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都天庙

发展历史 张巡铜像 泰州都天行宫又称都天庙,传为纪念唐朝大将张巡而建,为都天菩萨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据史书记载:张巡系唐代邓州南阳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张巡为御史中丞,以真源令起兵
发展历史

张巡铜像

泰州都天行宫又称都天庙,传为纪念唐朝大将张巡而建,为都天菩萨出巡时居住的宫室。据史书记载:张巡系唐代邓州南阳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张巡为御史中丞,以真源令起兵雍丘,抵抗安禄山叛军,后仅率六千之众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张巡死守睢阳长达十一个月,守卒“捕雀掘鼠而食,雀鼠尽,竟以人肉充饥”,历经大小四百余战,斩敌将三百余人,破敌十余万,后终因粮尽援绝而城陷,张巡殉国。张巡据守睢阳,一方面牵制了安禄山在中原的兵力,相对地减弱了叛军西线对唐朝的压力,唐肃宗得以在陕西、宁夏边境集结大军,对敌反攻。另一方面,由于叛军不能越睢阳南下,江淮流域广大地区免遭战乱的蹂躏。张巡战死后,唐肃宗下诏为其“立庙睢阳,岁时致祭”,张巡就此为神。清乾隆十二年,张巡被封为“显佑安澜之神”,嘉庆八年又封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之神”,又进一步演化为水神。

江淮一带的民众尊张巡为“都天菩萨”,专门建庙塑像奉祀他。江淮民众尊都天神为“都土地”,是总管各方土地神。其地位在玉帝、如来之下,是江淮一带诸路神佛的首领。人民对玉帝、如来敬而远之,却认为都天可直接降福消灾。对于居家过日子离不开水井的泰州百姓来说,张巡很自然地做了防疫、禳灾、驱魔的护井之神——都天大帝。都天非道非佛,亦道亦佛,崇道者称之为都天大帝,崇佛者称之为都天菩萨。

建筑特色历史风貌

历史上的都天行宫,前有广场,东西各竖旗杆,庙门口有五级台阶,两边有石狮、石鼓各一对。门内后金柱下设有屏门,平时开两边小门,香期屏门全开。门楼后紧接两层戏台,下层作门后通道,上层则为演戏时的台面。戏台前是大天井,天井前为大殿。大殿中玻璃龛内供都天菩萨贴金木塑像一尊,身穿袍服,气宇轩昂。龛上有象征儒、释、道三家的三座塑像。龛后有韦驮像一座,面目威武。龛旁有对联一副:大德实生成,跻斯民于仁寿;慈心通造化,拯下土之灾祲。殿中悬有李鸿章题写的《江淮保障》及《忧国忧民》、《圣寿无疆》等匾额。殿内两侧塑有张巡部将像。后楼上中间左有青脸都天菩萨手执折扇的坐像,右有粉面凤冠的都天娘娘坐像,二十个宫娥彩女像侍立两侧。楼上东房间是寝室,西房间为藏经室。

文物遗存

都天行宫戏台

泰州都天行宫遗存建筑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楼、戏楼、大殿和后殿,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山门楼后原有东、西厢楼(后东厢楼被拆毁)。因年久失修,加之无人看管,都天行宫古建筑群岌岌可危。山门楼南立面破坏严重,大门有框无门,槛下无台阶踏步,门外无石狮。与山门楼相连的戏楼,屋面盖瓦坍塌,残檐断脊。楼下屏门已不存在,楼上戏台低矮栏杆全无。戏台三周“滴珠板”已无,芦苇板墙封闭,上下各开一窗。西厢楼正面门窗栏杆全无,无观看台,西山墙立面改为水泥砖墙,墙外增做混凝土楼梯,室内木楼梯拆除或被封,整个楼板构架白蚁侵蚀严重,地面箩底砖全部损坏。大殿前檐“勾连搭造”被拆除,改为两架梁,檐口加砌砖墙,隔扇已无殿身檐柱。后殿东立面清水墙被开窗四档,开门两档,北砖细博风板损坏严重。西立面下垂脊坍塌,开窗户两档,南立面两厢走廊门窗移至檐口,殿走廊被封闭。恢复原貌

二零零六年,泰州市建设局组织古建领域的专家设计都天行宫修缮方案,并通过文物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对这组历经三百四十多年沧桑的古建筑群进行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修。整个修缮工程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做到修旧如旧,排除险情隐患,恢复建筑原貌。

都天行宫门额

修缮时,补雕山门楼大门右下角的砖雕,复原对开大门、三级踏步和石狮一对,同时复原五层式的砖细封檐;复原楼下的屏门和戏台的低矮栏杆,恢复演员“出将”、“入相”的门帘屏风墙;重砌东、西山墙,重建被毁的东厢楼,与西厢楼保持对称格局;拆除大殿四周墙体,凿除水泥地,建成清水青砖墙和方砖地,恢复走廊、格扇、月台,复原前檐的勾连搭造形状;恢复后殿被锯掉的檩垫枋,恢复室内的木楼梯、走廊、格扇等,并完善行宫内的基础设施和安全措施。旅游价值

海豸香炉

都天行宫游园

大修后的泰州都天行宫,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楼、戏楼、东西厢楼、大殿和后殿。山门殿为两层楼屋,东西五间,硬山屋面,五层式砖细封檐。南立面上雕祥云砖雕,并镶嵌“都天行宫”横额。下为砖圈拱形对开正门,两旁有狮子盘球石鼓。内装屏门,后连两层戏楼,戏台以北为院落,左右各有厢楼七间,东厢楼与西厢楼保持对称格局。院北为三开间的大殿,清水砖墙,硬山屋面,前檐“勾连搭造”形状。殿东墙嵌有清光绪二年《重修都天行宫记》碑石。碑由提举衔、两淮候补运判、管理泰坝监掣定远凌树模撰文。殿中方砖铺地,六根立柱,显得开阔。月台置放着按庙里的独角铜兽香炉原物(现藏市博物馆)一比一复制的海豸香炉,二零零七年六月十八日落成(都天行宫原有独角铜兽香炉现被泰州市博物馆收藏)。大殿后是五开间的后殿,中有小天井,东西两侧及北面为锁式两层楼,室内设木楼梯,走廊带格扇、檩垫枋。通观都天行宫,南北长十余间,东西宽五间。其造型别致,布局有序,复现清代早期建筑原貌。行宫东侧有两棵古银杏,树龄分别约为五百九十年和三百五十年,虽历经沧桑, 犹枝繁叶茂。二零零五年,泰州市建设局园林绿化部门拆除规划红线内的其它建筑,保留部分古社稷坛的遗构,围绕两株古树名木巧妙织绿,择地造景,适当配以与古建相协调的亭、廊,点缀石景、池水,建成都天行宫游园,与都天行宫建筑群落相得益彰,平添几分古朴、典雅的韵味;并留有一定的开敞性的活动场地,供市民、游人游憩或锻炼之用。

民俗风情娱神

宋、元以来,每逢一些神、佛的纪念日,泰州寺庙的僧尼、宫观的道士常举行各种庙会(又称香会或乡会)。各个商业、手工业行会也都形成固定的会名,每个行会又有他们的行业神或祖师,如杜康、鲁班、杨戬、陆羽等。这些行业神或祖师,有虚构出来的,也有本有其人而将其神化的,本行业建小庙供奉或在大庙中为其立神位。史料记载或民间传说这些行业神的诞辰日或得道日,该行业就请出尊神,上街迎会,即是庙会。

旧时,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和九月初九,古城泰州都要举办“都天庙会”,主要活动是迎神出会,即请都天大帝巡行地方,驱逐瘟疫。都天庙内地方小,就抬着都天塑像在大街小巷游行。神轿由都天行宫起驾,出巡时,通常用绿纱大轿抬着都天大帝像,沿着城区的主要街道巡游一圈,然后再抬回都天庙(迎会队伍不走重复之路),神像奉安入座,庙会结束。都天庙会由各行各业、道士、和尚联合举办,盛况空前,成为影响最大也最为热闹的泰州民俗胜会之一。

娱人

十八日的出驾日(即迎会)四乡八镇农民和城里居民纷纷涌上街头观望,南北客商云集,是最热闹的一天。城里人近水搂台,预先选择观会最佳去处,有的搭起临时看台,有的爬到屋顶上。途中,前边有人鸣锣开道,后边跟随仪仗执事,旗牌伞盖。队伍中间还有各种游乐表演人员,在行进中表演十番锣鼓、花担子、舞龙、舞狮、跳大头娃娃、跑旱船、踩高跷等各种杂戏。观众们跟着巡游队伍,边走边看,热闹异常。迎会队伍所经路途的桥口或要道口都在民家设祭,祭桌上置香炉、烛台、食品、茶果及各种古玩、盆景。法驾行到祭处就停驻。轿子搁在矮凳上,旗伞插在地上,轿夫、伞夫、旗手稍作休息。祭主燃烛,烧香,叩头,放铳三响,再给护驾、抬轿人赏钱。车驾司代表都天回赐祭主一碗都天粥(绿豆大米粥)、一只都天蛋(清水煮鸭蛋),据说吃了都天粥、都天蛋可消灾降福。

其他

都天庙会不仅娱神、娱人,其实更具有展览、各地交流、物资贸易等多种功能。迎会之时,商家大做生意,外地客商也纷纷起来。各种点面师、工艺师大显身手,茶摊、饼炉、粥担、面锅、凉粉桃、枣糕盘等等,遍于路旁。在布棚、竹棚、油布伞之下,则有各种玲珑玉器、竹木制品、土偶漆雕、布匹绸缎、花粉胭脂、古玩字画。随着时代变迁,庙会习俗逐渐消亡,迎神出会的活动早已荡然无存,那些十番锣鼓、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等杂戏,演化成民间文艺表演。时下,探究都天是哪一路神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都天庙会曾是泰州的重大节日之一,寄托着百姓朴素的愿望,是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随着各地庙会纷纷恢复,泰州尝试恢复都天庙会,光大古老民俗文化,不但必要,而且可行。

学术信息

民盟泰州市委员会当初在修复都天行宫的提案中指出,都天行宫年久失修,加之无人看管,建议文物部门尽快修复,以陈列张巡有关史料,也可用作泰州盐税博物馆等。提到泰州盐税,让人不禁联想起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许多史料记载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江淮地区的都天庙均托名祭祀张巡,实祀张士诚。当年张士诚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后兵败被视为寇。时至清代中期,当初跟随张士诚起义的江淮子弟的子孙们,不甘心自己的祖辈沦为寇匪,泰州地区四乡八镇纷纷建起都天庙,避人耳目,为祖辈张扬。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