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篇1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分解并用力的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4)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设计的思想:   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观察、分析、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台、投影仪、细绳套、橡皮筋若干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班级找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同学上台进行拔河比赛,再成鲜明对比地请一位个子小的女同学上台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即要求她一个人拉动两个人。教师指导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都被拉动了。一名弱小女子能拉动两名大力士。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学生满脸惊讶与好奇之中)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待认真学完这节课后你们就可以自   己揭开这个谜了。   二、新课展开:   [复习回顾]: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这个力称为这几个力的,另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   [演示实验]将钩码挂在橡皮筋的中点,将橡皮筋的两端A、B慢慢靠拢,再将A、   B两端慢慢分开。   教师:观察此过程中橡皮筋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橡皮筋的长度在变。靠拢时长度变小,分开时长度慢慢变长。   教师:橡皮筋的长度变化说明橡皮筋的拉力大小,这两个橡皮筋的拉力可以等效   于一个合力,则这两个橡皮筋的拉力叫分力,在橡皮筋慢慢靠拢和分开的   过程中,这两个分力变了吗?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变了吗?   学生:合力相同,但分力不变。   教师引入: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是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   (幻灯片展示演示实验中力的分解。)   总结:有相同对角线的平行四边形有无数个,也就是说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教师:那么在实际应用中,是否可以随意分解一个力呢?   学生:应该不行。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篇2   知识目标   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   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   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   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所以平行四边行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与水平方向成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教学设计方案   一、引入:   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   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   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   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   (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xx和xx,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学生实验2,观察图示,分析力的作用效果,用橡皮筋和铅笔重复实验,对比结论是否正确。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分解成xx和xx,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4、课堂小结。

高一物理 力的分解

首先肯定要画个受力图的……mg的分解,我这边画上去就太乱了,省略了……由图分析,将重力mg与F按照沿斜面方向与垂直斜面方向分解由于物体匀速上滑,所以在这两个方向上,受力分别平衡垂直斜面方向有:N=mgcosθ+Fsinθ沿斜面方向有:mgsinθ+f=Fcosθ则滑动摩擦力可计算:f=μN=μmgcosθ+μFsinθ则答案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μmgcosθ+μFsinθ,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为mgcosθ+Fsinθ如果要算出F的大小,也是可以的mgsinθ+μmgcosθ+μFsinθ=Fcosθ整理得 垂直斜面方向有:N=mgcosθ+Fsinθ沿斜面方向有:mgsinθ+f=Fcosθ滑动摩擦力:f=μN=μmgcosθ+μFsinθ你是谁?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习题。要详细过程,谢了,快一些,急!!!!!

以木箱受力点为原点,建立X轴Y轴分别平行和垂直与斜面的坐标系,则F与X轴的夹角A=45°-15°=30°将力分解为沿Y轴的F1和沿X轴的F2,根据三角函数计算方式(F1/sin30°=F2/sin60°=F/sin90°,,,说白了就是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另一条直角边是30°角所对边的根3倍)算出F1和F2就行了标准过程:由题知角A=45°-15°=30°所以F1=F*sin30°=100N*1/2=50N F2=F*COS30°=100N*根3/2=50根3N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