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同马大堤

历史 同马大堤所在地区原是先秦时期的古彭蠹,洪水时江湖一片,枯水期则洲汊分歧,茫茫九派,为禹贡所称之“九江”。后由于江道南移及长时期泥沙沉积,江湖分离,形成大片沼泽地、洼地。从清代
历史

同马大堤所在地区原是先秦时期的古彭蠹,洪水时江湖一片,枯水期则洲汊分歧,茫茫九派,为禹贡所称之“九江”。后由于江道南移及长时期泥沙沉积,江湖分离,形成大片沼泽地、洼地。从清代道光十八年(1838年)到民国五年(1916年),历经80年,自上而下依此建成同仁堤、马华堤等小堤,曾多次决口成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连圩、并圩形成同马大堤雏形,但防洪标准低,1954年发生特大洪水时,多处发生漫溢性决口,后经多次建设,堤线延伸至怀宁县官坝头,1963年正式命名为同马大堤。

大堤保护区内面积2310km,包括安庆市宿松、望江、怀宁、太湖4县,保护总耕地面积18.67万hm,人口240万,其中安徽省境内耕地面积9.47万hm,人口124万,是安徽省粮、棉、油和水产养殖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新的合九(合肥至九江)铁路和沪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也横贯保护区。大堤同时也保障湖北省黄广大堤保护区的安全。根据保护区的重要性,大堤被定为2级堤防。

演变

同马江堤系同仁堤、马华堤之总称,上起湖北省黄梅县的段窑,下至安徽省望江县华阳镇,长83.4公里。1958年皖河连堤并圩,江堤延伸到怀宁县官坝头,全长175公里。

同马大堤

同马江堤位于长江北岸,是华阳河流域和皖河流域下游的防洪屏障,是鄂、皖两省6县(广济、黄梅、宿松、望江、怀宁、太湖)和4个国营农场(龙感湖、华阳河、九成畈、皖河)总面积5235平方公里、近300万亩耕地的大命脉,关系到200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它与黄(梅)、广(济)堤联成一体,溯江而上至广济田家镇的湓塘,向有“湓华堤”之称。因此同马、黄广两堤虽属两省,但自修建之日起即息息相关,利害相连。我县境内江堤为同马江堤的首段,上起段窑,下至周湾,长62.696公里,保护面积128.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7万亩。

兴建

历史上,同马江堤。主要有如下江堤段组成:

同仁堤位于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原名德化)及宿松归林庄大田尾(今梅堤南江心洲中)的交错处,长6.63公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黄梅赖知县倡议修建,经费由鄂、赣、皖三省均摊。

丁家口堤上起丁家口,经汇口、八里江、桂营至丰乐,长11公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由德化知县初公朴督修而名。

初公堤位于程营街西南的江心中(原属归林庄),清咸丰初年由官款修建,长1.1公里,后连年崩塌,堤身退建,堤岸延长到1.67公里。

南堤上接初公堤,下至泾江口堤。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宿松县令孙葆田督修泾江口堤,补建南横堤。二十七年被水冲塌,于外建御江长堤,南堤遂成复堤。民国二年(1913年)御江长堤溃决,知县邹德本督修南堤;故又名邹公堤。

泾江口堤位于老洲头,该处原有水港连江达湖,为明初邑人石良督开。清顺治五年(1648)曾堵塞,康熙初年(1662年)复开,光绪十一年(1885年)堵港成堤,长100余米。

泾江长堤(又名护口堤)上接初公堤,下抵小孤山的马家港,长约16.33公里。光绪十一年(1885年)筑建,清末民初修成。

马华堤上接泾江长堤,下抵华阳港岸,长40公里。民国三年(1914年)修筑,民国五年完工,经费官府、民众负担各半,鄂、赣、皖三省四县分摊。其中黄梅34%,广济22%,九江13%、宿松31%。

修筑

民国九年(1920年)三月,同仁堤崩塌,鄂、赣、皖三省联修。十三年马华堤溃决,三省联修,本县用款8万元(银元)。十五年,马华堤被江水冲毁多处,次年由当地居民集资修复。十七年,在马华堤王家洲以下堤段外坡加修平台1300余米,因工款不足,没有完工。同年,同仁堤黄梅堤段溃破,次年冬鄂、赣、皖三省共筑同仁堤1000米,至十九年五月完工。二十年大水漫堤,次年复堤3900米,完成47.7万土方。

抗日战争前夕,同马大堤堤顶宽4米,外坡1∶3,内坡1∶2.5,堤顶高程18.2—19.5米(吴淞零点,下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夏季,江潮高涨,溃退的国民党军队企图阻挡日军追击,将中棚地段一号湾江堤炸开,使洲地沦为泽国。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三十二年(1943年),洲区沦陷为日伪统治区,群众自发集资逐年维修江堤。

退建与加固

小孤山江岸清康熙年间,小孤山仍峙立于深弘线左侧的江心,清末至民国初年逐渐与北岸相连。王家洲至周湾一线,近115年来,崩进2300米。

复兴至中棚江岸在咸字号(36号碑)近60年来,三次退建。水域向北位移达1000米。70年代初,采取抛石护岸措施,目前长江北岸已中止。

八里江至段窑一线江岸自清光绪年间以来,崩塌4.5公里,江堤先后退建六处,1939年至1959年,叶湾、梅坝、邓家坝、汇口等处长14公里的地段。崩塌平均宽347米,面积5.2平方公里。近百年来累计崩塌面积为67平方公里,有300处集镇和村庄退建。

程营堤段自梅坝至汇口老街,1949年春退建,坝长6500米,完成土石方104万方。同年冬季,冯公堤自周墩至复兴码头,退建910米,完成14.56万土方。次年冬,咸字号(今复兴镇老岸村)中棚闸至王屋段退建2300米,计36.6万土方。1951年冬季,六骨排坝自王家洲龙潭至套口段,退建长4000米,计64万土方。除以上退建工程外,还进行了培修,1949~1953年共完成1.068万土方。

1954年7月14日,江水漫过坝顶,堤溃破61处。同年11月,县组织11万民工,堵口复堤。国家拨款340万元,共完成432万土方;经1955年和1956年续建,共完成1045方土方。

1957年以来,堤坝的加高培厚工程从未间断,并在重点堤段按设计要求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加固:

外坡平台1954年冬,在江堤外坡重点堤段建有平台,经1973~1979年陆续增建,平台总长35.16公里。平台比堤顶低5米,台宽8~10米。

填塘固基1980年开始,对堤内水塘逐年按设计标准进行填塘固基,与堤顶高程低6米左右。1983年引进机械冲填设备,在鹅湾、观音港、王家洲一带,用水力机械抽江中淤泥冲填,效果显着。

块石护坡自60年代开始,在位于迎风顶浪和土质较差的堤段,采取无垫层干砌块石护坡,共计护坡长3593米。

抛石沉柳护坡据统计1957年至1978年,国家用于防坍保岸抛石沉柳经费为873.97万元。累计抛石111万立方,沉柳6.5万株。从而有效地制止和延缓了江岸线的崩塌。

堤坝植草为防江堤水土流失,每年冬修时,在新挑堤面植草。目前,百里干堤,均为草皮复盖。

防浪林带为防御汛期风浪,屏蔽江堤,建国后在江堤外滩建造防浪林。1954年大水后,每年均要在江堤外滩植树造林,1958年至1963年平均每年植树20万株。1967年后,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办法,林木成活率80%,如今,63公里长的江堤外滩,形成了20~150米宽的防浪林带,成林45.64万株,幼林23.49万株。

减压井为在汛期使堤身排水降压,从1981年开始,在汇口、朱墩、占家桥等险工险段,兴建降压井67口,此科研成果达到设计要求,效果很好。

设计标准

同马江坝防洪设计标准,历史上是以邻近年最高洪水位为标准。民国时期是以二十年(1931年)洪水位(19.50米湖口水位)为标准;建国初期江堤退建工程,都是以1949年洪水水位(20.65米湖口水位)为标准;1954年特大洪水,以后江堤按1954年汇口站实测水位21.59米,考虑到不决堤标准最高水位22.42米而设计现大堤首端高程为24.21米。1983年7月13日长江汇口站最高洪水位21.65米时,江堤未溃。

问题与展望

同马大堤堤身高,基础差,要大幅度地加培又受土源制约,许多堤段的加培造价昂贵。高度在10m以上的堤身,是1600多年长期积累而成,堤身内部隐患很多,种类也繁杂,极难根除,而河道安全泄量仍远比特大洪水为小,采用分洪措施也只能解决40年一遇洪水(见)。如出现历史上的特大洪水,后果将极为严重,长江四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已堵的调弦口)向洞庭湖分流逐年减少,对同马大堤的威胁,也就不断增加。今后应继续加固堤身,消灭隐患;改善堤基和控制河势,稳定河岸;同时更应兴建水库控制上游来水,从根本上减轻水患。

同马大堤工程介绍:

1、概况

同马大堤位于同马北岸荆州市,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km。

堤防保护范围包括同马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新滩镇,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保护1100余万亩耕地、1000多万人口,有荆州等一批重要城镇和江汉油田。一旦大堤决口,不仅荆北平原顿成泽国,而且威胁武汉市和附近交通干线的安全,有可能打乱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

建国以来同马大堤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加固修培,目前大堤堤身断面形象基本达标,即堤顶高程按沙市控制站水位45米加超高2米设计,堤顶面宽8~12米,内坡1:3~1:5,外坡1:3。

2、重点险工险段情况

据统计,从明弘治十年(公元1498年)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352年间,同马大堤溃口达34次,平均约十年发生一次。1931年洪水,大堤于朱三弓、一弓堤等处溃口;1935年洪水,大堤在麻布拐、得胜寺、谢家倒口三处溃口。

1954年同马大堤发生险情2440余处,其中脱坡125处,裂缝51处,浑水漏洞315处,清水漏洞1408处,浪坎33处,管涌68处,散浸235处,跌窝162处,其他险情43处。上述险情中恶性重大险情50余处(直接挡水堤段长度172.1km),当年三次运用同马分洪区,累计分蓄洪水123亿立方米,最大降低沙市水位0.96m,使同马大堤得以安全度汛。

1998年沙市最高水位达45.22m,超过1954年最高洪水位0.55m,同马大堤堤防出险90处,其中散浸43处、管涌10处、渗漏20处、浪坎6处、涵闸漏水2处、跌窝1处,其他险情8处,均经及时处理而脱险。

现将重点险工险段介绍如下:

(1)沙市观音矶、江陵郝穴堤段:沙市观音矶堤段位于上同马沙市河湾凹岸上首;郝穴堤段位于上同马郝穴河湾。两处均属同马大堤历史重点险工段。曾多次发生崩岸险情,多年平均枯水位以上护坡部分年久失修、护坡块石零乱、损坏严重,大堤外滩狭窄(20~60m)、地势低洼不平,汛期堤内仍有散浸、散浸集中等险情发生。1998年汛期水毁严重。汛后于1999年春至2000年春对沙市观音矶、江陵郝穴堤段进行了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滩岸抗冲、堤坡防浪能力大大提高,堤容堤貌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显着。

(2)姚圻垴:地质钻孔资料表明,该堤段范围地表复盖极薄,仅0.8米左右,其中下埋藏一横大堤的砂层,堤内有大小溃口渊塘10个。98年、99年汛期距堤脚700多米沟渠、稻田出现多处小管涌群。2001年已实施导渗沟工程。

(3)观音寺闸:在距水闸出口涵洞末端400~407米范围内,分别于1962年和1987年汛期出现两起特大管涌险情。1962年主管涌直径4.8米、深11.6米,曾投入砂石料128m3。63年在渠道内修建了减压井,其后多年无大险。1987年又在63年管涌洞附近再次发生了特大管涌险情,管涌直径2.5米,深4.7米,带出砂粒扩散成盘,砂盘直径达8米,厚约0.2米。87年冬至88年春再次修建减压井,建节制闸,填压低洼坑塘,对闸底板作补强处理,进行了综合整治。1997年,该闸又进行了全面改建加固,经历了98年、99年大洪水的考验,但该闸基础渗透坏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4)闵家潭:84年谢古垸分洪后,在距堤内脚60~120米渊墉内有20个冒水孔带沙。1996年实施闵家潭处理单项工程,已采用多种工程措施实施综合处理,经过了1998年、1999年万城超历史最高洪水位考验。

3、加固设计批复情况

同马大堤加固工程自1974年开始列入国家基建投资项目。一期工程自1975年至1983年,完成投资11800万元。1984年起进行同马大堤二期加固建设。1983年湖北省同马大堤加固工程总指挥部根据安排,编制完成同马大堤加固工程补充初步设计报告,1986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农241号文批复了同马大堤加固工程补充设计任务书,1988年湖北省水利厅以鄂水堤(88)189号文向水利部报送,由湖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编制的《同马大堤加固工程补充初步设计》。水利部以水规11号文批复补充初步设计,核定总投资30489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7000万元。1998年,水利部委托水规总院对补充设计进行了调概审查,并以水规规16号文报送水利部,调概总投资78160万元,目前,水利部已上报国家计委待批。根据1998年长江抗洪实践经验,同马大堤加固工程原基础防渗处理设计标准偏低,考虑到同马大堤防洪地位的特别重要性,必须按高标准要求大堤基础加固工程进行补充设计,目前补充设计工作正在开展。

4、堤防等级及设计标准

⑴工程及建筑物等级

同马大堤全长182.35km,属1级堤防。堤身、堤基、护岸及涵闸均按1级建筑物设计。

⑵设计洪水标准

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以1954年实际洪水作为长江中下游总体的防洪标准。相应设计洪水位为:沙市45.00m,城陵矶34.40m,汉口29.73m,湖口22.50m(以上均为冻结吴淞高程),按此插补计算出同马大堤堤段的设计洪水位为47.6~37.20m。

⑶堤防工程设计

同马大堤设计堤顶高程为设计洪水位以上2.00m,堤面宽度分为直接挡水堤段12米,外有民垸堤段10米,丘陵堤段8米。堤顶宽度8~12m,堤身外坡1:3,内坡1:3~1:5。堤顶修筑砼路面。内外平台宽30~50米,并结合护岸、涵闸、堤基处理等项目综合加固。

5、建设及投资完成情况

经过历年的加固工程建设,同马大堤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堤身断面全面达到了设计标准,堤防的抗洪能力显着提高,抗御了1998年、1999年长江流域超设计洪水位的大洪水。从1984年到现在共完成投资69386.5万元,其中堤身加培土方工程2419.61万立方米,堤基处理土方工程2162.31万立方米,护岸石方工程171.2万m3,堤顶路面工程172.7km(不含前期已损坏的泥结碎石路面)。所剩工程主要是局部堤段的堤基复盖及填塘等项目。

建设取土

大堤在修筑过程中,主要沿堤线附近取土填筑,土质不均一,又经多次加高培厚,填土密实度也不一致,部分堤段或堤身存在较强透水性,有些堤段堤基表层黏性土覆盖层较薄工或为深厚透水性强的砂性土层(或砂性土、黏性土互层),其抗渗能力较差。汛期出现的大部分险情与堤身填筑质量有关,多表现为堤身散浸、堤脚软化、堤后沼泽化、压浸台冒水、冒砂等。堤基的地质条件不良引起的险情,多表现为在堤内一定距离以外冒水、冒砂,甚至形成管涌破坏。长江流经同马大堤呈藕节状,迎流顶冲段和顺流冲刷段累计长近100公里,主流深泓逼岸,造成江岸崩塌、窝崩、滑坡,从而使堤防外滩变窄,形成险工段,危及堤身安全。由于受长江中上游152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来水威胁,同时受下游洪水顶托和境内皖河洪水影响,同马大堤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防洪标准

大堤设计洪水位在长江段按《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所制定的防洪标准控制,其主要控制水位九江为21.31米,安庆市为17.4米,段窑至皖河河口设计水位为20.89米~17.5米;皖河段按皖河50年一遇洪水水面线并控制潭子湖水位19.75米,官堤头至皖河河口设计水位为21.85米~17.5米。堤身标准断面为堤顶超高设计洪水位以上1.5米,堤顶宽8米,堤内外坡比1:3,内坡于堤顶下2.5米设宽6米平台,平台以下坡比放缓为1:5,堤后设宽30米压浸台。

同马大堤全长175.50公里,属2级堤防。堤身、堤基、护岸及涵闸均按2级建筑物设计。根据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以1954年实际洪水作为长江中下游总体防洪标准,相应设计洪水位为:沙市45.00米,城陵矶34.40米,汉口29.73米,湖口22.50米,大通17.10米(以上均为冻结吴淞高程),按此经插补计算出同马大堤沿长江堤段的设计洪水位为22.80~19.44米。至1997年底,堤身175.5公里已全部达标;填塘固基150公里,占总长的86%;抛石护岸长40公里,占总长的30%;砌石护坡长26公里,占总长的51%;加固中小型涵闸13座,拆除5座;堤身灌浆已基本结束;修建简易防汛公路84公里,东隔堤完成堤长5公里,占总长的61%;修建闸站3座。

建设过程

大堤建设基本分为3个阶段:

①1963年~1979年间,主要进行堤身加培及穿堤涵闸建设;

②1983年~1997年,主要进行包括填塘固基、反压平台、堤身培修、锥探灌浆、减压井、抛石护岸、涵闸加固、简易防汛公路等项达标建设;

③1998年以后主要进行部分堤段堤身、堤基防渗加固及护岸加固建设。通过第一、二阶段的建设,大堤堤身断面已基本达标,堤基防渗也进行了初步处理,堤身、堤基防御洪水的能力明显提高。

但在遭遇1998年、1999年洪水时,险情仍时有发生,表明大堤尚未完全具备抗御设计标准洪水的能力。因此,依据大堤堤身、堤基的地质条件和汛期险情资料分析,以及岸坡崩塌的实际情况,决定进行以抗御设计洪水为目标的堤身、堤基防渗加固和崩岸防护加固工程建设。

1999年~2000年,建成了部分堤段的防渗处理和护岸工程。新的堤身、堤基防渗加固措施的特点是,应用了垂直截渗墙和工膜等新技术和新材料;崩岸防护加固则针对崩岸不同险情,分别采取了抛石护岸和铰链沉排护岸等形式。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