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活着余华在线阅读

本书的主人公徐福贵是一个地主少爷,徐福贵对妻子不好并且嗜赌成性,甚至当着众人的面侮辱岳父。在久赌之后,徐福贵败光了家产成为了一名佃农。家道中落使其父亲很快撒手西去,母亲也是疾病缠

本书的主人公徐福贵是一个地主少爷,徐福贵对妻子不好并且嗜赌成性,甚至当着众人的面侮辱岳父。在久赌之后,徐福贵败光了家产成为了一名佃农。家道中落使其父亲很快撒手西去,母亲也是疾病缠身。

在为母亲去镇上买药时,徐福贵被抓去做了壮丁,在其经历各种生死瞬间后被解放军所俘虏。之后徐福贵回归到家乡,却发现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抚养一对儿女,然而女儿凤霞却因年幼时一场病变成聋哑人。回归家庭后的徐福贵变得很顾家,想好好和家人一起生活,然而悲剧却不停地在发生。儿子有庆在给生孩子难产的县长老婆献血时,被活活抽干了血而死,女儿嫁给了二喜,在生完儿子苦根后大出血而死,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并在得知一双儿女先后死去的噩耗后不久也死去。女婿在建筑工地失事而死,只剩下孙子苦根和徐福贵相依为命。

可是苦根最后也因为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下了一只老牛和徐福贵一起活着。徐福贵在孤独的生活中回忆过去[1]。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

作者余华在创作《活着》时,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当时,受当时政策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一片繁荣,面对改革开放以后外部文化所造成冲击和影响感到惊慌不已,甚至还出现了文化自卑感。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一些现当代作家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写作形式,为进军世界文学行列贡献绵薄之力。先锋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而余华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余华的作品提倡精英意识,反对循规蹈矩和一成不变,鼓励冲破世俗束缚,并利用文字对这种精神进行了积极探索[4]。

创作经历

作家的叙事内容及叙事视角往往跟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余华自身的经历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余华出生于文革时期,当时的场景给小余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余华的这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对文革的历史有所体现[6]。

创作灵感

余华偶然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余华,他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心境的转变,创作出《活着》这一著作[5]。

人物介绍人物人物介绍徐福贵徐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后来被人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随后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家庭变故,徐福贵的家人相继离世,最后只剩徐福贵和家里的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家珍家珍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福贵对其一见钟情,后来嫁给了他。但福贵结婚后越来越败家。在福贵败光家产后,他的父亲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在最后,随着他的儿子,女儿的死去,家珍也活不下去,郁郁而终。凤霞凤霞是福贵的大女儿,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时,因为高烧变成哑巴。而后,福贵为了能够供有庆读书,将其送给了别人,但在后来,她跑回家了,福贵又不舍得送她走,就将她留在了家里。凤霞长大之后嫁给了二喜,过上了段安生的日子。但在最后,却又死在了产床上。有庆有庆是徐福贵的小儿子,从生下来就经历穷苦的困扰。他喜欢跑步,鞋子经常穿坏,还被福贵责备。后来听说县长夫人需要献血,第一时间跑到了医院,但却被活生生地吸死在了这里。二喜二喜是凤霞的丈夫,偏头,是个城里人,搬运工。与凤霞很恩爱,但在凤霞死后,精神一直不好。活着都是为了他和凤霞的儿子苦根,最后因为工地事故被两块石板压死了,临死前只叫了一句:苦根。
作品鉴赏主题思想

《活着》向读者展现了一种直面死亡,积极思考和筹划人生的生命哲学观。余华以福贵困苦的一生经历告诉了读者“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所活着。”这是在历尽了世态炎凉之后的对生存的思考,也体现了由个体的思考进而转向集体的本质反思的独特方式[7]。

艺术特色

零度写作

余华在写作《活着》时采用了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较少地掺杂进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该叙述方法也被成为“零度写作”。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回归到作品本身, 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8]。

象征手法

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连接文章主旨与内容的桥梁,作者在不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引导,便是象征的精髓。而在《活着》之中,余华的象征手法深谙此道。这种象征的应用是教科书式的运用。在不点明内涵的前提下,成功主导了读者的思维,可以说这种稳扎稳打的象征,是余华最大的特色[8]。

作品影响作品地位

《活着》被普遍看作余华的转型之作,也是代表之作。自1992年问世起,迄今已有接近三十年的时间。从最初发表时的批评滞后现象,到同名电影的“墙内开花墙外香”,从1990年代末在“历史沉淀式”的批评中逐步确立文坛地位[13]。

《活着》也是余华迄今为止写得最为成功、最受读者关注和欢迎的小说之一,是余华文学创作母题由"人性之恶"向"人世之厄"转变的作品,其苦难与死亡主题中的温情叙事成为文学界不容忽视的现象[9]。

所获荣誉获奖名称颁奖机构获奖时间作品奖项获奖结果中国版权金奖国家版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8活着获得“中国版权金奖”——“作品奖”获奖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5活着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奖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法国文化和通讯部设立2004活着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获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意大利SEI出版社1998活着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获奖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中国时报1994活着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获奖
衍生作品年份导演作品名参考图片1994年张艺谋《活着》

活着

2006年朱正《富贵》

活着

2012年孟京辉《活着》

活着

作品评价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10]。 ——《时代》周刊

要知道,一辈子有一部书如此畅销,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很幸运的事。但同时也是一种不幸,因为有了这么畅销的书,余华的创作动力明显减退。余华是个非常严肃、认真的作家。他的书的数量比我少一半,但是他的文学影响力比我大一半[11]。 ——中国作家莫言

出版信息出版年份出版社版本1993年Hachette出版公司法国版1993年DeGeus出版公司荷兰版1997年Donzelli出版公司意大利文版1997年东方书店日文版1997年青林出版社韩文版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硕士。历任浙江海盐县武原卫生院干部,县文化馆职员,嘉兰市文联创作员,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余华作品集》(三卷),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另发表中短篇小说《世事如烟》、《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偶然事件》、《河边的错误》等数十篇。《活着》(意大利文版本)获1998年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2]。

余华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