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学科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下设有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学科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 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下设有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还具有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设有设计工程系、机械制造与工业工程系、机械电子与车辆工程系、基础教学部和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有机械设计与CAD、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工业工程、力学与材料7个专业实验室。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师8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52%,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教师比例85%。有北京市教学名师3名,北京市科技创新人才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名,长城学者1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中青年拔尖人才 1人,北京高校十佳辅导员1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2个。

所获荣誉

学院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经验,一贯重视教学中心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突出成绩。近五年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北京市精品课程2门(《机械原理》、《工程制图》),市级精品教材3部。

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等国家级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9项,北京市教委课题 45项,横向科研课题65项。在光机电系统测控及智能仪器、数控技术与装备、机电系统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等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二等奖 4项、三等奖 3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 4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525 篇,进入国际三大检索46篇。

对外交流

学院现已与日本福井大学、德国耶拿应用科技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的相关学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近五年共选派26名学生赴国外高校学习深造,学院还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近10人。学院坚持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严谨的治学方法,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好、实践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受到广大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好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目前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近年来,该院学生先后获得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北京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北京市单片机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十余项奖项,学生科技活动成效显著。

专业设置

学院拥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工业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六个本科专业。

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学校成立最早的专业之一,涵盖了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设计及制造、机械电子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几十年来为北京市和机械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现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本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工程、机械制造与信息网络制造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工程方向突出计算机工程技术在机械及其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机械制造与信息网络制造技术方向注重机械制造工程及数字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侧重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电产品和系统中的应用。

经长期建设,专业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办学条件,除完善的理论教学环境条件外,学院的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与本专业教学配套的实验室,包括机械设计与CAD实验室、机械制造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材料与力学实验室,还有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机电系统测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室、机器人研究室。实验室拥有先进的现代教学实验设备,教学实验面积约为1700㎡,设备仪器总值约为2500万,总体教学实验条件达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控制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与气动传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制造装备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本专业学科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 达67.8%;有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5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科技拔尖人才1名,北京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北京市青年骨干教师5名。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掌握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机电产品开发制造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信息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领域中的应用;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计算机工程技术的熟练应用,注重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始终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本专业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专业学科的全面建设,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院校的先进水平,为北京市和全国的人才培养作出更大贡献。

工业设计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获得发展,具有较好的机械工程素质和艺术素质,掌握现代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设计思维能力和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创意表达能力,可以从事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和展示设计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工业设计史、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造型材料与工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人机工程学、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计算机辅助立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视觉传达设计、人—计算机交互设计、多媒体设计、展示设计等。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大量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能力,能够针对设计问题提出多种设计构想和采用多种媒体方式表达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产品开发、设计、组织、管理能力。毕业生可到现代制造企业、IT企业、传媒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从事设计、工程、营销和宣传等工作。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生。工业工程专业现隶属于机电工程学院,属于理科招生。工业工程专业起源于美国,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设立工业工程专业。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工业工程这一新兴专业的逐渐了解与认同,社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在各类专业中处于前列。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事业从事生产或服务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丰富的管理知识,知识面宽,思路开阔,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和管理技术能力,具有以扎实的工程技术手段解决计划、控制和决策等管理问题的本领。本专业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计划和授课内容经过了精心设计安排,所培养的毕业生具备工程与管理两方面的综合能力,符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理念是: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通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两方面知识的融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形成工业工程专业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启发式、问题式、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本专业教学条件良好,除了具备培养学生必需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外,还有大型仪器多台/套,如倍速链生产线、立体仓库、堆垛机、AGV自动导引车、各种环境测试仪、Witness仿真软件、Flexsim仿真软件、 FactoryCAD设计软件等。

工业工程专业学生所学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基础、人因工程学、生产管理、物流工程、工程经济学、质量管理与可靠性及相应课程实验课等。

学生毕业后可在机械、汽车、电子、交通、信息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企业、科研院所从事系统与设施规划、生产与质量管理、工作研究与评价、工程经济与价值工程等工作。

车辆工程

为适应首都国民经济发展对汽车人才的需求,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于2003年成立了车辆工程专业,2004年正式招生,目前在校本科生265人,已毕业车辆专业方向的本科生120多名。本专业是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对应的车辆工程学科为硕士学位授予学科,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专业按照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技术与服务两个方向进行人才培养。汽车设计与制造方向,培养学生在汽车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装配工艺的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毕业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绘图软件和CATIA三维设计软件,具备初步的汽车总体选型、汽车总成与零部件的设计能力,具备汽车总成及整车制造装配线工艺技术知识。汽车电子技术与服务方向,培养学生在汽车的运用与管理、汽车性能的测试,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能力。毕业生掌握现代汽车检测原理,熟悉各种性能检测仪器设备,具备初步的汽车故障诊断、排除、维修的能力,具备现代汽车服务产业经营管理的知识。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汽车性能检测、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型车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够在汽车制造企业从事汽车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工艺管理,在汽车运用、管理检测及维修服务企业从事汽车的性能试验检测、销售与服务等方面技术与管理工作。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机械工程、汽车设计制造、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和汽车性能检测服务等组成。主要学习课程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工电子技术、控制与测试,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工程、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学等。还有金工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汽车构造拆装实习、汽车制造生产实习、汽车结构课程设计、汽车电子控制课程设计、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实习、驾驶实习以及卡丁车的制作、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奖赛等,多种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主要是汽车的设计与制造、性能检测与诊断、维修服务等行业,也可以从事汽车技术教育、车辆试验评估以及车辆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在机车车辆、地铁及轻轨车辆等行业从事相关工作。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大型的汽车、摩托车制造企业,如:东风汽车、一汽大众、北汽福田、昌河汽车、一拖集团、上海龙工、中环动力、钱江摩托、北京地铁总公司以及北京地区的汽车4S店。也有不少学生考取了国内著名高校的研究生以及赴日本福井大学、德国耶那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留学。

新能源科学

本专业面向新能源行业,着重培养太阳能、风能转换技术及其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的设计、制造、检测与维修、生产运行与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制图与CAD、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材料与热处理、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设计基础、控制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基础、测试技术与仪器、新能源应用技术、太阳能发电原理与应用、光伏发电技术与装备、风能发电机组设计、风电机组检测与控制。

学生毕业后可在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的开发公司、研究所、设计院、制造企业,从事太阳能、风力等发电装备的规划、设计、制造、施工、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工程专业技术与管理工作。

机械电子工程

本专业培养从事现代制造及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与运行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制造设备数字控制及装置、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机电系统测控与故障诊断技术等技术领域有鲜明的特色和专长,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及应用能力。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传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机械控制工程、测试技术基础、传感器及调理技术、现代检测技术与仪器、单片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机器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

本专业毕业生具有以机械、电子、计算机、仪器及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制造工程宽口径知识,掌握先进制造装备的设计、检测与控制方法及系统集成技术,有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处理技能,专业面宽、工作适应性强。毕业生可在机械、电子、信息、汽车、交通运输、能源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现代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光机电产品设计制造、运行管理及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

科研成果

1、现代仪器制造柔性研发平台的创建及系列产品开发与应用

2、可编程控制技术在8K机车控制系统应用的研究

3、数控凸轮轴磨床砂轮部件研制及磨削技术研究

4、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

5、粮食烘干塔实时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6、镁合金熔化保温炉控制系统研究

7、大型回转窑运行轴线在线测量方法与系统研究

重点学科机械工程

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涵盖机械电子工程(1994年授权)、机械设计及理论(1998年授权)、机械制造及自动化(2000年授权)、车辆工程(2006年授权)四个二级学科,其中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于2002年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所属机电系统测控实验室于2001年评定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为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已形成了稳定的、具有特色的四个研究方向:

1. 机电系统检测、分析与控制

利用现代信号分析理论及智能诊断方法,研究面向光机电一体化的现代测控技术,主要包括机电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趋势预测、现代测控系统的柔性集成与远程监控技术等,提高机电系统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水平;实现对机电系统的状态监测与优化控制、故障诊断与趋势预测及其实时综合保护,保障机电设备安全、高效、可靠地运行, 预防和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机电产品的质量,节约能源、改善工作条件。

2. 机电系统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

将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应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涉及特种机器人的应用开发、航天器姿态规划、数控机床新型铣头研发、大型工业设备的优化设计等,提高机电装备的可靠性和动态特性,满足现代机电产品性能优、投入产出比高、研制周期短、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3. 数控技术与装备

应用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创新设计、信息化、网络化等技术,研究先进数控装备的理论和应用技术。运用虚拟新产品开发技术、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技术、虚拟测试分析及性能试验等提高新产品的开发效率和质量,节约资金,缩短开发周期。

4. 车辆工程及汽车制造装备

研究领域为现代汽车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控制、车辆系统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开发、汽车动力学的虚拟试验等。将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汽车制造装备中,实现对加工参数、切削条件以及加工过程的优化控制和智能化控制;将虚拟现实技术、建模仿真技术应用于汽车新产品开发,建立汽车虚拟试验场;开发车辆全动力液压制动系统,应用于车辆设计与生产。

本学科研究涉及机械、铁路、汽车、航空、石油、化工、国防、医疗、环保等行业,整体研究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取得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多项产品实现产业化,取得显著效益;近五年本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承担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重要企业合作项目;有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以及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有先进的研究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有多年培养研究生的历史和经验,为首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较大贡献。

机械电子工程

1994年学科获得授权,于2002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其建设目标为: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在北京地区具有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长和特色的、在市属市管高校中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北京市重点学科;在北京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有所作为,研究本领域创新技术,开发出高技术含量产品,争取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研究方向:

1.光机电测控技术与仪器研究

针对仪器制造具有高技术、多品种和小批量的特点,提出面向现代仪器制造的柔性研发系统理念IFDS(Instrumentation Flexible Developing System),创建一种可兼容、可扩展、可升级的开放式柔性研发平台体系,完成对仪器系统的快速集成、实验研究和性能测试,显著提升仪器产品研发的技术水平、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仪器制造企业适应市场的快速动态响应能力。基于柔性研发平台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光电分析仪器装备及产品,开发成套工程应用软件,并逐步实现产业化,2006年本学科与企业合作研究和开发了多项创新技术,为北京市企业开发出多项高技术含量产品,有的已实现产业化,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机电系统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研究

研究开发面向机电系统的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技术,主要包括:机电系统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趋势预测技术、测控系统的集成及远程网络监控技术、智能监测仪器与虚拟仪器技术等;将现代测控技术及故障诊断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提高当代工业生产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网络化的水平,为现代制造业和传统产业提供先进的测控系统及装备。近5年来,本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相关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500多万元。

3.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研究涉及机械电子学、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嵌入式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在水下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研究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的机器人研究,缩短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机器人研究道路,我们提出“先搭建技术平台,后深耕行业应用”的研究思路。

机械设计理论

1998年学科获得授权,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近年来,学科在多个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在机电系统性能分析和可靠性、机器人机械臂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数控机床的结构设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齿轮传动理论研究、机器人应用工程与技术等诸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获得多项省部级、司局级奖励。主要研究方向:

1.机电系统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

将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应用于机电产品的开发研制,对产品进行数字化动态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可靠性分析、虚拟设计与仿真等,实现机电产品性能优、投入产出比高、研制周期短、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

本研究方向参加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对工业中广泛应用的大型振动磨机进行性能测试和系统分析,解决了关键易损件的问题;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技术手段研发了具国内先进水平的超细粉碎设备;用虚拟设计方法对数控机床、进行设计和性能试验,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PLC系统对铁路局原有法国进口机车的继电器控制系统进行改造,用可靠性系统故障评价方法,确定了控制系统搭建及元件的合理布局方案,得到最佳性价比,研制开发的控制柜已在现场应用推广,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获北京市铁路局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创新奖4项。

近期在特种机器人的应用开发、机器人机构学、机器人工程应用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在液下搅拌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研究、管道机器人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

2.现代传动技术与理论

针对现代机械传动系统的高速、重载和高精度等特点,研究新型机械传动的啮合理论与设计制造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承载能力齿轮传动理论与设计、变速比非圆行星齿轮机构、渐开线锥形齿轮传动啮合理论及制造系统、汽车新型限滑差速原理与设计等。近年来,与杭州前进齿轮箱有限公司、北京非圆齿轮传动公司、湖北车桥公司、胜利油田等进行了广泛技术合作。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等多项科研课题。在研的项目有非圆齿轮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产业化研究、非圆传动节能抽油机、新型限滑差速器等。

3.机械系统动力学与控制

该研究方向主要进行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和控制技术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机器人运动规划与控制、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复杂缆索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等。以复杂机械系统为对象,分别对机器人、航天器和车辆等进行了系统建模、非完整运动的力学分析与计算、最优运动规划和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完成和承担进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课题。

机械制造

2000年学科获得授权,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科主要围绕制造装备和工艺技术、生产自动化技术、制造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研究生。其中,制造装备以机床技术为主的研究历史最长,成果最多。一些特色项目获奖和成果转化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十一五”期间,本学科将继续开展在上述方面的深入研究,加强和国内行业的联系,在北京市科委、国家“十一五”研究指南的大方向指导下,争取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发展特色,在特色机床项目研究中,完成和深化鉴定几个已经比较成熟的成果项目,并且进行成果转化。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包括2007、2008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主要研究方向:

1.机床技术与智能控制研究

铣头式机床创新设计开发、机床性能分析计算、特殊制造装备创新设计开发。机床智能控制研究,凸轮轴磨床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凸轮轴磨床设计开发。本研究方向拥有一支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以中青年为主的学科梯队;为北京数控装备创新技术联盟和中国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发起理事单位,依托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所为研究基地,与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近10家数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已成为在本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今后5年将在制造技术及装备、制造信息化技术领域继续深入研究,承担国家及北京市重大攻关项目,形成有特色的稳定研究发展方向。

2.生产线规划设计研究

在生产线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计算机仿真,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对生产线系统的静、动态性能进行充分的预测,尽早发现系统布局、配置及调度控制策略方面的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改善系统设计。

3.制造信息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CAD/CAM/CAE的集成,包括计算机制造系统中的信息建摸技术、计算机制造系统单元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生产管理、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控制等)及集成策略、FMS、敏捷制造及现代制造系统的研究。特别在高速加工方面具有独特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完成和正在研究多项北京市的纵横向课题。

车辆工程

2006年学科获得授权,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车辆工程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北京市对车辆工程品牌专业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支持条件,紧密结合北京市汽车制造、服务行业的技术需求,努力将本学科建设成为在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中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车辆工程学科,为北京市汽车制造行业和汽车服务行业提升竞争力做出成绩。目前本学科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的研究:

1.车辆系统动力学与虚拟试验技术

研究车辆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进行整车系统动力学可视化仿真分析,车辆系统性能分析及系统关键元件的分析研究;以现代电子技术、测试技术、虚拟样机技术为手段,研究车辆及各总成系统的控制技术、车辆综合性能的测试与虚拟试验技术。

2.车辆自动驾驶技术

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道路环境感知技术和车辆控制技术,特种车辆无人驾驶技术,开发辅助驾驶系统;研究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技术及关键零部件,为智能车辆的开发研究提供基础。

3.汽车车身现代设计方法与制造技术

研究逆向工程理论及技术,并与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的汽车零部件及车身覆盖件CAD/CAM/CAE一体化技术、壳体类零件的液压成形技术;基于CAE的结构轻量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包括结构拓扑优化设计技术、材料选择与结构形状匹配优化技术等),轻量化材料(包括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塑料和多孔泡沫材料等)在汽车结构中的应用研究以及轻量化汽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