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马一太

个人履历 马一太 1963.07-1968.12 天津大学动力系内燃机专业,本科生; 1979.07-1982.02 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1982.02-1985.12 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
个人履历

马一太

1963.07-1968.12 天津大学动力系内燃机专业,本科生;

1979.07-1982.02 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研究生,获工学硕士;

1982.02-1985.12 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研究所助教;

1984.05-1989.10 天津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师从吕灿仁教授,获工学博士;

1985.12-1990.12 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研究所讲师;

1987.10-1988.12 联邦德国埃森大学应用热力学与空气调节研究所,攻读中德合作培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制冷学会主席、埃森大学校长斯特姆勒教授。1989年获博士学位;

1990.12-1991.12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研究所教授;

1991.12-至今 天津大学热能与制冷工程系工程系、热能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7.01-1997.07 美国UIUC大学空调与制冷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科研方向

主要从事应用热力学研究;

逆循环(制冷和热泵)节能技术的研究;

混合工质节能及自然工质研究;

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研究等工作。

学术任职

马一太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热力学分会委员;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地热发电专委会委员;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新能源发电设备专委会委员;

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及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太阳能学会编委会委员;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编委会委员;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理事;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工科工作委员会委员;

天津制冷学会副理事长等。

教学工作

在本科教学方面,积极组织本学科申报国家教委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内容改革立项,成为项目的主持单位之一,参与了8个子课题中的6项。与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科建设

1995年以来积极组织我校能源与环境学科群211工程规划,本学科已列入我校211重点学科之一,在城市地热利用系统的节能与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工作,包括利用自然工质热泵开发中低温地热资源、利用燃气热泵提高地热水的利用率等。十五期间继续保持本学科在985工程和211二期立项的优势,在基础理论和培养人才方面力争获得丰硕成果。

教学管理

在任研究生院长期间,认真研究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写出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参加国务院学位办九五研究课题:中国研究生院设置和建设的研究,并获一等奖。在图书馆建设中,通过天南大共建和211二期公共服务体系立项,现正领导建设数字化图书馆。

主讲课程

1.热力学循环分析及前沿进展 (研究生 30学时)

2.Modern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研究生双语 40学时)

国际交流

先后七次出国,以高级访问学者名义访问过德国、法国、苏联、蒙古、美国,参加8次国际学术会议,并邀请美国.德国、苏联、蒙古、韩国、俄罗斯等同行来校短期讲学。现与德国大学和美国有国际合作项目。

科研项目

1983年以来共参加或负责了18项国家“七五”.“八五”“九五”课题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等科研项目,有8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为国内首创水平。

发明的直流式新型太阳能热水器,特别适合大城市楼房建筑用户使用,曾获天津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他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开创自然工质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然工质超临界循环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等项目。该课题在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方面已做了三代样机,膨胀机的效率已接近50%,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现已申报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两次通过天津市级鉴定。现在正组织梯队,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并研究跨学科如生命材料传热传质,能源与环境保护等交叉领域。主要项目如下:

1. 制冷热泵系统混合工质变浓度容量调节的动态特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9576045)1995-1998, 第一完成人。

2. 自然工质超临界循环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876028)1999-2001, 第一完成人。

3. 二氧化碳超临界逆循环的应用基础研究,博士点基金(98005632) 1998-2000, 第一完成人。

4. 二氧化碳热泵系统超临界循环的研究, 天津科学基金(983605811)1998-2000, 第一完成人。

5. 新型绿色环保制冷剂及相关设备技术研制,企业合作,2001-2002, 第一完成人。

6. 超临界二氧化碳放热及膨胀作功特性研究, 博士点基金(D0200105), 2002-2004, 项目负责人。

7. CO2膨胀机技术CO2 Expander Technology, UTRC国际合作项目,2002-2003, 第一完成人。

8. 城市地热利用系统的节能与资源保护, TD211-95-0106天津大学"211"工程标志性成果管理项目,100万元,1998.10-1999.12,第一完成人。

9. 新型高效热泵的开发研制,企业合作,2003-2004,项目负责人。

代表论著

1.制冷与热泵产品的能效标准研究和循环热力学完善度的分析,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

2.Lu Wei, Ma Yitai, Ima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well off society in China, Energy Conversion & Management, 45: 1357-1367, 2004

3.蒯大秋,马一太,混合工质匹配性能的热力学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 25(1): 34-36, 2004

4.马一太、卢苇等,蒸气压缩式集中空调机组能效的探讨,暖通空调, 34(2): 18-21, 2004

5.Zha Shi tong, Ma Yitai, The development of CO2 expander technology in CO2 transcritical cycles, Int. J. Global Energy Issues, 20(3): 233-244, 2003

6.Ma Yitai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CO2 expander technology in CO2 transcritical cycles, In: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ryogenics and Refrigeration (ICCR2003): 351-354

7.马一太,王景刚等,地热源热泵运行特性模拟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 24(3): 361-366, 2003

8.马一太、王志国,燃气轮机性能评价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3(9): 218-220, 2003

9.查世彤,马一太,李丽新等,CO2跨临界循环中膨胀过程的对比与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4(4): 546-549, 20036.

10.马一太,王景刚,李敏霞等,CO2跨临界循环地源热泵的研究,太阳能学报, 24(1): 41-45, 2003

11.国内外自然工质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暖通空调, 33(1): 41-46, 2003

12.卢苇,马一太等,垃圾焚烧的发展趋势分析,《太阳能学报》, 23(6): 799-803, 2002

13.马一太,王景刚,魏东等,CO2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变工况特性,太阳能学报, 24(2): 157-161, 2003

14.马一太,刘燕,芦苇,基于可能性与可用性的CCHP系统热力学分析,暖通空调, 33(6): 1-4,2003

15.马一太,李丽新等,CO2跨临界低温地热源水-水热泵的实验研究,太阳能学报, 23(4): 414, 2002

16.王景刚,马一太等,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膨胀机制冷循环研究,制冷学报, 2, 2001

17.马一太,魏东等,CO2跨临界制冷循环应用两相螺杆膨胀机的理论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2(2): 137-140, 2001

18.王侃宏,马一太等,CO2跨临界循环高压侧压力控制的热力学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21(5): 537-540, 2000

19.马一太,王侃宏等,带膨胀机的CO2跨(超)临界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工程热物理学报,20(6): 661-665, 1999

20.马一太,杨昭,吕灿仁,CO2跨临界(逆)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工程热物理学报, 19(6): 665-668, 1998

21.马一太,郜志等,空调制冷工质R143a/R227ea、R125/R227ea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4): 397-400, 1999

22.马一太,高志明等,多元混合物筛选及配比原则的研究,工程热物理学报, 18(1): 17-20, 1997

荣誉奖励

1991年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2001年获面向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全国第三,本校第一)

2014年荣获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30年“研究生教育突出贡献奖” 。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