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南京甘氏家族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介绍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以及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南京市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介绍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研究、展示、保护南京民俗文化以及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馆址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南京市民俗、非遗“双博馆”是南京老城文化的见证和缩影,是南京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重要展示地。在这里游客可以领略传统民居建筑的优雅精致;阅读一个千年家族的兴衰历史;感受南京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南京一百多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精彩展演。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游玩指南南京民俗文化博物馆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游玩指南【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交通】地铁1号线三山街地铁站3号口出,公交46路中华路·三山街站,公交4路、7路、16路、33路、35路、100路等中山南路(升州路站【门票】20元【门票购买入口】点此购买【景点】甘熙故居清代著名学者甘熙的故居,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津逮楼津逮楼是甘家的藏书楼,也是清代金陵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除收藏历代秘籍善本,还收藏了大量甘氏自撰著述。津逮楼历经火焚,后“复庐”重建。现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是当时散落在各房间供家人平时翻阅的。望月楼原为甘家小姐绣楼,后因津逮楼被毁,将保存下来的两三万册书籍又搬到了望月楼(南捕厅19号。友恭堂清朝嘉庆初年,甘国栋在时称府西大街的南捕厅买下一块宅基地,开始营建房屋,嘉庆已末(1799年正式迁居于此,并取堂名曰“友恭堂”。“友恭堂”是南捕厅甘氏的堂号,也是整个宅第、家族的共同称谓。严凤英旧居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严凤英,在解放初期在甘家大院学习京剧昆曲时住过的居所。金陵十八坊“金陵十八坊”展示厅,则复原了南京地区的部分老街坊、老行当,推荐怀旧范儿观众一游。“金陵十八坊”是明朝大量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云集工匠人口有十余万。观众在这里还能看到扇子店、当铺等已经消失的老行当。金陵甘氏家庭历史陈列甘熙宅第的主人是被称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金陵甘氏家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战功显赫的名将,几百年来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为家训,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自清代以来成为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的文化世家。其中展示的友恭堂祭祀用具,属于二级文物。馆藏文物甘熙著《白下琐言》、“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碑、甘氏家族陈列等。


甘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甘姓的来源和历史是:甘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同族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在周武王姬发执政之初,即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氏。这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现在陕西省的鄠县西南一带当时就是以“甘”为名的,因此,陕西一带就是该支甘氏的发源地。迁徙:甘氏最早出自夏王朝时期子姓,到了上古周王朝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甘姓

甘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甘姓的来源和历史如下: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2、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3、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相关迁徙:甘氏最早出自夏王朝时期子姓,到了上古周王朝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

深藏闹市的九十九间半(一)

在南京城南一条不怎么起眼的深巷里,藏着一所俗称"九十九间半"的民居,它就是远近闻名的甘熙故居。

在中国,最大的建筑宫殿为北京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官府建筑为曲阜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只能号称“九十九间半”了。

为何从故宫、孔府再到大户人家的私宅民居都要带那么多“九”呢?

“九”,在中国古人眼里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至尊”的说法。

甘熙是清代南京著名学者与藏书家,其故居是由甘熙的父亲甘福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后来甘熙又加以续建和扩建,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可最多时达三百余间。







甘熙故居占地21000余平方米,位于南京城市中心干道——中山南路、升州路交汇处的南捕厅巷,据新街口仅仅一里之隔,与夫子庙只有百步之遥,可谓巷中深藏、闹中取静的一块所在。

清代南京城内有南捕通判衙署(简称南捕厅)和北捕通判衙署(简称北捕厅)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东起府西街、西接绫庄巷的南捕厅负责辖区内陆上的缉捕工作,而位于府北土街口的(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的旧称)北捕厅则负责水上缉捕工作。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南捕厅的建筑物毁于太平天国。1872年重建,清末实行新政时,又在此设立警察局。抗战前夕,南捕厅旧址房屋已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却保存了下来。







经历二百多年的风风雨雨,甘熙故居承载着岁月的变迁和南京的历史文化。如今,它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平民住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奇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

虽说没有明孝陵、明城墙那么名闻遐迩,可甘熙故居仍是一个了解清代南京建筑与文化的好去处。

甘熙故居整个建筑反映了清代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家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

因此,建筑群内虽有房间"九十九间半",但却只设一个主入口,想进入宅内,必须通过该入口,体现了中国封建家庭不另立门户的传统观念。

门头爬满绿植,两侧一对石狮耸立。如果你不稍加留意的话,真有可能与深藏里面的“九十九间半”擦肩而过呢。

讲了这么多,还是让我们身临其境、一探究竟吧!

(待续)


甘熙宅第在哪里

甘熙宅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甘熙故居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地理位置:东经118°46′41″北纬32°01′42″历史文化沿革:甘熙故居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组成,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该建筑个性明显。位于南捕厅的宅第坐南朝北,位于大板巷的宅第坐东朝西。因甘氏从安徽来宁靠经商起家,故依“图宅术“的记载而避讳。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左、中、右三条轴线为一组的对称形式,由北向南分置门厅、轿厅、大厅、后厅和后堂五进,各厅都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在建筑装饰上,绝大多数房屋都是格扇门、和合窗,裙板上装饰多为吉祥如意的图案;每一组建筑左右相邻院落之间都砌有高大风火墙。甘熙故居现占地面积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6年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为甘熙之父甘福所造,后经甘熙等续建而成。甘熙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故居内原建有后花园和江南地区最大的藏书楼---津逮楼,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甘熙故居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处环境:甘熙故居位于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特1线、游2线、游4线、2、4、7、16、26、33、37、40、47、49、62、101、102路公交车可达。定位:南捕厅历史文化风貌区甘熙故居核心区评事街民俗文化旅游一条街历史文化风貌住宅区电话:85568847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南捕厅19号公交:100路、35路、38路、地铁1线甘熙(1798~1853),字实庵,生于1798年,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早年就读于钟山书院,师从散文家姚鼐。清道光十九年(1839)进士,以知县迁广西,道光二十二年升郎中。后任户部广东司兼云南主稿、记名知府等职。他博览群书,博学强记,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著有《白下琐言》、甘熙详细信息++绒庄新村社区:绒庄新村社区:地处朝天宫街道东南部,东起中山南路、西至评事街,北起建邺路、南至升州路,社区总面积0.193平方公里,总户籍4949户,总人口11922人。社区有市民俗博物馆、朝天宫派出所、府西街小学、南京市成人自考办公室、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公司、金歌酒店、江宴楼酒楼、金榜老年公寓等单位。


甘熙宅第的介绍

甘熙宅第又称甘熙故居或甘家大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甘熙宅第现已开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身怀六甲惨遭丈夫抛弃,初恋要养活母子俩,严凤英后来的生活怎么样了?

对于一个女子来说,爱情是令人沉醉的,但在爱情里有人淡然自若,有人深陷其中,无数女子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作为黄梅戏的开拓者的严凤英就一生情路坎坷,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拒绝爱情,当爱情再次来临时,她依旧能够勇敢地向前一步。她四岁就开始学习黄梅戏,当时封建制度的环境下,唱戏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因此为了唱戏她差点被族人淹死。十五岁登台演出一唱成名,年级尚小却姿色艳丽,但没有自保能力的美丽是危险的,在登台演出后,姿色出众的她被看戏的军官看上,强行绑走扬言要娶她做姨太太,为了逃离魔窟,她装疯卖傻才被赶出来,她的祖父为了救她送她前往南京。门当户对的才是现实在南京,严凤英除了唱戏什么都不会,为了生存,再次进了戏班子,她的天分使得她很快就脱颖而出,再次扬名,很快她遇到了她这辈子的恩师,同样喜欢唱戏的甘律之。甘律之是南京甘家的三少爷,甘家是当地有名的望族,甘律之结识严凤英后两人迅速堕入爱河,你侬我侬不愿分开,甘律之还将严凤英带回甘家系统的学习黄梅戏。情郎的爱慕使得她根本没有想到现实的残酷,甘律之也是当地少女的偶像,仪表才情自然不差,再加上甘家的声望,两者间身份的鸿沟使得他们之间的感情注定得不到结果。在甘律之跟家中表明要娶严凤英后,甘律之的父亲坚决不同意,无奈严凤英与甘律之就这样分开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断绝关系。他们从恋人变成了朋友,变成了知己,甘律之与严凤英来说亦师亦友,在甘家学到的系统的黄梅戏也为严凤英后来的舞台表演打下了更加牢靠的底子,使她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加的炉火纯青。勇敢的反抗命运的不公从南京回到老家后,严凤英已经算得上是舞台上的顶梁柱了,此时的她20岁,正值年华,在舞台光彩照人引人关注,由此认识了严凤英的第一任丈夫,王兆乾。王兆乾也是一个黄梅戏爱好家,他对艺术也有着与严凤英同样的追求,一来二去,两人在讨论艺术的过程中,相知相爱了,可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是主流,严凤英为了唱戏数次与王兆乾争吵。一次戏班要去南京演出,严凤英很是高兴,这样她可以去顺道看望甘律之,感谢他当年的教导之恩,此时的严凤英只是把甘律之当作恩人对待。但是作为丈夫,王兆乾不能忍受自己的妻子去看望以前的情郎,所以坚决反对严凤英去南京演出,他们大吵了一架,最终严凤英还是选择去南京,王兆乾却也偷偷跟去了。在严凤英与甘律之交谈时突然出现,严凤英向甘律之介绍王兆乾是自己的爱人,向王兆乾介绍甘律之是自己的恩人,她认为她的态度已经表现得很明白了,但是介绍的话还没说完,王兆乾却当着甘律之的面给了严凤英一个耳光。彼时的严凤英已是怀胎妇人,面对屈辱,严凤英没有忍气吞声,这个耳光让她明白王兆乾根本就没有尊重她,他的大男子主义让她再也无法忍受,她提出了离婚。在当时的封建制度环境下,孕期离婚代表的不仅仅是独自养育孩子,更是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她不是没有挽回过,在生子时,她曾特意提前告知过王兆乾,但是对方只发来5个字的电报:祝母子平安。她的倔强不允许她再低头了,她的这份倔强也是她悲剧落幕的主要原因。无疾而终 不合适的人就不强求严凤英不再挽留王兆乾,生下孩子后就正式与王兆乾离婚了,在生孩子和月子期间都是甘律之陪伴在严凤英身边细心照顾,知己失败的婚姻,和周遭的流言蜚语,甘律之很看不过去,主动对严凤英说:“你嫁给我,孩子我养。”甘律之作为名门望族出来的少爷,自身气度不凡,为人谦逊有礼,与严凤英在一起后住到剧院附近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周围的人都是从底层摸爬滚打起来的,个个大大咧咧的,严凤英的朋友还曾说过每次甘律之太有礼貌了,与人交谈还会鞠躬,最开始这让很多人不习惯。严凤英此时嫁给甘律之并不是因为爱慕,更不是旧情复燃,她对甘律之只有感激,此次嫁给他只为报恩。此时的甘家因为某些原因大不如前了,甘律之自己却又不是做生意的料,赚的不如赔得多,严凤英却因为出演的《天仙配》红遍大江南北,女强男弱,两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两人和平离婚,两人恢复成为了知己好友。甘律之曾采访回忆道:“我与凤英离婚后,她任然在朋友面前赞我为人宽厚,待她良好,在艺术道路上帮她许多。”生命最后的幸福严凤英在排练《王金凤》时认识了她的第三位丈夫,也是最后一位丈夫,王冠亚。王冠亚是当时戏剧导演,他们两人婚后虽然平淡但不失温馨,严凤英面对这个憨厚的丈夫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浪漫,据友人回忆说,她每天都趴在窗台等王冠亚回家吃饭,两人婚后感情很好。王冠亚个性温柔也很爱她,对她俯首帖耳,言听计从,体贴入微,婚后从来没有让严凤英吃过苦,此时的严凤英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顺风顺水,这段时间简直是她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候了,这个倔强的女人终于找到了一个珍爱她,一心疼爱她的男人。但是这样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在特殊时期,她被污蔑成"特务",整日被人训斥,个性要强的她最终服药自杀,享年38岁。她自杀身亡后王冠亚一直未再娶妻,一生致力于记录,拍摄关于严凤英的传记,并且出了一部在80年代红极一时的《严凤英》电视剧,这部剧就是严凤英的传记。严凤英的一生情路虽然坎坷,但是在生命的尽头也最终迎来了一份珍贵的爱情,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也得遇一位亦师亦友的知己,助她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虽然命途多舛英年早逝,但是她的音容笑貌永久保留在那些经典中。

南京甘律之有孩子吗

甘律之没有孩子。甘律之,1919年出生于南京,甘家是南京著名的京昆世家,是一个名门望族,甘家住宅俗称甘家大院,府内宅院众多,有“九十九间半”之称。甘律之的父亲甘贡三精通戏曲和诗词,许多戏曲名家、文人雅士经常出入于甘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甘律之本人也很优秀,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上过大学,在戏曲方面的造诣也很深。1950年的时候,甘律之和几位女同伴到米高梅舞厅去跳舞,在那里遇到了演出的严凤英,严凤英本是一位黄梅戏演员,因为在安徽家乡演出的时候被一个军官看中,她不想被强占为妾,所以不顾一切地逃到了南京。因为来了南京生活艰难,为了谋生所以来到舞厅唱歌,甘律之为人仗义热心,对她的经历深表同情,之后还对她出手相助,把她拉到了自己组织的戏曲票友社团“友艺集”里面,两人的交集也从此多了起来。

甘家大院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南京的甘家大院都出过以下几个有名的人物。第一位就是熟悉的甘德是世界上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和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著有《天文星占》和《岁星经》等,后人把他与石申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第二位是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人,战国时期著名大臣甘茂之孙。甘罗自幼聪慧过人,后来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为门客,因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十二岁便做了秦国的丞相。

甘家大院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南京的甘家大院都出过以下几个有名的人物。第一位就是熟悉的甘德是世界上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和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著有《天文星占》和《岁星经》等,后人把他 与石申的天文学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第二位是甘罗,战国时楚国下蔡人,战国时期著名大臣甘茂之孙。甘罗自幼聪慧 过人,后来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为门客,因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十二岁便做了秦国的丞相。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