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奥军

德军发动的突出部战役中,艾森豪威尔的作战策略是什么? 在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反攻(通称突出部战役),企图攻占列日和安特卫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谈。德军从圣维特地区出发,向西

德军发动的突出部战役中,艾森豪威尔的作战策略是什么?

在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反攻(通称突出部战役),企图攻占列日和安特卫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谈。德军从圣维特地区出发,向西攻至美国第1集团军的南部,最后进抵马斯河畔的迪兰特。与此同时,德军实施“格赖夫计划”,组成能讲英语的连队,换穿制服,突入阵区制造混乱。17日,艾森豪威尔对形势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19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北侧盟军先取势,待机转入进攻;南侧盟军侧应尽早向北进攻。南侧盟军于22日发动进攻,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北侧盟军直到次年1月才发起进攻。

荷军做了什么战斗策略?

同起义军进行两次停战谈判失败后,荷军加强攻势,划分三个战区,大力推行堡垒作战办法。荷军在游击区各要道先后修筑了200多个堡垒,并派出14支骑兵队来回巡逻。蒂博尼哥罗在卡窝克战役失利后重新组织起义军队伍,把队伍分成若干支,每支都有自己的名称、旗帜,成为相持阶段坚持游击区武装斗争的中坚力量。在敌人强大攻势面前,起义军多次重创荷军,跳出围追堵截的封锁网,突破敌人的防线,取得无数次胜利。

什么是奥地利王位争夺战?

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争夺战奥地利王位继承争夺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直接的军事对抗。在1740~1748年历时八年的战争中,先后有10多个国家参战,各国的利益需求在战争中,通过集团政治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中欧是主要战场。在哈布斯堡王朝邻地体系中,奥地利不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这个王朝的政治中心。经过不断的兼并,领土不仅包括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而且包括捷克人和南部斯拉夫人的地区,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哈布斯堡王朝从十七世纪下半期起,力图加强中央集权,以求巩固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国家。查理六世统治时期(1711~1740年),财政日益空虚,军事力量削弱。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联盟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联盟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2月,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趁奥地利王位空悬之机,率普军2.5万人突然攻入西里西亚,由此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1741年1月3日,普军攻入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特。至1741年1月底,整个西里西亚除格洛高、布里格和尼斯三个要塞外,均为普军占领。奥军被迫退守摩拉维亚,而普军则沿摩拉维亚边境驻防。此后,双方采用持久机动的作战方法,企图破坏对方的补给线,迫使对方后退。莫尔维茨会战是此次战争最大的一次会战。1741年4月10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两万人,兵分5路进至西里西亚的莫尔维茨村,与奥军统帅奈伯格将军率领的1.9万奥军遭遇。此役,普军伤亡4850人,奥军伤亡4550人。莫尔维茨会战后,普鲁士积极寻求盟友,1741年6月与法国秘密结盟。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等相继投入对奥地利的战争。至1741年,欧洲大多数国家被卷入战争。1742年1月,奥军沿多瑙河向巴伐利亚发动进攻,并对波希米亚构成威胁。鉴于此,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法、萨克森联军3.4万人进至摩拉维亚与奥地利交界处,佯装夺占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之势。在解波希米亚之危后,普军于4月初调头北上,于1742年5月17日,在波希米亚的霍图西茨与格林的卡尔亲王率领的3万奥军遭遇,普军左翼骑兵以快速冲击将奥军骑兵击溃。但由于普军后续不继,遂被奥军击退。经激战,双方不分胜负。最后,一直隐蔽待机的普军右翼步兵出击,一举将奥军击退。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奥军损失6330人,并有一批官兵被俘。普军损失4800人。6月初,奥地利被迫停战。7月28日与普鲁士在柏林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奥地利把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及格拉茨公爵领地割让给普鲁士。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就此结束。西里西亚停战后,奥地利极欲夺回失地,便联合英国、汉诺威、黑森、荷兰等在其他战区积极行动起来,至1742年底,奥军相继占领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把法国联军逐出波希米亚。1743年2月8日,由特劳恩伯爵、元帅率领的奥地利——皮蒙特军队,为阻止由莫特马尔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与孔蒂率领的法国军队会合,在意大利帕纳罗河畔的坎波桑托与西班牙军队交战,结果两败俱伤。1743年6月,由英王乔治二世和奥地利的奈伯格将军率领的英、奥、荷、黑森、汉诺威联军约4万人,由纳瑙向阿沙芬堡开进,途中其退路被法军截断。法军6万人,由法国公爵诺瓦耶元帅统率,其中2.3万人部署在德廷根附近,由格拉蒙将军指挥;主力部署在美因河彼岸。6月27日,格拉蒙离弃阵地,主动向英、奥联军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浴血激战,法军损失较大,主动撤退。此役法军损失约4000人,联军损失约3000人。同年,奥地利与萨克森订立防御同盟,并得到萨克森的军队援助。1744年夏,奥军开进阿尔萨斯,侵入那不勒斯王国。1744年8月17日,普鲁士不宣而战,突然攻入与奥地利结盟的萨克森,并同时向波希米亚发动进攻。同年9月16日,普军攻占布拉格,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由此开始。开始后最初几个月,奥军屡遭惨败。后来,奥军一方面采取拖延战略,避免与普军决战,不断以小战消耗普军,使普军损失近1.2万人,相当于其主部军队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破坏普军交通线,袭击其补给纵队,断其粮草供应。1744年11月26日,普军放弃布拉格,退至西里西亚,辎重和重火炮也损失殆尽。此后,普军被迫转入防御。1745年初,奥军接连打败法军和巴伐利亚军。5月,向西里西亚发动进攻。5月26日,普军约5.9万人隐蔽部署在西里西亚的霍亨弗里德贝格附近,伺机歼灭奥、萨联军。6月4日4时许,普军先后对奥、萨联军发起攻击,分别将其击溃。8时许,交战结束。联军伤亡1.38万人,相当于普军伤亡人数的3倍。9月30日,奥、萨联军在索尔以两倍于普军的兵力向普军发动进攻。但未利用初战告捷扩大战果,反被普军击败,损失约7500人。12月2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萨克森签订《德累斯顿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将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但普鲁士同时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大公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二次西里西里亚战争至此结束。在以后几年中,奥属荷兰成了主要战场。萨克森公爵莫里斯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1746年,奥、俄同盟条约重新生效。经过长期谈判,1748年1月,俄军一个军进入普鲁士。法国害怕俄军进逼莱茵,同意举行和谈。10月,签订《亚琛和约》(1748年)。根据和约,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西班牙得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某些领地转归萨丁;法国放弃在荷兰和印度的征服地。然而,《亚琛和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对西欧影响最大的是在政治方面。这次战争实际上是两大联盟的对抗,有10多个国家先后参加。这其中,各个国家的利益需求是通过集团政治表现出来的。并且有的国家利用联盟对抗达到了既定的政治目的,认识了国家集团的优势。加之各国之间政治上相互联系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所以,自这次战争以后,西欧政治力量之间的分化与组合,联盟与对抗,更为明显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它既有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又孕育着新时代战争的萌芽,体现了进步的作战思想和方法与落后的作战思想和方法的较量。

奥地利王位争夺战是怎么发生的?

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争夺战。奥地利王位继承争夺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直接的军事对抗。在1740~1748年历时八年的战争中,先后有10多个国家参战,各国的利益需求在战争中,通过集团政治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中欧是主要战场。在哈布斯堡王朝邻地体系中,奥地利不仅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这个王朝的政治中心。经过不断的兼并,领土不仅包括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而且包括捷克人和南部斯拉夫人的地区,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哈布斯堡王朝从十七世纪下半期起,力图加强中央集权,以求巩固奥地利这个多民族国家。查理六世统治时期(1711~1740年),财政日益空虚,军事力量削弱。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联盟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联盟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2月,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趁奥地利王位空悬之机,率普军2.5万人突然攻入西里西亚,由此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1741年1月3日,普军攻入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特。至1741年1月底,整个西里西亚除格洛高、布里格和尼斯三个要塞外,均为普军占领。奥军被迫退守摩拉维亚,而普军则沿摩拉维亚边境驻防。此后,双方采用持久机动的作战方法,企图破坏对方的补给线,迫使对方后退。莫尔维茨会战是此次战争最大的一次会战。1741年4月10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两万人,兵分5路进至西里西亚的莫尔维茨村,与奥军统帅奈伯格将军率领的1.9万奥军遭遇。此役,普军伤亡4850人,奥军伤亡4550人。莫尔维茨会战后,普鲁士积极寻求盟友,1741年6月与法国秘密结盟。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等相继投入对奥地利的战争。至1741年,欧洲大多数国家被卷入战争。1742年1月,奥军沿多瑙河向巴伐利亚发动进攻,并对波希米亚构成威胁。鉴于此,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法、萨克森联军3.4万人进至摩拉维亚与奥地利交界处,佯装夺占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之势。在解波希米亚之危后,普军于4月初调头北上,于1742年5月17日,在波希米亚的霍图西茨与格林的卡尔亲王率领的3万奥军遭遇,普军左翼骑兵以快速冲击将奥军骑兵击溃。但由于普军后续不继,遂被奥军击退。经激战,双方不分胜负。最后,一直隐蔽待机的普军右翼步兵出击,一举将奥军击退。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奥军损失6330人,并有一批官兵被俘。普军损失4800人。6月初,奥地利被迫停战。7月28日与普鲁士在柏林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奥地利把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及格拉茨公爵领地割让给普鲁士。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就此结束。西里西亚停战后,奥地利极欲夺回失地,便联合英国、汉诺威、黑森、荷兰等在其他战区积极行动起来,至1742年底,奥军相继占领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把法国联军逐出波希米亚。1743年2月8日,由特劳恩伯爵、元帅率领的奥地利——皮蒙特军队,为阻止由莫特马尔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与孔蒂率领的法国军队会合,在意大利帕纳罗河畔的坎波桑托与西班牙军队交战,结果两败俱伤。1743年6月,由英王乔治二世和奥地利的奈伯格将军率领的英、奥、荷、黑森、汉诺威联军约4万人,由纳瑙向阿沙芬堡开进,途中其退路被法军截断。法军6万人,由法国公爵诺瓦耶元帅统率,其中2.3万人部署在德廷根附近,由格拉蒙将军指挥;主力部署在美因河彼岸。6月27日,格拉蒙离弃阵地,主动向英、奥联军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浴血激战,法军损失较大,主动撤退。此役法军损失约4000人,联军损失约3000人。同年,奥地利与萨克森订立防御同盟,并得到萨克森的军队援助。1744年夏,奥军开进阿尔萨斯,侵入那不勒斯王国。1744年8月17日,普鲁士不宣而战,突然攻入与奥地利结盟的萨克森,并同时向波希米亚发动进攻。同年9月16日,普军攻占布拉格,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由此开始。开始后最初几个月,奥军屡遭惨败。后来,奥军一方面采取拖延战略,避免与普军决战,不断以小战消耗普军,使普军损失近1.2万人,相当于其主部军队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破坏普军交通线,袭击其补给纵队,断其粮草供应。1744年11月26日,普军放弃布拉格,退至西里西亚,辎重和重火炮也损失殆尽。此后,普军被迫转入防御。1745年初,奥军接连打败法军和巴伐利亚军。5月,向西里西亚发动进攻。5月26日,普军约5.9万人隐蔽部署在西里西亚的霍亨弗里德贝格附近,伺机歼灭奥、萨联军。6月4日4时许,普军先后对奥、萨联军发起攻击,分别将其击溃。8时许,交战结束。联军伤亡1.38万人,相当于普军伤亡人数的3倍。9月30日,奥、萨联军在索尔以两倍于普军的兵力向普军发动进攻。但未利用初战告捷扩大战果,反被普军击败,损失约7500人。12月2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萨克森签订《德累斯顿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将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但普鲁士同时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大公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二次西里西里亚战争至此结束。在以后几年中,奥属荷兰成了主要战场。萨克森公爵莫里斯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1746年,奥、俄同盟条约重新生效。经过长期谈判,1748年1月,俄军一个军进入普鲁士。法国害怕俄军进逼莱茵,同意举行和谈。10月,签订《亚琛和约》(1748年)。根据和约,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西班牙得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某些领地转归萨丁;法国放弃在荷兰和印度的征服地。然而,《亚琛和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对西欧影响最大的是在政治方面。这次战争实际上是两大联盟的对抗,有10多个国家先后参加。这其中,各个国家的利益需求是通过集团政治表现出来的。并且有的国家利用联盟对抗达到了既定的政治目的,认识了国家集团的优势。加之各国之间政治上相互联系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所以,自这次战争以后,西欧政治力量之间的分化与组合,联盟与对抗,更为明显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它既有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又孕育着新时代战争的萌芽,体现了进步的作战思想和方法与落后的作战思想和方法的较量。

弗里德里希二世怎样进行国土扩张的?

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作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著名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712年1月出生于柏林,1740年继承王位。一上台他就竭力扩军备战,建立常备雇佣军,用于对外扩张。为了加强军事体制,他把先王留下的八万五千人的军队,迅速扩充到20万,并不惜以五分之四的国民收入用来供养军队。在1740和1744年,他先后两次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工业发达的西里西亚省。普鲁士的迅速崛起和扩张行径,引起了欧洲各封建专制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促成了两个敌对国联盟的形成;一方以英国、普鲁士为主,另一方是奥地利、法国、俄国和瑞典。这时的战略态势对普鲁士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处于四个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尽管态势不利,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知道自己也有内线作战之利。他可以利用自己占据的中央位置,充分发挥机动的优势,任意选择最佳攻击目标予以击破。况且敌军分散在各个方面,处于远近不一的位置,各自为阵,行动难以协调,这就给自己的机动作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75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获悉俄国鼓动奥地利对普鲁士开战,决定先下手为强。8月29日,他亲率七万大军,对亲奥地利的诸侯国萨克森发动突然袭击,“七年战争”就此爆发。普军很快占领了整个萨克森。这使法、奥、俄、瑞同盟国大为震怒,随即出动五十万大军,意欲粉碎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进攻。此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法、俄军队行动不一致,展开迟缓。便决定击败距普鲁士军队最近的奥军。四月,他率军攻入奥境波希米亚,五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布拉温元帅的六万奥军。随后便开始围攻布拉格。但这时,由于他鲁莽地以三万人去攻击在科林地区的道恩元帅率领的五万奥军,结果被打败。形势变得非常严重,弗里德里希二世面临着从四面八方逼近的约四十万敌军的围攻。他十分清楚,要想不致于输掉这场战争,必须在敌军还未对自己构成最后合围之前,争取时间首先击败诸路敌军中最弱小的一支力量。经过分析,他选择了由苏比兹亲王率领的4.5万法奥联军,并亲率2.2万普军与该军周旋,寻找战机。11月4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苏比兹亲王的部队营地过于坚固,便主动退至罗斯巴赫,诱使其脱离营地。苏比兹亲王果然上当。联军将领们认为普军是虚弱的,不堪一击的,而且普军可能并不是来会战的,不过是想切断联军之间交通线而已。基于对普军意图的错误判断,苏比兹亲王决定第二天即开始进攻。这次战役,普军以伤亡五百人的代价,毙伤联军七千七百人,俘虏五千人,其中包括八名将军,三百名军官。缴获67门大炮和全部辎重。罗斯巴赫会战的胜利,使普鲁士解除了西面来自法军的威胁,击破了联军的战略包围,使处于几乎所有欧洲军事强国的联合进攻下岌岌可危的普鲁士得到拯救,弗里德里希二世也以其卓著的战功和军事谋略才能,在欧洲名噪一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罗斯巴赫取得胜利后,并没有按照惯例让军队宿营过冬休整,而是继续前进,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他抓住了俄、瑞两国军队为严冬所阻,法军新遭惨败,元气大伤,奥军孤立无援的有利时机,率军以15天行程近500公里的速度,于12月5日赶到勒登镇,与奥地利军队进行一场规模更大的会战。在这场会战中,他成功地运用了“斜行序列”新战术。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军队,由于调动兵力迟缓,总是把正面交锋列为常规战术。弗里德里希二世看出了这种战术的弊病,他认为在双方交战过程中,如果有一面能够机动,就会出现远比对方优越的局势。因为,当对方缓慢地把兵力部署好之后,即可迅速地赶到它的一个侧翼,并猛烈地打击这个侧翼,使其来不及调换它的正面部队。这就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所创建的“斜行序列”。他认为,这种战术序列有三大优点:一支小型的兵力可以与较强大的兵力作战;能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军;假若你被击败了,那只是你的兵力的一部分;你还有四分之三的兵力完好无损,可以掩护你退却。勒登会战,奥军总兵力达8.3万人,火炮210门,其右翼在勒登以北,有天然沼泽地为屏障;其左翼在勒登以南,阵地工事比较坚固;中央位置设在勒登。左右两翼之间相距约有十七八里,兵力部署有些过分延长。这时弗里德里希手中仅有步骑兵3.6万人,火炮167门,是奥军兵力的一半还不到。面对强敌,弗里德里希二世决定运用“斜行序列”佯攻勒登以北的奥军右翼,借以麻痹敌人,然后运用奥军阵地过分延长的弱点,集中主力于勒登以南,攻击敌人的左翼。5日拂晓,普鲁士军队按计划开始行动。弗里德里希二世先派前卫骑兵直扑奥军右翼。普军披坚执锐,攻势凶猛。奥军支持不住,因此把右翼看成是普军的主攻方向,即向道恩元帅请求给予紧急支援。道恩元帅不知是计,遂调动骑兵预备队和一部分左翼骑兵支援右翼,从而削弱了左翼力量。普军按计划把主力调到奥军左翼,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发起猛攻,只半个小时,左翼奥军便全线崩溃。普军轻骑兵在重炮支持下,追击遍野皆是的奥军逃兵,如同赶羊一般。被困在勒登镇内的奥军,多次企图突围,皆被普军猛烈的炮火所击退。夜幕降临之际,奥军已全部崩溃,弗里德里希二世指挥他的军队一直追击到里萨为止。此役,奥军死伤1万多人,被俘2.1万人,损失火炮116门,普军伤亡仅6000人,弗里德里希二世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之一。拿破仑曾说:“勒登会战在运动、机动和决断三方面都是一个杰作,专靠这一个会战,即足以使弗里德里希永垂不朽,而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名将之林。”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46年,以其高超的谋略思想,南征北战,励精图治,使普鲁士由小小的王国变成拥有20万平方公里土地,500多万人口的欧洲强国,为日后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谁?有何作为?

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作腓特烈二世),普鲁士国王,著名的军事统帅,在军事谋略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弗里德里希二世于1712年1月出生于柏林,1740年继承王位。一上台他就竭力扩军备战,建立常备雇佣军,用于对外扩张。为了加强军事体制,他把先王留下的八万五千人的军队,迅速扩充到20万,并不惜以五分之四的国民收入用来供养军队。在1740和1744年,他先后两次发动了西里西亚战争,从奥地利手中夺取了工业发达的西里西亚省。普鲁士的迅速崛起和扩张行径,引起了欧洲各封建专制国家间的利益冲突,促成了两个敌对国联盟的形成;一方以英国、普鲁士为主,另一方是奥地利、法国、俄国和瑞典。
这时的战略态势对普鲁士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而且处于四个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尽管态势不利,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知道自己也有内线作战之利。他可以利用自己占据的中央位置,充分发挥机动的优势,任意选择最佳攻击目标予以击破。况且敌军分散在各个方面,处于远近不一的位置,各自为阵,行动难以协调,这就给自己的机动作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75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获悉俄国鼓动奥地利对普鲁士开战,决定先下手为强。8月29日,他亲率七万大军,对亲奥地利的诸侯国萨克森发动突然袭击,“七年战争”就此爆发。普军很快占领了整个萨克森。这使法、奥、俄、瑞同盟国大为震怒,随即出动五十万大军,意欲粉碎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进攻。此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法、俄军队行动不一致,展开迟缓。便决定击败距普鲁士军队最近的奥军。四月,他率军攻入奥境波希米亚,五月,在布拉格附近击败布拉温元帅的六万奥军。随后便开始围攻布拉格。但这时,由于他鲁莽地以三万人去攻击在科林地区的道恩元帅率领的五万奥军,结果被打败。形势变得非常严重,弗里德里希二世面临着从四面八方逼近的约四十万敌军的围攻。他十分清楚,要想不致于输掉这场战争,必须在敌军还未对自己构成最后合围之前,争取时间首先击败诸路敌军中最弱小的一支力量。经过分析,他选择了由苏比兹亲王率领的45万法奥联军,并亲率22万普军与该军周旋,寻找战机。
11月4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苏比兹亲王的部队营地过于坚固,便主动退至罗斯巴赫,诱使其脱离营地。苏比兹亲王果然上当。联军将领们认为普军是虚弱的,不堪一击的,而且普军可能并不是来会战的,不过是想切断联军之间交通线而已。基于对普军意图的错误判断,苏比兹亲王决定第二天即开始进攻。
这次战役,普军以伤亡五百人的代价,毙伤联军七千七百人,俘虏五千人,其中包括八名将军,三百名军官。缴获67门大炮和全部辎重。罗斯巴赫会战的胜利,使普鲁士解除了西面来自法军的威胁,击破了联军的战略包围,使处于几乎所有欧洲军事强国的联合进攻下岌岌可危的普鲁士得到拯救,弗里德里希二世也以其卓著的战功和军事谋略才能,在欧洲名噪一时。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罗斯巴赫取得胜利后,并没有按照惯例让军队宿营过冬休整,而是继续前进,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他抓住了俄、瑞两国军队为严冬所阻,法军新遭惨败,元气大伤,奥军孤立无援的有利时机,率军以15天行程近500公里的速度,于12月5日赶到勒登镇,与奥地利军队进行一场规模更大的会战。在这场会战中,他成功地运用了“斜行序列”新战术。
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各国军队,由于调动兵力迟缓,总是把正面交锋列为常规战术。弗里德里希二世看出了这种战术的弊病,他认为在双方交战过程中,如果有一面能够机动,就会出现远比对方优越的局势。因为,当对方缓慢地把兵力部署好之后,即可迅速地赶到它的一个侧翼,并猛烈地打击这个侧翼,使其来不及调换它的正面部队。这就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所创建的“斜行序列”。他认为,这种战术序列有三大优点:一支小型的兵力可以与较强大的兵力作战;能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军;假若你被击败了,那只是你的兵力的一部分;你还有四分之三的兵力完好无损,可以掩护你退却。
勒登会战,奥军总兵力达83万人,火炮210门,其右翼在勒登以北,有天然沼泽地为屏障;其左翼在勒登以南,阵地工事比较坚固;中央位置设在勒登。左右两翼之间相距约有十七八里,兵力部署有些过分延长。这时弗里德里希手中仅有步骑兵36万人,火炮167门,是奥军兵力的一半还不到。面对强敌,弗里德里希二世决定运用“斜行序列”佯攻勒登以北的奥军右翼,借以麻痹敌人,然后运用奥军阵地过分延长的弱点,集中主力于勒登以南,攻击敌人的左翼。
5日拂晓,普鲁士军队按计划开始行动。弗里德里希二世先派前卫骑兵直扑奥军右翼。普军披坚执锐,攻势凶猛。奥军支持不住,因此把右翼看成是普军的主攻方向,即向道恩元帅请求给予紧急支援。道恩元帅不知是计,遂调动骑兵预备队和一部分左翼骑兵支援右翼,从而削弱了左翼力量。普军按计划把主力调到奥军左翼,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发起猛攻,只半个小时,左翼奥军便全线崩溃。普军轻骑兵在重炮支持下,追击遍野皆是的奥军逃兵,如同赶羊一般。被困在勒登镇内的奥军,多次企图突围,皆被普军猛烈的炮火所击退。夜幕降临之际,奥军已全部崩溃,弗里德里希二世指挥他的军队一直追击到里萨为止。
此役,奥军死伤1万多人,被俘21万人,损失火炮116门,普军伤亡仅6000人,弗里德里希二世获得了决定性胜利,普鲁士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之一。拿破仑曾说:“勒登会战在运动、机动和决断三方面都是一个杰作,专靠这一个会战,即足以使弗里德里希永垂不朽,而被列为世界上最伟大名将之林。”
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位46年,以其高超的谋略思想,南征北战,励精图治,使普鲁士由小小的王国变成拥有20万平方公里土地,500多万人口的欧洲强国,为日后普鲁士统一德国奠定了初步基础。


奥土战争中士耳其出征匈牙利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开始征服欧洲,进而于1521年占领贝尔格莱德。1526年8月,土耳其军队在摩哈奇附近打败捷匈联军。土耳其在匈牙利东部站稳了脚跟,就有了进一步向西扩张的跳板。匈牙利王国其余领土则归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管辖。1529年,土耳其向匈牙利中部发起进攻,1529年9月占领布达,入侵奥地利,并开始围攻维也纳。但是,土军屡攻不克,最后由于粮秣匮乏和疾病流行被迫撤退。1530年,奥地利与土耳其进行和谈,但未能达成协议。1532年夏,战事再次发生。查理五世统率的奥军在匈牙利中部阻止了土军的进攻。1533年7月,在伊斯坦布尔签订和约。根据这项条约,匈牙利西部和西北部仍归奥地利管辖,但奥地利每年必须向土耳其苏丹进贡3万杜卡特,并保证不进攻匈牙利东部受土耳其操纵的扬·查波尔斯基的军队。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