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廖耀湘简介

国军名将廖耀湘生平? 基本资料 廖耀湘(1906—1968),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阳北乡酿溪镇(今新邵县县城)人。1921年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求学。1925年到湖南陆军第3师叶开鑫部第3旅教导总队当

国军名将廖耀湘生平?

  基本资料
  廖耀湘(1906—1968),汉族。别号建楚。湖南邵阳北乡酿溪镇(今新邵县县城)人。1921年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求学。1925年到湖南陆军第3师叶开鑫部第3旅教导总队当学兵。1926年7月考入黄埔学校第六期,1928年毕业,因成绩特优,由蒋介石亲自批准赴法国留学。1930年以上士军衔公费赴法国留学,学习机械化骑兵,193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圣西尔军校毕业回国,在南京桂永清教导总队骑兵连任少校连长。1937年升该队旅部中校主任参谋并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赴武汉任军官训练总队上校大队长。1938年初,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机械化师(番号200师),廖耀湘任少将参谋长。1941年任入缅印远征军第5军第22师师长,赴缅甸作战。1942年8月初到达印度的迪不鲁加尔,编入中国驻印军。1944年8月,中国驻印军编为新1军、新6军两个军,廖耀湘任新6军军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新6军空运到上海待命。1946年1月,调往东北内战战场,在秦皇岛登陆。1947年10月31日被蒋介石提升为第九兵团中将司令官。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俘。1961年被特赦,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1968年12月2日在批斗会上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于北京。
  个人生平
  蔡锷将军的同乡,毕业于黄埔六期,1930年以上士资格被派到法国,学习三年法语后进法国的圣西尔军校。回国后一路高升,任第9兵团司令。国民党有六个军是美式装备,蒋介石给了廖两个军,可见蒋对廖的器重。   回国后,任教导总队骑兵少校连长,1937年任第2旅中校参谋主任,经历南京保卫战。该战失利后,他遇到南京仙鹤门村村民和广舒,自称是南京“湖南饭店”老板“徐贵生”。和广舒将他带至栖霞寺难民所,并供其饭食;半个月后,又将他带至江北和家的避难处;约一个半月后,由和广舒的女婿、儿子先后送至六合、蒋坝,找到中国驻军。此时和家方知他叫廖耀湘。廖耀湘因此躲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廖耀湘曾派人找到和广舒,深表感谢,并重游栖霞寺,题写了“凯旋,与旧友重还栖霞”(至今还留在栖霞寺)。 (参阅《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1938年廖任200师参谋长,参加兰封会战,桂南会战,1941年任新22师副师长,后任师长,入缅甸作战,失败入印度,接受美军训练和装备。1943年10月参加缅甸反击战,战功显赫。1944年升任新6军军长。   缅甸北部是热带树林,经常有野人出没,因而被称为野人山。 1934年在法国圣西尔军校时的照片(左二)
  野人山全为原始密林之高山,极为险恶,大部队难以补给,重武器亦无法使用,日军精锐18师团55联队以小部队构筑据点逐山防阻,在野人山中到处可以见到第5军病困而死将士的白骨,常常是一堆白骨围着枪架而坐,这里躺着中国远征军近10万具遗骸。就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新1军击败了日军精锐18师团,自己的损失也非常大,所有的连级干部基本上换了一遍,可见战斗之残酷。   新1军38师师长孙立人因为不是黄埔系出身,后来的际遇不如廖好,之后在台湾因间谍策反,被蒋介石软禁了几十年。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将新6军空运回国,参加内战。在离开之前,廖对那些留下来看管坟墓的伤兵们说:等着吧,我会回来接你们的。那种气魄,如同麦帅离开东南亚时的豪言壮语“吾将返回”。   山上的野花开了一遍又一遍,满山的树叶落了一层又一层。廖却一去不返。旧坟堆旁又添了一堆新冢。
  相关事迹
  四平保卫战    四平保卫战形势图
  据军史学家考证:“四平保卫战,林彪与杜聿明棋逢对手。双方伤亡都很大。5月15日,廖耀湘的新6军22师65团进攻威远堡。除了第一次试探性的冲锋外,65团团长李定一上校指挥的所有攻击都是一次成功。客观地讲,国军65团一个团依靠优势炮火在威远堡打垮了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主力(今日第40集团军的前身,当时三纵司令时为程世才)。小小的威远堡战斗在东北早期国共较量中意义非同小可。65团一个团可以打垮3纵主力,新6军又有什么样的对手好怕呢?威远堡丢失,四平之战必败。为此,林彪没有等待延安的命令,开始部署撤退。大凡在战斗遭受重大损失且在失利的情况下,指挥战略性撤退是十分危险的。稍有差错,就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雪上加霜的是,在撤离四平时,林彪的作战科长王继芳携带大批文件叛变投敌。杜聿明、孙立人、廖耀湘由此了解到民主联军实力大损,便放心大胆指挥军队一路猛追,直到把民主联军主力赶到松花江以北。”辽沈一战廖被俘后并不服气,拒绝和韩先楚握手,并说要林彪来,从新再干一仗。廖初被囚于锦州监狱,同杜聿明、溥仪关在一起,一直到1961年大赦,被送一个政协委员头衔,同那些当年潜伏于身旁的间谍同事,廖对过去还是耿耿于怀,怒目相向,说是看不起那些专门偷鸡摸狗之人。    “中国巴顿”廖耀湘
  1968年12月2日,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全国政协第四届委员廖耀湘先生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辞世。那当儿,正值“文革”高潮略见平缓之际。日理万机,事务繁忙的周总理闻知此事,还是指示秘书前往政协了解有关情况,怎奈政协大院贴满了大字报和标语,根本无人上班。廖的家人只得将丧事从简。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政协组织追悼,将廖耀湘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公开肯定了廖耀湘在八年抗战中建树的历史功绩,令其遗孀黄伯溶女士(辛亥元勋黄兴侄女儿黄葵舫的女儿)和儿子廖定一等亲属好友颇感欣慰。   廖于文革初期在批斗会上心脏病发作去世,终年仅62岁。廖没有牺牲在战场,没有死于日本人之手,却是死在革命造反派手里,一代抗日名将的后半生就这样毁了,令人不胜唏嘘。   廖夫人为黄兴的堂侄女,1949年前夕去美国,有一子任工程师,现在可能退休回台湾了。那一次分离跟生离死别也差不多,他们一家人从此没有再见过面,命运真的是作弄人呀。   据黄兴次子黄一中回忆,廖上战场前夕,带了司机,副官坐吉普车来苏州,接他去上海团聚,家人想去却没有座位。


《特赦1959》王英光有原型吗?他与高级战犯长期博弈结局如何?

王英光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原型的。在这部影视剧中,王英光与高级战犯博弈之后的结局是这些战犯都愿意改造。这部剧的意义十分巨大。对共产党如何收服国民党人的事件进行了还原,体现了它包容的不同党派的信仰。希望用劝和的方式感动他们,让这些战犯主动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这中间不能少了共产党员的努力。 这个特赦事件是存在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与民国时期国民党之间还存在着一些分歧。特别是蒋介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逃往台湾,而留下的一些国民党高级分子对于共产党的政权是很不满意的。而共产党一直秉承着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信念。对于其他民主党派,一直是包容认可的态度。 而与蒋介石政党都不和,并不能影响到整个中国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希望通过劝服原来的国民党高级政治战犯来向台湾传递,中国共产党会包容国民党的一个信息。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让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知道,中国不会打压他们,即使投诚了也会尊重保护他们。为了以后在不久的未来,能够将台湾的领土收复回中国的版图中。 就像这部影视剧中表现的一样,王英光为了让高级战犯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权,与这些高级战犯斗智斗勇,经历了一场很长的时间,才让这些高级战犯真正融入到新中国。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是王英光赢了。

中国远征军有多少人

1942年,中国远征军为抵抗日军入侵、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入缅作战。前后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反攻缅北等巨大胜利。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缅北反攻战中,中国远征军及驻印军参战兵力共计307281人,其中驻印军10万人,中国远征军第二批20万人,驻印军伤亡人数高达12729人,滇西远征军达40000余人。扩展资料:中国远征军战果及意义:据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调查,日本在缅甸所投入的兵力达303501人,而损失兵员达185149人(不含空军)。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的《一亿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陆军史》别册中记,日军在缅甸战场总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战死160400人,战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总兵力的七成,中印缅战场确实牵制和消灭了日军的重要武装力量,对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军队两次进入缅甸展开对日作战,不仅有力地支援了盟军在中、印、缅战场的对日作战,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正能量,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而且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长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参考资料来源:环球网-五万远征军将士遗骨轻易被异国的野草覆盖参考资料来源:国搜百科-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远征?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亦称“中国赴缅远征军”、“中国援缅远征军”。1941年12月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编成,远征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和罗卓英司令长官指挥。该军由第5、第6、第66军编成,计9个师10万余人。中国为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钳制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美国需要中国的抗日战争消耗日本陆军主力,牵制日军,避免日本陆军主力涌入东南亚和太平洋。充分发挥中国作为美国的有效的军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战后,则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忠实的政治盟友 。日军一旦占领缅甸,控制滇缅路,援华物资就难以运往中国,而中国抗战就难以维持,这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极为不利的 。所以,美国积极赞成中国派兵入缅作战。扩展资料: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反攻中,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共歼灭日军4.9万余人。中国军队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远征军伤亡总数达6.1万人。以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为例,战斗动员人数为4.2万人,伤亡总数达2.2万人,超过总兵力半数以上 。缅北反攻战中,中国远征军及驻印军参战兵力共计307281人,马匹15037匹,驻印军伤亡人数高达12729人,滇西远征军达40000余人 。据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调查,日本在缅甸所投入的兵力达303501人,而损失兵员达185149人(不含空军)。日本每日新闻社出版的《一亿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陆军史》别册中记,日军在缅甸战场总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战死160400人,战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总兵力的七成 ,中印缅战场确实牵制和消灭了日军的重要武装力量,对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远征军

详细介绍下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中华民国国军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1948年,解放军攻克拥有10万重兵、工事坚固的山东省会城市济南。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济南战役是人民解放军攻克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这一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1、辽沈战役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 。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辽沈战役是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发起,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10月10日,由华北国民党军组成的“东进兵团”自锦西向通往锦州的要隘塔山发起猛攻。东北野战军预先设置在塔山的两个纵队顽强阻击,鏖战6昼夜,打垮国民党军的数十次冲击,成功地阻止了它的东进。其“西进兵团”出动后,也遭到解放军3个纵队的阻击,进至彰武、新立屯一带后,未敢继续南进。10月9日起,东北野战军发起对锦州的攻击。经过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敌10万余人。随后,被长期围困在长春的国民党第六十军于10月17日起义,新编第七军也放下武器投诚。21日,长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区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人。11月2日,直下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在52天激战中,人民解放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1万余人。
  2、淮海战役
  战争过程战役时间: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正规军兵力对比:66万:80万。华东野战军全部主力15个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第35军(吴化文部),华东军区地方部队,中原野战军全部主力7个纵队和中原军区地方部队等;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司令部、前进指挥部,第2兵团5个军、第6兵团4个军、第7兵团5个军、第8兵团2个军、第12兵团4个军、第13兵团3个军、第16兵团2个军,第1绥靖区5个军、第3绥靖区4个军等。
  淮海战役是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解放军投入官兵66万人,加地方武装40万人。淮海战役于11月6日发起,到22日为战役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华东野战军在碾庄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10万人。中原野战军也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1948年11月23日到12月15日,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中原野战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11万人。华东野战军主力在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25万人向西突围时,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并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约4万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为淮海战役第三阶段。1949年1月,华东野战军发起对杜聿明部的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10个军约20万人,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艰苦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解放军伤亡官方数字13余万(但是有专家表示实际只多不少)。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3、平津战役
  平津战役是最后一个战役。平津战役在1948 年11月29日发起。从1948年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在东线,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国民党守军13万余人,解放天津。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党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傅作义率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使华北地区除太原、大同、新乡等少数据点及绥远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平津战役具体领导人: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战役的意义:
  平津战役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尤其是和平解放北平,进一步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10大姓氏有那些?

人民网报道: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排名前十的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姓氏在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姓氏显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样性。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东部地区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东北部占12.2%。扩展资料: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排序 姓氏 人口数(万人) 占总人口百分比1 王 9468 7.102 李 9276 6.963 张 8550 6.424 刘 6882 5.165 陈 5673 4.266 杨 3960 2.977 黄 2876 2.168 赵 2702 2.039 周 2506 1.8810 吴 2376 1.78 [2]参考资料:中国姓氏人口排序-百度百科

第一次远征的目的有哪些?

第一次远征是在俄土战争中进行的。远征的目的是,派出俄国舰队破坏土耳其在地中海和爱琴海上的交通线,打击土耳其重要的沿海据点,以支援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反对土耳其奴役者的民族解放运动,并诱使敌人的部分陆、海军兵力离开多瑙河方向和克里木方向。计划规定要攻占伯罗奔尼撒半岛,以便利用半岛上的港口驻泊俄国舰队。1769~1774年期间,共有5支俄国分舰队从波罗的海驶入爱琴海,总计20艘战列舰、6艘巡航舰,1艘攻坚舰,26艘辅助船只,并载有登陆兵8000多人。第1分舰队由海军上将斯皮里多夫指挥;第2分舰队由海军少将埃尔芬斯通指挥;第3分舰队由海军少将阿尔夫指挥;第4分舰队由海军少将奇恰戈夫指挥;第5分舰队由海军少将格雷格指挥。俄国在地中海的所有分舰队统一由奥尔洛夫伯爵担任总指挥。1770年2~5月,第1和第2分舰队分别运送了几支登陆兵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登陆,攻占了纳瓦里农、伊蒂隆及其他基地,迫使土耳其政府把相当大一部分陆军从主要战区调到希腊和达达尼尔海峡,把海军也调来对付地中海的俄国分舰队。在切什梅海战中,俄国舰队消灭了土耳其舰队的主力,保证了对希腊群岛的控制,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破坏了土耳其在地中海上的交通线。仅在1771~1773这几年间,俄国海军就截获敌人商船360多艘。土耳其舰队的覆没大大有利于俄国陆军在陆战区夺取胜利,促进了土耳其统治下各国——叙利亚、埃及、希腊的解放运动,对迫使土耳其签订有利于俄国的库楚克—凯纳尔吉和约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首次远征北极讲述了什么?

封闭式模拟训练我们居住在北半球,北极离我们更近一些,与我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但是,直到1995年4月之前,我国还未组织过考察队深入到北极地区考察,更未到达北极点,这比美国人皮尔里率领的探险队1909年征服北极晚了近90年,比前苏联在北极建立“北极工号”浮冰漂流站也晚了半个多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眼界空前地拓宽了。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世界,而北极地区却还是一块中国考察队尚未到过的空白地区。北极地区有大片的森林、草原、苔原和永久冻土带,有广阔的海洋。这里是探测宇宙最好的场所,是监测环境最理想的基地;这里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是观测温度效应最好的实验室;在这里可探索生命之源,在这里可研究大陆漂移,这里的大气对流控制着北半球的气候变迁,这里还是一个各种资源的万宝巨箱,有可能成为人类下一个能源基地。据最近的研究,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北极地区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如北极苔原带大幅度向北收缩,永久冻土消融,平均气温在逐渐升高,大气受到严重污染,等等。北极地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整个北半球具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是控制作用,而中国是首当其冲,因为我国的气候直接受到北极的控制,我国的大气质量和环境因子直接受到北极制约。所以,中国也迫切需要去考察和研究北极。1993年3月10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中国北极科考进入了实质性的筹备阶段。1994年,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得到企业的赞助,中国北极科考正式启动。为了为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选拔队员及为1996年开始的中国北极科考五年规划储备人员,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筹备组组织了北极科考集训队,于1995年1月18~26日到黑龙江省的松花江冰面上进行了封闭式的模拟训练。集训队共29名队员,其中包括13名科考人员和16名新闻记者。当时,松花江冰面最低气温为-25°~-34°,所有集训队员必须负重25~30千克,并拖拉100~150千克重的物资,在松花江冰面上徒步行走130余千米,且食、宿、行都在冰面上,集训队与外界完全隔离。集训队经过六天五夜艰苦的模拟训练,基本完成了进军北极前的四大训练任务。这四大训练任务是:①个人体能训练。要对付北极恶劣的环境并完成科考任务,首先,考察队员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②冰上技能训练。此项训练包括冰上的食、宿、行、自救与互救,御寒防冻常识与技能,发现冰裂和正确判断冰震等。③团队精神训练。禁止单独行动、盲目冒进、疲劳作战,提倡团队协作精神,因为北极科考队是一个整体,必须统一行动,而任何个人的不科学操作将会给自身带来毁灭性的危险,甚至会造成全队覆没。④装备操作训练。队员们学会了熟练地操作衣、食、宿、行设施,通讯急救工具和伤害处置设备等。封闭式模拟训练的圆满完成,为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准备了前提条件。五星红旗插北极经过短暂准备,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25名队员,面向科学的召唤,肩负祖国的重托,于1995年3月31日从北京启程,踏上了进军北极的艰难历程。25名考察队员由科考人员、新闻记者和后勤保障人员所组成。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先后到达加拿大哈德逊湾冰面和美国明尼苏达州伊利市,又进行了10多天的滑雪滑冰和狗拉雪撬的强化训练。1995年4月23日凌晨,中国首支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飞机进入北极圈,当地时间1时整,飞机在晨曦中徐徐降落在加拿大北极群岛孔沃利斯岛的留索柳特,据考察队员用卫星导航定位仪测定,留索柳特位于北纬74°42′58″,西经94°58′33″。进入北极圈大约1000千米。科考队将远征北极点的大本营设在留索柳特。4月23日当地时间上午8时,7名将从冰上向北极点冲刺的队员从留索柳特乘坐雪上小飞机继续向北飞行,于北京时间4月24日到达北纬88°的北冰洋冰盖上,考察队从这里开始靠徒步行军和滑雪向北极点进军。7名冰上队员包括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5名科考人员以及中央电视台2名记者。科考队员从踏上北冰洋冰面的那一刻起,就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危险与艰辛。科考队面临的最大危险便是北冰洋上的冰缝。与南极冰盖不同,北冰洋上的冰盖并不是一个整块,而是分离成无数的冰块,大小不等,冰裂块之间便是冰缝,即使到北极点附近也是如此,尤其是遇到剪切带时,冰块破碎,冰缝众多,宽窄不一,有的1米左右,有的宽达十几米。裂缝中露出蓝蓝的海水,海面下海水深达数千米。如果单独行动,盲目冒进,一旦掉进冰缝,就十分危险。即使是考察队整体行动,遇到风雪或大雾天气,也不敢冒进,遇到冰缝,队员们就要砍一块冰来,几个人用力将冰块推到冰缝中,搭起一座不太稳当的“浮桥”,浮桥上下浮动,当人踩过时,如果重心掌握不好,就会使浮冰块翻过来,人也会掉进冰裂缝。遇到十几米宽的冰缝,那就像过一条小河了,队员们要砍来许多冰块,用绳子拴成串后在冰缝两岸拉住。过这种冰缝不仅工作量大,十分辛苦,而且也非常危险,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冰缝。不仅考察队员要过去,狗拉雪撬也必须安全地冲过去,因为其上载着考察队的“粮草”和装备。稍有闪失,雪撬掉进冰缝,“粮草”尽失,整个考察就会归于失败,甚至危及考察队员的生命。此外,考察队还可能随时受到冰震、冰裂、暴风雪甚至北极熊的威胁。说起考察队员的艰辛,那就只有亲自参加考察的队员才能体会深刻了。北极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8℃,冬季为-40℃,即使夏季(7月)平均气温也在0℃左右,长时间在冰面上跋涉,寒冷是最大的敌人。白天在风中行军时,脸上像刀刮一样,从口中哈出的气,马上会在胡子上结成冰霜,白天行军汗湿了脚,晚上无处去烤,脚只好放进睡袋里“烘”干,而早晨起来,鞋和袜子则冻成了冰块,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它们分开,当然,要把脚再穿进去就是更痛苦的事情了。在北极冰面上长途跋涉本身就非常辛苦,冰面上高低不平,沟、坎、雪坑很多,甚至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天跋涉下来,每个人都累得像一摊泥。除此之外,科考队员们每天还必须完成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北极冰动学、雪冰化学、北极生态、北极环境变化等一系列项目的考察与采样任务。中国科考队在北极冰盖上度过了12个夜晚,13个白天,经过长距离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北京时间1995年5月6日上午10时55分胜利地到达了北极点,这也是中国科考队首次到达北极点。五星红旗在北极点上空迎风飘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有能力征服北极点并进行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