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有没有王宁《古代汉语》的课后习题答案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的书面语言。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

有没有王宁《古代汉语》的课后习题答案

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的书面语言。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远古指的是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洪波版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

  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 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 “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

  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

  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

  七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

  八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A) 组

  1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

  树:树木,引申义。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

  树:种植,本义

  (B) 组

  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涉:进入,引申义。

  2.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涉:趟水过河,本义。

  3.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历,引申义。

  (C) 组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诚实,本义。

  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

  3.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信:使者,引申义。

  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

  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

  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

  孝文,即汉文帝。

  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大:“太”的古字。

  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

  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

  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

  译文

  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越 巫 方孝孺

  标点: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古代汉语洪波天行有常课后习题答案!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人)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吉祥,(人)以暴乱(不以礼义)来配合天就会凶险.努力农业生产而节约用度,那么天不能让人贫穷.保养周备而行动合时,那么天不能让人生病.依循礼义正道而没有什么差错,那么老天不能加祸给人.所以水灾旱灾不能让人饥荒,冷热变化不能让人生病,自然灾害不能让人凶险.荒废农业生产而用度奢侈,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富有.保养简略而行动逆时,那么天也不能让人保全.违背礼义正道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吉祥.所以水灾旱灾还没来就闹饥荒了,冷热还没逼迫就生病了,自然灾害还没产生就有了凶险.这些所接受的时间和治世完全相同,然而灾殃灾祸却和治世不一样,这不可以怨天,都是人的作为造成的.所以明了到天和人职分的不同,那就可以称得是至人了。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六答案

  一 “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
  “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二 熟记先秦古韵三十部和“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韵目。
  1. 先秦古韵三十部是: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之部 职部 蒸部
  第二类 幽部 觉部 冬部
  第三类 宵部 药部
  第四类 侯部 屋部 东部
  第五类 鱼部 铎部 阳部
  第六类 支部 锡部 耕部
  第七类 歌部 月部 元部
  第八类 脂部 质部 真部
  第九类 微部 物部 文部
  第十类 缉部 侵部
  第十一类 叶部 谈部
  2. “平水韵”的平声韵与入声韵的韵目是:
  上平声 入声 下平声 入声
  一东 一屋 一先 九屑
  二冬 二沃 二萧
  三江 三觉 三肴
  四支 四豪
  五微 五歌
  六鱼 六麻
  七虞 七阳 十药
  八齐 八庚 十一陌
  九佳 九青 十二锡
  十灰 十蒸
  十一真 四质 十一尤
  十二文 五物 十二侵 十四缉
  十三元 六月 十三覃 十五合
  十四寒 七曷 十四盐 十六叶
  十五删 八黠 十五咸 十七洽
  三 写出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式的平仄。
  1.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 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 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 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 解释下列名词:
  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并明”。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五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逑,通“仇”,匹,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配偶。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泮,通“畔”,边界的意思。
  3.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
  塞,本音sāi,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此句即用“塞”的本义。破读作sài,名词,意思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因边界上的险要处有人把守(即堵塞住),故“塞”由本音本义引申出破读音的边塞义。
  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诗经"豳风"七月》)
  壶,通“瓠”。毛传:“壶,瓠也。”瓠是一种瓜类蔬菜,茎蔓生,花白色,果实长圆形,表皮淡绿色,果肉白色,可供食用,今称瓠子。一说为葫芦。
  5.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月》)
  食,破读为sì,动词,义为“给……东西吃”。其本音读作shí,动词兼名词,意思是吃,也指吃的东西。动词“食”用为使动,便由本音的意义引申出破读音的“给……吃”义。
  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经"小雅"采薇》)
  常,通“棠”,棠梨树。
  7.择有三事,亶侯多藏。(《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藏,破读为zàng,用作名词,义为储存的珍贵的东西。其本音读作cáng,动词,义为把东西储存起来。由本音的动词义“储存”引申出破读音的“储存的东西”义。
  8.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分,破读为fèn,用作名词,义为情分。其本音读fēn,动词,义为分开,分配。破读音的“情分”义是由本音的意义引申而来的。
  六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并分别注明其上古的声母和韵部。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
  蒹葭,双声联绵词,见母。
  苍苍,双声叠韵联绵词,清母阳部。
  2.黾勉从事,不敢告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黾勉,双声联绵词,明母。
  3.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经"大雅"生民》)
  匍匐,双声联绵词,定母。
  4.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诗经"豳风"七月》)
  觱发,双声联绵词,帮母。
  栗烈,双声联绵词,来母。
  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郁邑,双声联绵词,影母。
  侘傺,双声联绵词,透母。
  6.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屈原《哀郢》)
  荒忽,双声联绵词,晓母。
  7.回穴冲陵,萧条众芳。(宋玉《风赋》)
  萧条,叠韵联绵词,幽部。
  8.故其风中人,状直憯凄惏栗,清凉增欷。(宋玉《风赋》)
  憯凄,双声联绵词,清母。
  惏栗,双声联绵词,来母。
  9.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枚乘《七发》)
  怫郁,叠韵联绵词,物部。
  10.瀄汩潺湲,披扬流洒。(枚乘《七发》)
  潺湲,叠韵联绵词,元部。
  流洒,双声联绵词,来母。
  七 利用工具书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的词哪些是同源词,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A)组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卫风"伐檀》)
  3.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屈原《九歌"湘夫人》)
  4.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枚乘《七发》)
  5.若华夕曜,岩泽气通。(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岸,《广韵》:“岸,水涯高者。”《尔雅"释丘》:“重厓,岸。”《小尔雅"广诂》:“岸,高也。”《诗经"大雅"皇矣》:“诞先登于岸。”
  干,《易"渐卦》:“鸿渐于干。”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又引陆注:“水畔称干。”又引翟注:“干,涯也。”《史记"春申君传》:“而不知干队之败。”《索隐》:“干,水边也。”
  圻,《说文解字》:“垠,地垠也,一曰岸也。圻,垠或从斤。”《广雅"释丘》:“垠,厓也。”《广韵》:“圻,圻堮,又岸也。”《玉篇》:“圻,圻堮也。”
  岩,《说文解字》:“岩,岸也。”《书"说命"序》:“得诸传岩。”疏:“岩是山崖之名。”《广雅"释诂四》:“岩,高也。”
  裔,《说文解字》:“裔,衣裾也。”徐锴系传:“裾,衣边也。”后泛指边缘。《淮南子"原道》:“故虽游于江浔海裔。”高诱注:“裔,边也。”
  从意义上来看,“岸、干、裔、圻、岩”都有“边”义。从读音方面看,这几个字也有音近关系。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岸、圻、岩”都是牙音疑母字,双声;“干”是牙音见母字,“裔”是喉音喻母字。见疑旁纽,喉牙音有邻纽关系。从古韵方面看,“岸、干”元部叠韵,“岩”属谈部,“圻”属文部,“裔”属月部。元文旁转,元谈通转,元月对转。“岸、干、裔、圻、岩”音近义通,是一组同源词。
  (B)组
  1.同我妇子,馌彼南亩。(《诗经"豳风"七月》)
  2.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诗经"大雅"生民》)
  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离骚》)
  4.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萧统《文选序》)
  5.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子,《广韵》:“子,子息。”《诗经"大雅"生民》:“居然生子。”
  字,《说文解字》:“字,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广雅"释诂》:“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若山有木,服之不字。”注:“字,生也。”
  滋,《说文解字》:“滋,益也。”《左传"襄公八年》:“事滋未成。”注:“滋,益也。”《文选"东京赋》:“鸟兽阜滋。”薛注:“滋,益也。”
  兹,《说文解字》:“兹,草木多益。”《尔雅"释诂》:“兹,此也。”《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注:“兹,此也。”《论语"子罕》:“文不在兹乎!”皇侃疏:“兹,此也。”
  耔,《广韵》:“耔,拥苗本也。”义为以土培苗根。《诗经"小雅"甫田》:“或耘或耔。”
  从语音上看,这几个字古音相近。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子、滋、兹、耔”都是精母字,双声;“字”是从母字,精从旁纽。古韵方面,这五个字都属之部,叠韵。从意义看,“子、字、滋、兹、耔”都有“滋生、繁衍”等意思,意义相通(据《说文解字》,“兹”是“滋”的古字)。所以,这五个词是一组同源词。
  按:“兹”的代词“此”义是假借,意义与“滋生”无关。材料中的“兹”用的是代词义,与其他几个词没有同源词关系。
  八 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
  前出塞 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是一首古体诗。因为从平仄上看,第一联失对,第一、二联失粘,第三句出现三仄尾,第四句出现三平调;从对仗上看,中间两联都未形成对仗。这都是格律诗所不允许的,因而是一首古体诗。
  人 定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这是一首格律诗,因为其用韵、对仗和平仄都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其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如下:
  用韵:首句入韵,用庚韵。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韵,韵脚分别是“明、清、声、成、惊”,这些字都是“平水韵”中的庚韵字。
  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只有尾联不对仗。即首联“人定月胧明”对“香消枕簟清”,颔联“翠屏遮烛影”对“红袖下帘声”,颈联“坐久吟方罢”对“眠初梦未成”。
  平仄: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诗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的规则,无失粘失对之处,其不合平仄的“人”、“翠”、“红”等字,都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有一处拗救,即“谁家教鹦鹉”一句,其中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仄声字“教(jiào)”拗,然后将本该用仄声的第四字用了平声字“鹦”救。
  九 把下面一段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旧唐书"李白传
  标点: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父为任城尉,因家焉。少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按:教材引文有误,又漏引十余字,今补正),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时侍御史崔宗之谪官金陵,与白诗酒唱和。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初,贺知章见白,赏之曰:“此天上谪仙人也。”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在途以永王璘为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白在宣州谒见,遂辟从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按:教材引文漏一“醉”字,今补)。有文集二十卷行于时。
  译文: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少年时就有超群之才,志向宏大,气度豁达,逍遥而有超然出世的心境。他父亲做任城尉,全家就在那里安家。李白少年时与鲁中的几个书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逸在徂徕山,纵情欢歌豪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天宝初年,外出到会稽游历,与道士吴筠隐居在剡中。不久唐玄宗诏令吴筠去京城,吴筠把李白推荐给朝廷,朝廷派使者召见李白,并让他与吴筠一起待诏翰林。此时李白已经嗜好喝酒,天天与几个酒徒喝醉在酒店里。玄宗谱出曲子,要编制乐府新词,急忙召见李白,李白却已在酒店醉倒了。召入宫中,用凉水喷洒他的脸,醒来后,立即叫他提笔作词,很快就写出了十多首,皇帝很赞赏他。李白曾经沉醉在宫殿上,伸脚叫高力士脱靴,因此被贬斥而离开了朝廷。于是他浪迹江湖,整天喝酒。当时侍御史崔宗之被贬官到金陵,常与李白一起饮酒并做诗唱和。他们曾经在月明之夜驾着小船,从采石到金陵。李白穿着宫锦袍,在船上极目远望,纵情笑傲,旁若无人。当初,贺知章见到李白,赞赏他说:“这是天上贬下来的仙人啊。”安禄山起兵叛乱,玄宗逃到蜀地,在途中任用永王李璘作江淮兵马都督、扬州节度大使。李白在宣州请见,于是征召他为李璘的从事。永王图谋造反,起兵失败,李白因此获罪而被长期流放在夜郎。后来遇到大赦,才得以回来,最终因为饮酒过度,醉死在宣城。著有文集二十卷,流传于世。
  分享 3
  顶


郭锡良《古代汉语》从练习一到练习六的所有答案。。

练习一

一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 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 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惊”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

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间,缝隙,空隙。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引申义。

(B)组

1. 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派遣。引申义。

2. 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发,射箭。本义。

4.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发,启封。引申义。

5. 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发,出发。引申义。

6. 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发,开放。引申义。

7. 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发,兴起。引申义。

8.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发,发挥。引申义。

9. 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发,发扬。引申义。

10.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

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标点: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译文:

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标点: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译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骗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求文档: 古代汉语郭锡良编著上策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一 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邻”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邻”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邻”字,在邑部。
  二 “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 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 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惊”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
  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间,缝隙,空隙。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引申义。
  (B)组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派遣。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发,射箭。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发,启封。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发,出发。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发,开放。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发,兴起。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发,发挥。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发,发扬。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
  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标点: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译文:
  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标点: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译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骗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 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 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 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 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古代汉语试题

  第一套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


  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________的《庄子集释》。
  3、《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对仗。
  一、 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
  1、 韵目


  2、 之为言


  3、 粘、对


  4、 疏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25分)
  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3、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4、 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5、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6、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7、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8、 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9、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1、 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12、 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13、 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14、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5、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16、 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17、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18、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19、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20、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


  2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2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三、 指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式(每题1分,共5分)

  1、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刘豫州遁逃至此。


  2、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之阳陵。


  3、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义。


  4、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脯。


  5、 侣鱼虾而友麋鹿。


  四、 为下列古文加上标点(每题3分,共6分)
  1、 东 坡 母 成 国 太 夫 人 程 氏 眉 山 著 姓 其 侄 之 才 字 正 辅 第 二 之 元 字 德 孺 第 六 即 楚 州
  子 邵 字 懿 叔 第 七 正 辅 初 娶 东 坡 女 兄

知识相关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