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

关于驻极体话筒运放放大电路 1、第一级增益1000倍,LM358失调电压可达6mV,经放大可能已经使第一级饱和了。纠正办法,增加直流负反馈稳定工作点:R7不要直接接地,通过一个数uF的电解电容接地

关于驻极体话筒运放放大电路

1、第一级增益1000倍,LM358失调电压可达6mV,经放大可能已经使第一级饱和了。纠正办法,增加直流负反馈稳定工作点:R7不要直接接地,通过一个数uF的电解电容接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你那个C10、R13并不是什么高通,它的时间常数较大,算是一个正常的电容耦合电路,硬要说高通也可以,可以算出通带频率为53Hz,整个音频信号基本上都通过了。
3、LM358带宽增益积1MHz,用来放大音频很合理,用来放大高频就不行了,不知道你企图采集多高的频率?驻极体话筒就是一个音频部件,高频恐怕不行。通常“高频”的定义是MHz以上。


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案 及仿真 测量 实施

首先,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到放大电路的增益、频率响应、噪声等因素。在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元件,并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比如共射、共基、共集等放大电路结构。在仿真测量时,可以使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来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包括频谱分析、波形分析等,以确保电路的性能满足设计需要。在实施时,需要注意电路的调试和优化,包括对元件参数的精确调整、对音频信号的滤波、对共模噪声的抑制等措施哦。【摘要】
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案 及仿真 测量 实施【提问】
首先,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案需要考虑到放大电路的增益、频率响应、噪声等因素。在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元件,并选择合适的拓扑结构,比如共射、共基、共集等放大电路结构。在仿真测量时,可以使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来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包括频谱分析、波形分析等,以确保电路的性能满足设计需要。在实施时,需要注意电路的调试和优化,包括对元件参数的精确调整、对音频信号的滤波、对共模噪声的抑制等措施哦。【回答】
关于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1. 电路的输入和输出阻抗。在设计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元件,以确保电路的输入和输出阻抗匹配,并尽一般减小阻抗变化对信号质量的影响。2. 电路的偏置电路设计。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通常需要使用适当的偏置电路来设置工作点,以确保电路在合适的状态下工作。在偏置电路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温度稳定性和元器件的选择。3. 电路的反馈设计。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可以采用局部反馈或全局反馈技术,以减小电路的失真和波动。在反馈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信号的稳定性和相位响应等因素。所以,驻极体话筒放大电路的设计方案及仿真测量实施需要全面考虑各项因素,并进行细致的调试和优化,以达到理想的性能指标。[鲜花]【回答】


求大佬讲解一下mic信号放大部分的电路原理

Mic信号放大部分的电路原理基于放大器的原理。放大器通常是由一个电路构成,可以接受一个弱的输入信号,通过放大器内部的放大电路将其信号增强后输出到另一个电路中去。
Mic信号放大部分的电路通常包括一个前置放大器和一个后置放大器。前置放大器主要负责接收来自麦克风的信号,将其信号放大,去除杂音和失真,以便后续的信号处理器可以更好地处理该信号。后置放大器则主要是对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放大,以使其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
前置放大器通常使用低噪声放大器或高阻抗FET放大器,这些放大器具有高输入阻抗,可以帮助减少杂音和失真的引入。后置放大器通常使用功率放大器,可以将信号输出到扬声器或其他设备中以进行播放。
除了放大器外,Mic信号放大部分的电路可能还包括一些额外的元件,例如备负载电阻、偏置电源和耦合电容器。这些元件可以帮助稳定电路的工作,并提供所需的耦合和隔离性。


驻极体话筒的正负极怎么区分?

你好,单独的那个是正极,有三根斜线和外壳相连的是负极。关于驻极体电容式话筒的检测方法是:首先检查引脚有无断线情况,然后检测驻极体电容式话筒。驻极体话筒体积小,结构简单,电声性能好,价格低廉,应用非常广泛。驻极体话筒的内部结构如图所示。由声电转换系统和场效应管两部分组成。它的电路的接法有两种:源极输出和漏极输出。源极输出有三根引出线,漏极D接电源正极,源极S经电阻接地,再经一电容作信号输出;漏极输出有两根引出线,漏极D经一电阻接至电源正极,再经一电容作信号输出,源极S直接接地。所以,在使用驻极体话筒之前首先要对其进行极性的判别。在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源极之间接有一只二极管,因而可利用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特性来判别驻极体话筒的漏极D和源极S。将万用表拨至R×1kΩ档,黑表笔接任一极,红表笔接另一极。再对调两表笔,比较两次测量结果,阻值较小时,黑表笔接的是源极,红表笔接的是漏极。

驻极体话筒的工作原理,讲的简单易懂些

驻极体 将电介质放在电场中就会被极化,许多电介质的极化是与外电场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也有一些电介质,受强外电场作用后其极化现象不随外电场去除而完全消失,出现极化电荷“永久”存在于电介质表面和体内的现象。这种在强外电场等因素作用下,极化并能“永久”保持极化状态的电介质,称为驻极体.声电转换的关键元件是驻极体振动膜。它是一片极薄的塑料膜片,在其中一面蒸发上一层纯金薄膜。然后再经过高压电场驻极后,两面分别驻有异性电荷。膜片的蒸金面向外,与金属外壳相连通。膜片的另一面与金属极板之间用薄的绝缘衬圈隔离开。这样,蒸金膜与金属极板之间就形成一个电容。当驻驻极体话筒极体膜片遇到声波振动时,引起电容两端的电场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随声波变化而变化的交变电压。驻极体膜片与金属极板之间的电容量比较小,一般为几十pF。因而它的输出阻抗值很高(Xc=1/2~tfc),约几十兆欧以上。这样高的阻抗是不能直接与音频放大器相匹配的。所以在话筒内接入一只结型场效应晶体三极管来进行阻抗变换。场效应管的特点是输入阻抗极高、噪声系数低。普通场效应管有源极(S)、栅极(G)和漏极(D)三个极。这里使用的是在内部源极和栅极间再复合一只二极管的专用场效应管。接二极管的目的是在场效应管受强信号冲击时起保护作用。场效应管的栅极接金属极板。这样,驻极体话筒的输出线便有三根。即源极S,一般用蓝色塑线,漏极D,一般用红色塑料线和连接金属外壳的编织屏蔽线。 用驻极体材料作成的一种电容式话筒,其结构是由一个张紧的被敷有金属薄膜的振膜和驻极体作 背极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声波作用时,振膜与驻极体背极间的距离改变,使平行板电容器电容量发生变 化,两端电压随之改变,其变化与声振动相对应,完成声电转换过程,这种话筒除具有一般电容话筒的理想 特性外,还具有稳定、体积小、重量轻及抗振性能良好等优点,其指向性也可以在无方向、心 形、8字形间变化。但由于输出信号比较微弱,依然需要加前置放大器。


请详细的讲解一下这个电路的原理图?

1)这个是电路图,不是装配图,实际上C1就装配在U3的8脚附近;2)至于Vcc到GND的回路,在芯片内部,这个你不必过于关注,所有的集成电路芯片都要电源端Vcc(或者Vdd)和地GND。想想你学过的电路基础知识,不都是有电源接入端嘛;3)J4端口,既是数据输入口也是数据输出口,是分时共用的;这个芯片采用的是 IIC通信协议,所以,你了解了IIC通信协议,再看到类似 J4接口,就能了然于胸了;还有疑惑的话,请继续追问好了;

有大神帮忙分析下这个电路图是什么原理?

题主,这个电路是一个Buck电路,什么是Buck电路,就是降压电路。
设计者为什么这样画?
因为图中用的Q1是N沟道的MOS管,N沟道的MOS管如果想要让它导通的话
必须使其Vgs电压大于阀值电压,一般都是12-15V,因此需要现在对Vg的电压进行抬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端驱动。
那么如何抬升Vg电压呢?
图中很巧妙的运用3845的5脚接到换流点,也就是MOS源极、Q2整流二极管阴极以及电感的交叉点,而3845的6脚输出电平参考5脚,因此6脚的电平肯定比换流点高,那么高多少呢?
高1V也是高,高2V高也是高,但是高1V或者2V都不能使MOS管导通,必须要高于MOS管的开启电压,MOS管才能导通,MOS管的开启电压一般都是4-5V左右,你可以查一下这个MOS管的Datasheet。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6脚的电平比MOS管高12-15V呢?
我们先来看看,3845是怎么样才开始工作的,就是3845的供电电源如何启动的?
从图中可知,3845的启动电压是从48V输入电压取的,48V通过R1(20K)对E2(50uF)电解电容进行充电,当充电电压达到3845的开启电压时,应该是7.9V这样子吧,3845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但是有一点疑问,就是R2是对48V分压,导致7脚的电平无法满足7.9V启动电压要求,因此我怀疑R2的参数是不是错了。否则这个电路工作不了,应该把R2的参数设大一些,R2等于5K差不多吧。
好,现在3845工作起来了,6脚开始陆续有PWM输出,到时MOS管也开始工作在PWM状态,随着对L1电容和E4电解电容不断的充电,输出电压,也就是12V慢慢建立起来。
一旦12V电压建立了起来,D2导通,接替48V给3845供电,确保3845一直工作。
至于周围的其它电容电阻,一般都是R/C震荡、电压采样等作用。
R5,C5组成RC震荡。

R8和R9组成输出电压采样电路,由图中可知,R8 = 3.3K,R9=12K,而3845的内部参考电压为2.5V,因此输出电压等于 (1 + 12/3.3) * 2.5 = 11.59V,接近12V。可以微调R8的阻值达到微调输出电压的目的。
C3,R7组成采样网络的反馈环节,经采样得到的小信号送到3845内部进行处理,以控制3845输出的PWM占空比大小。

C4和R4应该是组成电流采样电路,但是有一个疑虑,主要的电流不是从R4这边走,因此R4感觉在这里不是采样电阻,不知道设计者为何在这里添加R4和C4,或者这个电路本身就没有电流控制模式,只是单纯的利用3845的PWM电压控制模式,因为3845是峰值电流控制模式的。


补充一句,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电路应该是电动车里的48V电瓶电压转换12V的电路。
因为单从电路中使用的Q2整流二极管以及Q1的参数来看,这个电路本身处理的电流比较大,
电路的功率应该比较大。
有点佩服设计者的思维。


驻极体麦克风的驻极体话筒与电路的接法

驻极体话筒与电路的接法有两种:源极输出与漏极输出。源极输出类似晶体三极管的射极输出。需用三根引出线。漏极D接电源正极。源极S与地之间接一电阻Rs来提供源极电压,信号由源极经电容C输出。编织线接地起屏蔽作用。源极输出的输出阻抗小于2k,电路比较稳定,动态范围大。但输出信号比漏极输出小。漏极输出类似晶体三极管的共发射极放入。只需两根引出线。漏极D与电源正极间接一漏极电阻RD,信号由漏极D经电容C输出。源极S与编织线一起接地。漏极输出有电压增益,因而话筒灵敏度比源极输出时要高,但电路动态范围略小。Rs和RD的大小要根据电源电压大小来决定。一般可在2.2~5.1k间选用。例如电源电压为6V时,Rs为4.7k,RD为2。2k。图3输出电路中,若电源为正极接地时,只须将D、S对换一下,仍可成为源、漏极输出。一声控电路前置放大级中驻极体话筒的源极输出和漏极输出的两种不同的接法,最后要说明一点,不管是源极输出或漏极输出,驻极体话筒必须提供直流电压才能工作,因为它内部装有场效应管。

驻极体麦克风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驻极体话筒由声电转换和阻抗变换两部分组成。声电转换的关键元件是驻极体振动膜。它是一片极薄的塑料膜片,在其中一面蒸发上一层纯金薄膜。然后再经过高压电场驻极后,两面分别驻有异性电荷。膜片的蒸金面向外,与金属外壳相连通。膜片的另一面与金属极板之间用薄的绝缘衬圈隔离开。这样,蒸金膜与金属极板之间就形成一个电容。当驻极体膜片遇到声波振动时,引起电容两端的电场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随声波变化而变化的交变电压。驻极体膜片与金属极板之间的电容量比较小,一般为几十pF。因而它的输出阻抗值很高(Xc=1/2~tfc),约几十兆欧以上。这样高的阻抗是不能直接与音频放大器相匹配的。所以在话筒内接入一只结型场效应晶体三极管来进行阻抗变换。场效应管的特点是输入阻抗极高、噪声系数低。普通场效应管有源极(S)、栅极(G)和漏极(D)三个极。这里使用的是在内部源极和栅极间再复合一只二极管的专用场效应管。接二极管的目的是在场效应管受强信号冲击时起保护作用。场效应管的栅极接金属极板。这样,驻极体话筒的输出线便有三根。即源极S,一般用蓝色塑线,漏极D,一般用红色塑料线和连接金属外壳的编织屏蔽线。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