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石刻艺术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鼎盛期,试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鼎盛期,试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见图2)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 “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见图3)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其马俑身材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秦俑坑发掘的铜马车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主导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四、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的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霍去病墓石刻群雕在中国雕塑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汉代以前旧的雕刻模式,建立了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纪念碑雕刻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些作品以其简洁的造型,粗犷的风格,宏大的气势,不仅寄托了对英雄的歌颂和哀思,也反映了正处于上升时期的汉朝统治阶级那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霍去病墓的石刻群雕,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陵墓雕刻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大型纪念碑雕刻的典范之作.而《马踏匈奴》(见图4)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 整个作品风格庄重雄劲,深沉浑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既是古代战场的缩影,也是霍去病赫赫战功的象征.雕塑的外轮廓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刀法朴实明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作品的典范之作.五、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见图5)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些石窟在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雕塑作品,历代都对石窟进行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六、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隋唐时代在经历了延续约 3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有长足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的开凿后,随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其中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是最为辉煌的杰作.(见图6)其九尊一铺的形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还有二尊供养人雕像.是一个有主有宾、层次井然的有机整体.这也是意想造型中强调人是审美主体的观念.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七、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关注来世的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造像艺术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集中之地.(见图7)大足石刻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精品.尽管它的开凿有着宣扬佛法说教的主旨,但雕塑匠师的高超手段,至今仍使人们为造像之精妙而赞叹不绝,从而受到无上的精神享受.大足石刻无愧为中国雕塑史上的一大奇观.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八、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中国蒙古族统治者早在建立元朝之前,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此时的宗教雕塑在缺少内在信仰的状态下,显现出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程式化倾向.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的特色,而早期雕塑那种强烈的精神性功能则大大削弱了.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的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浑,此时的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之功能,失去了前代的创造活力. 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其造像多为彩塑,即泥塑彩绘.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如泥彩塑千手观音.(见图8)九、现代雕塑(公元1911年后)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到30年代,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的发展.这个时期比较大的创作有为纪念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家塑制的纪念像和设计抗日战争英雄纪念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如江小鹣作的《孙中山立像》、王丙召作的《金田起义》等.(见图9)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西方雕塑发展史一、史前雕塑新石器时代开始后,人类被迫放弃狩猎成为牧人、农民,各种手工艺术得到了充分发展.外国最早的雕塑是在人类为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生产力极低的劳动工具--石器工具的同时创造的雕塑艺术.其经历的时间漫长,演变反映了史前人类文化逐渐丰富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别,所以它标志这整个人类文明的最初探索,而不是单一的代表某一民族.比较著名的史前雕塑是距今25000年前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见图10)他塑造的滚圆丰满的妇人形象,表达了原始人对丰产的象征性渴望.二、古典雕塑1、原始时期西方雕塑的传统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但古希腊雕塑却又曾经被古埃及雕塑深深的影响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原始公社的瓦解,世界上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古埃及就是其中之一.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建筑业的诞生,孕育了艺术装饰的萌芽.它长期保存了原始社会的残余,埃及的神话与宗教信仰支配了雕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神话、宗教信仰的保守性是决定埃及雕刻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埃及雕刻是为法老政权和少数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由于受宗教思想意识支配,严格服从上层社会的审美观点和需要.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采用一整块巨大岩石雕成,是古代最庞大、最著名的雕刻.(见图11)埃及雕刻达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是埃及雕刻家经过长期的探索得来的.它的雕塑艺术在古代世界美术史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希腊雕刻的题材大部分取自神话或体育竞技.当时,一些开明的统治者除致力于内政武力外,还提倡发展美术和文艺,在公元前6世纪以后的几百年中,古希腊科学、文学、艺术的名家辈出成就辉煌,雕塑艺术是这个时期灿烂的文化成果的一个重要方面.爱琴海上有许多小岛屿,其中巴罗斯岛盛产大理石,为雕刻提供了最好的材料.希腊雕刻就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而言,可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古风时期是雕刻家的训练阶段.这个时期经过雕刻家的长期探索,为后来的雕刻家开辟了道路.其中最著名雕刻家是米隆.《掷铁饼者》是他的代表作品.(见图12) 古典时期,希腊人的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起了很大的变化,雕刻艺术逐渐趋向强调人物性格情感的刻画.希腊化时期,雕刻家继承了传统的技法,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特色.古希腊的雕刻家们对人体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处理衣纹线条生动流畅而有变化,不仅表现出衣服的质感,而且通过衣服表现人体的优美.希腊雕刻创造了崇高、典雅、完美的人物形象.古罗马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在继承了希腊雕刻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肖像雕刻方面却有独特的贡献,这与罗马人崇拜祖先遗容的传统风俗是分不开的.由于僧侣风俗和祭祀礼节的流行,古罗马雕刻家较多刻画着衣人物形象.罗马早期雕刻被少数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当时的雕刻家们雕刻的不少罗马皇帝的形象,是把罗马皇帝当做英雄的统帅来表现的.如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奥古斯都》,(见图13)表现了罗马皇帝手执权杖,正在向部下训话传令的瞬间动作.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除此之外,古罗马雕刻家还在罗马的建筑、广场、纪念柱等上面装饰了许多圆雕和浮雕.三世纪较有名的建筑为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欧洲中世纪时期历史上一般称欧洲的封建社会为“中世纪”,艺术史上把古罗马以后到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的西方艺术称为“中古世纪的艺术”,它延续了1200年左右.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欧洲中世纪的雕塑主要为基督教服务.中世纪盛期的文化艺术,经历了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教堂建筑成为当时主要艺术载体,许多优秀雕刻家从事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灵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观者的精神感情.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等.(见图14)3.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的法国雕塑中,哥特式艺术反映现实倾向增强,对人物姿态、表情、形体等方面开始夸张强调,为宗教服务的哥特式雕塑开始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的萌芽.中世纪的雕塑有精华有糟粕,许多作品中充满迷信、荒诞的宗教内容,但从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雕塑家们也创造了不少属于人民的、有积极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16世纪,文艺复兴文化在欧洲许多国家产生和形成.在欧洲的许多先进国家里,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掀起了欧洲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文艺复兴文化是反对封建宗教的文化,提倡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起领导作用的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传统,使雕刻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最先出现的雕刻大师是季培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扇青铜大门上的装饰浮雕是他的代表作.(见图15)而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们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期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4.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520年左右到十六世纪末出现了风格主义,此后罗马出现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它通过绘画、建筑构成了一种潮流,推进了欧洲的文明这时最重要的雕塑家是贝尼尼,他的作品在表达激情或宗教狂热时所使用的人体语言更加复杂,夸张的表情,起伏的形体和流畅的线条,使作为华丽的宫廷雕塑以其戏剧性的效果和纪念碑的气势,焕发出强烈的艺术魅力.在十七世纪与巴洛克平行发展的还有法国的古典主义雕塑,它追求宏伟及平直的线条,与巴洛克以曲线为主的风格正好相反.十八世纪,法国宫廷中最先出现了罗可可美术.它是从巴洛克背景中演变出来的,并脱离了巴洛克风格,代表人物为法尔孔奈.1790年至1840年新古典主义雕刻开始盛行,其中乌东在肖像雕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代表作为《伏尔泰像》.(见图16)之后又出现了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法国现实主义运动,其中以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的成就最高.他的创作和艺术思想对于后世的雕塑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巴尔扎克像》、《思想者》等.(见图17)三、现代雕塑西方雕塑在进入二十世纪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自希腊罗马的写实雕刻传统还在继续,另一方面,实验性艺术的兴起转而取代了学院派艺术,成为了主流.立体主义的产生掀开了雕塑史的现代部分新篇章.1909年毕加索的作品《妇女头像》.(见图18)是一个重要标志,立体主义在雕塑语言内部建立了一种以几何形体的构成为基础的自身逻辑.它与传统的雕塑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断裂.未来主义以强调动力论为原则.其代表作家是波丘尼.俄国的构成主义以透明框架的形式去包围和界定空间,彻底背离了以体量为基础的传统雕塑概念.他们积极地运用新材料去探索构成主义雕塑关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的观念.达达主义的杜尚把小便器作为艺术品展出,(见图19)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美学提出的因的挑战.达达主义的美学思想广泛影响了以后的现代派艺术.之后的超现实主义也深受达达主义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后,新达达、集合艺术、废品雕刻、波普艺术、超写实主义艺术都有着受达达主义影响的血缘关系.抽象构成雕塑和活动雕塑在战后走向了室外,成为了大尺度纪念性艺术.雕塑中对光因素的利用,在战后与新科技能源观念进一步的结合了.身体艺术、行为艺术是受达达主义影响的另一种发展.西方现代雕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石窟艺术反映了古代印度文化的影响这句话对吗?

对的,石窟是佛教建筑中最古的形式之一,在印度称为石窟寺。所以石窟艺术是反映了古代印度的文化。石窟本是佛教僧侣的住处,佛在世时就已经存在了。石窟中间是僧侣集会的地方,两边是住房。印度现存的佛教石窟以公元前一、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时所造的阿旃陀石窟重为最著名。其建筑、雕刻和壁画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一)中曾概括地把阿旃陀石窟的位置、建筑、雕刻、民间传说等生动地记述下来。这些记述现在已成为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最宝贵的古代文献。从公元四世纪到八世纪之间,印度佛教的建筑艺术向东传播,我国西北,如新疆的库车,甘肃的敦煌,山西的云岗,河南的龙门,河北的南、北响堂山等地现存的古代石窟,就是首先吸取了印度石窟造型艺术而建造的。扩展资料:中国四大佛教石窟1、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2、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3、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4、云岗石窟云冈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千米,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窟龛二五二个,石雕造像五万一千馀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云冈石窟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开凿,当时的斯里兰卡佛教徒也参加了这一伟大而艰辛的艺术创作。

简述马踏匈奴石刻的艺术特色100字内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略者践踏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败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松警惕。这件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简述汉代霍去病石刻的艺术风格

汉代霍去病石刻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扩展资料:建筑特点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便撒手西归。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霍去病墓石雕

大足石刻的文化价值

一、石窟艺术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二、艺术价值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六至九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宋时期,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中叶的道教造像,是中国这一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龛窟与造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确凿文献、碑刻题记为依据,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对“五山”造像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是国内唯一真正的千手观音,约1006个。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分布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另外县级16处重点保护的石刻,普圣庙、玉皇庙、峰山寺、麻杨村、光明殿、眠牛寺、斗碗寨、陈家岩、玄顶村、杨施庙等10处安排人员夜间守护。1、宝顶山摩崖造像宝顶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东北15公里。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历时70余年。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石刻造像以大佛湾为中心共13处景观。其中以大佛湾石刻造像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保存最完好。2、北山摩崖造像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城区以北1.5公里的北山。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46年完成,历时250多年。北山摩崖分南北两个区域,南区多是晚唐、五代作品,北区则多为两宋时期作品。现存雕刻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3、南山摩岩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区南面约2公里的南山之巅的玉皇观内,古称广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山石刻主要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有增补,属道教石刻,展现了宋代完美的道教神系,是中国南宋时期雕刻最精美、神系最完备的道教造像群,是道教演变史的重要资料。南山石刻共编有15号,有造像5龛窟(分别为真武大帝像、后土三圣母像、三清像、佛道合龛、龙洞)、宋碑5通(分别为大足县令何光震饯行碑、知剑州张宗彦诗碑、知昌州何格非诗碑、邓早跋碑、吕元锡诗碑)、题记7则、清碑15通、民国楹联1则、碑刻题记共28通(则)。4、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石马镇石门村(原新胜村,位于城区东20公里),主要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之间(1094~1151年),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释、道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石门山因有大石夹峙如门故名,造像崖面全长71.8米,高3.4-5米,共有300余造像,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宋碑2通,民国年间碑刻1通。5、石篆山摩岩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三驱镇佛会村(原属石桌乡,位于城区西南约20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十分罕见,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石篆山因冈峦回环如篆故名,山有佛惠寺(佛会寺),庙西一里许为佛湾(子母殿),有造像10龛,200余尊,均为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间(公元1082~1096年)铜鼓石篆庄庄主严逊主持开凿。因系严逊一手主持开凿,内容无一相同。佛惠寺现已残破,存宋碑1通,明清碑5通,少许圆雕石像。造像崖面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6、大足多宝塔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北山北塔坡,俗称北塔或白塔,兴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至二十五年(1147年~1155年),为楼阁与密檐相结合的砖塔,外13级,高33米,8面,腰鼓形,底边宽4米,8角,每角立1石柱,蟠龙缠绕,顶托莲台。塔门向南,内有8层,可由中心梯道盘旋而上。内外共有127龛造像,镌记70余则。塔底层外壁有北、东、西3龛造像,塔门西侧有“大宋丁卯赵瓦造”题记,北龛刻释迦佛坐像,东龛刻有文殊骑狮,西龛刻有普贤乘象。每层均有石刻、浮雕,顶层已有损坏。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大足区境内,距重庆主城九区167公里,有74处5万余尊宗教石刻造像。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hW2YtWyxAa5kQMiqm8Aoi1HN9_mpqZKvUb2CITXQ5N6Fud-BPXb7wk83VJpZlOHHcAk5xYpHg8zzYkaU7NjDXtYXYlU_UZP-c90i-GhH2_


碑林的陈列展览

碑林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碑室7座、碑廊8座、碑亭8座,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室,陈列面积达4900平米。 第一展室: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第二展室: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陈列的是清代复刻《淳化秘阁帖》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石刻艺术室: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石刻艺术室陈列的唐代供应石灯十分引人注目,灯分九层,无论造型还是灯案都十分精美。日本奈良通往“春日神社”沿途的石灯就是仿此唐灯所造。此外,还有出土移此的东汉石刻墓门,唐代石椁。石椁阴刻的星相乐舞,仕女图,椁外浮雕彩绘文武侍从和骑龙驾凤仙人,都是历史和艺术珍品。 石刻艺术馆:新石刻艺术馆位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东侧,总面积达7900多平方米。其中不仅有北魏皇兴造像、和平二年造像、朱辅伯造像碑等国家一级文物,还有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唐代密宗菩萨像。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11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西安碑林书法碑有哪些?

颜氏家庙碑   建于建中元年(780年)。楷书,碑文一通,记文一篇。338×176×40厘米。 四 面刻,阴阳两面各24行,行47字;碑侧各6行,行52字。李阳冰篆书额,3行6 字, 阴额题名10行,行9字。碑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
  是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 ,系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刊立。建中元年(780年)六月撰文,十月又撰书《碑后记》 ,时年72岁。当时正是颜真卿踌躇满志之时,书法风棱秀出、精彩纷呈,为颜真卿 晚年书法艺术的代表作,与李阳冰篆额,世称“双璧”。此碑首行下刻有宋太平兴 国七年(982年)八月二十九日重立时李准跋文。据跋文记,此碑经唐室离乱, 倒卧 于郊野尘土之中,至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李延袭发现后,才移入府城孔庙内。据《校 碑随笔》等书记载,碑文第三行“祠堂”之“祠”字钩笔,惟宋拓本完好,明时已 凿粗。如“李阳冰篆额”之“阳”字第三撇未损,“冰”字完好,“额”字右“页” 直笔未损,则是宋拓“祠”字完好本中的上品。此碑至今虽然完好,然由于历来传 拓过多,字口渐变,风神已差。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颜真卿》第五册所刊张玮藏的宋拓本(简称张本)与故宫博 物院马子云、施安昌著的《碑帖鉴定》所刊的故宫藏本(简称马本)有较大差别。主 要差别有:①“昔”字上部第四“人”字末笔,张本为长顿笔,马本为捺笔;②“ 祠”字右竖钩,张本细弱无力,马本劲健有力;③“阳冰”二字,张本无损,而马 本“阳”字下部第二撇有损。张本、马本均系剪装本,看不出整碑风貌。北京图书 馆藏整拓本,与西安碑林原石相符,而与张本又有重大差别。主要有:①“昔”字 上部第四个“人”的末笔,张本为长顿点,北图本为捺笔。②“祠”字右竖,北图 本较张本为粗,可见剜痕。③首行,“议大夫”三字,北图本稍损,而字画清晰完 整。张本“议”字残去左下大部,只存半字;“大”全损,不见字形;“夫”字捺 笔残半。④首行下,宋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李准跋刻,张本字迹虽清晰,但脱 漏三十三字,计有“樵”下脱“叟之所”三字,“下”下脱“告”字,“立于”下 脱二十九字。另,张本脱碑末“太平兴国七年八月廿九日重立李延袭记”篆书跋刻。
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陈列在西安碑林第二室东侧第二排南数第二的位置。此碑螭首方座,高386厘米,宽120厘米.刻于唐武家李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二月。碑文记叙大达法师在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蒙受朝廷恩宠的情形。 柳公权人品、书品皆为群臣世人敬仰,加之晚唐帝王们崇佛信教,但由柳公权以清俊劲挺、开阔疏朗的“柳体”楷书书写碑文。
《玄秘塔碑》书法用笔果断,求平稳尚筋骨,可谓笔笔精到,字字珠玑。此碑为国宝级文物,是柳公权墨迹中的精品,也是临摹习书者的范本佳作。
陕西西安碑林的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及其他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重点藏品为中国古代书法名碑及汉唐时期石刻雕塑精品.大概有碑石11700多块


中国古代雕塑经历了哪几个发展时期

中国古代雕塑经历了萌芽期、成熟和繁荣期、高峰期、低潮期四个时期。
1、萌芽期: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可追溯至公元前4千年以上,这一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出现,拉开了中国雕塑史的序幕。其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2、成熟和繁荣期:秦汉和魏晋南北朝
秦汉雕塑突飞猛进,形成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临潼出土的数千兵马俑,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兵俑体态与真人相等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马俑形象写实身体矫健、活灵活现。人物雕塑更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最重要的一件。它采用象征手法,以气势雄壮、昂首挺立的战马象征霍去病和他所统率的英雄健儿;以马下所踏的一个面目狰狞作垂死挣扎的人物象征被战败的奴隶主贵族侵略者,采取了大起大落,精细有别的手法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源于魏晋时期的佛像雕塑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此时的佛雕作品既有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雕塑制作规模宏伟,数量巨大,艺术技巧有很大提高,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都不同程度超过前代。各族人民在雕塑艺术上互相交流,促进了雕塑的发展,在总的时代风格下有一定的地区特色。
3、高峰期: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步入更为成熟也是成就最高的一时代,主要体现在佛教美术方面,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广大技巧更熟练的佛教造像。于此同时,从事雕塑的艺术家与工匠也更多的出现,创造出一批划时代的作品。宗教题材以外的雕塑,则以陵墓雕刻最为重要。它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唐代雕塑艺术的水平和风格。
隋代至盛唐时期是古代大规模开窟造像的最后一个高峰期,石窟寺遍布北方、西北以及巴蜀地区。现存著名的石窟寺有:山东云门山、驼山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炳灵寺石窟、天龙山石窟、广元千佛崖和皇泽寺造像等。其中敦煌石窟的彩塑和龙门奉先寺的雕像艺术水平最高,唐代的艺术风格也最为鲜明。位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在经历魏晋唐多个朝代的开凿后,虽历经千年岁月的风霜,仍不失其神秘华丽之彩。龙门奉先寺群雕更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此时的佛像雕塑艺术已逐步摆脱外来佛像样式的影响,走向了雕塑作品民族化的成熟期。
4、低潮期:唐之后至清末
宋元雕塑缺乏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在写实手法的精雕细刻上却有所发展,宗教雕塑占重要地位,开凿石窟的风气已趋衰微,寺观雕塑仍具一定规模。由于宗教艺术进一步世俗化,神佛塑像中理想化成分明显减弱,现实性生活气息则大大增强,特别是菩萨、罗汉、侍者像几乎是现实生活人物写照。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像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宋代帝陵的表饰仿效唐代,但其表现手法以写实为主,石雕作品更具端庄温顺之态。宋代雕塑的过分世俗化,严重削弱了雕塑艺术应有的纪念性、恒久性,其作品在空间布局、形体数量上的追求也不及前代。
元代喇嘛教佛像又出现于寺庙之中,帝王陵寝缺乏汉唐之气魄。从雕塑整体发展来看,宋至元题材因袭唐代而有变化,雕刻手法虽细腻写实,缺乏洗练,整体不够坚实有力,造型上缺乏深沉豪迈的气概,是中国古代雕塑日趋衰落的时期。
明清的雕塑沿着古代传统继续发展,呈现了定型化与世俗化的面貌。雕塑艺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敬神意识的衰落与世俗审美趣味的增长。名目繁多的寺庙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神像,从题材到表现手法日趋世俗化、民间化,形成了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艺术风格。佛教石窟造像骤减,佛寺造像虽亦有世俗化佳作,但一般流于定型化而失生气,城隍、土地、关帝等偶像增多。明清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像设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但其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缺乏汉代的雄浑,此时的作品更能满足人们的赏心悦目之功能。得到发展显著的雕塑品种是小型的案头雕塑和工艺装饰雕刻,生气勃勃,品色繁多。如泥、陶、瓷塑,明清有广州石湾陶瓷、福建德化瓷塑、广东潮安漆泥塑和无锡惠山泥塑等。明清雕塑有明显追随唐宋风格的痕迹,在明清石雕佛像几乎绝迹,寺庙造像逐渐发达,且趋于程式化。


简要概述霍去病墓石刻的艺术特点

是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根据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题材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 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倒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汉代时期的霍去病墓石雕的两个艺术特色是什么?

在西汉时期,加工如此之多的巨石是比较困难的,一方面是石料的难得,再者缺少刻石用的利器。所以,石匠们便尽量选择与准备雕成的艺术造型的轮廓大致近似的石材,只需进行少量加工,便可得物像的轮廓,然后采用线雕和浮雕的手法,刻画细部。由于采用这种雕塑方式,也就造成了霍去病墓石雕的两个艺术特色:一是追求神似的写意风格,这些石刻作品,往往因势造型,寥寥数笔,动物的神态霍然跃出,这一点与秦代兵马俑的高度写实风格大不相同。二是采用了多种雕塑技法,在16件石雕中,圆雕、浮雕、线雕均有使用。但是可惜的是,霍去病墓上的石雕群像已是历史绝唱,其质朴古拙的手法未被后世陵墓上的纪念性石雕所采用。

大足石刻有什么艺术特色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石刻的文化艺术内涵是什么?

大足石刻作为承载三教融合思想的艺术宝库,它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其艺术性的表现和世俗化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深厚内涵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它所蕴含和展现的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以及兼收并蓄、宽容共存的包容姿态,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如出一辙;它所宣扬和倡导的惩恶扬善、儆戒世人的道德要求,以及心主一切、百行孝为先的行为准则,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异曲同工。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