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吉普赛女人

吉普赛女郎什么意思 《吉普赛女郎》是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于17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一幅布面油彩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该画作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性格爽朗、活泼奔放的吉普赛

吉普赛女郎什么意思

《吉普赛女郎》是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于17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一幅布面油彩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该画作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性格爽朗、活泼奔放的吉普赛女子——她披散着黑发、穿着也比较随便,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整个画面中各种色彩的搭配,特别是对主要部位的色彩描绘,达到了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画中的色彩过渡自然,渲染和谐,于朴素中尽显精神本质。构图讲究,用笔流畅,人物形象传神、逼真,于肖像画中蕴含着风俗画的风骨。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吉普赛”这个称呼来自15世纪的欧洲人对一群流浪异乡之人的称呼。当时,由于人们对这群异乡人不太了解,以为他们来自埃及,所以就称他们为“埃及人”。后来,“埃及人”这个称呼就慢慢变成了“吉普赛”人。吉普赛人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到处流,依靠城镇和农村居民谋生。传统上,吉普赛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和充当乐师为业,吉普赛妇女们则从事卜筮、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独特的生活方式孕育了吉普赛人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开朗洒脱的性格特征。与其他民族的女性相比,吉普赛女郎们更是热情奔放,擅长歌舞。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位吉普赛女郎。1609年荷兰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在教育普及和追求思想自由的氛围中,产生了本国新兴的民族美术。它区别于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奢华艺术风格。已经摆脱宗教束缚,获得民族独立的荷兰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有了新的艺术要求——希望艺术品表现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而不是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另外,工商业和航运业的繁荣让荷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欣喜和自豪之情。因此,17世纪,荷兰的肖像画发展最为繁荣,不仅限于单人肖像,还有团体肖像。其中团体肖像画是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如给射击手连队、慈善机构的管理员团队画群像等,哈尔斯正是这类肖像画的重要代表,他的肖像画既不呆板,又带有符合市民要求的风俗性特质,因而供不应求。哈尔斯是一个十分出色并极富艺术个性的画家,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极善于捕捉人物脸上一瞬间的情绪,表现手法豪放。这幅《吉普赛女郎》是他1628年—1630年创作完成的肖像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吉普赛女郎

吉普赛人有哪些特点?

  吉普赛作为一个天生流浪的民族,内心有着很强的民族性格,他们拒绝其他文化与变化,保守着内心关于流浪的一些浪漫的向往和天生的特质。他们用流浪抒写着一代一代的历史,出生时是起点,死亡时是终点。他们中很多人在唾骂声中生活,过着只有自己民族才能理解的日子。这种特殊的民族气质造就了天性异禀的音乐。吉他,并不是一个人的自弹自唱;Bass,并不是用来演绎南欧阳光的爵士;手风琴,不是倾诉雪原的孤独;歌声不会表达更多的无奈与苦难;你听到的永远是一个整体演奏出来的音乐,不能缺少任何部分,每一个人都在用他们的热情与疯狂抒写着他们的精神,一种属于吉普赛民族的,特别的气质。


波西米亚人和吉卜赛人是一个民族吗?还是各有特点?

就名称来说这是对的,但实际上这是法国人的一种误读.法国人认为吉普赛人来源于波希米亚王国,故将他们称作波希米亚人.实际上波希米亚王国人口组成比较复杂,古代波希米亚王国即今天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带,有日尔曼人,马扎尔人(匈牙利主要民族之一),斯拉夫人等等,吉普赛人只是其中一部分.故就人种学来说这是法国人对吉普赛人的一种误读.


吉普赛女郎是什么

《吉普赛女郎》是荷兰画家弗兰斯·哈尔斯于17世纪20年代末创作的一幅布面油彩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该画作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性格爽朗、活泼奔放的吉普赛女子——她披散着黑发、穿着也比较随便,她敞着领口,脸上露出一丝狡黠的微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无拘无束。该画作通过刻画一个没有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宫廷妇女之矫揉造作且无拘无束富有生活情趣的女子形象,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美好生活的向往。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609年荷兰独立后,经济迅速发展,在教育普及和追求思想自由的氛围中,产生了本国新兴的民族美术。它区别于当时欧洲盛行的巴洛克奢华艺术风格。已经摆脱宗教束缚,获得民族独立的荷兰人民,特别是市民阶层有了新的艺术要求——希望艺术品表现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而不是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另外,工商业和航运业的繁荣让荷兰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欣喜和自豪之情。因此,17世纪,荷兰的肖像画发展最为繁荣,不仅限于单人肖像,还有团体肖像。其中团体肖像画是荷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必然需要,如给射击手连队、慈善机构的管理员团队画群像等,哈尔斯正是这类肖像画的重要代表,他的肖像画既不呆板,又带有符合市民要求的风俗性特质,因而供不应求。哈尔斯是一个十分出色并极富艺术个性的画家,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极善于捕捉人物脸上一瞬间的情绪,表现手法豪放。这幅《吉普赛女郎》是他1628年—1630年创作完成的肖像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普赛女郎

吉普赛女郎的作者介绍

哈尔斯(1581~1666年),出生于米海连,一生都没有什么社会荣誉和地位,也从未加入过艺术家团体。他性格豪爽不羁,生活上放浪形骸,不过却是个相当出色并富有艺术个性的肖像画家。他一生的艺术创作主要是画肖像。他的观察力十分敏锐,极善于捕捉人物脸上一瞬间的情绪,表现手法也相当豪放。看他的肖像画,总觉得人物神采飞扬、栩栩如生。这幅《吉普赛女郎》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肖像杰作。 主要作品有《微笑的军官》、《吉普赛女郎》、《哈姆勒女巫》、《弹曼陀铃的小丑》、《哈姆勒养老院的女主持》等 哈尔斯在风俗肖像画上的突出特色在于两点:一是丰富的现实阅历给予他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极为善于抓住人物内心表现人物。他在1616年所画的《圣安德里昂射击手公会》(射击手公会类似今天的警察局,在荷兰刚刚独立的时候也承担起保卫城市的任务),表现了一群保卫城市归来的战士,充满胜利的自豪在“胡吃海塞”,融入了画家对独立的祖国的信心。其二是用笔粗犷却不失真,大面积的横向运笔,彰显了人物特有的个性。著名的《吉普塞女郎》(据说她就是“叶塞尼娅”的原型)、《家族》、《弹琴的小伙子》,《男孩》《诗人》画面好像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一种人民大众的豪气感应运而生。哈尔斯是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命运也决定了他不可能与古典主义有丝毫的连带。在多年的肖像创作上,尤其对微笑的捕捉一道别有心得,他总是摄入瞬间的表情,这是一种似笑非笑的表情《军官》《伊莎贝拉》,但人物的下一个表情一定是开怀大笑。从“吉普塞女郎”低回的眉目间,从小伙子撇动的嘴角间,从伊莎贝拉流动的明眸间,我们能够深刻地体会这种传神的魅力。酗酒带给哈尔斯的是个人情感的充分放纵,却没有打消他对生活的热情,他追逐着笑的瞬间并把他们永远地留在了画板上。然而,这位捕捉欢乐的大师不仅自己饱尝了生活的辛酸,在死后成就还被埋没达三百年之久,直到印象派绘画的兴起,经玛奈、莫奈等人的发掘,哈尔斯才得到他在历史上应得的尊崇。 哈尔斯是17世纪的荷兰的艺术大师。他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服装工人的家庭,幼年时随父迁居荷这时,荷兰已摆脱西班牙统治而独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纺织业和海上运输业十分发达,沿海港口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哈尔斯一家便定居于阿姆斯特丹西部的海港城市哈勒姆。这个水手、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城市,为哈尔斯的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哈尔斯绘画艺术的引路人是哈勒姆的画家兼诗人卡略尔·凡·曼德。他捐资建立了哈勒姆绘画学校,哈尔斯是这所学校里天才卓灼的优秀学生。1610年,哈尔斯独立开业,并加入当地的圣路加公会。这个时期,一方面由于在安特卫普接受过佛兰德斯画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卡略尔的绘画学校以效法佛兰德斯画风为方针,因此形成哈尔斯早期作品中与佛兰德斯画家约尔丹斯颇相类似的气质,流露出世俗的欢乐和对生活的满足。1616年所作《愉快的伙伴》,是他传世的最早作品。其后,如《快乐的酒徒》(1628)、《玛雷·巴贝》(1630)、《弹琴的军官》等作品都显示出哈尔斯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眼光。作为荷兰社会的特征,艺术作品此时已摆脱隶从于宫廷或教会的封建关系,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通过画店标价出售。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画市,大约集中了20—30多家画店,画家们还常常直接为雇主完成订货。哈尔斯在哈勒姆还完成了一系列出色的群像如《哈勒姆市圣乔治市民卫队军官们的宴会》(1627)、《圣哈德里安骑士团理事们的肖像》、《哈勒姆市敬老院董事会嬷嬷们的肖像》(1664)等。这些群像作品构图上均采取了十分独特的手法,使人物似乎都处在一种散漫的、各存心思的精神状态之中。这反映出哈尔斯对待构图的自由态度。

阅读简爱第十八章有感 读后感

刚看完简爱,这里有《简爱读后感600字(8篇)》,可以借鉴一下,这是我在《夏雨阁的读后感》上找的。

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即引用文章的精彩段落,并联系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受到的启发,范文只能借鉴,给你提供思路,最好还是自己写。

2、独立人格的代表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而简爱就是独立人格的代表。

简爱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爱的信念,平等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简爱的一生,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她充满智慧和爱心,让自己的生命流光溢彩。人不因为美丽而可爱,却因为可爱而美丽。

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就是对爱情的描写。罗切特先生对简刻骨铭心爱的表露:“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特的感觉——特别是像现在这样,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的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

要是那波涛汹涌的海峡和两百英里左右的陆地把我们远远的隔开,那时候我的内心就会流血。”“对于只是以容貌来取悦于我的女人,在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又没有良心——在她们让我看到平庸,浅薄,也许还有低能、粗俗和暴躁的时候,我完全是个恶魔;可对于明亮的眼睛,雄辩地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稳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屈而不能断的性格。我却是永远是温柔和忠实的”不仅打动了简,也打动了读这本书的人。书中还有一个充满爱的小天使——海伦。她完全放弃现时,达到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想象的忍耐精神。海伦在人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简爱作为独立女性的代表,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她一样,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性格生活。读完这本书,心里很安静,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3、美好的心灵,摘自http://www.xiayuge.com/jianai/119.html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简爱第十八章读后感怎么写?

女人的尊严与爱 ——《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外国文学名著

1、《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该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2、《老人与海》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3、《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中篇小说。《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社会各阶层的10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资产阶级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卑鄙自私和出卖人民的丑恶嘴脸。在小说中,作者把下等人和上等人作了对比,检验了他们的道德水准。羊脂球是一个有爱国心的妓女,10人当中只有羊脂球配得上称为高尚的人和有爱国心的人。她心地善良,在马车上,尽管那些贵族资产阶级老爷太太对她表示了轻视和侮辱,可是当他们饥饿难耐的时候,羊脂球慷慨地请他们分享自己的食物。她还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那些所谓上等人都是些灵魂丑恶、损人利己的败类。4、《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红与黑》发表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5、《基督山伯爵》通俗历史小说,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1802-1870)的代表作。故事讲述19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百日王朝”时期,法老号大副爱德蒙·邓蒂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两个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被打入黑牢。狱友法利亚神甫向他传授各种知识,并在临终前把埋于基督山岛上的一批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邓蒂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从此化名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尔莫勋爵),经过精心策划,报答了恩人,惩罚了仇人。充满传奇色彩,奇特新颖,引人入胜。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