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如下: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1、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熟练掌握除法,就能将除法应用在实际生活的结算消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如下: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1、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熟练掌握除法,就能将除法应用在实际生活的结算消费和日常开支中。2、此外,除法是日后高级运算的基础,在以后的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中,都用得到除法。资料扩展:1、除法的定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非零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被除数÷除数=商,例如:8÷2=4 被除数÷商=除数,例如:8÷2=4⇒8÷4=2 商*除数=被除数,例如:4*2=83、除法的运算性质: (1)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除数不变,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2)除数扩大(缩小)n倍,被除数不变,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3)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除数,等于除以这两个除数之积。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4、除法的注意事项:数学中,规定“0不能做除数”。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非零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若ab=c(b≠0),用积数c和因数b来求另一个因数a的运算就是除法,写作c÷b,读作c除以b(或b除c)。其中,c叫做被除数,b叫做除数,运算的结果a叫做商。除法的法则:退商口诀无除退一下还一,无除退一下还二,无除退一下还三,无除退一下还四,无除退一下还五,无除退一下还六,无除退一下还七,无除退一下还八,无除退一下还九。被除数和商关系:1、被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也相应的扩大(缩小)n倍。2、除数扩大(缩小)n倍,商相应的缩小(扩大)n倍)。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除法的基本认识如下:1、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2、除法分为两种:平均除和包含除。3、除法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4、连除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一个数除以这几个数的积。5、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如:300÷25÷4=300÷(25×4)。四则运算: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把两个小数合并成一个小数的运算 把两个分数合并成一个分数的运算。减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一个数乘纯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同。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 ,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xx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师: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   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   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

  不论哪门功课小时候就需要打好基础,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供您参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③、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①、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②、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③、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④、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2、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①、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②、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③、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   1.填空   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   列出算式:÷=   2.填空   24÷4=读作除以,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就是里面有个.   3.填空   算式:□÷□=□   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是.   4.填空   (1)10除以5等于2.□○□=□   (2)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   5.应用题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下面是的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   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   板书设计:   除 法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纸条、磁铁   学具:数字卡片、小棒    四、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①、激趣   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   动手实践一:   ⑴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   ⑵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⑶学生汇报   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⑷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   ⑸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⑹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教师板书:同样多)   2、引入   动手实践二:   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   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   2、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1)、创设情境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   (2)、动手实践三: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3)、观看动画演示分桃子的过程   教师:在同学们分的时候,老马也在分,下面看看老马是怎样分的。(课件演示第一次分的过程)提问:每盘放了几个?分完了吗?继续分。(课件演示第二次分的过程)提问:老马分了几次才分完?第一次每盘放几个?还剩几个?第二次每盘又放几个?   (4)、动手实践四:   现在请同学们学老马的样子分一次?   (5)、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谁愿意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6)、教师归纳小结:把6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做。   2、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3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2个,2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整道算式读作“6除以3等于2”(板书,全班齐读一遍),学生读“8÷4=2”进行巩固。   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板书,学生齐读),学生说“8÷4=2”的意义。   3、形成练习   (1)、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一小题   ①、读题,理解题意   请一名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②、动手实践五:   学生根据题意进行操作并填出算式。   ③、观看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分小棒的过程。提问:总共分几此?第一次每堆放几根?   ④、指导列式   要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几根该用12除以几?等于几?   为什么除以3?   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意思?除号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2)、做“做一做”第一题的第二小题   ①、学生独立做   ②、集体订正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几根该如何列式?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③、比较一、二两题   为什么第一小题是除以3,而第二小题除以4?   (3)、做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4、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5、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二的第一题   6、板书设计(略)   五、教学设计说明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   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②、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③、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④、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⑤、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教学设计   ①、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⑴、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⑵、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⑶、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⑷、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②、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⑴、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⑵、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⑶、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认识除法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认识除法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认识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认识除法》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除法意义是分阶段逐渐理解的,首次教学除法,把理解其意义定位在它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因此,认识除法需要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是教材分两部分编写的原因。其次,把除法知识的教学与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都在现实的问题情境里进行,练习题几乎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这样编排,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现实意义,也提高了计算教学的效率。 除法知识包括除法的意义,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等内容,除法意义是重点。教材编排两道例题教学除法的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其他知识的教学。注意遵循儿童的特点,先帮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再在练习中形成初步的除法概念。 (1)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知识。 第36页例题用除法计算“按每份几个,一份一份地分”的问题,第37页例题用除法计算“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多少”的问题,两道例题都是计算平均分的问题。由于学生已经建立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因此具有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的基础。前一道例题是首次教学除法,在讲除法意义的同时,讲了除法算式的写法与读法。后一道例题在教学除法意义的同时,教学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两道例题的编写都设计成两个层次,首先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可以进行学具操作,也可以开展推理活动。在这个层次里体会例题的问题是平均分的问题,为接受除法搭建平台,同时获得问题的答案,它是除法算式的得数。然后讲述除法的知识,指出“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使学生明白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例题后的“试一试”是列除法算式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从中感受除法算式的写法,体会算式各部分的实际含义,起消化新知识的作用。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已经写出,除数与商留给学生填写,有助于把平均分和除法联系起来思考,从而理解除法的意义。 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是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成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本课时我意图体现如下教法: 1、 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 通过多次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3、 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活动面向全体,同时在开放性练习的设计上又注重个性的张扬。 三、同时我又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即: 1、让学生始终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学习的过程。 2、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个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在各种形式与内容的分一分活动中体验平均分的特点和方法。 3、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开放生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新课标中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我设计本节课的导入是以和学生谈话的形式进行的。 师:同学们,上个周末你们去哪玩了?玩什么了? 生:…… 师:那你们玩的一定很开心,老师上周末去了公园玩,并且还看到了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那他们在干什么呢?让咱们一起来瞧一瞧吧! 出示情境图,师提问:大家看到了什么?你们能从图上知道哪些数学信息?生:…… 师逐步引导学生叙述图意:有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几辆车?这时,师追问:可以坐几辆车呢?有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说出是3,也有的学生一时间答不出来。师会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来验证或探究这个答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操作,用学具来代替摆一摆)。这样做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再指名几位学生来说一说是如何分配的。然后,师进行总结:把6个圆片或小棒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配,分了3份。所以,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2人坐一辆,可以坐3辆车。这样的平均分的过程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出示:6÷2=3,在这个除法算式中,先强调“÷”叫什么?可能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这个符号,到时候让这一部分同学带领其他同学一起读一下这个符号叫“除号”。师再领大家读一遍。师问:那除号怎么写呢?让同学们举起右手一起来写,先写一个横,再上面写一个点,下面写一个点。接着引导学生一起读一下这个算式“6除以2等于 3”。最后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坐几人?坐了几辆车?”引导学生说出“6个小朋友坐车,每辆车坐2人,可以坐3辆车。换句话说是:把6按每2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分成了3份。” 解决完小朋友坐缆车的事情以后,向学生提出疑问:小朋友打算坐缆车干什么去?可能有的学生说去了这里,有的'说去了那里,最后师进行揭秘:原来小朋友们打算去熊宝宝乐园,正巧赶上熊妈妈在给小熊们分苹果了。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熊妈妈打算给宝宝们分多少个苹果,每个小熊分几个?分给多少只小熊?师引导学生说出图意,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算式。将个别学生的算式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对做正确的同学给与奖,对有错误的学生进行集体订正。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含义。这里,我充分利用新课标提倡的理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注意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这两个问题都是让学生体会按每几个一份把一些物提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通过两次解决问题,使学生们的心理有了小小了成就感。这时,应该继续给与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这会更有利于他们对以后只是学习的积极性。 师:既然你们已经能解决这么多问题了,现在也来替老师解决一个问题。老师这里有六枝铅笔,想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呢? 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的分一分,再找几个小老师代替老师来平均分铅笔,在分的 过程中让学生说出分的过程和结果,最后给小老师进行嘉奖。教师再进行小结,这个分的过程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时学生们能根据已学的经验可以很容易的说出算式。师进一步导入,曾经学过的加法、减法和乘法,他们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那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有自己的名字么?有的学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很 可能会说出他们的名称。“除号前面的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叫除数,等号后面的叫商”。集体在读一读,互相考一考。最后,再一道学生说出这道算式的含义。 学生帮助老师解决了一个问题,那这时又有新的问题出来了,“这些小朋友在这里分铅笔,那其他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情境图,“原来他们来参加劳动来了”(这里要渗透一些让学生有热爱劳动的意识), 新课标中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把学生的答案在展示台上进行展示。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提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强化对比,加深理解 讲到这里,除法的两种含义已在具体的情境中展示出来了,现在我要通过这两道教学例题进行比对来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回忆,小朋友坐缆车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2=3),老师分铅笔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6÷3=2)。 教师再将这两种不同的平均分过程用小圆片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他们分的过程和结果,体会他们之间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来区分除法算式的两种含义,也就是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来引出除法是解决平均分问题的一种运算。 这里用多媒体与学学科进行整合的一大亮点,很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的不同,进一步去理解除法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四)、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巩固练习时仍然强调动手实践的必要性。《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里我将课后想想做做1、2题以印在卡片上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联系,比一比,谁做的又对又 快,最后集体进行订正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现在 认识除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教材13页的例4通过讲故事帮助故事中的小熊猫分竹笋,引出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并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用除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在“做一做”和练习三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3个目标: (1)根据帮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分、动口说的过程中体会除法的意义。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1、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2、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3、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4、谈话法: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5、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6、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比较法: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练习法: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表达法: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法。 ⒍分析法: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此课时要完成的学习内容是一道例题和3道练习题,所以我就设计了一系列课堂情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充分抓住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 1、情景导入 熊猫遇到了一个难题,是关于分东西的,我们现在一起来帮帮他吧。通过动手分一分,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而且从中用到了平均分和乘法在玩的过程中使同学们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为新课做了铺垫。 2、探究新授 从熊猫分竹笋的活动中抽象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在四个盘中,每盘放几个?然后引导出:象这样关于平均分的题目能不能用一种方法来计算?展示并提问: (1)熊猫想请几个朋友到家来做客,它准备了12个竹笋招待大家,想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眼看着朋友们就要来了,可熊猫还没有分好,咱们帮帮分他吧! (通过设置故事情景导入,充满调动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助人为乐的情感) (2)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12根小棒代替竹笋分一分,看每盘能放几个?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用小棒分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竹笋的简笔画,然后请同学说说他们是怎么分的,最后请同学到黑板分一分。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分,如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一起分。通过实际操作和口头表述,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含义。 (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演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进一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为随后学习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分的结果得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教师进而引导出:像这样的问题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吗(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引导生在不知不觉中想要获取新知的愿望) (4)根据分的结果抽象除法算式:12÷4=3,通过实物图的演示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的写法,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确除法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试着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能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通过说意义,不仅让学生明确除法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授部分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以下的练习环节。 (1)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来完成十三页的做一做。 (2)我把练习三的第一题的八道除法算式题目写在卡片上,然后请同学在我手上抽一张卡片并且读出卡片上的除法算式,看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们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二、第三题,然后教师评讲。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低年级的学生好玩的天性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练习的设计层层递进,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独立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课堂总结 教育学专家说:好的课堂展现应该少不了一个精彩的结尾。在全部练习完成后,我先充分表扬本节课同学们的良好表现和进步,然后最后还利用学生爱表现的心理设计了一个课下作业:就是在家吃饭前帮妈妈分筷子,并列出除法算式,明天来学校跟老师汇报。 (让学生自己动手帮忙并且设计关于除法计算题目的过程就是学生又重新感受除法的过程,这种有趣的作业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是在做作业,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自己很棒,也有能力去帮别人,在加深对除法的认识的同时又增进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5。布置作业。 完成第十三页“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题、第2题、第3题。 五、说板书设计 除法 12÷4=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 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课件: 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 教案》。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熊妈妈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小熊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应用,加深理解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的例1、例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解答。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正确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板,学生每人一套学具。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讲故事:(提出要求:要求同学们认真听,听完故事后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从前有一个妈妈,她生了两个孩子,这两个都非常贪吃,有一天妈妈买来6个苹果,分给两个孩子吃。她第一次是这样分的;哥哥分1个弟弟分5个,哥哥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然后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哥哥还说:“不行不行,弟弟更多,再分过。”这样妈妈又从弟弟那儿再拿一个给哥哥。这时哥哥看到弟弟和他一样多,高兴地笑了。 提问:故事里妈妈把6个苹果分了几次?是怎么分?板书:6分成1和5;6分成2和4;6分成3和3。为什么哥哥最后高兴的笑了呢?(因为他们分的一样多)一样多还叫什么?(同样多) 小结:像这样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 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面,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请同学们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分给1支铅笔,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同样多”。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学生跟读一遍。 二、教学例1。 现在请每个同学从学具里拿出是8的物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物体分成4分,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一名学生在讲台桌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剩下的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3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指导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打开教科书,引导学生看p40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课内练习 1、做教科书P41“做一做”中的题目。 2、做练习十二的第1、2题。 五、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六、提出假设,做出总结: 学了这课,如果你是那俩个孩子的妈妈,你知道应该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吗? 授课教师:池剑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重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学难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 (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 (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 (4)小组汇报 出示小组汇报要求: 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 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 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 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分数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 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5 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练习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1   “认识除法”是学生在认识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建立除法表象的重要环节。本节课我结合平均分的包含情况进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教材以平均分的事例设计“除法”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除法。   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为基础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分法,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在分的过程中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重点说清楚分什么、怎么分、分的结果是多少,通过这样的手段不断加深平均分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相应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在教学中,我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理解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含义。如学生按要求平均分物品后,让学生思考:“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平均分的意识,帮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2   这节课《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除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知道,有时恰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不够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侦探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侦探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线上网络授课,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原因,在连麦互动中,出现有回音、不清晰的现象。另外,在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展示环节,如果能够分批按数字上传呈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方便孩子们观察比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在把控好整个教学大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小细节,这样会更完美,效果也会更好。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3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4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小棒中,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提出了数十种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苹果图时,有的学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学生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5份……;我就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认识除法。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再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主要基础,因此我在讲授时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实物操作或表象操作)——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数学模型,从而体会除法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或“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再介绍除号、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以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这过程中,认识除法的意义,对低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当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后,我还要求学生能根据题意反复说说所列出的除法算式的意思,即除法算式中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这样来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整堂课下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算式,还能理解其含义。   2、在练习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和找出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接着,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本领,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理解和巩固除法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兴趣。   3、要充分了解和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比如,除法算式的读,看似很简单,但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生来说肯定会出现问题,因此,在教学时,我非常注意这一细小的环节,除了齐读,还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家的印象,使学生学得更扎实到位。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课后的教学反思6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本节课分为“激趣—活动—练习探索”这几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让“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以实现。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通过故事的引导,通过观察(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分桃子、小棒等),讨论(小猴、小猫的不同分法,每几个分一份的方法),探索(14颗葡萄怎样分)等几步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本节课有这样两个特点:   1、以故事贯穿始末,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他们对于童话、故事很感兴趣,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所以设计这节课开头以“狗熊分面包吃结果被狐狸骗了”这样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为什么狗熊被骗了,是因为狐狸一开始就分得不公平,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个故事串联整节课,不停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知识、练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参与。   在平时的生活中,总能碰到孩子们分东西,觉得不公平的时候,那如何分才能公平?相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会懂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