统戏曲。金、元杂剧就是在河北省境内盛行之后,南下传播到江浙一带的。明清以来,昆曲、梆子、二黄等戏曲声腔,先后在河北盛行。20世纪40年代末,影响最大、发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剧种主要有河北梆子与评剧。目前,在河北流行的剧种有30多个,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评剧、丝弦、保定老调、哈哈腔、平调落子、唐剧、唐山皮影、安国老调、新颖调、四股弦、保定皮影、南辛庄木偶戏、固义傩戏、坝上二人台、海兴南锣等。

河北民间曲艺历史悠久,曲种繁多,节目丰富,在各地流传的主要有西河大鼓书、乐亭大鼓书、沧州木板大鼓、木板书、十不闲以及单弦、评书、相声、数来宝、快板书、三句半等30余种。这些曲种,有的演唱长篇大书,有的演唱小段、多年来流传下来的大小书目数以千计,从事这些曲艺的专业演员和农村业余说唱艺人数以万计。

历史起源

四弦书

至于泽州“四弦书”起源于何朝何代,何人所创,至今无法考证,因为在旧社会,曲艺人的地位低下,而说书艺人更如同叫花子一般,连生活也难维持,志传上没见一笔。据传说,清道光年间的“四弦书”在艺术上已臻完善,泽州县犁川镇有位老艺人程天和,曾被轿子接进宫府去演唱,由此可见一斑。

在中国的说唱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名人孔三传,首创诸官调,开了说唱文学之先河。据记载,他是泽州人。泽州这块土地上,开的几朵艺术之花,会不会与他有关系,因无史料与文物作佐证,只好推测了。解放后,党对文艺工作很重视,于1948年组织起盲人,成立了曲艺队,并加紧对曲艺艺术的整理与改革。

改革与发展

四弦书

对泽州“四弦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的是盲艺人袁小迷。他不光在说唱与胡胡独奏上独创风格,而且根据艺术的发展规律,对“四弦书”进行了重大改革。在传统的“四弦书”中揉进了武场乐器,他一个人手脚并用可以同时演奏八件乐器,即丰富了“四弦书”的音乐表演形式,又没有增添人员、鼓、锣、钗、梆等齐奏,使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在袁小迷勤奋努力下,一代曲艺人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配合党在各个时期斗争的现代曲目。如《鸭绿江》、《打运城》、《一贯道》、《三战狼窝掌》、《计划生育好》等。为鼓舞人民的斗志,活跃泽州这块古老土地上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四弦书”仍很活跃,特别受群众欢迎。但是,这种曲艺形式,同其它戏曲一样同样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现在正处于濒危状态。

上世纪70年代走红的泽州盲眼老艺人袁小迷对“四弦书”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一个人手脚并用可以同时演奏八件乐器,既丰富了“四弦书”的音乐表演形式,又不增添人员,鼓、锣、钗、梆等齐奏,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袁小迷等一代曲艺人创作并演出了《鸭绿江》《打运城》《一贯道》《三战狼窝掌》《计划生育好》等。

主要价值

四弦书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四弦书”在泽州仍受群众欢迎。但如今,同许多曲艺形式一样,“四弦书”由于后继无人,会唱的专业人士很难寻觅,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晋城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流行于皖西的曲艺,主要有“四弦书”、“小调胡琴书”、“淮词”、“老婆歌”、“锣鼓书”和“皖西大鼓”等。其中前四种,诞生于皖西。

表演形式

四弦书

四弦书又名“四股弦”,因其说唱用四根弦胡琴作伴奏而得名。它起源于六安,流行于皖西地区,传至豫东南和鄂东北。传统四弦书书目分“书头子”(书帽)和“正本书”两类。书头子作为整本书的开场,短小精悍,情节简单,诙谐幽默,起“定场”作用。整本书是长篇传奇故事和历史演义之类,一本书要唱十几场、几十场。四弦书的传统伴奏乐器是四胡,另有响板和醒子木(俗称“穷甩”),都由演唱者独人操作。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部门专职创作人员的参与下,四弦书不仅在曲目上开拓了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而且在表演形式上有了丰富和创新。主要变化是:由原来的一人演唱,发展为两人合唱、对唱;由自拉自唱、自打节奏,发展为以四胡为主的小乐队伴奏,演员手持檀板击拍演唱;在音乐唱腔上也由原来几乎是单一的二四拍,增加了一四拍、一八拍和散板,同时适当糅进了民歌、小调的乐汇。近年来,又加进了电声乐器。这些手段,大大增强了四弦书的表现力和时代特色,也使这一历史悠久的皖西特有曲种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四弦书的传统曲目有《竹木相争》、《双鞭记》等;新曲目如沈晓富创作的《挤车》、《立夏节暴动》,曾参加省调演并获优秀创作奖;徐维武创作的《革命理论映丹心》,曾代表省赴全国参赛并获好评。

四弦书是以胡琴书为母体,独立发展起来的,而胡琴书中残存的专以民间小调演唱曲目的形式,被艺人保留下来了,单独定名为“小调胡琴书”。小调胡琴书之所以能够独立存活下来,主要原因在于它比其他艺种更具群众性:一是演唱形式简单易行,一把胡琴即可自拉自唱;二是声腔运用无拘无束,民间小调很多,如“四季相思”、“卖茅柴”、“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穿心调”、“下河调”、“秦淮调”、“玉美佳人”等,都是它常用的曲牌。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地方小调都可随时移作声腔,充当“曲牌”来使用。因此,它较其他曲种,更容易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需求。小调胡琴书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皖西苏区,曾为教育、宣传、发动群众,起过巨大的作用。遗憾的是,新中国建立后,文艺工作者极少把它搬上舞台,使它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艺术特点

流传在皖西寿县、霍邱沿淮一带的演唱曲艺。它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20世纪初,淮词在寿、霍沿淮已发展到有口皆唱的程度,非常兴盛。开始,大多为群众自发组织的业余演唱班子演唱,也有零散艺人到茶馆、酒楼、妓院演唱。由此,淮词遂在妓院演唱,为妓女所掌握。淮词大多为坐场演唱,一般由四人担任:一人主唱,一人帮腔(或两人对唱),两人一拉二胡、一拉四胡伴奏。主唱者左手拿一瓷碟一支竹筷,右手另执一支竹筷,变换敲击碟子打节拍,帮腔者右手拿两个铜制(或瓷质)小酒盅,上下敲击节拍。淮词的词目可分为三大类:社会生活类——长工诉苦、妇女诉苦、妓女诉苦等;爱情类——恋人相思、夫妻相爱、妓女还良等;世情风物类——颂物、颂人、颂景等。代表曲目有《站在门口把手摇》、《一寸光阴一寸金》、《游湖船靠新桥》、《妓女自叹》、《二姑娘害相思》等。解放后,淮词以其独特的风格登上了新中国的文艺舞台,不论是参加地区或省里的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都获挖掘整理和表演一等奖。

演唱者均为已婚妇女而得名。解放前,大多以此作为行乞手段,属民歌类。老婆歌由沿门唱进而发展到坐场唱,但无固定的演唱场所,晒场上、大树下或农舍里均可。演唱人数一般为一人或二人,母女同唱、婆媳同唱、姐妹同唱皆有。老婆歌演唱的内容分两种:一种纯粹是望风采柳、说喜道好的民歌式;另一种是用于坐场演唱的曲目,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等。传统曲目有《王祥卧冰》、《安安送米》、《小艾铺床》、《杨老姐》等。唱词形式,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讲究押韵。语言为寿县方言,高亢,粗犷。解放初,老歌还活跃一阵,出现一些新曲目,如《上淮堤》、《抗美援朝》等。如今,大部分老艺人相继辞世,会唱的人已不多了。

主要人物

李华初? 高级讲师。男,1936年9月生,安徽六安人。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统计专业。现任六安卫生学校财会统计学科主任,系中国统计学会会员、安徽省音协会员、六安地区音协理事。主要业绩:多年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撰写的曲种介绍《四弦书》发表于《安徽文化报》,并获地区奖。配曲的四弦书《革命理论映丹心》和《立夏节暴动》(获省级奖,由安徽电台广播)分别于1976、1979年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和安徽省职工曲艺调演。搜集整理的六安民歌和四弦书音乐22首辑入《安徽民间音乐》,作曲的儿歌《我和妹妹拾稻穗》发表于《工农兵演唱》。

主要演员

其兴盛时期和复兴时期著名演员有郭素娥、尹秀珍、董小苓、王海棠、马风云、张春山、马风仙等,尤其是马风仙影响最大。

代表剧目

四弦书

四股弦剧在邢台、山西都曾产生过巨大轰动效应,它的足迹遍布京、津、鲁、豫、陕、晋等地。

《鸭绿江》、《打运城》、《一贯道》、《三战狼窝掌》、《计划生育好》、《刘金定下南唐》、《贺后骂殿》、《二进宫》、《坐楼杀惜》。邢台市四股弦剧团是演出该剧目的专业团体,现有演员40余人,剧目30余出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