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孔子拜师教案

《孔子拜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

《孔子拜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拜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 、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四、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再读全文,再感受   《孔子拜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品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出示孔子画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年轻时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孔子拜师(齐读课题),解释“子”的含义,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像老子,庄子,孟子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师:刚才小朋友们读书读得可认真了,现在老师要考考同学们了。   2、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   孔丘 仲尼 老聃   远近闻名 渊博 风餐露宿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拜见 迎候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带拼音读——去拼音读   自由读词——指名读——齐读   第一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人物名。介绍古代人名的特点。(古代人有姓,有名,有字,在名和字的使用上是有讲究的,自己称自己时,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谦虚有礼,对别人就不能直接称呼名,而要称字,这也表示谦虚有礼。)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选择上面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   孔子已经是 的老师了,但他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 ,他认为 就 , ,赶到洛阳拜 为师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 地 给孔子。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质。   1、再读课文,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谦虚好学。   师:你从课文的哪里知道?   出示第一自然段。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自由读读这一段,说说你的体会。并把你的感受代入句中读读。   理解词语:远近闻名 渊博   3、简介孔子   读读课后的资料袋   师:是啊,我们的孔子是多么谦虚好学的人啊,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读这一段。   4、孔子的谦虚好学还从哪里可以体会出来呢?   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读了这个句子后,你又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预设:孔子一路很辛苦。   师:你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了?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这一路上,孔子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情境朗读:炎炎夏日,孔子,寒冷的冬天,孔子   (出示曲阜到洛阳的'地图。)   师:从曲阜到洛阳坐火车最少都要八、九个小时,在古代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我们的孔子而是“走”到洛阳。此时,又有什么感受?把这种感受代入句子中读读。   师:孔子风雨兼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洛阳。   再把我们的体会代入句子读一读。   师:孔子这样赶路是为了什么啊?(拜师)这时,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   5、师:孔子终于赶到了洛阳。   课件出示内容,师读(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出示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同桌练读对话,说说从他们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们的对话中,哪句让你最有启发?   预设: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前半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板书(学无止境)   因为孔子认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所以孔子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让我们大声读读,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   6、词语加油站   像写学习刻苦勤奋的词语很多。出示词语。   废寝忘食 刻苦钻研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如饥似渴 孜孜不倦 一丝不苟 不耻下问   四、拓展性知识。   我们的孔子不仅向老子拜师,还向很多人拜师。   课件出示孔子拜师小故事。   五、总结。   正因为孔子的谦虚好学、学无止境,才使他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也要牢记“学无止境”这四个字,通过学习这把钥匙,开启更多扇知识的窗。   《孔子拜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教学难点: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出示孔子画像)。今天课文会讲他的什么事呢?   2、揭题,读题:孔子拜师。谁?干什么?   3、选择学习:你们是想先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呢?还是想先学课文,从课文了解孔子的为人呢?   二、交流资料,认识孔子: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不要重复人家的发言。)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   (1)听录音读课文,听出哪些字词的读音跟你平时的朗读是不一样的,做上记号。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   (2)(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结合了解古代人的“姓”、“名”、“字”。)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感悟品行。   1、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初说印象,不必求全求对,引导学生找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明。)   2、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看出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的句子。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关的句子,关键词语用红色表示。   (1)“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从这句话中,你认识到孔子有什么样的品行?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闻名、渊博”,引导学生感受“谦虚好学“的品质。   (2)“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你是从句子的哪些地方看出孔子的品格的?   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听音乐想象,孔子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样想的呢?(个人思考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也许他从硕果累累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寒风凛冽,……渴了,他……;饿了,他……;累了,他……;摔倒了,他……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再次带着敬仰的感情朗读这个句子。   (3)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话。(结合插图进行教学)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生活实际,交流。   (5)“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感悟品行:虚心求教   4、小结学习方法和孔子的品行。   五、生字指导:(学生认为有困难的字,教师点击多媒体课件分笔画书写演示)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五、课外实践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孔子拜师》优秀的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勤奋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设计】   一、叙述揭题,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滚动出示)你知道是谁说的吗?   关于孔子,你还知道些什么?(课外收集资料)   为什么中国的孔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学了《孔子拜师》这一课,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   二、初读感知,自学生字、词   1、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先去读一读课文,碰到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且想一想,孔子向谁拜师?(生自读)   你知道孔子向谁拜师了吗?(点名回答)学生可能会说老子,或老聃。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老子和老聃到底是两个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个人呢?老师这儿有些资料,看能不能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师介绍古代人的姓名)   课件出示:古代人在姓后面加子,表示尊称。如孔子、老子等。   2、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课文中有许多新朋友,见咱们班的同学这么能干,都急着要出来和大家见面呢。来看看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全部词语,生自读)   请几个小老师带读。(卡片形式)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认识完这么多新朋友,接着咱们去研究课文了?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自读以后,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2、汇报交流:   ⑴ 课文第一自然段:   ① 找到这自然段   ② 你们 知不知道他的理由?(认为孔子谦虚或好学?)追问: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算知识渊博呢?   ③ 现在字面上的意思懂了,那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吗?自己先去试试?(生自己读)点名读   我好像听到他读的时候强调了几个词语,你听出来了吗?(点名评)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想读的站起来读)   ⑵ 曲阜和洛阳……走到了洛阳。   ①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你们看到了吗?(点名说)   ② 你是从哪个(哪几个词)感受到的。   ③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孔子赶路的艰难。   ⑶ 对话部分:   ① 找出孔子的话。想不想当一回有礼貌的孔子?那就赶快去读一读吧!(点两个人读)他在和谁对话知道吗?你也找个老子对话吧。(同桌互读)(点一组或两组读)   读是读得很好,不过老师觉得如果能加上表情和动作会更好。你们认为呢?(试读)   汇报。   有没有发现这中间藏了一个新的符号?他的作用同学们刚才都已经不知不觉地读出来了。你知道他的作用了吗。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②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看是不是这样的。这回老师也要跟你们一起读,行不行?   师读提示,2部分同学对话。   ⑷ 学无止境:   ① 说说理由吧。   ② 其实这么长的一句话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觉得可以是哪个成语?   四、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孔子拜师》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认写生字。 2、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师引入课题: 问: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答:孔子拜老子为师的事。 2、老子是我国历史上了不起的思想家,孔子则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谁对他们有所了解,赶紧介绍给大家。 3、生介绍。(再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并认记丘。) 4、看来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有学问,了不起的大学者。那为什么孔子会拜老子为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了解。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生自读课文,说说读懂了哪段?这部分主要讲的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总结: 孔子绝意拜师-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认真求学-受到人们的敬重 3、问题探究,引入对全文的品读: 师提问: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思考、交流。 三 、细读课文,品读词句 1、齐读一段,提问思考: ⑴老师提出阅读要求: 课文一来就向我们介绍了孔子当时的地位及拜师的原因,齐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 ⑵有了这些了解之后,你觉得孔子怎么样? ⑶自己再读第一自然段,看你还能有什么了解和收获。 2、反复品读,揣摩词句: ⑴师引入: 决定拜师以后,孔子便毅然赶往洛阳,一路上历尽艰辛,孔子最终来到洛阳,拜师成功了吗?我们一起细细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⑵提问:这一段写得很详细,用词十分准确,请你自己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最感动,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刻。再结合书上的内容,看你能不能说说词语的意思。 ⑶生读文、勾画、体会、交流: ①重点词语理解: 风餐露宿: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孔子一路上的艰辛。 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 提问:为什么如此艰辛,孔子仍要不远千里去拜师呢?你从这些感受到孔子都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②分角色朗读对话,说一说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说话都怎么样? (谦虚礼貌) ③对比理解两组近义词的不同用法。 学生找出这两组近义词:拜访-拜见,迎候-等候。 Ⅰ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Ⅱ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 通过对比朗读,细细品味: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①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②多谢老师等候。 老师讲解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等候则不表示迎接的意思。 生体会: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迎候这个词让你对老子有了什么了解? 多谢老师等候换成迎候好不好?为什么? 3、齐读三段: ⑴学词毫无保留、传授。 ⑵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段,你对孔子和老子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⑶谁能把你从课文中了解到的对孔子和老子的认识完整地说一说,先练一练,再举手汇报。  四、所以课文最后一段告诉我们 (生读)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五、再读全文,再感受


《孔子拜师》教案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孔子拜师》教案范文,欢迎参考!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三年级上册语文孔子拜师的教学思路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品行。
教学难点: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学习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拜师的故事。(板书:孔子拜师)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和老子

通过预习和搜查资料,小朋友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

这么有名的孔子,他拜谁为老师(板书:孟子)孟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前了解了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做记号;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新词:

日夜兼程 风尘仆仆 相距 止境 长进 敬重 纳闷 风餐露宿 毫无保留 传授 佩服 曲阜(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  (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齐读)

3、再认真、仔细地读读课文,了解孔子为什么拜师?是怎样拜师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2、说说孔子为什么要拜师呢?

3、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4、理解:远近闻名

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补充资料,体会孔子的好学: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6、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

7、过渡:为什么知识这么渊博的孔子,总认为自己还不够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段,从第二段中找找答案吧!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默读二自然段,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句子: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板书:学无止境

2、联系第一自然段,说说“学无止境”意思。

3、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4、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过渡语:好学的孔子又是怎样拜师的呢?请同学们再轻声读读第二小节,划出有关孔子拜师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句子)

(二)出示句子: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指名读句子。这句话中有几个词很难读,老师请几个小朋友再读一读。为什么把“终于”或“上千里”读得那么强调?

2、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比瑞安到上海还要远,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板书:不畏艰辛

3、想象理解“风餐露宿”: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特别是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指名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 ;有时走累了,就 ;白天,孔子在加紧 ,天黑了,孔子还 ;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 

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4、面对如此好学的孔子,不想再读读这个句子吗?

5、联系上下文理解“风尘仆仆”:

(1)经过了几个月的拔山涉水,千难万险,孔子终于来到了洛阳,此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孔子会是怎么样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一个词来说说吗?

(2)风尘仆仆的孔子是怎么样的?

过渡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拜师的?

(三)出示句子: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从这几句话中,你又感受到什么?板书:谦逊有礼

2、快速读读这几句,圈出表现孔子谦逊有礼的词语。

3、师生分角色读。(指名读、齐读)

五、学习第三小节

1、出示句子: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抓住“每天”、“随时”来理解)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板书:勤学好问

 如果用孔子的名言来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六、观看图片,升华主题

1、出示图片介绍:正因为孔子如此好学,所以后来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很佩服他,也很敬重他,为了纪念这位圣人,人们为他修建孔庙,塑了孔子的行教像。每到孔子的诞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都要举办孔子文化节,进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的学说在世界上也有很大的影响。韩国举行祭拜孔子活动,日本为孔子设立孔庙。美国还把孔子的生日作为教师节。

2、看了那么多的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3、带着敬重、佩服我们再来讲讲孔子拜师的故事。*齐读全文。

4、总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孔子的好学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谈谈孔子其他方面的品行以及老子的高尚品质。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句警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板书设计:

17 孔子拜师



谦虚好学

不畏艰辛

求知若渴

谦逊有礼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课文资料

【 #三年级# 导语】学语文而使人能明智的生活。文学是人学,间接经验多了,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自家的人生就少走弯路,以攻则下,以守则固。人生是自我感觉的过程,这个自我的感觉,得有充实的内生活才成,学语文,能使我们的生活充实。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一】   课文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篇二】   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篇三】   《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今天,,我领着孩子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课前,我认真地朗读了课文,发现让学生理解孔子和老子让人敬重的品行有困难,于是我把这一点作为学习难点,准备上课时重点解决。   教学伊始,我创设一个小的情境,向学生讲述了孔子的出生、童年、成年等一系列曲折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孔子。激发了阅读期待,为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上放手,让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去拜师?”“怎样去?”,先是自己读熟课文,再画一画路线图,和小组交流,读一读悟到的情感。重点把握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我更加明白了,中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落实重点词句的训练,加强朗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更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根据学生的学,恰当的调整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为学。

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孔子拜师》主要内容,急急急!!!!!!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2119.htm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3、了解课文尊师重道的深刻内涵,感悟作者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破”“立”结合、 正反对比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初读课文:

1、初步了解各段基本内容;

2、划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

六、学生读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试用自己的话概括中心论点。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意思是说,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这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道,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七、找出与课文中心论点有密切关系的句子,并解释说明。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也难啊!

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

2、圣人无常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这一句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世上学问门类众多,人总是各有长短,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的人学习,体现了以有道者为师的观点,从正面证明中心论点。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这一句是进一步澄清从师学习的目的,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扫除了从师学习的思想障碍。这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入阐述。

八、研读第1段。

1、学生诵读,之后点评。

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句。

重点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用来……的凭借

所以

今:因果关系连词

古:跟从……并且

从而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者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第二课时

一、学生诵读第2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本段主要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圣益圣,愚益愚 疑问语气

为子择师 自身耻师 小学而大遗 肯定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讽刺语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风尚)

吾师道也 (道理)

师道之不复 (风尚)

惑而不从师 (老师)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5、古今异义词辨析。

古:一般的人

众人

今:许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小学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6、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三、学生诵读本段,要注意读出几种不同的语气。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读第3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二、研读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2、讨论:有人说,这一段的结论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怎样认识的?

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研读第4段:

1、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2、这一段与前面两段有什么关系?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总结全文。这段话中“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表示作者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赞成以道为师的好风尚,分别照应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四、学生诵读第3、4段 。

五、讨论: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有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

文中赞颂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确表示对古文的推崇,说明韩愈“抗颜而为师”,是以恢复古文的优良传统自居的,通过培养“后学”,扩大古文的影响。

六、根据以上问题进一步归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提倡尊师重道

写作目的

推进古文运动

七、总结全文结构、写法。

板书设计

破 正 人必从师,以“道”为师(理论论据) (立)

立 反 士大夫耻学于师 (反面现象) (破)

结 对 (三层对比)

合 比 孔子从师的言行 (正面实例) (立)

李蟠从师行古道 (身边活例) (立)


三年级《孔子拜师》全文,有谁知道 啊?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年级语文第十七课孔子拜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