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新闻两则阅读答案

《新闻两则》阅读题 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冲破、横渡, 锐不可当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两则》阅读题

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冲破、横渡, 锐不可当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 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
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
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 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解析与测评第二单元信客答案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xī xu jí huì
è cù hē jié
zhōu zhuó jì
yàn bá shè diān pèi
2、私自扣减应该发给别人的财物,据为已有。
忧愁,悲哀。
急促,慌慌忙忙。
3、(略)
二、课内阅读
1、某个谋生者死在都市,信客代表家属赶去料理后事。然后返回乡里,通报噩耗,交送遗物,安慰家属等。
2、终年在外跋涉,工作十分劳苦,并且容易受到别人的猜疑。
3、用设问、反问等句式,叙述信客在遭人诬陷时矛盾的心理。说明做信客的就要任劳任怨,承受起荣辱,因为是为乡邻们办事。
4、信客的为人:善良厚道,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待人宽容。
三、拓展阅读
1、肃然:十分恭敬。
猥琐:庸俗不大方。
2、生意泠清。但老妪自甘冷清,目光里绝无半点儿乞意。
3、为了获得自信和自己仍立在好人边上的自慰。
4、老妪和老叟尽管生意冷清,卖不到钱,但绝不要别人可怜,也不会占人两毛钱便宜,这在他们,只是觉得做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样就更让人觉得可贵,令人肃然起敬。
5、起到衬托老妪形象的作用。


《新闻两则》试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报道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本篇新闻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可从以下三点认真品味、学习。
  (1)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如表现我军迎难而上、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选用“冲破”、“横渡”等词语;表现我军勇猛进击、节节胜利用的是“占领”、“扩展”、“突破”、“歼灭”、“击溃”、“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组成的一连串动宾短语。描写敌军溃败无能,则用的是“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泄气”等,用词褒贬色彩十分鲜明。
  (2)语言概括力强。如中路和西路我军所遇到的抵抗,用“甚为微弱”四字来概括;而东路则用“整天激战”来概括。
  (3)用词有分寸。如报道我军战果时,西路军占领的是“广大南岸阵地”并“正向南扩展中”;东路军占领的则是几个县的“广大地区”。


新闻两则的阅读题答案

1.好。“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
2.“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
3.“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知识目标〗   1、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识记课文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教育目标〗   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重点难点〗   了解并且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识记重点字词   鄂(湖北) 豫(湖南)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聿   闱乡   三、知识介绍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速读全文,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速读全文,划分新闻内容要素: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22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新闻两则》课文背景知识   1、文体常识:   ⑴关于消息:   本文两篇短文都属于新闻体裁,它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事实。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   消息的内容虽然包罗万象,但它们有共同之处:   一是新闻的共有特点,即:   A、及时性,报道必须迅速及时。   B、真实性,所报道的事件必须是绝对真实的,容不得任何虚构、夸大。   C、简明性,语言要简洁、精练,简明、扼要地报道出事实。   二是消息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消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背景和结语有的是隐含在主体里面,有的则是省略的。   三是消息的要素和记叙的要素相同,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标题通常由主标、引标、副标三部分组成。引标在上,字体往往小一些;主标居中,字体较大;副标在下,字体稍小,并且大多在前面加破折号。一则消息有的三标齐备,有的没有引标,有的没有副标,只有主标是必不可少的。   ⑵学习记叙文要弄清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文体,它往往要记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应该把记叙的六要素搞清楚,这样有助于掌握全文。但是,由于文章的侧重点不同,组织材料的方法不同,记叙的要素也不可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交代。   因为新闻(消息)多用记叙手法,所以阅读消息也必须注意其记叙的要素。然而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其六要素的交代方法也与一般记叙文不同,它往往在导语中就要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集中概括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事实,点明主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导语就交代了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时间未交代是因为电头里已经明确了。   2、背景知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五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第四野战军一个兵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以东团风至武穴一百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王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八年级上语文每课一练新闻两则的答案

要点引导



(一)整体感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这一胜利,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亲自撰写了这两则新闻,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弘的气度。全文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二)学法点拨



掌握新闻的一般常识。



两则消息的语言极富特色:凝练、简明、概括性强;具体、详实、确凿无误;鲜明、生动、富有感情色彩。读课文既要体味揣摩消息的文体特点,又要注意领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激情。



自学评估



语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荻港(  )  击溃(  )  歼灭(  )  锐不可当(  )



绥靖(  )  阌乡(  )  要塞(  )  杜聿明(  )



殷实(  )  阻遏(  )  逃窜(  )  管辖(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负隅顽抗      悍然拒绝      



锐不可当      业已    



3.造句。



高屋建瓴──



锐不可当──



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    、    、    、    、    。一篇新闻通常不可少、、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    、    。



(2)新闻的六要素:、和事件发生的原因    、    、    。新闻的语言讲究、。



5.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明理由。



(1)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区,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2)



①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



②最近蒋军因为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将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经放弃开封,现在又放弃南阳。



课文阅读理解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本段交代了渡江的人物    ;时间    ;地点    ;结果    。这是新闻的部分,其中画线部分的文字是新闻的    。



2.这段文字在全文起的作用是:    。



3.“不含”在文中的意思    ,体现了新闻语言的    特点。



4.将“横渡长江”改为“渡过长江”行吗,为什么?



5.选段中表现人民军队排山倒海、无往不至的词语有:    、    。



(二)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



1.本段以    顺序为写作顺序,从以下词语可以看出:        



2.新闻要求所报道的事件的及时性,而本段则涉及历史上的光武帝,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它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探究



(一)



今年农历正月廿九即3月9日,福州市民将迎来首届“孝顺节”,这是福州人独有的节日。正月廿九是福州传统民俗节日──“拗九节”,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祖,出嫁的女儿还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顺父母。



本次活动由福州市文明办、市老龄委、市妇联、共青团福州市委、市贸发局主办,福建福海文教基金会、市烹协承办。首届孝顺节的活动包括:为老劳模、孤寡老人送拗九粥;资助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向市民推出拗九粥、拗九宴;老年人闽剧专场演出等。



1.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



2.用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



3.结合所学的新闻知识,说说导语和标题之间的关系。



(二)



为帮助贫困山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学校将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要求写成比喻句)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200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



在法国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之际,一座由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6月3日在昔日诺曼底登陆战场揭幕。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成。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看去,好似“中国”的“中”、“和平”的“和”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1.把以上材料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



2.世界和平女神像的造型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四)



中新网酒泉10月15日电 本社记者孙自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场报道,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十多分钟后,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



北京时间15日上午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此间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神箭”升空十多分钟后,中国载人宇宙飞船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全世界第241次载人飞行和第952人次进入太空。同时,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神舟”五号飞船于16日6时28分成功着陆。



6时51分,杨利伟在舱口向大家招手,神态自若。



1.从新闻的结构考虑,第三段属于其中的哪一部分?说一说它的作用?



2.千百年前古人就梦想能够飞上天,至今还流传着不少这样的神话或传说,你能否举出一例?



资料链接



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大部主力已被歼灭。国民党蒋介石为了赢得时间,重整军力,一方面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总统李宗仁任“代总统”,并出面与中共和谈。另一方面,则积极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



4月15日,国共双方和谈代表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于4月20日签字。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于4月20日晚发起渡江作战,首先由中央集团在100余千米的正面上登船起渡,于次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21日,东西两路突击集团,在解放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下,成千上万只木船,以排山倒海之势,浩浩荡荡,横渡长江。他们在强大炮兵掩护下,击破了国民党军水上障碍,粉碎了南岸守军的抵抗,突破江防。至22日,渡江部队均占领并扩大了滩头阵地。至此,国民党军苦心经营达三个月之久的长江防线完全崩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鉴于长江防线已全线被突破,国民党军于22日下午实行总退却。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追击,并于23日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对中国22年的统治被推翻。毛泽东在北平双清别墅闻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光辉的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新闻两则》课后第二题答案

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本题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揣摩遣词造句,三个小题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究,都作了提示。宜引导学生细心品味,以增强语感,更好地学习语言。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八年级上册语文1新闻两则的课后题

导语--文中第一句
主体--第二句至文末
六要素:
①人物:中原我军
②时间:1948年11月4 日下午
③地点:南阳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被困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⑤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语文作业本《新闻两则》全部答案

1 新闻两则1.(1)歼 (2)窜 (3)纤 (4)泄 (5)塞 (6)遏 2.(1)文中指敌军溃败退却。(2)文中指人民解放军锐利无比,不可抵挡。 3.(1) 阻遏 (2) 阻隔 4.不能去掉。因为“至发电时止”说明该路解放军还在继续渡江,人数在不断增加,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5.指“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6.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7.不能。因为扬中等广大地区已解放,所以用“占领”一词;而江阴要塞还没攻下来,不过敌军不能任意活动,所以用“控制”一词;江阴已被我军控制,敌军想从长江逃走已无办法,所以用“封锁”一词。
8.北大西洋上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1000多人沉入了大海。

10.(1)、泰坦尼克号的防水舱没起作用,表达了作者的讽刺。

(2)、泰坦尼克号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到位,表达了作者的讽刺和对死者的惋惜。

11.阿斯特上校、船长、船上大多数工作人员(包括乐队)和他们的妻子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初一下册语文《新闻两篇》检测试题

  进入到初一后,不同于小学,那么 ,语文这一科要如何去学好呢?平时要怎样做练习呢?接下来不妨和我一起来做份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新闻两篇》检测试题,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苏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新闻两篇》检测试题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小题1】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能否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一篇新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____________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小题3】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文中划线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

  新华社香港7月1日凌晨电 (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小题1】这5段文字在新闻的常用结构中属于哪一部分?

  【小题2】“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句中的“百年”是确数还是概数?(在了解香港历史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小题3】第3段的“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第4段中引用江泽民同志的讲话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小题5】文中的哪一个词语表明交接仪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学会快速搜索)

  语言表达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歼灭( ) 要塞( ) 崭新( ) 镶嵌( )( ) 肃穆( )

  嘉宾( ) 溃退( ) 媒体( ) 沧桑( )( ) 举世瞩目( )

  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 成语 。

  【小题1】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

  【小题2】比喻世事变化巨大。( )

  【小题3】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

  【小题4】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 )

  【小题5】长时间的不停息,多形容掌声或欢呼声。( )

  文中有些语句饱含了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的分析。

  【小题1】不料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小题2】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默写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弄清新闻的结构、特点等)

  【小题1】新闻一般以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为主,也可适当穿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新闻这种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___________等体裁,狭义的专指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小题3】一篇消息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

看了初一下册语文《新闻两篇》检测试题的人还看:

1. 2015年初二上册语文学情检测试题及答案

2. 2015年初二上册语期中文质检试题及答案

3. 2016年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4. 2015年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联考试题及答案

5. 初二上册语文《治水必躬亲》检测试题

6. 初二上册语文《在太空中理家》检测试题

7.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测试试题及答案

8. 初二上册语文《老山界》检测试题


初二上册语文书《新闻两则》的书后练习题答案

嘿嘿、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噢。

说说那一句好,并说说理由、的答案。

第一小题,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小题,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