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温州古词

温州鼓词怎么来的吖? 鼓词最早见到文字的,乃是清代赵钧的《过来语》。赵钧(1757),世为学究,颇多着述。他从嘉庆丁卯年(1806)始撰《过来语》,其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

温州鼓词怎么来的吖?

鼓词最早见到文字的,乃是清代赵钧的《过来语》。赵钧(1757),世为学究,颇多着述。他从嘉庆丁卯年(1806)始撰《过来语》,其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悬灯结彩,倾动一时。”从书名《过来语》以及书中所载内容来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结论:一、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二、白门松是“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可见当时还有中下等水平的艺人,证明当时“唱词”比较流行,鼓词艺术已见成熟。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从它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戏曲从形成到发展就经历了几百年。当然,瑞安鼓词并非戏曲,但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这一点来看,瑞安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较为可靠的。如是,瑞安鼓词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了。麻烦采纳,谢谢!


我想了解温州鼓词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http://www.wzguci.com/article.asp
温州鼓词网,有空去看看。

一、 简介

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浙江温州及其毗邻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

二、历史溯源

说起温州鼓词的渊源,先谈谈鼓词艺人流传着的关于"祖师爷"的讲法。艺人们说温州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他从小聪明、善文能诗,谙音律。后因病瞽目,亲尝失明的痛苦,便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于是民间便有鼓词。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它是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的,因为"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

关于它的具体形成时代,一说始于南宋。持此说者以当时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作为分析论证的依据。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随之而来的宋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曲艺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也随着民族的迁移而南下。

另一说人为,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在旧社会,鼓词艺人的地位十分低下,鼓词同样不为达官贵人、豪门纨绔视为艺术,而被拒之于艺术之宫的门外。解放前,当时的绅士就不承认它是文艺。解放后,艺人翻了身,他们不但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公翁,在党和政府的关下,组织了曲艺协会。在经济上也与工农群众一样生活日益改善。于是温州鼓词得以新生。目前,温州农村几乎到处都可听到鼓词的美妙音乐,群众也喜欢哼几句鼓词流行曲调。

三、艺术特色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念跟传统文化精神是相一致的。唱的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有《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还有《九美图》、《粉妆楼》、《二度梅》、《岳传》、《七侠五义》、《封神榜》等。温州鼓词是以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图景。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不识字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传承意义

温州鼓词的艺术传人已知的有清代的白门松、阿光儿、毛行发、陈昌德,民国时期的曹岱卿、陈壬莲、李庆新、李林姆、白象珍、王阿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管华山、阮世池、郑明钦、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徐玉燕、林秀珍等。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


鼓词的起源发展

鼓词的名称,起于明代。今存明代鼓词作品有《大明兴隆传》《乱柴沟》等,演唱情况则缺乏记载。清代初年以后,鼓词演唱相当兴盛。北方鼓词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主要流行在农村,以说唱中篇鼓书为主,也有一些短段儿书;曲词采取上下句反复的诗赞体,曲调比较朴拙。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的,称为“三弦书”或“弦子书”,农村和城市都有流传。曲词有诗赞体和乐曲体两种。清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有咏“鼓儿词”一首,注释说:“瞽者唱稗史,以三弦弹曲,名‘八板’以按之。”这种以〔老八板〕乐曲演唱的鼓词,一直到乾隆年间还在流行。据《霓裳续谱》中《留神听》一曲描写盲艺人在街头演唱的鼓词,除弦子外,还有琵琶、筝、拉琴伴奏。嘉庆以后,又有以〔太平年〕乐曲演唱的鼓词,今存有木刻本《白宝柱借当》《李方巧得妻》《绣鞋记》等多种。另外,子弟书在传入民间由盲艺人演唱时,也称为弦子书。这些多半是中篇和短篇曲词,内容以汉族民间传说和戏曲故事的题材为多。诗赞体的鼓词,内容以长篇讲史的题材为多,今存有大量的刻本、抄本、石印本,如《梅花三国》《西唐传》《北唐传》《杨家将》《呼家将》等,数量极多。鸦片战争以后,农村中以鼓板击节而唱的艺人和弦子书艺人逐渐拼档演出,形成近代艺人自击鼓板并有三弦伴奏的大鼓书;后来又经过河北的马三峰、山东的何老凤等人在唱腔上加工提高,逐渐形成了西河大鼓、山东大鼓等品种繁多的大鼓书。[清代杨柳青木版年画(演唱古词《取长沙》)]如图。南方鼓词,另有源流。清初至乾隆年间,有流传于江苏省扬州地区的“扬州鼓词”,说唱时采用鼓、琴合奏的形式。但不甚盛行。据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大鼓书始于渔鼓简板说孙猴子,佐以单皮鼓檀板,谓之段儿书;后增弦子,谓之靠山调。此技周善文一人而已。”扬州鼓词后来已不传。浙江的温州鼓词,相传始于明代,源于祀神时演唱的“唱太平”“灵经”“娘娘词”,曲调由古代的词曲和当地的民间小调发展而成。浙江还有丽水鼓词、永康鼓词,都以当地民间曲调演唱,至今仍在流行。在近人著述中,有鼓词源于唐代变文,或源于元、明两代词话的说法。由于古代对说唱艺术的称谓,多是一种通称,所以,历代说唱艺术的传承、流变关系很难详细考察。鼓词也是若干体制相近的曲艺形式的通称,即如所用的鼓就有扁鼓、战鼓、单皮鼓、小鼓多种,曲调源流也因地而异。直到现代,才形成源于鼓词的品种繁多的鼓书类曲种,并各有专称。鼓词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由于艺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质,活动区域风俗的不同,与各地的山歌、民歌、方言相融合,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社旗、唐河、南阳东部的鼓词,演唱时坠子味很浓,称“坠子口”,其特点是重韵辙而腔弯柔和,曾有九腔十八调的称谓,演唱上追求庄重,代表艺人有张小个的传人邱华甫、张华轩、杜景耀等。镇平、南阳西部曲子味很浓,称为“曲子口”,其特点是行腔轻快,力求生活化,演唱上追求情趣,代表艺人有李华亭、毕作舟、杜思亭等。另有“越调口”则追求在唱、白上吐字、喷口,韵条,在演唱上特别是在声腔运用上追求清新、流畅,代表人物为李汉臣、胡明瑞、郭宋军等。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