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求职简历网 > 知识 > 正文

横渠书院

基本介绍 横渠书院,位于陕西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元代以后改为张载祠,又称张子祠,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
基本介绍

横渠书院,位于陕西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元代以后改为张载祠,又称张子祠,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它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之地,是陕西省人民政府1992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代元贞元年(1295),开始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历史上张载祠曾修复14次。元代泰定三年(1326),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现已完成大殿、讲学堂(两座)、山门等建筑的修复及彩绘工程。整体建筑以宋式仿古形式为主,兼有清代建筑特色。1998年,县政府决定搬迁横渠地段医院及地税所,至此,基本上恢复了张载祠的历史规模(15亩)。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讲学堂内办起了张载及关学思想文化展,大殿内雕有塑像并绘制了长达60米的巨幅壁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祠内矗立的七棵千年古松饱经风霜,仍傲然屹立,成为历史的见证。清代眉县举人王象贤归里后,隐居横渠书院为山长,曾有联赞曰:“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经纶。”按照规划,还将增建碑廊、学圣殿、精讲堂、眉县博物馆陈列室、钟鼓楼等。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

嵏南书院

嵏南书院,位于陕西礼泉。又名九嵏书院或烟霞书院。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时毁于兵灾。同治年间重建,但行台占为衙门,书院或寓文庙,或借考院继续办学,地址无定。光绪年间,知县张凤歧另建院舍。后废。

华原书院

华原书院,位于陕西朝邑。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知县杨衍嗣建。道光初知县谢长年增修。邑举人李元春曾主讲其中,教人以身心性命之学,主张义理、考据、古文、时文一以贯之。又订条规书于板,不久别立新规10条,增禁赌禁食鸦片等内容。并撰《条规记》。同治初移至寺院中,继续办学,生童无定额。岁支膏火银500两,例聘举人以上者为山长,年束修银240两。与西河书院共有学田280亩。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西河书院一同改为高等小学堂、乙种农业学堂。

山阳书院

山阳书院,位于陕西山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余芬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高等小学堂。

太华立云端,对此千寻,情深仰止;

大河来天上,到兹一曲,广纳群流。

清代黄照临题山阳书院

商山书院

商山书院,位于陕西商县(今商州)。明嘉靖间,商洛道郗元洪建于旧州城北。万历十二年(1585)移于东龙山下。八年,商洛道苏浚移至旧地,有记。后废。清乾隆十九年(1754)知州罗文思捐银240两,移建于城内东街,又捐俸银48两买地6亩为学田。二十年,又捐银120两修补完善。陕西巡抚陈文恭题其大堂额为“大有事”。于屏门书《朱子白鹿洞规》。每岁延师课士,皆罗文思捐俸为之。光绪中,知州李素捐廉俸修城修堤,而于书院捐款尤多,志载“故学风蒸蒸,一时称盛焉”。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州尹昌龄改建为中学堂。

略阳书院

略阳书院,位于陕西略阳。清代创建。

宏仁书院

宏仁书院,位于陕西兴平城南庄头村。由邑人张元际先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创建。初名爱日堂,抗战期间易名。

正谊书院

正谊书院,位于陕西泾阳。清光绪七年(1881)三原知县焦云龙就原贺瑞麟讲学地创修。建门堂各5楹,房舍10余间,土窑10多间。陕西巡抚冯誉骥题“正谊书院”匾。门人刘升之捐银2000两,发商生息,以为常年之修脯资。焦亲为主讲洛、闽义理之学。焦积书数千卷,又刊程朱遗书。焦氏殁,其门人值年经理院务。戊戌变法后,关中、宏道书院均改学堂,“味经”、“崇实”俱废,唯“正谊”犹存。

味经书院

味经书院,位于陕西泾阳。清同治十二年(1873)督学许振禕奏建。邑绅吴建勋捐地以助。中建讲堂5楹。堂前左为大雅扶轮门,右为小山,东西号舍计64间。二门3楹,左右有日新、时敏2斋,每斋有房16架。大门3楹,左右有塾。讲堂后为客厅2楹。左右有室,正寝、厦房各5架4楹,西为小寝,3架3楹。另有屏风、厨、厕各一。“其规模与‘关中’、‘宏道’相等”,但“其定章有不同于他书院者三”:不课时文,以实学为主;改师生不常接见之习,山长登堂讲说,逐条讲贯,察其课程,阅其札记,别其勤惰,严其出入;改由官负责为由山长负责,使一方之望专理一方之学,一任山长聘期为10年。时聘候选同知举人、前平利县教谕史梦轩为第一任山长,以城固训导姚邵诚、澄城教谕王贤辅协理讲席。史氏品端学粹,教学有方,制订教约,其中严戒者四、定约者三,另有功课定格等,从其学者多所成就。十三年督学吴大澂筹置膏火费。光绪二年(1876)监院寇守信于西寝前增建监院署。九年督学慕容干筹营田银3000两。时柏子俊任山长,订立以“八禁四读”为主要内容的教约。十一年邑绅吴建勋捐地增膏火。山长刘光蕡立求友斋,教学以天文、地舆、经史、掌故、理学、算学课士,开一代新风。并刻梅氏《筹算》及《平三角举要》,令诸生习之。又令筑“通儒台”,以实地测验。立“白蜡局”,创“复豳馆”,仿造轧花机,又立“时务斋”,其大旨欲沟通中西,以救时局,“不以空谈为学,不以空谈为教”。别订教法3则及《读书法》。十五年监院周斯忆增建藏书楼于讲堂东。其南修清白池、照壁用“英俊之域”、“礼乐所流”两牌坊。十七年(1891),督学柯逢时奏立刊书处,筹银万两拟岁刻正经正史各1部,选院内高材生20人司校勘,仿阮元《十三经校勘札记》法,附札记于书后。奏加院长刘光蕡为国子监正衔兼总领刊书处。制订《办法章程》11条,述刊书有关事宜,管理办法以及经费使用等。刊书由院长总负贵,下有30董事,轮流负责。分初校、二校,以求保证质量。每书刊印52部,1部交院长,1部存书院,50部出售。所得银款曾作崇实书院日常应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泾阳县立小学堂。院西建刘古愚祠。1923年,更名泾阳县高等小学。1931年,更名为姚家巷小学。今遗址位于姚家巷中学内。

景贤书院

景贤书院,位于陕西渭南城北25公里的下吉镇。清代道光三年(1823)邑人唐顺祖等在寇公祠内创建。光绪十九年(1893)名吏樊增祥任渭南执事时重修。旧址今为景贤中学。

雕山书院

雕山书院,位于陕西绥德。初创于雍正年间,设在绥德州城内疏属山山腰,因绥德旧为雕阴郡得名。乾隆三十六年(1771),知州舒元烛动员绅商捐资购得一处官舍,将书院迁入,改为文屏书院(今绥师院内)。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州吴忠谐扩建,更名为重文书院。道光四年(1824)复称雕山书院。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州江士松将书院整修一新。讲堂正中悬挂“学问务高深,秀发文山理水;科名期显达,祥呈凤岭龙湾”楹联和“乐育英才”匾额,反映了书院办学宗旨。同治六年(1867)书院毁于兵火,十一年重建,光绪二年(1876)增设诗赋课,并注重义理、道德教育,讲学追求深遂。特别是名儒张瑚树执教主讲期间,书院声望尤高。雕山书院是陕北书院中办得较好的一所,它地处州治,吸引了周围各县才子入院攻读,培养出一大批饱学之士。

兴文书院

兴文书院,位于陕西吴堡。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知县张履臣修建。书院大门两旁有贡生宋步祥撰写的木刻对联:“进步文明,所望诸生有志;热心教育,休云此地无人。”横批“何地无才”。民国时改为高等学堂,成为吴堡县传播先进文化的中心,从这里走出了张毅臣、王国昌、慕生桂等革命志士。

雕阴书院

雕阴书院,位于陕西富县。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鄜州知府吴龙创建,因富县秦汉时为雕阴县故名。旧址今为富县城关小学。

嘉峰书院

位于陕西延安。又名嘉岭山书院。宋范仲淹建于旧府治东南。明弘治十七年(1504)知府王彦奇重修。城东南有嘉岭山,范曾守乌延屯兵于此,遂名嘉岭山书院。构正堂3间,塑范像,又3间为五经会讲堂及宿号厨舍各若干。延明经之士为诸生讲解,严立教条,日省月试,以励勤惰。从此“士风丕振,科不乏人”。徐崇德撰记,载书院沿革及重修情况。万历间进士张廷玉增修。后废。

正学书院

位于陕西西安。本为宋张载倡道之地,后省臣建议改为书院。合祀张载、许衡及其他乡贤,并聚徒讲学其间。朝廷赐以经籍,给之学田。张养浩为之作记。入明百余年,遗址为兵民所据,而坊名尚存。弘治九年(1496)提学副使杨一清卜地重建。中为祠,左为提学分司,右为书院,名“正学”。有前后堂、左右庑,环为肄业之室。堂后为会馔之所。大学士李东阳为之作记。弘治中提学王云凤建书楼,广收书籍以资诸生诵览。嘉靖中督学唐龙选群士肄业其中,一改学趋诡异之习,“铲其奇靡而约诸理”,其所登第者悉为名臣。清初贾汉复重修,同州李楷作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并入关中书院。

学古书院

位于陕西三原。元延祐七年(1320),邑绅李子敬与弟子懋靭捐钱5万缗创建。筑书室,名“学古”。延泾阳程瑁讲学其中,远近从游者百余人。人称“悦古先生”,以“启迪渐有成序”,曾受朝廷表彰。国子监祭酒萧奭为之记。至正十八年(1358)废。明永乐中,邑民张秉等即其地建三官庙。弘治元年(1488)西安知府徐政重建为书院。嘉靖四十年(1561)以地震倾圮。四十六年,县丞张九功重修。按察使乔世宁撰碑。万历四十七年(1619),巡按傅振商重修,题其堂为“传心”,榜其门为“学古书院”。清雍正二年(1724)督学王公捐俸重修,延贡生袁仁林、举人孙硕肤相继课士。后岁久复圮。乾隆十四年(1749),邑监生门子超妻张氏捐资重修并建斋舍10楹于讲堂左右。嘉庆四年(1799)邑人刘锡爵重修。道光初院长李僎商于督学张岳松,以书院为陕甘两省士子肄业之所,以宏道书院旧址重建,仍名“学古”。同治七年(1868),又建藏书阁及立雪亭,并赠书700余卷。光绪三十年(1904)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岐阳书院

位于陕西凤翔。元代建,祀周文宪王。天历二年(1329)六月赐院额。明正德中知府王江重建于宝昌寺,撤佛寺僧舍之半,周围筑墙,中祀周代三公,以张载配祀于东,西祀名宦乡贤。隆庆四年(1570)知府黄翼重修。郡人周易有记。崇祯九年(1636)知府熊应元、知县杨大勋增修。后废为三公庙。

居善书院

位于陕西临潼。元至正间工部尚书赵公谅建。有礼殿5间,仪门、两庑及棂星门,中作讲堂,置东西两斋,前门3间,后为学师居屋,庖廪皆备,并购田若干亩取租以供日常供给及延师之资,聘名士以教弟子,取《易》“居贤善俗”之意而名“居善”。欧阳元作记。后废。

绿野书院

位于陕西武功。县南城郭外旧有绿野亭,宋儒张载曾与武功弟子游亭,并讲学其中。明弘治八年(1495)巡按御史李翰谋于提学副使杨一清,嘱知县朱学通扩亭建之,逾年乃成,名绿野书院。前为横渠祠,后建讲堂学舍。以训导赵文杰为师,立规约大致与白鹿、睢阳书院相类。西安、凤翔诸生闻风踵至,杨坐堂上,督劝之。清嘉庆中知县张树勋重修。同治初毁于兵,唯余张载祠。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陈尔茀重修讲堂号舍,兼筹膏火。光绪十四年(1888)知县张世英捐钱700缗增置膏火。时基金800两白银,地租岁收钱500串。三十一年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榆阳书院

位于陕西榆林。明弘治八年(1495)巡抚熊绣创建于城内新楼西。随圮随修,后废。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府屠用中求得故址,倡捐重修,置生徒膏火费,规模初具。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陈俊儒捐俸增修并增膏火,然学舍仅数椽,士子居所欠缺。道光四年(1824)延榆绥兵备道颜伯焘与知府沈相彬重修。官庶共捐银万两,为讲堂3楹,对庭3楹及藏书阁等;西偏栖士之舍25楹;拓东南隙地立舍5楹,旁舍5楹,为主讲晏息所。颜、沈二人捐书。书阁经传义疏,性理古文诗集皆备。章程条规镌卷册板存于院中。颜撰记。又筹本银4000余两,钱400余串并旧房租息1000余串作永久经费。同治中,军门刘福堂大加扩充,左宗棠(文襄)捐银200两,书“北学其先”匾。光绪二十九年(1903)知府光昭改建为中学堂。

宏道书院

位于陕西三原。原名弘道书院。明弘治九年(1496)邑人兵科给事王天宇建于永清坊。外为墙,门额为“仰高”。重门额为“恭敬”,内为小墙三,其门额为“中立”。内为弘道堂,后为考经堂,又后为春光亭,前东西建学舍各11楹。考经堂之东为清风轩,西为明月庵,门额为“忠孝”。堂稍后东北隅为清峪草堂,西北隅为嵯峨山房。草堂之门额为“卧云”,山房之门额为“立雪”。其学舍东名“逊志”,西名“省身”。草堂前有甓石池以洗砚,名“云沼”。书院成,即立教规20条,明德、学道以及游艺、会食,皆有规矩。考经堂存书数千卷。诸生有堂上生、堂外生之别,二生依成绩可升降。副使王云凤为之作记。清代因避乾隆皇帝名讳,改名“宏道”。道光十年(1830)督学周之桢重修并作记。二十二年督学沈兆霖又倡新建东庙号舍40间。同治十二年(1873)督学许振褘补修。次年督学吴大澂筹增膏火。光绪二十八年(1902)督学沈卫改为宏道高等工业学堂,又并味经、崇实两书院书籍款项。宣统初,学政余堃改为宏道中等工业学堂。

古莘书院

位于陕西合阳。明隆庆间知县李希松建,后改为公署。清乾隆十年(1755)知县杨发智重建。有讲堂3间,后堂3间,左右舍各14间。堂前围以墙,开月形门。辟甬道,建2坊。费银1000余两。二十六年知县梁善长补葺。拆月形门而高其闬闳,架以4楹。又于讲堂东隙地为翼室各2间。拆坊,架4楹为临街大门,门与元圣祠同高,费银500两。梁撰记。三十二年,知县席奉乾增修并筹膏火。先后共置地500亩多,有银圆2195元,田租折钱5375串,军屯民屯各租及各行捐钱1400余元以供开支,经济充裕,住院生童常多达200-300人。席撰有《膏火记》。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瑞泉书院

位于陕西宜川。又名“丹山书院”。“经始人代,莫可考稽”。清顺治四年(1647)知县陈戾铭于重建于城内西南七郎山阿、达观楼东,因凿井得泉,故名“瑞泉”。后废。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毕益谨改建,拨租供费。并自为记。岁久倾圮。乾隆三年(1738)借刘姓空房,暂作义塾,前后2栋,共11间,名瑞泉书院,生童众多。十七年知县吴炳捐俸修建。建讲堂5楹,又就其旁隙地,构翼室若干楹。“寺逾旧观,若堂,若室,若庑,而庖,而厩,而门”均备,计30楹。又筹学田并捐俸增膏火费,馆师修金由原来每年20两增至24两,余银尚作师生纸笔之用。吴为记,励诸生崇实学,不专为嗜利、词章之学。另撰《重建瑞泉书院并新增学租详文》,记清理学田详情。后改名丹山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林岐饶改为高等小学堂。

五凤书院

位于陕西渭南。清顺治五年(1648)知县张联第建于五指山麓。因曾有5人中试,故以“五凤”名之。道光中邑绅杜映梅增修号舍50余间,有旧街房产100余间,地150亩,取租折钱发商生息以为束修膏火等费。同治三年知县宋兟筹款重葺。后并入象峰书院。

云台书院

位于陕西华阴。因处云台观内,故名。宋朱熹曾主管云台观。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邑人人王山史与顾炎武建祠祀朱熹。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姚远翿新其祠,复于祠东建云台书院。后书院倾圮。光绪三年(1877)知县郑庆庄重修。有山房、讲堂各5楹,门宇5楹,前后斋廊共16楹,三原贺瑞麟为之作记,教诸生“读朱子之书,存朱子之心,行朱子之行,求其所以致力之方”。又筹银800两为膏火。择有道之师相与共讲,遵白鹿洞书院之规教之诸生。六年知县徐一鹤筹钱2400缗增膏火。二十年知县梁承馨从差徭余款中拔钱3000缗发商生息。二十五年知县晏廷锡殷勤课士且捐廉银数百两购置书籍。三十二年知县崔肇琳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横渠书院

位于陕西临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县赵于京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蒋勋重修,巡抚毕沅作记,兵部尚书王杰书于碑。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贾芳林重修并增膏火。同治三年(1864),知县郭昌时拨田数顷以增膏火。光绪末年,知县李嘉绩又增膏火,一时称盛。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丰宁书院

位于陕西西乡。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知县王穆捐建于县治西门内。占地11亩,有上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大门1间。乾隆四十九年(1784)知县蒲心浩增修,于上房后添建瓦房3间。时有肄业童生10名,无膏火,延师束修银、季节礼银以及月课奖赏皆由县筹办。道光四年(1824)知县张廷槐重修并添膏火,收租20余石,钱800余缗。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桥山书院

位于陕西黄陵。清雍正十一年(1733)设立于县旧典史署西。因北枕桥山,故名。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李永泰重建。十六年知县杨必名补修。五十九年知县罗南英重葺,增筹膏火经费。书院向有学田,岁收租钱66串,租银12两,租粟22余石。生息本银1100两。嘉庆元年(1796)知县曹之升整修,倡兴文教,每月朔望日课士2次,每年春秋二季汇考2次。有北山邹鲁之称。曹撰《桥山书院季考文》。同治六年(1867)毁于兵。光绪二年(1876)知县鲁玙重修,年选优秀生童肄业其中。邑举人贾子茂、蔡从占,副榜张燮堂,拔贡张焕堂、贾云汉等先后主讲。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后改为鄜州师范。

定淳书院

位于陕西洋县。清雍正末年,知县倪之鏳以绝户地及官地岁租约银4000两,为延师之费,而生徒居无定所。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梁作则于南街购地建房,创置书院。嘉庆初改为公馆。九年教谕田霈、知县向淮厘正子垭田地,以岁收租60石为膏火费。十二年知县王凤坦以屋宇多圮,大加修葺,又倡捐助山长修脯及士子乡试之资。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乱。知县范荣光重修,又购隙地为考院,改名武康书院。光绪中,知县陈泽春又改名洋州书院。时岁收租279石。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通川书院

位于陕西富平流曲镇。清乾隆初,知县李世垣改善凝寺(一为善宁寺)而建。延师授徒,知县窦凤辉有记。二十二年知县曾兴泰增修,共有学田540亩。

乐城书院

位于陕西城固。清乾隆二年(1737)知县王邦光就西门内天主教堂改建。因“膏火不丰,应课住斋者落落耳”。后知县周曜东倡捐并筹膏火银2000缗,聘谢广文主讲其中。时逢大比临近,故月增一课,奖赏加倍,住斋生兼给新米,因此有生童居宿者50余人,课期而来者常百数十人。撰有《筹集膏火记》记其事。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周楠及邑绅户润瀛等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南湖书院

位于陕西富平东南。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乔履信创建于善良原麓丰泉之澳。占地4.7亩,院前余地1.6亩。建讲堂、厅室、斋舍总计18楹。门北向,面丰泉,故名“南湖”。乔自撰记。十七年知县李世垣按河滩充学田,外加捐买地计330亩,取租以充膏火束修。三十九年知县崔龙见又拨元陵定陵余地1200亩为学田,募银600两,生息充膏火。有《增设修金膏火记》。道光三年(1823)知县龚定国捐修。同治初毁于战乱。同治八年(1869),知县江汇川川就署东南富厚仓址改建,费银5000余两,共为堂斋50余楹,易名湖山书院。光绪二年(1876),藩司发给银百两,本邑又筹资益膏火,且制订《湖山书院章程》。要求肄业生童首重立品,如有干预外事、教唆词讼者,立即除名。考勤惰,凡学习不认真、应课不到者均扣除膏火。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汉南书院

位于陕西汉中。清乾隆四年(1739)副使岳礼、知府朱闲圣、南郑县知县侯天章创建于城北。置学田100余亩,集诸生讲习其间。后知府赵洵清查城内外官地尽归书院。嘉庆十七年(1812)知府严如煜、知县杨大垣等捐资增建文昌祠、奎星阁及斋房10间,仓2间,又丈量书院田地,并捐银1500两、钱2000串发商营运,取息充膏火费。时订条规,规定每年二月初开馆,十一月散馆。每月官课1次,馆课2次,小课3次。生童各发功课簿,记录每天所习功课,院长抽签检查。咸丰末年,县令周蕃寿、陕甘道何承勋等人捐银4000两复兴书院。后又筹银19200两另建中梁书院以课南郑县生童,以“汉南”为府属书院,课府属各县生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府恩开改建为汉中中学堂。

瀛洲书院

位于陕西泾阳城西南隅学宫西。清乾隆五年(1740)知县唐秉刚建。修大门3间,照壁1座;东西角门各1间,东西穿廊各2间,二门3间,东西穿廊各10间;讲堂五椽3间,堂后东厦2间;正中照壁1座,后门房1间,后有照壁1座;中门1间,东西穿廊各2间;庭1座,东厦4间,两厦7间。符大纪曾为主讲,仿白鹿洞规条,诸生多所成就。同治元年(1862)毁于战乱。四年知县黄传绅筹修。八年知县马纶笃增修。光绪十六年(1890)知县涂官俊捐资增修。二十八年改为蒙养学堂。三十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

对峰书院

位于陕西周至东门外。清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邹儒捐资倡建,因面对终南三台峰,故名。共计建屋10座72间,前为大门,依次为仪门、讲堂、掌教居室等,最后为文昌祠,左右为号舍,两偏为厨房等。十五年落成。召佃垦荒滩地为学田。邹作记。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徐葆甫移建至城外东南隅。徐首倡捐银,购基地23亩多,建堂、厦、书舍、游廊、大门、二门等共212间。东舍梯云阁1座,西舍修月楼1座,后院六角奎星楼1座,大门前有照壁,东西有桃李门各1扇及围墙等,桌椅床榻均备。以余银发典生息添膏火及奖赏钱。徐自作记。光绪十二年(1886)至十四年,举人李东旭主讲。设山长1人,主训课事,每年由县公署聘请;斋长2人,管院中庶务,由士子公举经县署认可。每月初二官课,知县出题、评阅,榜示甲乙,依次奖给膏火,生员童生24名。院课每月2次,由山长出题、评阅、榜示,每课奖给膏火,生员童生各12名。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敷文书院

位于陕西旬阳。清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刘珙建于县治东。十九年知县罗鳌增修。四十三年知县邓梦琴捐置膏火。嘉庆中,知县严如煜大加整顿,筹膏火,称盛一时。仿岳麓书院订课程,并亲至院训课。又延管敬斋主讲席,严撰有《敷文书院学地记》。道光中知县胡煃重修。

锦屏书院

位于陕西平利。清乾隆十八年(1753)邑人许士彩等捐置于城东,知县黄宽扩建。四十年,知县秦重仁增修,邑人杨玉朝置膏火地以饩生徒。同治八年(1869),知县卫锡恩等置桌案器具,以书院兼作考院,又捐立卷局,以备寒士考卷之费。后改名五峰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饮凤书院

位于陕西礼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官绅筹建。嘉庆初,邑贡生曹承铎曾主讲10余年。知县曹寅谷赠“积善余庆”额。道光时知县沈枚重建,易名嶅南书院。同治时因战乱借作行台。诸生或寓文庙或居考院,继续办学。光绪中,知县张凤岐撤去书院匾额,正式改为行台;邑绅贾崇实等上控,张凤岐始于志公泉上另建,未成去任。光绪二十七年(1901)毁于山洪。知县胡启虞、舒绍祥等陆续修建。今为县立第一小学。

明道书院

位于陕西户县。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县舒其绅集资购民居而建,有大门、二门。大门内东西小屋各2楹,二门内东西厢各6楹,庭1楹,讲堂6楹,题名“定性”。东西旁区为4屋,讲堂后东西厢各4楹。楼4楹,名“吟风弄月”,上设龛,祀程颢。舒作记。并捐俸延师督课,三十年知县汪以诚始置师生膏火,邑绅捐资3000缗交商生息,筹学田120亩。汪撰后记,延孙酉峰主讲。设院长1人,由知县礼聘,司士子训课;管院1人,司庶务,由士子公推;斋长1人,司号舍,由院长选任。院课每月2次,评阅甲乙,榜示,奖给膏火。官课每月1次3天,知县到院出题课士,评阅甲乙,获超、特等者分别奖给膏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石鼓书院

位于陕西宝鸡。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郭元灏建于县治东。五十九年知县徐文博以其地东连马厩,西邻衙署,喧哗杂沓,捐廉改建于东街,更名为金台书院。嘉庆十年(1805)知县李承道、何其英置学田211亩。光绪十年(1884)知县黄肇宏于院中附立宝贤学舍,捐膏火钱300余串。三十一年知县蔡宝善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颖阳书院

位于陕西同官(今属铜川)。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袁文观建于文庙东。修讲堂3间,东西学舍各6间,寝室3间,堂后东西书舍各2间,又内室3间,并撰碑记。道光十六年(1836),邑绅孙扬祖捐麦谷2000石充膏火束修。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王兆庆增修。光绪十三年(1887)藩宪拨库银500两。十四年善后局拨银1000两,均发商生息,以为常年经费。三十年改为颖阳小学堂。三十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1910)改为县两等小学堂。民时初,改为县高等小学校。

玉泉书院

位于陕西澄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知县额乐春建。置地22亩,四十四年知县戴治文又置地380亩,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张篯倡捐膏火银3600两,邑人连江增修房舍。拔贡生杨靖帮曾两主讲席,多所成就,学者称之“柏门先生”。光绪三十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凤起书院

位于陕西凤翔。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县罗鳌即准提庵址建并筹膏火。路闺生有记,“拓新模于旧基,构精庐于隙地”,有镜史轩、锄经堂,东西有斋、台、楼、阁。计有屋57间。后改名正谊书院。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且彭毓嵩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养正书院

位于陕西西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咸宁、长安两县各于城外郭内建春明、青门二学舍,专教两县童子。拨银、发商生息银各60两以为岁修资,无膏火。年久颓废。嘉庆七年(1802)同知叶世倬于卧龙寺巷购屋,并两学舍为养正书院。与关中书院分课生童。道光时易名“崇化”,光绪十六年(1890)移至旧同知署偏东。三十一年知县易国勋督乡绅翁焕章、张济川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

凤仪书院

位于陕西麟游。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孙朝盛倡建于县城西。嘉庆间知县瞿云魁重葺。同治间知县秀宗复更新之。有学田130亩,然膏火不足。光绪三年(1877)发帑银800两,加知县侯思济筹账余银110两,经费稍足应付。三十二年知县魏立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玉山书院

位于陕西蓝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知县阮曙创建。有大门5间,厦房6间,二门、讲堂、上房各5间,东西诸生肄业房30间。束修以及肄业生童膏火奖赏之费均由阮捐俸劝募补助。后废。五十九年知县马学赐重新整顿,延师掌教,立课程。嘉庆元年(1796)后,主课久虚。至八年,知县庄达吉捐廉,设40名生童膏火,并立《考课规条》10条,重又规定每月大课2次,师课2次,科场年每月加课1次。大课取前10名者给奖赏银,不到者须请假。考课内容、时间、考场、纪律等均作明确规定。后又废。道光七年(1827)知县罗定约亲为课士,优加奖赏,士气为之一新,其时学额8名。十四年,知县胡元煐筹地68亩以助山长修脯资,添建报功祠,祀历代创建书院有功之人。十六年制订《肄业生童章程》12条。对生童膏火发放,考课时间、内容,奖赏名额、办法等又作规定。此时生童正课定额各8名,附课定额各12名。同治九年(1870)知县吕懋勋以书院迫近官署,公廨讼庭鞭扑声与书院弦歌声相闻,遂改书院为考院,另于城西门大街买房屋,别立书院。建大门、讲堂各5间,东西厢房各2间,后厢房4间,上房5间,共19间。制订《书院条规》,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周之济复改考院为书院。同年,又改为高等小学堂,改西门大街书院为习艺所。

凤鸣书院

位于陕西岐山,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改金川凯旋公署为书院,取“凤鸣朝阳”之意,故名。官绅捐钱4000缗发商生息,以助膏火。筹学田634亩,择正直之人“分理”。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张固培,二十六年知县李炜重修。同治五年(1866)知县黄兆熊倡捐银3000两以供经费。光绪三年(1877)藩宪谭发银500两。十年知县胡升猷重修,有本银6512两发商生息以作经费。三十二年知县赵乃普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仙峰书院

位于陕西紫阳。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县张志超建。道光二年(1822)知县张琛改修,更名东来书院。十七年知县陈仅割俸建楼房4间,十八年又捐廉建讲堂,题额“东山草堂”;构小楼,题额“霁阁”。旧有膏火本银500两,贡生张征、生员樊巩等又捐膏火地27亩。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陈膺臻与邑绅陈鼎新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朝阳书院

位于陕西洛川。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知县石养源倡捐集银千余两,创建于县治北门内。五十一年竣工。筑高阁祀文昌,台下有室3间,左右舍各5楹,中为方池;其前正门1座,前书堂5楹,为进见请业所;中庭轩敞,左右舍各5楹,后为庖厨;又前为讲堂,左右舍各5楹,周筑以墙;又重门3楹、大门3楹,大门前为屏墙四十九年工未竣,即有肄业生数十人。延名师专讲,严立学规,石常亲往督课。以时会讲课文,常百数十人。每月朔日课士署内,1州3县举贡生童来会课者多至170多人,署不能容,乃分坐城隍庙。供膳食,石亲发卷,逐一讲解。生童拔取者厚给奖,不取者亦给盘费。自此中科第者不绝,如董彩凤、张可琅等。诸生共为立匾,题“开畹艺兰”。石养源卒后,设位于文昌祠旁。邑人教谕董亭武作记。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黄大桢续修。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朱运增葺。光绪三十二年(1906)知县孙奉先改建为高等小学堂,后为县立中学校址。

凤翼书院

位于陕西凤县。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县李如桐改旧察院行署创建于西街。有上房3间,东西厢房3间,讲堂3间,东西小房各4间,大门3间。山长由学官兼摄,生徒无膏火。嘉庆十四年(1809)署知县郑谦筹生息银70两,咸丰末无存。光绪二年(1876)藩库发银800两,后亦无存。知县谢敬庄复筹银830两。十四年训导段澍霖捐资增修,建成讲堂房舍若干楹。十六年段撰《凤翼书院补壁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汪平书院

位于陕西韩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知县傅应奎建。借捐银8000余两,置地270亩。修讲堂5间,左右斋房共24间,号房东西各12间。中门匾题“腾蛟起凤”。东西有角门,前为大门。后门房4间,宅内东西厢房各3间,后楼5间。年取租银710两为师生束修膏火。取傅氏别号“汪平”命名。后改名龙门书院。知县刘建韶曾为立课章碑,招生徒,按日讲贯。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丰登书院

位于陕西大荔。清乾隆间郡守彭城李氏创建,因院内有丰登阁,故名。有讲堂、尊经阁、藏书阁。中藏《图书集成》计6109部,共万卷,其余经史书60余函。同治初,因战乱废为园圃。后知府余庚阳重修,并撰记。同治十一年(1872)知府龚衡龄拨地5000亩,以每年租钱增大课。光绪五年(1879),署知府饶应祺筹膏火银1800两。定诸生课额52名,童生30名。光绪初蒋子潇任主讲,以朴学教士,一时成就甚众。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为丰登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改为师范学堂。

石门书院

位于陕西旬邑。清乾隆中知县方丞保创立于三水县(今旬邑)城内关帝庙东。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杜宗岳、洪信先后重修并订条规。接任知县汪曰丙捐钱700串发典生息。同治元年(1862)毁于兵。八年,知县姜桐冈置地200亩,共筹基金银800两,书院规模复立。杜宗岳有《重修石门书院记》。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公立高等小学堂。

成德书院

位于陕西米脂。清乾隆中知县叶泳林创建于县东文庙西。道光中知县王鹄捐经费钱3600缗,改名“圁川”。光绪初,知县焦云龙添建斋舍并筹经费。光绪十年(1884)知县骆仁添建外屏。十三年邑进士高增爵捐银500两,其中200两购书籍。焦云龙有《重修圁川书院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县李炳莲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乾阳书院

位于陕西乾县。清嘉庆元年(1796)知州赵洵以州城内紫阳书院地临街衢,往往借作驿站,而移建于儒学西旧射圃地,以唐乾阳楼故号为院名。同治六年(1867)知州周相焯重修南向大门3间,二门1间。东西号房各8间、北两翼房各5间,又北为讲堂5楹,堂前卷棚3楹,有轩、露台,台东西房各2间。讲堂后正房3间,两厢亦各3间。偏东花厅4楹。有基金7000余两。定有章程。光绪九年(1883)重订章程8条。设山长1人,必举人以上、品学兼优之人充任;监院2人,轮流经管书院一切事宜;斋长1人,由监院择品行端正为之。知州周铭旂撰《书院经费章程》,廪生吴继泰书于碑。三十二年(1906)改建为中学堂。

振文书院

位于陕西宁强。清嘉庆十五年(1810)知州郑绪章修理文庙,于城内西北隅创书院。规制宏敞,刻朱熹(考亭)、胡居仁(敬斋)二先生《白鹿洞学规》。“生徒雍雍,气象一新”。道光十七年(1837)知州张延槐重修。后以战乱倾圮。同治十年(1871)知州罗骧捐俸重葺。州牧郑氏、罗氏筹钱250串,捐水田29亩。光绪三年(1877)巡抚拨银500两生息。十六年知州马毓华捐银1500两以资膏火。三十三年知州王之屏与邑绅周炳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养素学舍

位于陕西兴平桑家镇西养素园内。原为清杨双山讲学处。杨受学于李颙,刘光蕡谓其学不在张载(横渠)之下。学成归,辟园舍,教生徒。教学除身心性命而外,凡农桑、种树、畜牧、沤田、肥田等无不涉及。还精心探究缫丝织帛、制器等技术,以实践孟子所谓之“王道”。光绪二十五年(1899)邑令杨宜瀚就其墓前立祠。

嘉陵书院

位于陕西略阳。清道光十一年(1831)知县贾芳林修。后谭瑀、周嘉会二令相继修葺,力倡文教。后圮。光绪中知县孔昭珍重修并增膏火费。光绪十三年(1887)知县傅汝梅将白水江来往运盐规费,每驮所收钱80文悉归作书院膏火。二十七年知县吴廷锡捐书数十种。书院学田共238段,岁收租钱830文。光绪三十二年知县刘赓年与邑绅张俊改为高等小学堂。

翠屏书院

位于陕西永寿。清道光十二年(1832)知县胡元焕倡建于县治内吕公泉南。有院门偏房2间,讲堂2间,南厢房3间,南北翼房4间,又北肄业堂2间及山长卧房3间,厨房1间。又筹钱千缗置地441亩。同治初兵乱后,无山长,多由知县兼理。上房为历任学官居处,学舍几同虚设。光绪二年(1876)知县张培之请藩宪发库银500两增修,节省余款600串添束修膏火,公余即亲赴书院课士,与诸生论文不倦;又捐廉购书多种,并先后捐筹银3000余两,以千两生息作为经费。订有章程,规定山长由邑绅公请品学兼优之举人贡士充任,又规定山长、监院、生童束修膏火等。三十一年(1905)知县李汝鹤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启文书院

位于陕西千阳。清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罗日璧捐廉因旧察院改建。田租基金岁收息钱202串,后增至492串。光绪六年(1880)知县李福熙以赈捐款归书院,又请奖项下筹银200两。三十二年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泾干书院

位于陕西泾阳。清同治八年(1869)邑绅姚慜、姚德创立于县城西北隅。中建讲堂3间,堂前东西斋各3间,二门相连大门,中出鞍架3间。堂后东西斋各3间,正寝5架7楹,正寝后鞍架屋5间。西偏院东西斋各20间,极南鞍架1座。庖湢悉备。约用银万两。又捐银5000两发典营运,年息以供修脯膏火。膏火充裕,慷慨尚义,各县所无,左宗棠为匾旌之。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二年改为初等农业学堂。

苹笙书院

位于陕西安塞。城内南街旧有书院,清同治初毁于兵。光绪二年(1876)知县吴光霁请款重建。费银1300两,历时4月告成,规模仍旧。领库款钱2000串为基金生息作经费。吴撰有记。时安塞县城仅27户人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曾朝康改建为高等小学堂。

鲁斋书院

位于陕西西安。元延祐中为许衡讲学建,后废。清光绪十三年(1887),邑人李蓉镜于咸宁治东春明学舍旧址复建,有正殿3楹及文昌庙。署盐法道黄嗣东与邑令樊增祥捐廉集资重修。并作记。竣工之日,贺瑞麟、布政使李用清、按察使黄彭年等,仿白鹿洞会讲故事,登讲席,讲说小学、大学等,听者百余人。黄撰《会讲记》,又聚徒授课,延三原贺瑞麟主讲席,作学约10条揭之于壁。并于盐法道俸金中取银100镒发商生息以补费用。于是关学之风丕振一时。后又延塾师住内,凡关山外贫乏幼童均可入院肄业,以洒扫应对、蒙养、小学等为专门课程。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县立两等小学堂。三十年,改为高等小学。宣统二年(1910)改为实业学堂。

崇实书院

位于陕西泾阳。清光绪十三年(1897),督学赵维熙奏建格致实学书院于味经书院东。院成,改名“崇实”,有讲堂7架6楹,堂前东置日晷,西筑通儒台。堂东西有致道、学古、求志、兴艺4斋。前建“群材孟晋”坊东西圆门各1架。横桥于中,左右引清水为池。中门房3架2楹,旁有耳房。大门1架。堂后上房3架4楹,东西厢各4楹,左厨右厕。设院长1人、分教2人。其课程设置注重格致、英文、算术、制造。分政事、工艺二斋教学,仿味经书院设时务斋,订《书院章程》4条:一为设斋分学,创设讲会等;二为“定经费”;三为“立课程而勤求实”,博览报章,试验制造,加练体操;四为“严考核”。二十七年督学沈卫奏请并入宏道书院。

关中书院

位于陕西西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杜应占、闵洪学,副使陈宁、段猷显为工部尚书冯从吾讲学而建于府治东南安仁坊。明儒冯从吾原讲学于城东南宝庆寺,因寺狭不能容,汪氏等特建此院供讲学。有讲堂6楹,匾题“允执”,左右屋各4楹,东西号房各6楹;二门4楹,大门2楹及亭、池、桥、阁等。冯氏在此主讲近10年。传阐程朱理学,四方从学者至5000余人。制定《学会约》、《关中士大夫会约》,并撰《关中书院记》。明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毁天下书院,遭毁。崇祯元年(1628)复建,由冯门弟子继掌其学。清康熙三年(1664)巡抚贾汉复檄西安府叶承祧、咸宁知县黄家鼎扩建牌坊1座,大门1楹,东设东廨为主讲寓所,西设西圃,北竖小坊及二门、三门各3楹,匾题“继往开来”,中建精一堂5楹,置道统祠,祀黄帝、炎帝,左右堂祀正学、理学名臣。十二年,总督鄂善重修,聘李颙主讲其中,倡导自由讲学之风。李颙登台讲学之初,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这是关中书院自冯从吾讲学之后的再度复兴。李颙执教关中书院后,首先为书院制订会约10条、学程8条,对书院讲学的时间、礼仪、次第、方法、内容、目的以及就学士子每日必修的学习课程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强调书院以“讲学”为其宗旨。他认为:“立人达人,全在讲学;移风易俗,全在讲学;拨乱返治,全在讲学;旋乾转坤,全在讲学。”在学风上,李颙明确主张实行“明体适用”之学。要求学生做到文武兼备,博览群书,“上至天官、舆地,以及礼、乐、兵、农、漕屯、选举、历数、士卒、典籍,”无所不读。为此,他给学生开了“明体”和“适用”的两类书目。在明体一类所开书目有王畿的《龙溪集》、罗汝芳的《近溪集》、杨简的《慈湖集》和陈献章的《白沙集》,此后再列二程、朱熹、薛瑄、吴与弼,直至冯从吾等程朱学者的著作。在适用一类所开的书目有《大学衍义》、《文献通考》、《实政录》、《武备志》、《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十余种书籍。同时,他还要求学生“实修实证”,达到“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希望学生学会“用兵”,因为经世之法,莫难于用兵,学者只知读书,对军事一无所知,造成民族沦丧受辱。雍正十一年(1733)赐帑银1000两,建为省城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御赐“秦川浴德”匾额。三十六年巡抚毕沅重修,延进士汪祖启主讲。“不数载,关中乡会试中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同治十二年(1873)布政使谭钟麟订《书院课程》5则:“重躬行、辨经义、稽史事、通时务、严课程。”光绪七年(1881)巡抚冯誉骥附设志学斋于院东,购置图书并增加膏火。住院诸生讲习,日有札记。越数年,按察使黄彭年、布政使曾龢又立斋舍,并购书赠书院。时考课以诗、古文词、八股试帖、策论、杂著。每月官课1次,获超等、特等诸生奖赏膏火,一等以下无奖赏;每月堂2-3次,院长主之。获超等、特等诸生可得膏火,无奖赏,一等以下无膏火。光绪二十九年(1903)巡抚升允改为优级选科及初级完全科两级师范学堂。

知识相关

知识推荐

求职简历网为你分享个人简历、求职简历、简历模板、简历范文等求职简历知识。

Copyrights 2018-2023 求职简历网 All rights reserved.