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新课标第一网数学

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学生好动、好新、好奇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

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学生好动、好新、好奇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我搜集整理了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欢迎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一)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   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习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习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复习,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在学生摆方块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求一块很大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一次操作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二、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多变性,形象直观性,让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唐老鸭的两个画框中要配面积是多少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   经过两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出:“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地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感受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小结,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观察讨论,探究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变长为宽同样长。问:长和宽怎样?它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四、巩固练习。   1.小练习。说说什么形状?用什么公式?怎样计算的。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3.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请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长方形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4、挑战题,帮奶奶设计游泳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根据面积,拉动画面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一种根据面积和周长,选择合适的长和宽)   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前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但可能在理解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上遇到困难。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根据迁移规律,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扣重点,层次清楚,并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三)   教材分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宽=面积的方法计算。   根据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长使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后进行的,学生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实验——猜想——验证”学习过程,推导和归纳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自行探索,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出示两张面积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1、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2、议一议: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3、想一想:如果是两块比较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土地,要知道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用什么方法求出?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1、学生猜出三种可能   2、通过议一议,能说出:摆、拼、叠等方法。   3、学生会用说出“摆”的方法,部分学生可能找不出方法,应该有学生想到用“量”“算”的方法。   1、通过猜想,理解“面积”的“大小”   2、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办法。   3、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设置生活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二、操作实践,探究方法   (一)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摆一摆:请各小组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学具摆长方形,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教师巡视,   2、它们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填在下表里。   (表略)   展示小组学习情况   3、从表中你发现什么?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   4、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1、学习小组操作   有些小组有只摆一、两个长方形的可能。   2、完成表格。   能说出长方形的长、宽与小正方形的行、列个数物关系。   3、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与宽有关,并能猜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通过小组实践操作和观察分析   1、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与宽的关系。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自主探究、观察分析的能力。   3、掌握一定学习数学方法。   (二)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学习例1   例1,一个长方形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1、摆一摆: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要用多少块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又是怎样想的?   3、议一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试一试:求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说一说你是是怎样想的?   小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   1、学生能正确用摆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   2、大部分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能展示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   3、理解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方形所含的厘米数与宽所含的厘米数的乘积。   4、会概括长方形的计算方法。   5、尝试练习的正确率相对较高。   学生通过摆、说、议、练,   1、进一步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总结、归纳法计算方法。   2、知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请你快速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出示没有数据的长方形)   分小组讨论:为什么算不出来?   2、猜一猜:如果它的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可能是多少?   3、如果宽是4厘米,长分别中8、7、6、5厘米时,面积分别是多少?   3、出示边长是4分米的正方形   4、归纳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1、学生的思维可能受阻,通过学习小组长讨论会找到解决办法 。   2、能通过学习分析、类比方法推导、归纳出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设置挑战性的问题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本策略。   2、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归纳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菜园,长是12米,宽比长短2分米,这个菜园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与正方形图形的组合,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要求认真作答,相比之下,直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可能完成得更好!   检查学生应用知道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策略。   四、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1、一块面积是16平方米的土地,在你的眼中,它是什么形状的?   2、猜一猜,量一量:   我们的教室的面积是多少?   3、实践应用题   量一量,算一算:你的房间的面积是多少?你家住房总面积约是多少?   4、全课总结、质疑   1、学生的空间想象得到训练,思维得到拓展。   2、学生的猜测结果与实际会产生差距。   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收获比较大,知识得到落实,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体验,数学思维得到培养,并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注重学生的实践。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拓展学生的应用数学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然后出示3个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现在这个图形的面积单位是多少呢?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里面有6个面积单位,他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   师:现在呢?(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真厉害,掌握了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来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   2.情境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兔子又遇到了乌龟,并再一次向乌龟提出了挑战,决心一雪前耻。乌龟和兔子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于是他们每人一把同样的刷子,开始了比赛。想请你做个小裁判 ,你乐意吗?生:乐意!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证这一场比赛吧。(课件:龟兔粉刷墙面的情境: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师:他们刷完了,小裁判们,请你来做出公正的判决吧!   学生会出现争议,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生:要先知道它们粉刷的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师:如何知道他们哪个粉刷的墙面面积大?我们就要找出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有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较麻烦,不便于操作,要找到一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方法引导。   师:(出示长方形)这是什么形状的?生:   师:好眼力!能估一估他的面积吗?   生:估测面积。   师:你们能准确测量出它的面积吗?   ⑵小组合作测量面积。   教师巡视,个别小组指导!   全部学生分两部分用两种不同方法(一种用面积单位、一种用透明方格纸)测量给出长方形的面积。   ⑶汇报交流。   问:用透明方格纸测出的面积是多什么?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测的,说一说你测出的面积是多少?(投影出实物)   ⑷观察比较。   ①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长方形的面积,但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用方格纸和小方块测量面积时,沿长都是摆5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沿宽都是摆3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这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②引导探究   师: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5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呢?也就是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呢?(课件出示:长5厘米、宽3厘米)   ③初步得出结论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2.深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小组实验:(小组学具:提供五个小长方形、一张实验统计表)   师: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的积呢?同学们想不想再研究几个长方形?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进行实验。   操作提示:   ①由组长分工指定测量、记录及汇报人员。   ②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有关数据并填入表中。   ③交流并写出验证结果。   实验统计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面积/平方厘米   验证结果:   ⑵每人自选一个长方形测量并验证。   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是巧合吗?(学生讨论)   ⑷总结方法。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0m⑸巩固迁移 6m 6m 6m   10m 8m 6m   师:这时的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它又叫什么?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大胆猜测)   生: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如果学生不能顺利猜测,可以适当提醒:这个图形我们可以把它的长和宽各叫做什么名字?边长!)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根据这一方法,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6)小结:引导学生回顾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过程。   师:要想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长和宽)   要想计算正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呢?(边长)   师:真不错,相信你现在能为乌龟和兔子的比赛做出公正的裁决了。   先来看乌龟刷墙的面积:需要老师告诉你什么?(长和宽)嗯,好的,给你长和宽,能计算出他的面积吗?是多少?   再来看兔子刷墙的面积:需要老师告诉你什么?(边长)好的,给你边长,能计算了吗?是多少?   那你看乌龟和兔子在相同的时间内谁刷的墙面多啊?(兔子)嗯,小兔子很感动,你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助他洗刷了千古的耻辱。你有什么话相对小兔子说吗?   生:一定要加油!、、、、、、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心里话,即是说给小兔子的,也是说给我们自己的!   利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出示例5   师:老师想要考考你,现在请你自己认真的读题。   生自己读题后指名让学生来读题,然后提问: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师:数学书封面是什么形状?   生:数学书封面是长方形。   师:求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就是求长方形的面积。   师: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   生:学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生:长方形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   师:怎么计算?   生:长乘宽   师:原来是这样的啊!那就请你动手算一算吧!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汇报。   师:利用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测一下你课桌面的面积。   小组内估测,组员汇报。   各组把468厘米,估为500厘米、470厘米、450厘米等。各乘以4得出不同的结果。课桌的面积大于2000平方厘米、1880平方厘米、1800平方厘米、   师:课下同学们实际测量课桌的长和宽,计算面积,看看谁估测的最接近实际面积。   小结:   我们知道了如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还能用它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你们这节课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的!老师奖励你们象征智慧的智慧星!   三、巩固练习   师:咦?怎么在我的口袋里不见了呢?哦。原来他跑到了这里!   (课件出示智慧星选题)调皮的星星背后藏着什么呢?你想选择哪一颗呢?   生:选择星星,然后回答后面的题。摘走星星。   注意投影显示学生作业情况,给学生改作业,在改的同时注意表扬学生的书写以及好的地方。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畅谈收获!   其实这节课老师也有很多的收获!我认识了你们这么一群可爱活泼的孩子!也发现了咱们班的很多好习惯,还知道了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正方形面积 =边长×边长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 × 3 = 15(平方厘米)   长方形面积 = 长× 宽   正方形面积 =边长×边长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这两个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养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每人准备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1)课件出示两组长方形,第一组等宽不等长,第二组等长不等宽。   (2)问:每组中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谈话:通过我们对两组长方形的观察,发现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宽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宽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长比较大的面积比较大,这说明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那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也研究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第66页例1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再分别填写在P66的表格里。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互相交流,各自填表。   展示部分小组填写的表格。   问:每个长方形中正方形卡片的个数你们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说给大家听听。   生a:数出来的。   生b:算出来的。   课件出示80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   问:还好数吗?   学生讨论思考。   生b:不容易数。   师:那么算出来的学生是怎么算的?   生a:小正方形横着的个数乘以竖着的个数就是一共的个数。   归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谈话: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你们是不是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小组内讨论。   生a:小正方形一共的面积就是大长方形的面积。   生b:小正方形横着的个数就是大长方形的长,竖着的个数就是大长方形的宽,那么长乘以宽就应该是长方形的面积。   根据回答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讲述:这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了更简明,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S=a×b。在这个公式里,S表示什么?a表示什么?b呢?   师: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怎么表示呢?   学生自主研究。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教学第67页例5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听说过大约30元,差不多10厘米这样的话。   生:听说过。   师:那么差不多10厘米是正好10厘米吗?   出示课件。   问:这支铅笔大约几厘米?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铅笔的末端离10厘米较近,所以是大约10厘米   出示课件。   问:这支铅笔大约几厘米?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铅笔的末端离10厘米较近,所以是大约10厘米   引入四舍五入的概念,个位小于或等于4舍去,个位大于或等于5向十位近一。   师: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26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学生讨论并计算。   师讲解:26接近30,18接近20。26×18≈30×20=600,即26×18≈600(平方厘米)。   估算是为了口算。   师:利用数学书的面积估算课桌的面积。   学生讨论回答。   3、课堂练习   (1)有一个长方形的窗帘布,长5米,宽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这个窗帘的长减少1米,宽不变,现在这个窗帘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如果窗帘的长继续减少1米,宽不变,这时窗帘的面积又变成多少平方米?   (4)有一块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玻璃,它的面积是多少?   附答案:   (1)3×5=15(平方米)   答:它的面积是15平方米   (2)3×(5-1)=12(平方米)   答:现在这个窗帘的面积是12平方米   (3)3×(5-1-1)=9(平方米)   答:这时窗帘的面积又变成9平方米   (4)4×4=16(平方分米)   答:它的面积是16平方分米   4、巩固提升   (1)判断:   ①学生课桌面长10分米,宽4分米,面积是40平方分米。( )   ②黑板长3米,宽1米,面积是4米。( )   ③一张正方形邮票边长3厘米,面积是9平方厘米。( )   ④科技楼的占地面积是一个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400平方米。( )   (2)量出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计算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3)学校在开展绿化、美化校园活动中,在操场西边修了一个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花坛,请你帮忙算算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4)一张长方形纸长19厘米,宽13厘米,面积大约是多少?怎样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折成的这个最大的正方形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折去部分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附答案:   (1)√×√×   (2026×18=468(平方厘米)   (3)5×5=25(平方米)   (4)19×13≈200(平方厘米)   13×13≈100(平方厘米)   200-100≈100(平方厘米)   课后小结   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师生总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四舍五入   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如,油漆我们的黑板就要先算出黑板的面积,为做教室门准备材料,就要计算教室门的面积。你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黑板和教室门正面的面积吗?回到家里可以找一些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面积。   板书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四舍五入

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公式和重要知识点

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数学公式和重要知识点如下:一、数学公式。数量关系计算公式:1. 单价×数量=总价;2.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3. 速度×时间=路程;4.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5. 加数+加数=和;6.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7. 被减数-减数=差;8. 减数=被减数-差;9. 被减数=减数+差;10. 因数×因数=积。11.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12. 被除数÷除数=商;13. 除数=被除数÷商;14. 被除数=商×除数;15. 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二、概念儿歌。乘法口诀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扑嗵扑嗵跳下水。年月日的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整。二月特殊不可忘。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认识时间的儿歌: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时间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时针和分针;小小表盘圆又圆,时针分针跑圈圈。分针长,时针短,一个快来一个慢。分针跑完一满圈,时针刚跑一小段。一个数除几位数儿歌:看被除数最高位,高位不够多一位。除到被除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不够商1就写0,商中头尾算数位。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运算才算对。小数加减法儿歌:计算小数加减法,关键对齐小数点。用0补齐末位,便可进行加减。四则混合运算儿歌:通览全题定方案,细看是否能简便。从左到右脱式算,先乘除来后加减。括号依次小中大,先算里面后外面。横式计算竖检验,一步一查是关键。解应用题儿歌:题目读几遍,从中找关键。先看求什么,再去找条件。合理列算式,仔细来计算。一题求多解,单位莫遗忘。结果要验算,最后写答案。四舍五入法儿歌:四舍五入方法好,近似数来有法找。取到哪位看下位,再同5字作比较。是5大5前进1,小于5的全舍掉。等号换成约等号,使人一看就明白。运算顺序歌诀:今天不把别的表,四则运算聊一聊。混合试题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中括号里后边算,次序千万不能乱。每算一步都检验,又对又快喜心间。多位数读法歌: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多位数写法歌: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顶位要牢记。多位数大小比较歌:位数不同比大小,位数多的大,位数少的小。位数相同比大小,高位比起就知道。有关凑“十”法的: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看到6想到4。看到大数加小数,先把两数换位置。多位数的大小比较:多位数大小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看高位,高位数大数就大。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比较,分子、分母要记好。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小。列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抓住关键去分析。已知条件换成数,未知条件换字母。找齐相关代数式,连接起来读一读。计量单位对口歌:小朋友,快排队,手拉手对单位。看谁说得快又对。人民币单位元、角、分,进率是10要牢记。1元得10角,1角得10分,1元等于100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最大单位是千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米和千米也相临,进率1000是特例。吨与千克还有克,进率1000要牢记。形体单位更容易,相临100是面积,相临1000是体积。大单位,小单位,大小换算有规律。从大到小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从小到大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进率是10移一位,进率100移两位,进率1000移三位。以此类推。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方法是短除。除数是质数,商也是质数。表示的形式很简单:合数=质数×质数公约数、公倍数与互质数:公约数,公倍数,关键要把“公”记住。公有的约数叫做公约数,公约数中最大的,就叫最大公约数。如果公约数只有1,它们就叫互质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就叫最小公倍数。求法有区别,千万别失误。短除只把除数乘,是求最大公约数。除数和商要连乘,是求最小公倍数。

小学六年级数学常用公式

小学生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常用公式》,供大家学习参考。
1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工效×工时=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工作总量÷工时=工效

5、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6、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7、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8、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注意:0.3÷0.2=1 。。。0.1 除数与被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商不变,余数也扩大100倍。

9 平均数=总数÷总份数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10.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一个人的速度=相遇路程÷相遇时间-另一个人的速度

11.平均速度问题 平均速度=总路程÷(顺流时间+逆流时间)注意: 折(往)返=路程×2

12.浓度问题: 溶质(药)+溶剂(水)=溶液(药水) 溶质(药)÷溶液(药水)=浓度

溶液(药水)×浓度=溶质(药) 溶质(药)÷浓度=溶液(药水)

13.折扣问题: 折扣=现价÷原价 (折扣<1) 现价=原价×折扣 原价=现价÷折扣

利息=本金×年利率×时间(年) =本金×月利率×时间(月)

1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15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二年级的数学对于孩子来说十分重要。我在此整理了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下册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目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如何教好二年级的数学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 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 方法 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 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新课 标 第 一网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等于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 被除数=商×除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数除=被除数÷商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成轴对称图形的汉字: 一,二,三,四,六,八,十,大,干,丰,土,士,中,田,由,甲,申,口,日,曰,木,目,森,谷,林,画,伞,王,人,非,菲,天,典,奠,旱,春,亩,目,山,单,杀,美,品,工,天,网,回,喜,莫,罪,夫,黑,里,亚。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 )=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计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新课 标 第 一网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一、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二、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三、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1公斤=2斤 1斤=500克 1斤=10两 1两=50克 四、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时,先根据条件确定必然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技巧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最先碰到的问题就是计算问题,计算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根据学校数学的学习情况,孩子还没有学习乘除法的列竖式,尤其是乘法的列竖式在二年级数学的学习中要求的比较多,比如数学课本下册第三讲速算与巧算中就多次用到了乘法,另外一些应用题中也会有所应用。 2、枚举是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序思维和 抽象思维 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问题,二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愿意以凑数来尝试解答问题。而枚举法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孩子的有序思维,比如数学课本上册几枚硬币凑钱的方法,下册的整数拆分都属于枚举法的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孩子要有序,同时直观性不强,对于孩子理解有一定困难。建议家长可以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3、应用题要接触: 很多二年级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仁华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三年级的内容要不要学,尤其是应用题要不要学?首先,二年级数学课本下册中的后几讲已经接触到了应用题部分,对于倍数等概念也有学习,我们建议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三年级中的部分问题,但是难度不要像 三年级数学 课本中那样大。 如何教好二年级的数学 一、注意力方面:针对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应从课堂教学设计着手,多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将数学活动与游戏、童话有机结合起来,时不时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鼓励与肯定,调动起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渴望成功的想法。 二、看和写的方面:学生在读题和做练习中看错数字、写错数字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比较普遍。计算简单,学生并非不会,而是马虎、不认真所致。怎样才能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呢?我感觉“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妈妈训练她的方法非常有效,每次限时一分钟内完成抄电话号码的训练,左手指,右手抄,抄完后对照,家长做记录。每天十分钟左右的训练。 三、听讲方面:倾听是学生重要的学习素养,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最会倾听的人,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还要从几个方面来抓。 四、想的方面:要想让学生想得合理,真正理解题的意思,并能完整地用语言表达出来,离不开多方面的综合习惯的支持,因此,教师平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习惯:1.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课堂上仔细观察情境图、操作的过程,发展到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2.敢于提问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耻下问,随时表扬那些敢于、善于提问题的同学。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解答。课堂上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下册笔记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4)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汇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二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复习题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知识点

失败乃成功之母,重复是学习之母。学习,需要不断的重复重复,重复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其实任何科目的 学习 方法 都是不断重复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二年级数学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 (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 2、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性质 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 4、除法公式 (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商=除数 (3)除数×商=被除数 5、被除数 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要送给你们。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 (2)小朋友再 说说 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数学学习方法 技巧 1、数学入门越早越容易 现在数学在各种选拔以及小学六年级考试等方面越来越重要,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习一些数学。对于今后希望在小学六年级中选择较好学校的学生,我们的建议是较早的学习相对是较好的。首先较早学习数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不会存在六年级时还要补习 三年级数学 知识的情况。其次较早入门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入门难度相对较低。 2、兴趣最重要,起点是关键 不少四五年级希望开始学习数学的学生,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实在低年级时曾经学过数学的,但因为当时学习听课效果不好便放弃了,到了高年级,迫于小学六年级形势又不得不学。对于这样的学生,学习数学是有一定阴影的,甚至有些学生抱定了自己不适合学数学的念头,有一定抵触心理。 所以既然家长决定低年级开始学习数学,一定要首先注意兴趣上的培养,帮助他们找到数学中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比如数字游戏等等。 同时起点如果没有选好,孩子学得吃力,自然不会有兴趣,所以合适的课程选择也是家长要注意的。 3、一个好老师,一个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找一位孩子喜欢的老师就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一位好的老师能够让孩子迅速喜欢上课堂,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老师不仅是孩子的是师长,也是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们一起探讨问题,一起思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喜欢老师的同时喜欢数学。 二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 ★ 二年级下册数学书上的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知识归纳(2) ★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基础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下册单位知识点 ★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 ★ 二年级数学重点知识点 ★ 小学二年级数学的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小一上数学全册教案+课件+微课+计划》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_gqBdD1ekrgM2g5u0eykQ提取码:xoao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小一上数学全册教案+课件+微课+计划.zip|最新人教版小五上数学全册教案+课件+微课+计划.zip|最新人教版小四上数学全册教案+课件+微课+计划.zip|最新人教版小三上数学全册教案+课件+微课+计划.zip|最新人教版小六上数学全册教案+课件+微课+计划.zip|最新人教版小二上数学全册教案+课件+微课+计划.zip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完整数学教案5907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 1-6年级全12册 教案 - 复件》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8Lj90NyIkPRrcEOA5TRDw提取码:w45h新人教版 小学数学 1-6年级全12册 教案 - 复件|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doc|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doc|新人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 4-8单元教案.doc|新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doc|新人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doc|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doc|新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doc|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doc|新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 表格教案.doc|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doc|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单元 百分数.doc|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表格式教案.doc|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doc|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1-5单元教案.doc

我是一名新招的小学数学老师,我非常没有经验,我想请教各位我要怎么上好我的第一堂课,

先衷心地祝贺你!也感谢你能选择教育这一物质清贫精神富有的行业!
给学生奖励这个方法始终是正确的。但要看到时学校安排你教几年级。高年级发小红旗就不太合适了,改用分数奖励为好。低年级我也建议你把做的小红旗改为可粘贴的塑料帖纸。因为在摊位上可以买到的,一元钱钱能买几百个,节约了工夫,另外它式样多,星星啊,花朵啊,卡通形象都有,学生们很喜欢。
你最好准备一个笔记本,每个学生安排一页,你的奖励粘贴在学生的这一页上。如果你发给他们期末来总结一般来说十有八九是找不到了的。(小孩子嘛)
我们的老师也把这些粘贴纸贴在学生额头上,学生很喜欢。
在我们农村学校,小孩子对新老师是非常热情的,会很配合你。
另外做为一个新老师,最重要的第一步要能快速地溶入到学校的工作氛围中去。有几个东西是必须了解的:
1、学校的规章制度。一所上规模的学校,都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形成与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目标是紧密联系的。要尽快熟悉和适应。如果感到不合理的地方,你有好的建议,一定要谦虚用合适的方式提出。因为可能有一些你所并不了解的内情。
2、你如果不是班主任,你作为任课教师的一些奖励与方法要及时和班主任沟通,彼此协作,互相听取好的建议,让你的想法更成熟和完善。这种工作沟通很重要。
同时还有几句话,大家共勉:
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坚决不能排斥差生,不能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家境不好,行为习惯不好而使自己带有偏见,注意“皮阁马力翁效应”。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新老师能给自己一个好评价。(一些老教师的方法可以听,但对学生的偏见千万不要吸收)。
二、教育是一项工程,它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复杂的。但现在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有很不合理的地方。新教师希望能很快出成绩是好事。但注意,不要把学生当工具,尤其是弄虚作假的恶习不要沾,那让你的学生一辈子都会藐视你。(比如暗示或鼓励学生舞弊)
三、“我们要有批判者的眼光,但不要满足于批判者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创造者和建设者。”这句话支撑了我很久,尤其是在教育行业,要改进的地方很多,我们要有一点一点去改变的恒心和勇气。年轻人的通病是很容易干一行,怨一行。所有行业其实都有困难的,你没去做看到是光鲜的一面,做了才能了解其中的艰辛。当个老师其实很好的,只是少两块前工资而已。

好了,大家多沟通!
博客:www.blog.sina.com.cn/19801211meijiang


三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题

【 #三年级# 导语】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对当前和以后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认识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将会改变我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与认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习,更好地学好数学、认识数学,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三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题》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三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题   一、口算   76-45=  27+12=   89+21=    410-110=     28+21=     87-59=   62-36=    700-180=     69+56=  45+57=      250-80=   480+40=  57+45=  94+11=   29+13=     100-25=   46-37=    35+55=     11+89=     600-130=      25+75=  170+30=   69+65=    170+330=     87-59=     28+72=    46+54=     840-240=     90-45=    67-54=   72+21=    54+58=     93-39=     270+220=  53-25=       67-38=    88-33=     56+6=  560-300=  650+250=     二、列竖式计算   468+152=           508+377=            594+377=   527-234=           919-148=           354-198=   三、里能填几?   (  )×7<52       8×(  )<36        6 ×(  )<28   (  )×7<47        8×(  )<28        8×(  )<30   (  )×6<45        6 ×(  )<28       7×(  )<43   (  )×5<33        6 ×(  )< 35      6×(  )<35   (  )×4 <32       3×(  )<17        5×(  )<28   (  )×8<30        3×(  )<10        4×(  )<29   (  )×7<50        4×(  )<11         8×(  )<45   (  )×7<45        9 ×(  )<34        6×(  )<50   (  )×9<60        5×(  )<19         7×(  )<50   四、在里○填上“<”“>”“=”。   8分○48秒      10分○1时      600秒○1时   1时○600分     320秒○6分     24时○3600秒   300秒○6分   400秒○7分      15分○1500秒   8时○480分    30分○180秒      8时○480分   30分○180秒    3分○200秒      60时○600分   60时○600分    360秒○6分      4分○40秒 【篇二】三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题   200+180=         56+125=          400-70=          71+28=   35÷5=             90+150=          6×8=              36-18=   910-90=           38÷7=            220+150=         6×9=    78÷9=             45-27=            720-180=         9×9=   290-40=           770-160=         6×7=              40÷8=   600+270=         620+150=         3×7=              7×7=   37÷6=             56÷9=             760+100=        750+125=   200+50=          430+27=           4×6=             19÷8=   720-70=           820-128=         33-17=           71-43=   81÷9=             72÷8=              71-24=           250-60=   66÷8=             5×5=                28÷7=            33÷6=   15+43=            58-36=              6×6=             60+350=   840+90=          5×9=                43÷7=            460-72=   13÷6=             9×4=                34+23=           34+56=   30+540=          620-57=             11÷5=           67-53=   52+81=           9×9=            83÷9=          330-172=   8×6=              62+52=         38+52=         5×6=   41÷5=             75+75=         70+18=         5×4=   36÷6=             70-18=         900-80=        70+450=   36÷7=             44÷6=           58+14=        78-23=   94-46=             7×8=            8×7=           52÷7=   6×4=               500+700=      30+38=         84-12=   2300-500=         44+23=         4×4=           2×2=   7×2=               520-30=         980-400=      6×3=   750+60=           8×1=            8×2=            17÷5=   300+70=           760-500=        8×3=           26÷6=   38÷7=              700-300=       270-80= &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