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怎样放的更大》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怎样放的更大》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求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要详案!) 有板书设计的~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套教案
http://www.flyedu.cn/ViewDownInfo-37184.html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杭州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袁其伟
第二单元:浙江省杭州市翠苑第二小学郑维庆
第三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刘峥
第四单元:吉林省长春市汽车区实验校 姜丽娟


2007年9月


六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生物的多样性

工具和机械
1、使用工具
2、杠杆的科学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4、轮轴的秘密
5、定滑轮和动滑轮
6、滑轮组
7、斜面的作用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
1、抵抗弯曲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4、找拱形
5、做框架
6、建高塔
7、桥的形状和结构
8、用纸造一座“桥”
能量
1、电和磁
2、电磁铁
3、电磁铁的磁力(一)
4、电磁铁的磁力(二)
5、神奇的小电动机
6、电能和能量
7、电能从哪里来
8、能量与太阳
生物的多样性
1、校园生物大搜索
2、校园生物分布图
3、多种多样的植物
4、种类繁多的动物
5、相貌各异的我们
6、原来是相关联的
7、谁选择了它们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六上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教学设计
设计者: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袁其伟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

  科学是一门接近生活的课程,关于人教版的科学复习资料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l六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2,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   5,(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   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9,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10,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11,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12,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1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4,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16,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   17,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1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19,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20,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21,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2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   24,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2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26,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六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二单元)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7、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9、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0、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是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六年级科学复习资料(第三单元)   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2、材料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材料的宽度和厚度中,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   3、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5、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受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6、生物体中的拱形:人的头骨、拱形的肋骨、贝壳、乌龟的壳、鸡蛋、接近圆形的水果。   7、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框架结构中,三角形框架比四边形框架更加稳固,四边形框架容易变形。   8、不容易倾倒的塔结构往往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   9、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10.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科学六年级上册课件

  杠杆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的物理现象,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科学六年级上册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科学六年级上册课件: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工具与机械的使用工具的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二、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 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 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 简单机械 。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杠杆 。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 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自然与科学课件:《工具和机械》

   【 《杠杆的科学》 】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育科学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阻力点、用力点、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第三课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课 轮轴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第五课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 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 是( )否(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 右边钩码个数 定滑轮的状态 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第六课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第七课 斜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实验要求:
1)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
3)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斜面的状况 提升不同的物体 我们的发现
A B C D
直接提升物体的力

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
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坡度越大,用力越( )
坡度越小,用力越( )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谁处有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计划?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计划及教案 2010-08-29 11:07:1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们居住的星球》
单元计划及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我们居住的星球,让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并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一是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方面:在6年级,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和部分探究过程的机会。在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原有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在部分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过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
二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力图让学生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
二、活动分析和建议
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活动时,可能还会碰到新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研究教学活动这样设计的意图,根据我们活动的设计意图来确定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向,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移。
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绘制我们自己的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包括从他们的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的原理数据、整理分析、交流汇报等。虽然看似是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其实在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小学生毕竟还不能很好的开展完全自主的探究活动。
在整个单元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单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活的结合,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我们的探究才能真正开花、结果!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措施
1、强化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学习。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四、课时安排:
1、我们的生长发育 1 课时
2、地球 2 课时
3、地球仪 2 课时
4、地图 2 课时
5、建立“地球档案” 2 课时
自由研究 2 课时
1我们的生长发育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
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
二、新授
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
(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
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
(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
(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
(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
(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
(4)提问:
(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
(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
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
(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
(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
(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
(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
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
(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
(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
(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
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
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
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
第二课时
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
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
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
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
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
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
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
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
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
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
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
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
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
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
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办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




2地球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1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
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
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
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
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
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
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
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
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






3地球仪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
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
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
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
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
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
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
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
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
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
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
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
(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
(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
⑴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⑵ 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
⑶ 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⑷ 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
⑸ 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
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
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
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4地图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3课)
教学目标
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8.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
(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
(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
(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
(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
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
三、综合运用。
1. 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
(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
2.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
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5建立“地球档案”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4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构造
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
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地球的构造。
(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
(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
(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5)学生交流讨论。
(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
3.建立“地球档案”。
(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
(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
(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
三、拓展延伸
举办“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


小学6年级科学《机械和工具》教案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难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第二课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4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