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孔子出生地

孔子的资料 孔子简介 孔子(前五五一 -- 前四七九) 名丘、字仲尼 鲁国曲阜人。 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也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在先秦时代已是显学 到汉武帝后 这个学派更取得思想

孔子的资料

孔子简介 孔子(前五五一 -- 前四七九) 名丘、字仲尼
鲁国曲阜人。 他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者
也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在先秦时代已是显学
到汉武帝后
这个学派更取得思想界独尊的地位。 中国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传统都是和孔子的学说分不开。 孔子的精神方向及学说主张 a. 孔子的伦理 1. 仁与忠恕 伦理思想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部份。其思想核心 -- 「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中心。 冯 友兰指出「仁」是「人文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在孔子心目中
「仁」是作为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
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仁」是以个人为基本
而爱人之道就是要拾己及人。 孔子心目中的「仁」
涵盖性很大
包括「孝」、「忠」、「勇」、「礼」及「五德」(则恭、宽、 信、敏、惠)。 「忠、恕」二道便是实践仁的方法。「忠」
即尽己(尽个人的责任)及敬事(专注修养自身)
如 此便能「用其力于仁」。至于「恕」即「推己及人」
消极意义是个人应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积极意义则在于「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 仁与礼 人要达到「仁」的境界
就需要「礼」。孔子的「礼」指「秩序」。孔子主张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
提但君臣、父子、朋友、夫妇、长幼等五伦之教。为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又指出
礼必须合乎「仁」、否则便流于形式化
有违礼的原意。 3. 仁与义 孔人明言
人的内心是存养著「仁」的
若人不能分辨是非
陷于罪恶
便提出「义」。「义」
即一切符合「仁」的行为的路向
即指「是非黑白」。但孔子口中的「义」与「不义」是应该与不应该问题
客观的现实
却直接令人随波逐流做孔子不得不承认在人的一生中
存著超越人力所能控制的命。 4. 义命分立 孔子对于客观的限制
态度绝不消极
反而提出「义命分立」
坚决不受「命」的约束。孔子认为
重建周代的礼法制度(即「道」是合乎「义」的事
属「应该要做的事」
但这任务的成功与否
则是「客观事实」
并非主观努力可以改变。人所能负责的
只在价值是非
不是成败问题。 孔子「义命分立」的中心就见于「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
己知之矣」数句
意则纵使知道「道」最终可能是「不行」
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合乎「仁义」之道。 故孔子再三调人不应受「命」(命运、天命)的限制
应「行其义」、不应着眼于「成败」。 a. 孔子的宗教思想 1. 敬鬼神而远之
祭神如神也 孔子平时很少谈论「鬼神」
>篇就记载说:「子不语: 怪、力、乱、神」孔子主张祭祀
是对鬼神表示诚敬的意思
至于鬼神是否存在
则可以不问。所以他认为鬼神应当「敬而之」
民事应当放在神事的前面
而鬼神和死的道理
可以不必细加研究。 孔子对于祭祀
亦只调人在祭祀中的作用。如>说:「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吾不如祭、如不祭」调祭祀的作用是「崇德报功
慎终追远」。「祭」是人的行为
不必在意是否真正的「神」存在。 a. 孔子的政治理论 1. 重建周礼法度
法先王 孔子指出政治上亦须有合礼的行为
否则天下便不能治平。他说:「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他力倡复古
以达玫天下为公的秩序
又主张「法先王」
希望天下能恢复尧、舜、汤、文、武、周公时代的旧观。 2. 正名 「正名」是和「礼治」相应的。「正名」意即上起天子、下至平民
都应安守本份
名实相副。所以各人要各守自己职责
不能僭越
因此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以求各本其名
各尽其责。>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与
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
刑法不中 *** 无所措手足。」由于除去「实」
则无「名」可言
故名必务实。因此「正名」是重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一环。 3. 德治与仁政 孔子提出「德治」来治国
他说:「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以及「正其身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可见孔子主张道德文治
认为统治者应「正己然后正人」
以德治民
达到「为政以德」的地步。 孔子还把「仁」扩充到政治
要求君主爱民
施行仁政。因此孔子反对战争
刑罚。他认为天下有道
就无须以律法治国
苦统治者「修己治人」
以身作则
教导人民
国家便会大治。 a. 孔子的教育观 1. 有教无类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
而要一视同仁
开平民教育之先河。 2. 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方法
是「因材施教」合乎现代调「适应个性」和「注意启发」的教育原理。 3. 学思并重 在治学态度上
孔子主张学思并重
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又注重技艺教育
以六艺教导学生。 4. 均衡发展 对于学术的传授
孔子教以「文、行、忠、信」四目
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
故孔子文教
可谓重视德、智、体、群、美五育的均衡发展。 孔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 政治方面 孔子主张「正名」
调君臣父子
各本其名
各尽其首
则天下可大治。后来汉儒董仲舒藉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观念提出的「三纲五常」
促使汉武独尊儒术
更大力提倡政权超然于人民之上
「五伦」成为中国历代的社会传统。 b. 伦理思想方面 孔子以仁孝治国
忠恕待人的主张
一直影响中国自汉以后的政治设施和个人修养
而且 *** 了后来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学说
故孟子及其后中国思想的方向
可说大受孔子影响。 c. 教育方面 孔子以没落贵族身份「修德讲学」
首创私人讲学的先河
又将以往只可得于庙堂的知识
转化成人类社会共享的学术遗产
首开学术平民化的风气。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对普及教育贡献至大。而孔子的「因材施教」及「学思并重」的教学方法
对后世的教育工作影响亦极深远
故被尊为「万世师表」。 d. 文化方面 孔子曾整理>(诗、乐、礼、书、易、春秋)
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很大的贡献。孔子又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弟子
目的为培养成完全的人格。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西元前五五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冬,卒于西元前四七九年(鲁哀公十六年)夏二月十一日
活了73岁
弟子不下三千.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之父亲名叫叔梁纥,在鲁国出任陬邑大夫,七十二岁时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并生下了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移居鲁都阙里。在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中.
参考: 孔子读本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鲁(今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及朝鲜等周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家世与生平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为商人后裔。如果把传说与信史结合起来,子姓孔氏有着显赫的世系。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有娀氏之简狄生契。契的后裔汤建立了商王朝。周灭商后,封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微子启传位于其弟微仲。微仲后四世弗父何让国于弟,为宋卿。弗父何后四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为孔氏。孔父嘉后三世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名纥字叔梁)。
参考: .knowledge.yahoo/question/?qid=7007043002319
9dog/7000 有好多关于孔子的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又与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并称世界四大圣哲。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孔子的成就   孔子回到鲁国后,当了短暂的大官,先后出任小司空(掌管工程)及司寇(掌管刑法),创造了明显的政绩。孔子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鼓吹周礼。晚年专门收徒讲学,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七十多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孔子在教学的同时,也专心著书立说,编修及整理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岁逝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更为他修建了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
参考: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鲁(今中国山东曲阜)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孔子又与耶稣、释迦牟尼和苏格拉底并称世界四大圣哲。 《论语》是什么书?   孔子生前没有写过著作,只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学生才把他的言行和教诲辑录成《论语》一书。2
500多年来,《论语》中很多言论已经成为我们熟悉的格言或成语,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就连一些旅游区所用的欢迎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出自《论语》一书呢! 坎坷的身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鲁国。他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跟母亲过著孤苦的日子。 矢志学习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先后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理员。他还专程到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学习「周礼」,又拜见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避乱去了齐国,听了 「韶乐」之后,完全浸淫在至善至美的音乐境界中,竟然三个月吃不出肉味。   
参考: Wikipedia chiculture/12011201d31/1201d31 chiculture/03010301a01/0301a01
孔子生平简介 2007-10-3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原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宋国贵族。六世祖孔父嘉因内乱被杀,其子逃亡到鲁国,从此子孙后代以孔为姓。孔子之父亲名叫叔梁纥,在鲁国出任陬邑大夫,七十二岁时娶了十八岁的颜征在,并生下了孔子。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颜氏移居鲁都阙里。在艰难困苦的成长环境中,孔子以「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精神,汲汲于追求知识。他学无常师,好古敏求,不耻下问。大约三十岁左右,孔子已经学有所成;「礼、乐、射、御、书、数」六项技能,样样精通。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礼」制,倡导「中庸」。从青年时起创办私学,成为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而后人尊其为「万世师表」和「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虽屡受挫折却始终不渝。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重要文献典籍,使中国古代文化得以流传,光照千古。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保存于《论语》中。 2008-02-14 13:00:04 补充: 如果要最最精简,只参考第一段便可以了。其余的你认为有需要才加上也可以。
参考: takungpao/news/07/10/03/GW-803816


孔子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摘要】
孔子的资料【提问】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回答】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回答】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不耻下问】 【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但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干了不少事,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此后十四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哲学。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典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名言名句】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最后的忠告】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三干,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关于他的言行理论,都由其弟子收录入《论语》,这是一部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这就是古书上记载的子人太庙每事问的故事。 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卫国人,他有疑问正好要问:孔国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国是卫国的大夫,死后,卫国国君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 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见子贡这么问,孔子就笑答: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孔子解释说,孔国非常勤奋好学,脑子聪明又灵活,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名言警句孔子_孔子语录 名言警句孔子_孔子语录_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鄙;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夸。只有文采与质朴和谐地配合在一起,这才成为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对任何有益的东西)了解它的人比 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在其中的人。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日: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会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说:如果我有不对的行为,请天厌弃我!请天厌弃我!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见《黼述而》)。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以前的文化而不从事创作,信从并爱好古代文化我私下将自己与我那老彭相比。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将(所见所闻)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什么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品德不加以培养,学问不予以讲求,听到道义所在不能前往,有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是我的忧虑。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道,根据于德,归依于仁,而游娱于六艺。 子曰: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只要是带点薄礼来主动求见的,我从没有不对他给予教诲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们想问题而想不清、想表达而说不出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教给四角中的一角,他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角,我就不再教他了。 子谓颜渊日: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日: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见《论语述而》)。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就干起来;不用我,就隐起来,只有我和你能这样吧!子路听了说:那么,您率领三军打仗,找谁共事呢?孔子说:那种赤手和老虎搏斗,赤足横涉黄河,即使死了也不知后悔的人,我是不会找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临事知道恐惧谨慎,善于谋划并能作出决定的人。 孔子名言,孔子的名言,关于孔子的名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 孔子语录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孔子名句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 孔子名言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 孔子语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 孔子语录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 “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 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 -- 孔子名言 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知其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 言事死如事生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孔子语录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 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知礼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 孔子语录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 孔子名言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 孔子名言 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孔子名句 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 孔子名句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 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孔子语录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皆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 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孔子名句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孔子名句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孔子名言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 孔子名句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逝,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 -- 孔子名句 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孔子名言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名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孔子语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 孔子语录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小不忍则乱大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孔子名言 :“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的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名言 巧言令色,鲜矣仁!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名句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迁怒,不贰过 —— 孔子名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 孔子名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孔子名句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孔子名句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孔子名言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 孔子语录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不学礼,无以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 孔子名句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 孔子名句 不迁怒,不二过。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 孔子语录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孔子名句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名句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 孔子名言 有教无类。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 孔子名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孔子语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孔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上)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同上)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1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1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上)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21、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2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23、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24、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5、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2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 2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2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1、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32、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 3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6、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37、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38、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9、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40、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4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3、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简介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著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他使国家一味保守,阻碍了进步。


孔子的故乡在哪里?

孔子的故乡是我国山东的曲阜市。曲阜是中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被称为东方的礼乐之邦,孔子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活动遗迹,最有名的就是孔底、孔府以及孔林。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它被后世称为孔圣人,根据其与门下弟子编撰而成的《论语》,更是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鲁国唧邑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曲阜是古代东夷族部落居住地,也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曾被称为是东方的礼乐之邦,孔子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活动遗迹,是中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最为著名的就是孔庙、孔府以及孔林了,孔庙在曲阜城内,规模宏大,是我国最大的祭拜孔子的地方,而孔府则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邸,孔林则为孔子和其后代的墓地。孔子的思想:1、仁治:“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一书中讲到“仁”有104处,君子107处。人与仁的概念,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亲爱亲人是最大的仁。2、德治:就是主张用“德治爱民”的思想治理国家。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环绕北极星那样,心悦诚服地接受统治。3、礼治:就是主张用“礼”的方式治理国家。孔子认为立身治国非有礼不可,在《论语》一书中有74处记载论礼。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耗而耕也”,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邦。4、人治:在治国的问题上,孔子很重视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提出为政在人。

孔子故乡在哪

  孔子的故乡位于山东曲阜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补充:孔庙坐落在曲阜城内,其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金碧辉煌,我国最大的祭孔要地;孔林是孔子及其后代的墓园,位于曲阜城北,占地达3000余亩,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群和人造植物园;孔府西与孔庙为邻,是孔子世袭“衍圣公”的是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使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