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曹冲称象图片

为什么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呢 1、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方便、可行,既节约时间,又不用杀掉大象,还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2、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并在船弦上刻划

为什么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呢

1、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方便、可行,既节约时间,又不用杀掉大象,还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2、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并在船弦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将“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使称象的难题得到圆满解决从曹冲称象的办法可看出,他是一个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人,同时也体现了他思维的发散性和不受局限性。


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办法能称象?

除曹冲称象的方法外,还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称象:1、让大象上船做标记,然后将石头换成人,再将每个人的体重相加,便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2、做一个大象跷跷板,利用杠杆原理,让大象站在一端,另一端站上人,等人和大象重量相同时,再将人的重量相加,便可算出大象的重量。3、水池装满水,把大象赶进去水池,再赶出来,计算水溢出来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故事内容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曹冲称象有几种办法

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这里再讲一个爱迪生的小故事。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位数学基础相当好的助手叫阿普顿。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电灯泡的玻璃壳交给阿普顿,要他计算一下灯泡的容积。阿普顿看着梨形的灯泡壳,思索了好久之后,画出了灯泡壳的剖视图、立体图,画出了一条条复杂的曲线,测量了一个个数据,列出了一道道算式。经过几个小时的紧张计算,还未得出结果。爱迪生看后很不满意。只见爱迪生在灯泡壳里装满水,再把水倒进量杯,不到一分钟,就把灯泡的容积“算”出来了。这里,爱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体积代替了灯泡壳的容积,用的也是等量替换法。曹冲称象原文:曹冲五六岁时,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孙权送来一头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这头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属询问这件事,可众大臣都不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没过船痕迹的地方刻上记号,称实物装上船,那么比较之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立刻按照这个办法实施行动。年仅六岁的曹冲,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可是,在那个年代(公元200年),虽然阿基米德原理已经发现了500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小曹冲不可能知道这个原理,更不用说浮沉条件了。

曹冲称象课文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扩展资料称象原理: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冲称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的教学目标是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 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最好的给大家说说。   (4). 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 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曹冲称象》

   【 篇一 】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柱、底”等9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学习新课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船”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四、拓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五、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 篇二 】   第一课时   目标导航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一)引思导学   1、创意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前置性学习检测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2)谁能给大家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和曹冲是什么样的人?   (二)感知研学   1、自主阅读:   (2)、再指名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3)、再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给生字正音。找出文中的人物。教师相机板书曹操、官员、曹冲   2、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生字记记字形,并给它们找找朋友。   3、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读准字音“柱、秤、沉、止”。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齐读。)   4、整体感知:   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   5、理清脉络:课文课文总共有几个段?你认为哪个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三)自学检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段主要讲的是谁?讲了他什么事?(生答)教师简介曹操,理解“官员”一词。   (2)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段   (1)看图说说你看到的这头大象。   (2)指名读,思考:这头大象长得怎么样?找一找文中写大象的句子,理解“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的意思。图文结合具体认识象高大。   (3)指导再读描写大象的句子,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   (4)看到这么一头大象,大家心里会想什么?官员们表现怎样?(语句训练,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5)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称象呢?这些方法行吗?(讨论)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态度怎么样?(理解“直摇头”)   (6)、朗读第2、3段,引导读出疑问、反问的语气。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了办法,引读:他站出来说??(读第四段曹冲说的话)   3.刚才一上课时,有的同学就想了解曹冲是怎样称象的,现在请大家看第四段,再读这一段,看看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和同桌说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出示课件,看一看曹冲是怎样称的。   (3).用上“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在小组内说说曹冲是怎样称的,推荐一名的给大家说说。   (4).以小组为单位按曹冲称象的办法设计一张称象流程图,设计好后到台前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伴交流的能力)   4.按照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学习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曹冲的好办法是怎样想出来的?   (五)课后检测   1.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再把大象(),往船上(),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读一读,比一比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A)曹操听了摇摇头。(B)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C)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六)反思促学   1.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有哪些好办法称这头大象?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操获得一头大象,与大家一边看一边议论,“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曹冲称象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篇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这一课,我设计让学生先默读课文,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题来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问题。   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我先让学生找到这一段读出来,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的步骤,进行填空练习,再试着背诵这一段,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再看称象录相,做小小解说员,强化理解,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篇三:《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在课上学生在讨论中被7岁曹冲巧妙地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仅仅认识到了曹冲的智慧,而且还激起了自己更为丰富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在曹冲称象方法的基础上,又做起了一种设想:曹冲的父亲曹操手下有百万兵将,如果曹操下令让士兵充当石头,省去搬运石头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吗?又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万一船上装满了人可还不到不了划线的位置怎么办?与其这样,不如弄来一群小象,没有小象可以弄来一群牛,让它们充当士兵,因为一头小象或一头牛的重量会比几块石头或几名士兵重量的总和要重。”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赞赏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发言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多么大的推动力!   篇四:《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讲课,使我有了一次很大的提升,感觉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尤其是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处理生成上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反思总结得与失,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   首先,为了本次讲课,我深挖教材,参考了众多的设计,最后制定了切合学生实际的、更为学生所接受的引课和难点突破的方法。在引课上,我采用了以前学过的《盲人摸象》,这样就使大象的样子很清晰的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解决了理解大象的高大的这部分内容,也使学生产生了称象怎么称的兴趣。在突破难点上,我采用的是通过学生默读、勾画描写称象动作的词语、交流汇报和课件展示的方式来理解称象的步骤,体会曹冲称象的巧妙和学习曹冲遇事多动脑筋想办法。   其次,在字词教学上,我采用了通过字义识字(比如教学“称”时,让学生想自己看到过称什么的。教学“秤”时,通过秤字右边的“平”说明秤的含义)、换偏旁识字(比如教学砍,学生们想到了次、歌、吹、欢)、结合具体情景识字(比如议论,是在出示官员们的话时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来理解的,还扩充了词语议论纷纷)多种识字方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积累识字的方法,为以后读书识字打好基础。   第三,在学习了曹冲称象的方法后,我扩展了如果是你,怎样称象的问题。没想到学生们提出了用人代替大象走上船、制作大的跷跷板、用地秤来称等方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把曹冲当做神仙而不敢去突破,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我认为本节课中处理不当的环节有:在学生勾画称象的动词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一来是自己着急了,二来怕学生们说不好,所以想降低学生的难度直接播放了课件。另外在教学“称”和“秤”时应该再次比较一下两个字的区别,这样在以后的读课文过程中就不会有学生误解了。还有在学习曹操和曹冲时,做一下简介会更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要想讲一节成功的课除了需要精心备课之外,更需要一个教师多方面的素质(调控课堂能力、处理生成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与积累、改进与创新,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曹冲称象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1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透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这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之后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明白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到达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透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2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   (1)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分析官员们的称象方法的结果和曹冲称象的结果。   (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是用分步骤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指导学生,并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学文结束前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同学们想出了不少的办法,但有不少的方法对当时来说是不太可能,其中有一个同学想出的办法是:把曹冲称的沙子换成人,就会更加省事。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3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的道理。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特别是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一、教学效果   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敢想敢做,难能可贵,尤其是他才七岁,正好二年级的孩子们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孩子们共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层层递进的问题由浅入深,把孩子们带到了不同的高度。另外,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授课思路较清晰,因此,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成功之处:   1、指导阅读当然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这节课朗读的指导很到位。在第三自然段中,讲解官员们议论称象方法时,我设计了先读后思考,有效引导学生读出了“议论”的语气,加深了对“议论”一词的理解。这样,指导朗读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学生对朗读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朗读水平也随着有了提高。   2、让孩子们从文章中明白道理,受到启发,达到育人的目的。《曹冲称象》告诉了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道理浅显易懂,可能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关键在于课堂上是否有效地进行了拓展,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地拓展延伸,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为此,我结合实际,及时提问: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孩子们在思考、回答、听取别人意见时,自然从心灵深处,得到更好的启发启迪。   三、不足之处   我细细想来,也有欠妥之处,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一堂课上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要得到实际的锻炼。所以课堂上的每一次提问和讨论都要精心设计,要对学生的思维有不同程度的启发。调动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让每个学生在一堂课上都要体会到学习的一点快乐和满足感。   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性,忽略了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忽视对学生识字、遣词、造句、说话、写话等这些基本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上,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是不够的。有几个重点的词语没能引导学生理解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如果当时能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说一说句子就更好了。   四、改进措施   今后的每节课如果都能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备课、教学研究的话,那我的每节语文课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希望在不断的练习中、实践中,我的语文课堂也能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4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在课上学生在讨论中被7岁曹冲巧妙地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仅仅认识到了曹冲的智慧,而且还激起了自己更为丰富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在曹冲称象方法的基础上,又做起了一种设想:曹冲的父亲曹操手下有百万兵将,如果曹操下令让士兵充当石头,省去搬运石头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吗?   又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万一船上装满了人可还不到不了划线的位置怎么办?与其这样,不如弄来一群小象,没有小象可以弄来一群牛,让它们充当士兵,因为一头小象或一头牛的重量会比几块石头或几名士兵重量的总和要重。”   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赞赏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发言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多么大的推动力!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5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一向都很重视导入的教学,特别对于小学生。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同学们,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是非常困难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接着板书课题。   就本文而言,“曹冲称象”是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故事,学生就很想了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是怎么来称一头活着的象的。这件事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语也就成了学生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   识字教学环节,是我最头痛的。本课生字数量多,字形复杂,学生掌握的识字方法比较少,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课十三个生字认识是这节课我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临上课前我又改变了思路,将生字的结构用“猜字谜”的方式在课件上展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从音序、音节、部首、组词运用四方面逐个进行学习。把对生字的常规识记改为一下全部呈现,直接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生字,还有那些生字存在识记困难。从而直奔难点,从难处下手,节约时间。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而在拓展部分,我没有过多的拓展称象的方法,而是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曹冲的方法。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6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学生读课文时,学生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的问题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比如我提问学生:“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得起这头大象的重量呢?”让学生通过讨论,去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地说,发现问题时让其他的同学帮忙,或者是师生一起解决。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除了曹冲称象的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称象?

除了曹冲称象的办法还有如下:一、方法一:首先可以做一个大象称重翘翘板,大概意思是利用杠杆原理,让大象站在一端,另一端用物品,等物品和大象重量相同时,再将物品的重量相加,便可算出大答象的重量。二、方法二:将大象用钢索绑定起来,然后利用吊车的滑轮,在钢索的另一头系上大筐,在筐内放入重物,重量相等时,就会平衡。计算重物便可算出大答象的重量。曹冲称象的原理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二年级曹冲称象课文原文

《曹冲称象》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全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下面和我具体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参考。 曹冲称象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课文赏析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第一自然段讲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别人送的一头大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大象的来历。 第二自然段形象地描述又高又大的大象,官员们都在议论大象的重量,暗示想知道大象的重量有一定难度。 第三自然段讲有官员想出造大秤的方法,但根本行不通。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提出了称象的方法,分3个步骤: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课文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得清楚明白。 第五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曹冲的方法果然可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年级语文《曹冲称象》的教案

   课文特点 :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   1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 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   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 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 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 人物: 曹操 ,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 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 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 , 画线, 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 称石头   ↓ ↓   直摇头 ← 曹操 →点头微笑   一。 看拼音写词语。   Guan yuan yi lun chuan xian

大班语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大班语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语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1 《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根据课文交代:故事中的曹冲也才七岁,班里的学生也普遍是这个年龄,于是,我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鼓励共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谈话导入,课题处质疑 常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采用PPT形式,利用图片直观地引导学生认识“称”,透过对“鸡”、“羊”、“牛”的互换,间接推出牛的重量。然后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古时候,没有这天的这么先进的科学技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甚至更重的东西却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的故事——《曹冲称象》。”之后我板书课题,这个导入,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很快就提出问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很踊跃,他们纷纷发言:“我想明白这个故事中讲谁要称象,为什么要称象?用什么方法来称?最后真的称出来了吗?”我的导语也就成了学生的质疑的前提条件。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是成功的,我到达了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的目标。 二、有的放矢,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在教学《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我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其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强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大象到底有多重呢?”“他叫人按照曹冲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到底”“果然”,这些词要指导学生透过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透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口头表达潜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三、读文质疑,合作解疑,课件突破难点 阅读课的教学是语文科教学的重点,《称象》这篇课文就是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然后,梳理学生的问题,循着学生的问题,逐个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四、不足之处,认真总结反思 《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由于这节课安排了比较多的重点词语和口头表达训练,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仓促的,不深入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 大班语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2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抓在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和曹冲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官员们的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都很重,。曹冲用石头称象,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土兵代替石头称。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西都可以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激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间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学生的潜能就能在学习中被释放出来。我们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大班语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3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本课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这时,学生动手又动脑,兴趣极浓,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学生才能够真正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在课上学生在讨论中被7岁曹冲巧妙地想出称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仅仅认识到了曹冲的智慧,而且还激起了自己更为丰富的创造力。 一位学生在曹冲称象方法的基础上,又做起了一种设想:曹冲的父亲曹操手下有百万兵将,如果曹操下令让士兵充当石头,省去搬运石头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吗?又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说:“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万一船上装满了人可还不到不了划线的位置怎么办? 与其这样,不如弄来一群小象,没有小象可以弄来一群牛,让它们充当士兵,因为一头小象或一头牛的重量会比几块石头或几名士兵重量的总和要重。”热烈的掌声在教室里回荡,赞赏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发言的学生,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何等的激动!这是多么大的推动力! 大班语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4 《曹冲称象》是一篇老课文了,学过文章的学生都会身深深记住这位聪明机智的孩子,会被他的聪明所折服。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力图让“趣”贯穿始终,让学生乐在其中,思在其中,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效果还是不错的。下面是我教后的几点反思: 一、我能把《新课程》的新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的体现,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发学习资源,营造了兴趣盎然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让他们从感兴趣的话题中产生浓厚的阅读欲望,把课文学习作为自主探究的需要。例如:课文伊始,从曹操的良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入手,让同学们到课文里找一找。当同学们对曹操的表情产生兴趣后,我有效的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满怀兴致的朗读课文,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三、课堂上我尽可能把时间归还给学生,把我提出达到问题 作为诱饵,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并给予适时的引导,协助学生归纳总结。 四、我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让学生自由的说,进而有条理地说,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借助FLASH动画让学生边操作边说明,帮助学生弄懂大象的重量是怎样称出来的,有效的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六、“奇思妙想”“有计可施”环节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勤于动脑、富于联想,用智慧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 我相信只要我们引导及时,相信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会及时闪现,个个都会成为“智慧星”。 大班语言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5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 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我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主要是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启发思考的训练,鼓励孩子们创新,训练孩子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因此,我在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在一个宽松的课堂情境中,让他们的想象思维从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发散思维达到一个高潮。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指导孩子多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先……再……然后……”理解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过程,让孩子们尽请地讨论,然后分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这样时间很快,下课铃声就在不知不觉中响起,完成了轻松有趣的课堂教学。 这节课虽然孩子们上的非常轻松愉快,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由于这节课讨论时间过长,所以,在拓展的环节,我做得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能结合实际,问一问学生: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难题?你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从课文中悟出的会更多。对这一点我有点遗憾。 让孩子们懂得《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这样一个道理。虽然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很容易理解,但他们在生活中能否养成爱观察,思考的习惯呢?这个我没有时间在仔细地询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所以不可知,这是我讲这节课的一个短板。

曹冲称象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曹冲称象文言文翻译是如下: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此文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曹冲称象》。原文: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侠,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曹冲称象》古文翻译

  曹冲,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称象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曹冲称象》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曹冲称象》翻译: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扩展:   【注释】   1.生:长到   2.智意:智慧   3.及:达到   4.若:相比   5.致:送   6.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   7.欲:想要   8.访:询问   9.群下:手下群臣   10.咸:都   11.理:办法   12.置:安放。   13.物:物品   14.校:通“较”,比较   15.悦:高兴,开心   16.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作者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曹冲称象》白话文:   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   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们哪个有办法称它一称?”嘿!这么大个家伙,可怎么称呢!大臣们纷纷议论开了。   一个说:“只有造一杆顶大顶大的秤来称。”   另一个说:“这可要造多大的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   他的话刚说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说:“你这个办法呀,真叫笨极啦!为了称称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吗?”   大臣们想了许多办法,一个个都行不通。真叫人为难了。   这时,从人群里走出一个小孩,对曹操说:“爸爸,我有个法儿,可以称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爱的儿子曹冲,就笑着说:“你小小年纪,有什么法子?你倒说说,看有没有道理。”   曹冲把办法说了。曹操一听连连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备称象,然后对大臣们说:“走!咱们到河边看称象去!”   众大臣跟随曹操来到河边。河里停着一只大船,曹冲叫人把象牵到船上,等船身稳定了,在船舷上齐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条道道。再叫人把象牵到岸上来,把大大小小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往船上装,船身就一点儿一点儿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刚才刻的那条道道和水面一样齐了,曹冲就叫人停止装石头。   大臣们睁大了眼睛,起先还摸不清是怎么回事,看到这里不由得连声称赞:“好办法!好办法!”现在谁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头都称一下,把重量加起来,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兴了。他眯起眼睛看着儿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们,好像心里在说:“你们还不如我的这个小儿子聪明呢!”   【启示】   曹冲称象的`故事说明了曹冲非常聪明睿智,能够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并善于解决矛盾,他用大石头,化整为零地解决了远古时期没有地磅的疑难问题,说明了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曹冲称象的故事也说明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疑惑:论才学,曹操那些饱读经书的大臣肯定比七岁的曹冲高;论聪明,曹操身边的人都是些才智超人之辈,肯定不比一个垂髫之子傻。为什么曹操的大臣们想到的都是用秤来称大象,而只有曹冲想到“用船称象”呢?   究因:大臣多读了经书,他们的思维被定势在经书之内,习惯于常理:称东西就得用秤来称。而七岁的曹冲还没有来得及饱读经书,他可以超出常理去想像。   联想:现在的孩子。入学之前,他们中有不少的“曹冲”,然而在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之后,这些“曹冲”们便成了曹操的那些“大臣”了。他们已经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每天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事,按照统一的标准去写卷子,他们的目标就是取得高分,天性与发展的潜能就这样被抹杀了!   “曹冲称象”现象应引起我们深思: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缺陷。“素质教育”虽然成为我们教育的基本方向,但是“应试教育”的阴霾没有散去,以知识的灌输为手段,以考分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无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抹杀人的个性发展需求。因此我们的学校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制度体制的变化,还需要观念理念的变化,实行人性化“赏识教育”,体现博爱宽容、和谐文明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