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陈铨

简介 陈铨(1903--1969),男,字涛西。四川富顺人,剧作家。 生平 出身于知识分子兼商人家庭。1916年夏入富顺县立高小学习,1919年8月到成都入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7月毕业,8月到北京入清华大学
简介

陈铨(1903--1969),男,字涛西。四川富顺人,剧作家。

生平

出身于知识分子兼商人家庭。1916年夏入富顺县立高小学习,1919年8月到成都入省立第一中学,1921年7月毕业,8月到北京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8年8月出国,先后留学于美国、德国,学习哲学、文学和外语。留学期间接受了尼采哲学的影响。1933年在德国克尔(Kiel)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探讨中国文学在德国的翻译和传播,是中国文学研究中较早出现的重要比较文学论文。1934年初回国,同年出版成名作长篇小说《革命前的一幕》。小说一北伐革命为背景,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结构均称,笔法轻松自如,有大家风范。此后9年间先后在武汉大学、北京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英文或德文。1942年8月去重庆,1943年2月起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英文教授。1940至1942年与林同济等人创办《战国策》、《战国》等刊物,宣扬“战国重演”、“尚力政治”等法西斯主义思想,形成战国策派。他的话剧《野玫瑰》表现国民党特务生活,影响最大。过去认为它美化了国民党特务,因此加以否定。目前有人提出不同看法。1946年8月到上海,执教于同济大学。1952年至病逝一直在南京大学外文系任教。解放后关于他的研究较少,其著述缺乏整理,多有散失。

经历

翻译家杨武能在回忆早年的求学生涯时,总会提起南京大学外文资料室里的那位“个子矮小,却对自己掌管的宝藏了如指掌”的“世外高人”。

这个“小矮人”精通德语和德国文学,却上不了讲堂。据说他在解放前写过一部得到蒋介石赞赏的剧本,是个“大右派”。尽管如此,德文系的老师们却异常尊敬他,总是称他“陈先生”。

多年以后,杨武能才得知,这位其貌不扬、言行谨慎的老先生,便是“中国研究日耳曼学的鼻祖”陈铨。这位“图书管理员”,早在1931年就从德国基尔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比自己的导师冯至还早4年。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助理研究员叶隽,在评价这两位“经历相近,专业相同”的留德学人时指出,“就文学创作的艺术性来看,陈铨要弱冯至一筹;但若以“入世”的积极和“致用”的情结而论,陈铨又胜过了那位“沉思的诗人”。”

早在清华读书时,陈铨便与钱钟书、张荫麟、李长之并称“清华四才子”。但这位以文论著称的学生一度想改习化学,只因化学属于“实际有用的学科”,“习之可服务社会。”这个“学以致用”的想法,引得老师吴宓在日记里大呼“哀哉”。

其后,抗战的爆发把陈铨引回到传统文人“以文载道”的旧途。1940年4月,他与雷海宗、林同济等人创办《战国策》半月刊,这个日后被称作“战国策派”的团队,在抗战的旗帜下,致力于战时民族文化的重建。此时的陈铨开始尝试用戏剧启发民智。

作为一个高产的剧作家,陈铨被后人记住的只剩下这样四句台词:“世界是一个舞台,人生是一本戏剧,谁也免不了要粉墨登场,谁也不能在后台休息。”

从“粉墨登场”到被迫在“后台休息”,这几句话成了陈铨一生命运跌宕起伏的真实写照。

被左翼文人讥为“粉墨登场”的那出戏,是陈铨抗战期间编写的《野玫瑰》,讲的是国民党女特工在沦陷区用计铲除汉奸的故事。1942年,《野玫瑰》在西南联大上演成功后,重庆话剧界也开始着手排练。这出融合了“战争、爱情、道德”三种元素的话剧,与郭沫若的《屈原》一起,成为重庆当时最轰动的演出剧目。

女主角秦怡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些空军官兵也来看戏,但戏票已经一抢而空,这些军人竟然在剧场门口架起了机关枪,坚持要入场。

《野玫瑰》的火爆为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可争议也随之而起。在陈铨笔下,汉奸王立民被塑造成一个有人伦之情,甚至有思想的人。这个大胆的尝试,突破了以往锄奸剧中“汉奸即坏蛋”的单一化创作思路,陈铨由此落下了“美化汉奸”的口实。

皖南事变后,《野玫瑰》愈加成为左翼文人攻击的标靶。1942年,国民党教育部颁发年度学术奖,陈铨的《野玫瑰》与曹禺的《北京人》等作品获三等奖。但在左翼文人的抗议下,国民党后来撤销了对《野玫瑰》的“嘉奖”。

此时身处昆明的陈铨反应倒很平和。他只在一篇“自辩”中阐明了自己的创作思路,以求“不引起任何误解和歪曲,就心满意足了。”

只是这篇自辩,没能改变其日后被批判的命运。1957年陈铨被下放到南京大学外文系的资料室。从他残存的日记可以看到,开会、讨论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写思想报告,已经成为陈铨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偶尔的触发,还会勾起他对戏剧生活的怀念。

之后,脱去右派帽子不久的剧作家,又陷入了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中。数九寒冬的凌晨,陈铨拖着有严重哮喘病的身体,去打扫厕所和扫除积雪。一些别有用心的新邻居,命令陈铨胸前挂上黑牌,终日不准拿下。

这位“尼采思想最有力的阐释者”,曾经幻想以个体的强烈意志,与整个时代相抗衡。但在1969年1月31日这个寒冷的冬日,他终于支撑不住,“颓然倒下”。

一位作家在重读这段往事时,适逢李安的电影《色,戒》在国内上映,一时间,“美化汉奸”的争议骤起,理由之一竟是“饰演汉奸的梁朝伟过于帅气”。这位作家由此想起陈铨和《野玫瑰》引起的风波,不由得感叹:“这仿佛是历史的一个轮回。”[1]

作品

著作书目

天问(上下卷,长篇小说)1928,新月

革命前的一幕(长篇小说)1934,良友

死灰(长篇小说)1935,天津大公报出版部

彷徨中的冷静(长篇小说)1935,商务

中德文学研究(理论)1936,商务

文学批评的新动向(理论)1943,正中

蓝蚨蝶(戏剧)1943,商务

从叔本华到尼采(理论)1944,在创出版社

婚后(独幕剧集)1945,商务

黄鹤楼(戏剧)1945,商务

野玫瑰(戏剧)1946,商务

再见冷荇(长篇小说)1947,上海大东书局

归鸿(长篇小说)1947,上海大东书局

戏剧与人生(理论)1947,上海大东书局

狂飙(长篇小说)1949,上海大东书局

金指环(戏剧)(出版时间、出版机构不详)

衣橱(戏剧)(出版时间、出版机构不详)

翻译书目

两人在边境(长篇小说)德国弗里德利希/沃尔夫著,1955,上海,自由出版社

语言的艺术作品——文艺学引论(理论)瑞士凯塞尔/W著,1984,译文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